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躲进了一间临街的、已被洗劫一空的便利店。货架东倒西歪,地上满是狼藉。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短暂地喘息,从背包里掏出一块压缩饼干,机械地咀嚼着。味道如同木屑。他需要水。就在这时,一种异样的声音钻入了他的耳廓。那不是人类的声音,也不是风吹过废墟的呜咽。那是一种低频的、持续的嗡鸣,夹杂着尖锐的、仿佛金属刮擦的颤音。声音来自街道的另一头。他屏住呼吸,将听觉聚焦。嗡鸣声在移动,伴随着一种……粘稠的、湿漉漉的拖拽声。强烈的不安感攫住了他。他悄悄挪到破碎的橱窗边,向外窥视。街角,一个东西转了出来。它的大小像一只大型犬,但形态模糊,仿佛由阴影和蠕动的不明物质构成。它的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发光菌菇,随着它的移动明灭不定。它没有明显的眼睛或口器,但林见能“感觉”到,它正朝向便利店这边——朝向他自己因紧张而略微加速的心跳声,以及咀嚼饼干时细微的颌骨摩擦声。它能感知声音?微小的声音?林见瞬间冻结,连吞咽的动作都停滞了。他缓缓地、极其缓慢地低下头,将自己完全隐藏在阴影里。那东西——他内心将其命名为“声噬兽”——在街口徘徊了片刻,那令人不适的嗡鸣声忽高忽低,似乎在搜寻着刚刚消失的“信号”。几分钟后,它才拖着粘稠的身体,转向另一个方向,消失在建筑的拐角。林见的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明白了,在这个新世界里,声音不仅是信息,是交流,更是……猎食的灯塔。听力地图接下来的几天,林见在城市的废墟间艰难穿行。他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白天,他依靠罐头食品和收集到的雨水维生;夜晚,他寻找最隐蔽、最不可能产生回音的角落栖身。他的听力成了唯一的庇护所。他开始有意识地绘制一幅脑海中的“声音地图”。城市的东区,靠近旧的工业园,弥漫着一种稳定的、工厂余烬般的低频轰鸣,相对安全,但物资匮乏。南区商业中心,人类活动的噪音残留最多,也最容易吸引声噬兽,危险等级最高。北区,则传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规律性的脉冲声波,仿佛某种巨大的心脏在跳动,让他本能地远离。他观察到,那些发光的晶簇和菌菇并非静止的。当有较大的声音(比如远处建筑的坍塌)传来时,它们的光芒会变得剧烈,甚至有些菌菇会喷吐出细小的孢子云。而一些看似无害的藤蔓,在接触到特定频率的振动时,会像蛇一样猛地收缩。这个世界还“活”着,只是遵循着一套全新的、以声音为核心的残酷法则。在一次搜寻中,他找到了一本纸质笔记本和几支笔。如获至宝。他开始用图形和符号记录不同区域的声音特征、声噬兽的活动规律、以及各种声波植物的反应。这本笔记,成了他生存下去的第一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