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珩离开后,林溪在宿舍里坐了很久。她没有开灯,就在渐浓的暮色里,反复咀嚼着他的话。
“让结果说话。”
“用实力让所有人闭嘴。”
“把你的‘倾听’,转化为他们能看懂的‘行为评估报告’……”
这些话像黑暗中的灯塔,为她指明了方向。是的,她无法向世人解释她能力的来源,但她可以努力将能力产生的结果,用专业、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她之前太依赖于那种模糊的“直觉”,而疏于将过程标准化、数据化、可追溯化。
一个念头逐渐在她脑中清晰起来——她需要证据,需要一份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关于她处理过的那些案例的详细报告。不仅仅是结果,更要包括她的观察过程、分析思路、采取的每一步措施及其理论依据,甚至包括宠主的反馈和后续跟踪记录。
这很难,因为她必须小心翼翼地隐藏“倾听”的核心环节,用合理的行为学推论来替代。但这并非不可能。她拥有扎实的兽医理论基础,只是以前从未如此系统地去梳理和包装自己的“诊疗”过程。
想到这里,林溪猛地站起身,打开了灯。昏黄的灯光驱散了屋里的阴暗,也仿佛驱散了她心头的些许阴霾。她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疯狂地工作。
她首先从“王子”的案例入手,不再仅仅回忆结果,而是试图还原当时的每一个细节:环境布局、猫咪的肢体语言微表情、她询问主人的每一个问题、她发现的塑料膜碎片……然后,她将这些细节与动物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理论联系起来,详细阐述她是如何通过环境线索推断出“密闭空间恐惧”和“特定物体关联”,并制定出相应的“暴露脱敏”和“环境重建”方案。她甚至找出了之前保存的、“王子”逐渐恢复进食的视频时间戳作为佐证。
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她必须不断地查阅行为学文献,确保自己的每一个推论都有据可查。但在这个过程中,她惊讶地发现,当她强迫自己用科学的语言去“翻译”她的“倾听”结果时,她的思路反而变得更清晰、更有条理了。
接下来是贵宾犬攻击行为、流浪猫气味恐惧……她一个个案例地回顾、分析、整理,撰写成结构严谨、引经据典的案例分析报告。她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拥有异能的“巫师”,而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特别擅长“行为观察与环境分析”的兽医助理。
不知不觉,天已经蒙蒙亮。林溪熬了一个通宵,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精神却处于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她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凝结了她心血的文件,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或许真的可以,用陆景珩所说的方式,去战斗。
第二天上午,林溪将整理好的初步报告发到了陆景珩的工作邮箱,并附上了一段简短的留言:“陆医生,这是我对我参与过的部分案例的回顾与分析。可能还很粗糙,但我想尝试用更专业的方式呈现我的工作。请您指正。”
邮件发出去后,她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她不知道陆景珩会如何评价她这番笨拙的“转型”尝试。
下午,她的手机响了,是陆景珩打来的。林溪深吸一口气,接了起来。
“报告我看了。”陆景珩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听不出喜怒,“案例分析的角度很独特,行为学理论的应用也基本得当。尤其是对环境细节的关联分析,有启发性。”
林溪的心稍稍放下一些。
“但是,”陆景珩话锋一转,“文献引用不够规范,部分推论的逻辑链条还可以更严谨。另外,缺乏量化的行为评估数据作为支撑,说服力会打折扣。”
他像一位严格的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报告的不足之处。但奇怪的是,林溪并没有感到挫败,反而有一种被认真对待的踏实感。
“我明白,我会修改的。”她连忙说。
“嗯。”陆景珩应了一声,然后说,“动物卫生监督所那边,医院法务已经提交了部分你的工作记录作为初步说明。你的这些报告,如果进一步完善,可以作为你工作思路和专业性的补充材料。”
林溪的心猛地一跳!陆景珩的意思是说……他已经在动用医院的资源,在官方层面为她提供支持了?尽管是“沉默”的支持,但这无疑是一根救命的稻草!
“谢谢您,陆医生!真的非常感谢!”林溪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
“做好你该做的事。”陆景珩的语气依旧平淡,“真相需要证据,而证据,需要你自己去打磨和呈现。”
电话挂断了。林溪握着手机,久久无法平静。陆景珩没有说任何安慰的话,但他用行动表明了他的立场。他相信她,并且,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她搭建一个反击的平台。
窗外,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缝隙,洒下缕缕金光。
风暴尚未过去,但她已经不是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挣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