年关的喜庆气氛,并未能冲散紫禁城上空无形的压抑。永熙帝的身体时好时坏,丹药服用得愈发频繁,朝会也渐渐稀疏。储位空悬,暗流在平静的宫墙之下汹涌奔腾。
就在这片暗潮中,最新一期的《京华文萃》再次于士林间悄然流传。首篇依旧是一篇匿名策论,题为《论科举取士之弊与寒门晋升之艰》。
文章开篇便直指当下科举积弊——考官徇私、朋党请托、富家子弟倚仗家世垄断晋升之途。笔锋犀利,字字如刀,将那些粉饰太平的遮羞布撕得粉碎。更难得的是,文章并未停留于批判,而是进一步阐述了寒门士子求学之艰、报国无门之痛,提出了“糊名誊录”、“严惩科场舞弊”、“广设州县学”等具体建议,言辞恳切,逻辑严密,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
此文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寒门出身的官员读之,感同身受,热血沸腾,暗中传抄,引为知己。一些尚有良知的清流官员,虽觉文章过于尖锐,却也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物,切中时弊。而把持科场利益的权贵集团,则对此文恨之入骨,纷纷下令查探作者身份,欲除之而后快。
朝堂之上,也因此文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有御史据此上奏,请求整饬科场。张阁老一系官员则极力反驳,称其“危言耸听”、“动摇国本”。双方在廷议上争得面红耳赤。
这场风波,自然也传到了深居简出的永熙帝耳中。
乾清宫暖阁内,药香与丹砂的气味混杂。永熙帝斜靠在榻上,面容憔悴,眼袋深重。他手中正拿着那份引起轩然大波的《京华文览》。
“寒门晋升之艰……”他喃喃念着这几个字,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并非不知科场弊端,只是近年来精力不济,又多倚重张阁老处理朝政,对此等“小事”便睁只眼闭只眼。此刻被这文章赤裸裸地揭开疮疤,心中难免有些不是滋味。
“此文是何人所写?”他声音沙哑地问向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曹谨。
曹谨躬身回道:“回皇爷,奴婢查过了,是匿名投递,尚未查明。不过,文风老辣,见解独到,非寻常书生所能为。”
永熙帝沉默片刻,又将那篇文章看了一遍,目光在“糊名誊录”、“广设州县学”等字句上停留良久。他年轻时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念头,只是岁月和丹药磨平了棱角。
“传朕口谕,”他忽然开口,“今科会试,着礼部严加核查,若有舞弊,严惩不贷。另着翰林院议一议广设州县学之事。”
曹谨心中一震,连忙应下:“奴婢遵旨。”
这道口谕虽未完全采纳那篇文章的建议,却无疑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皇帝开始关注科场弊端和寒门学子了!
消息传出,寒门士子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而权贵集团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重华宫内,萧衍接到德顺传来的消息,激动得在殿内踱步。他按照沈清璃的指示,巧妙安排人将那份《京华文萃》 “无意”间呈送到了父皇面前,没想到效果如此显著!
“贵人真乃神人也!”他忍不住低声赞叹。这步棋,不仅进一步提升了那“匿名人”(林文正)在士林中的地位,更间接影响了父皇的决策,为自己未来争取寒门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立刻铺纸研墨,将朝堂动向和父皇口谕详细写下,让德顺火速送往揽月阁。
揽月阁内,沈清璃看着萧衍的信,神色平静。这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永熙帝虽昏聩,但帝王本能犹在,触及统治根基的问题,他不会完全无动于衷。
“告诉殿下,”她对德顺道,“风已借到,下一步,该‘固本培元’了。让他设法,将林文正的名字,在‘适当’的时候,透露给一两位真正惜才、且与张阁老不甚和睦的清流老臣。记住,要看似无意,水到渠成。”
德顺记下,匆匆离去。
沈清璃走到窗边,看着宫墙上方那一小片灰蒙蒙的天空。帝心已初动,寒门之势已起,萧衍这颗棋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壮大。
然而,她深知,权力的游戏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丽妃与二皇子一系绝不会坐视不管,张阁老等权臣也必然反扑。
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而她,将在这风暴眼中,继续执子,布局天下。
与此同时,长春宫内。
丽妃狠狠将一份誊抄的《论科举取士之弊》摔在地上。
“查!给本宫狠狠地查!到底是谁在背后搞鬼!”她美艳的脸上布满寒霜,“还有那个沈清璃,本宫总觉得,这些事跟她脱不了干系!”
她转向心腹宫女,压低声音:“安排下去,除夕夜宴,本宫要送她一份‘大礼’!”
宫灯摇曳,映照着她眼中狠毒的光芒。
除夕将至,一场针对沈清璃的阴谋,已然展开。而这,也将成为检验这对师徒成果的,第一次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