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灰河反家暴中心的多功能厅被改造成一间临时录音棚。四壁铺满吸音棉,正中悬挂一只4K摄像头,镜头对准桌面——桌面铺着一方暗白手帕,针脚凌乱,血迹斑驳,却清晰地绣着两个字:"救我"。这是陈萍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声呐喊,如今,它将被转换成另一种语言:AI手语语音包。
项目代号"灰生之声",由"无枷"反家暴基金与河州AI实验室联合发起。目标:把家暴受害者的求救痕迹(血书、尿痕、烟疤、X光片)转化为可交互的手语+语音包,供听障人士、语言障碍者及无法发声的受害者使用。第一批素材,便是陈萍的血绣手帕。
林野站在录音棚外,透过玻璃望向那方手帕——像望向一片被时间风干的海洋。她今天不是来录制,是来见证:母亲沉默三十年后,即将拥有第二种声音。实验室工程师乔芮递给她一只耳机,声音轻却稳:
"等会儿AI会模拟你母亲的声线,你可以随时喊停。"
采样开始。高清镜头先捕捉手帕的每一道纤维——血迹的晕染、针脚的歪斜、布纹的断裂,全部被拆分成数据点,输入"情感纹理识别系统"。系统通过血斑浓度、针脚密度、布料老化程度,推断出书写时的情绪曲线:恐惧62%,绝望19%,希望19%。情绪曲线被转换成音频波形,成为AI声线的"情绪骨架"。
接下来,是声线重建。实验室没有陈萍的生前后录音,只有林野提供的两段旧素材:一段是母亲在她十岁生日时录的"生日快乐",另一段是矿难广播里模糊的"注意安全"。AI通过声纹分离技术,提取出基础频率、共振峰、气息长度,再以林野的声线作"亲属参照",重建出一条属于陈萍的虚拟声线——不高,却清晰;不重,却坚定。
合成开始。屏幕上出现一条虚拟人影——轮廓模糊,却有着与林野相似的眼型。人影抬手,开始打手语:右手食指竖起,从喉咙划向胸前,是"救";双手交叠,从胸口推出,是"我"。手语动作被实时渲染,同步发出AI语音:
"救——我——"
声音不高,却足够让玻璃外的林野,指尖瞬间收紧。
她闭上眼,任由那声音穿过耳膜,落在心脏上——像给十年前的井底,投下一颗会呼吸的石子。她想象母亲站在井底,仰着头,用这条新声音,对井口的自己说:
"救我。"
而这一次,她不再无能为力,她已站在井外,且带来整座森林。
测试继续。AI根据手帕字迹的断裂处,自动合成第二句:
"我不原谅,但我已自由。"
手语动作随之改变:右手握拳,从胸前推开,是"不原谅";左手平伸,右手食指从掌心划出,是"自由"。声音落下,林野的眼泪同时落下——那不是悲伤,是卸重:母亲终于可以说出"不原谅",而世界,终于愿意倾听。
乔芮递给她一只遥控器,声音轻却稳:
"你可以随时暂停,也可以录制自己的回应。"
林野摇头,却按下录制键——她要对母亲的AI声音,说一句迟到十年的回答:
"妈,我来了,我带你回家。"
她的声音被实时合成,与AI的"救我"重叠,像给十年前的井底,盖上一条会呼吸的被子。
录制结束,AI自动生成一段30秒的手语语音包——
【开场】右手食指竖起,从喉咙划向胸前:"救我"
【中段】双手交叠,从胸口推出:"我不原谅"
【结尾】左手平伸,右手食指从掌心划出:"我已自由"
背景音,是林野与AI的重叠声线,像给一段旧记忆,盖上一条会生长的回声。
产品发布会在下午举行。会场设在家暴遗址公园,背景是回填后的矿坑,前景是一百零七株樟树林。林野站在母树下,举起那只30秒的语音包,声音被麦克风传得很远:
"这不是AI,是母亲的第二种声音;
这不是技术,是证据的另一种形状;
这不是产品,是求救的另一种航线。"
她按下播放键,虚拟人影在屏幕上抬手,打手语,发声音:
"救——我——我不原谅——我已自由"
声音穿过矿坑,穿过樟树林,穿过人群,像给世界留下一句低语:
"你可以不说话,但你可以发声;
你可以不原谅,但你可以自由。"
发布会结束,志愿者们把30秒语音包上传到"无枷"官网,供免费下载。下载页面,只有一句话:
"你可以不说话,但你可以发声。"
页面背景,是陈萍血绣手帕的高清扫描图,血迹在屏幕上被放大,却不再刺眼,像给世界盖上一条会呼吸的被子。
夜里,林野回到驿站,把耳机塞进耳朵,播放那段30秒语音包——
"救——我——我不原谅——我已自由"
她闭上眼,想象母亲站在井底,仰着头,用这条新声音,对井口的自己说:
"救我。"
而这一次,她不再无能为力,她已站在井外,且带来整座森林。她对着耳机,轻声回答:
"妈,我来了,我带你回家。"
声音被AI实时合成,与母亲的"救我"重叠,像给十年前的井底,盖上一条会呼吸的回声。
她合上耳机,抬头望天——没有星星,却有风掠过樟树梢头,像给世界留下一句低语:
"AI不会说话,却会替沉默的人说话;
AI不会呼吸,却会替窒息的人呼吸;
AI不会自由,却会替被囚的人自由。"
风掠过,母树沙沙作响,像回答,也像告别:
"灰生之声,已上线;
母亲之声,已自由;不再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