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陆景珩的许可后,林溪立刻投入到对“凯撒”的“治疗”中。这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破冰”之旅。
她严格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案,开始了第一步:建立存在感。她每天会花上数个小时,安静地坐在“凯撒”隔离观察室外的走廊长椅上,既不试图靠近,也不发出大的声响,只是隔着玻璃窗,静静地陪伴。
起初,“凯撒”对她的存在毫无反应,依旧蜷缩在角落,眼神空洞,仿佛她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家具。林溪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内心那道厚重如城墙般的壁垒,充满了绝望和自我放逐的冰冷。
“走开……没用……都走开……”
林溪并不气馁。她开始进行第二步:非接触式互动。她不再只是干坐着,而是会带一本厚厚的兽医教材,用平缓的语调,像朗读一样,轻声地念着书上的内容。内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持续、稳定、不带任何威胁性的声音。
有时,她会带来一个新鲜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松塔(她记得边牧通常对这类自然物品感兴趣),轻轻从观察窗下方的传递口滚进去,然后不再理会。她也会在固定的时间,用一个小碟子,盛一点点它可能喜欢的、气味浓郁的肉泥,放在传递口附近,然后退开。
这些举动都极其微小,且绝不与“凯撒”产生直接的眼神接触或身体靠近,避免任何可能被解读为“训练”或“要求”的意图。
第一天,第二天,“凯撒”对松塔和肉泥都视若无睹。林溪念书的声音,似乎也未能穿透它心灵的壁垒。
第三天下午,当林溪再次将一小碟肉泥放进去时,她敏锐地捕捉到,“凯撒”的耳朵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虽然它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
“香……但……危险……”
一个极其微弱的、带着挣扎的意念传来!
林溪心中一动!有反应了!尽管充满了警惕,但这意味着它对外界的感知开始复苏!她没有表现出任何激动,依旧像往常一样,放下食物,退回座位,继续用平稳的语调念书,仿佛刚才的举动再平常不过。
接下来的几天,林溪重复着这些简单而规律的行为。“凯撒”的警惕心似乎在缓慢地松动。它开始会在林溪离开后,极其缓慢地、警惕地抬起头,观察一下那碟肉泥,偶尔会极快地舔一口,然后立刻恢复原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对滚进来的松塔,它也开始会用眼角余光瞥上一眼。
更重要的是,林溪能感觉到,它那厚重的痛苦壁垒,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裂缝。一种微弱的、对“稳定”和“无压力环境”的渴望,开始萌芽。
“她……每天来……不逼我……”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林溪没有急于推进,反而更加耐心。她知道,信任的建立,如同在冰面上行走,任何急躁都可能让一切前功尽弃。
一周后,林溪开始了第三步:尝试建立极轻微的眼神连接。她不再完全避免看它,而是在它偶尔抬头看向她时,用极其短暂、平和的目光与它接触一下,然后立刻自然地移开,继续做自己的事,绝不形成对视的压力。
第一次尝试时,“凯撒”猛地低下头,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的低吼,意念里充满了 “看!威胁!” 的警报。
林溪立刻停止,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她明白,对于创伤深重的动物,目光接触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压力源。
她调整了策略,不再主动去看它,而是选择在它似乎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时(比如它看着窗外的飞鸟,或者低头嗅闻松塔时),用眼角的余光,极其短暂地“扫过”它,确保自己的目光是柔和且不带任何评价的。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时机把握。林溪几乎调动了全部的精神力,去感知“凯撒”情绪最微小的波动,选择最恰当的瞬间。
又过了几天,奇迹般地,“凯撒”似乎开始习惯了这种极其轻微、非侵入性的“被注视”。它不再因此发出低吼,只是会稍微调整一下姿势,或者耳朵轻微转动,但很快会恢复平静。
“看……但……不凶……”
林溪知道,第一个,也是最艰难的一个关口,她算是勉强通过了。心灵的壁垒,被打开了一道微小的缝隙。接下来,是如何通过这道缝隙,传递进真正的温暖和安全感。
这场无声的交流,考验的不仅是技巧,更是极致的耐心和对生命节奏的尊重。林溪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连照顾“平安”的时间都不得不缩短。好在“平安”似乎理解她的忙碌,只是在她回来时更加热情地扑上来,用 “主人辛苦!想你!” 的意念表达思念。
陆景珩偶尔会出现在观察室外,但他从不进去打扰,只是隔着玻璃看一会儿,有时会问林溪几句进展,听完后便点点头离开,不做任何评价。他的沉默,反而给了林溪一种奇异的安定感。
然而,林溪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让“凯撒”重新接纳人类,甚至重新接纳它那代表“失败”的左前肢,还有漫长而崎岖的路要走。而外界的时间,并不会因为她的耐心而停止流逝。监督所要求的最终报告期限,正在一天天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