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陆景珩的反馈后,林溪像被打了一剂强心针。她不再沉溺于自怨自艾,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完善案例分析报告上。她几乎足不出户,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用来查阅文献、规范引用格式、梳理逻辑链条。
她甚至开始自学一些基础的动物行为量化评估方法,比如记录特定行为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试图为她那些基于“感知”的判断,寻找更客观的数据支撑。这个过程枯燥而艰难,常常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反复核对录像,为了一个理论依据翻阅几十页的英文文献。
但林溪却乐在其中。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隐藏和防御,而是在主动地构建一道防线,一道用专业知识和严谨逻辑筑起的防线。陆景珩的“沉默支持”,给了她方向和底气。
几天后,林溪将修改完善后的第二版报告发给了陆景珩。这一次,报告的结构更加清晰,引用了大量权威的行为学著作,对每个案例的分析都遵循“观察现象-提出假设-环境/行为干预-效果验证”的科学流程,并且补充了部分她能够找到的量化行为记录(如“王子”拒食天数、贵宾犬攻击行为频率变化等)。
邮件发出去不到半小时,陆景珩就回复了,内容依旧简短:
“有进步。附件是几篇关于动物应激反应量化评估的前沿论文,可以参考。另,监督所要求下周进行补充陈述,做好准备。”
林溪看着邮件,心脏砰砰直跳。补充陈述!这意味着官方的调查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也是她为自己正名的关键机会!她立刻下载了附件,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陆景珩提供的论文非常专业,涉及皮质醇水平检测、心率变异性分析等高阶手段,虽然她目前的条件无法实现,但极大地开阔了她的思路,让她明白行为评估可以做到多么精细和科学。
她开始着手准备陈述材料,不仅仅是文字报告,还整理了所有能找到的影像资料(经主人同意)、宠主感谢信等辅助证据。她反复演练陈述的逻辑和措辞,确保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开任何可能引向“超自然”能力的表述。
就在林溪全力备战的同时,网络上的风向也开始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个最初发布攻击文章的科普博主,突然删除了那篇极具煽动性的长文,只留下一条简短声明:“经核实,部分信息源存在争议,为避免误导,暂撤此文。”
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热议。支持林溪的声音开始占据上风,不少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宠主站出来,分享自家宠物被林溪“神奇”治愈的经历,虽然描述依然带着点“玄乎”,但真实的案例和主人的感激之情是做不了假的。
“我就说小林助理有真本事!”
“人家那是细心加经验,什么江湖骗子,我看是有些人眼红!”
“安心医院敢用她,肯定是有原因的!”
林溪看着这些评论,心里明白,这背后恐怕少不了陆景珩和医院公关的运作。他说的“让结果说话”,不仅仅是指她个人的报告,也包括这些来自受益者的真实声音。这是一种更加高明和有力的反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补充陈述的前两天,林溪接到了一个让她毛骨悚然的电话。号码是隐藏的,接通后,传来一个经过处理的、阴阳怪气的电子音:
“林小姐,报告准备得很用心嘛。不过,你以为靠几篇论文和几个傻乎乎的宠主,就能洗白了吗?你的小秘密……我们可是很清楚哦。不想身败名裂的话,最好乖乖消失。”
电话戛然而止。
林溪握着手机,手心冰凉。对方不仅知道她在准备报告,还直接提到了“小秘密”!这绝不是赵峰那种层次的人能有的手段!有一股更阴险、更了解内情的力量在暗中窥视着她!
恐惧再次攫住了她。她最大的软肋,被对方精准地捏住了。她该怎么办?向陆景珩坦白一切?可万一对方真的掌握了什么证据呢?
这一夜,林溪失眠了。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又被这通匿名电话击得粉碎。反击的序曲已经奏响,但暗处的敌人,似乎比她想象的更加强大和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