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罗马梵音
书名:大明海权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9502字 发布时间:2025-10-22

第七章 罗马梵音

 

地中海的阳光像熔化的金液,泼洒在“大明号”的甲板上,连海风都带着几分燥热,吹得船帆上的“日月旗”猎猎作响。甲板上,士兵们正忙着检查绳索,汗珠顺着甲胄缝隙滑落,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当舰队驶入第勒尼安海时,郑和凭栏而立,腰间永乐皇帝亲赐的和田玉带钩泛着温润的玉光,龙形钩首的鳞片纹路在光影中愈发清晰。他极目远眺,视线穿过澄澈的空气,终于捕捉到罗马城的轮廓——无数红瓦屋顶在阳光下连成一片,如同被夕阳染红的海浪,而城市中央,几座圆顶建筑刺破天际,其中圣彼得大教堂的金色尖顶最为醒目,鎏金的表面反射着阳光,仿佛是嵌在蓝天中的宝石。

 

“大人,罗马教廷的使者已在港口等候多时。”王景弘快步走来,他身着青色纻丝官袍,袍角沾着些许海雾凝结的水珠,手中捧着一份边缘烫金的羊皮纸文书,纸张上还带着淡淡的熏香,“使者名叫利奥,是教皇陛下的贴身侍从,据说他曾到过阿拉伯经商,略懂东方语言。他说教皇特意吩咐,要用‘东方贵宾’的礼节迎接,不仅在梵蒂冈宫备了午宴,连教廷的七位红衣主教都会出席。”

 

郑和颔首,指尖摩挲着玉带钩上的龙纹,想起在威尼斯与弗朗西斯科告别的场景——那位执政官握着他的手,语气恳切地承诺要亲自带队前往大明。他抬手理了理明黄色纻丝官袍,袍角的云鹤暗纹在海风中轻轻舒展,每一根丝线都绣得细密,鹤翅的层次感仿佛能随风展开。整理妥当后,他跟着王景弘走下甲板,脚步沉稳,每一步都透着武将特有的刚毅。

 

港口的石板路被阳光晒得发烫,踩上去能感受到热量透过靴底传来。一处用白色大理石搭建的遮阳棚下,一位身着红色长袍的教士正静静等候。他头戴白色小圆帽,帽檐绣着细小的金色十字架;面容清瘦,鼻梁高挺,下颌线紧绷,透着几分肃穆;手中握着一本皮质封面的经书,封面上烫金的宗教徽记在阳光下泛着光——正是使者利奥。见郑和走来,利奥快步上前,双手合十行了个标准的宗教礼,掌心的薄茧蹭过彼此的衣袖,他用略带生硬的拉丁语说道:“尊敬的郑和大人,我谨代表亚历山大六世教皇陛下,欢迎大明舰队抵达罗马。教皇陛下说,您带来的不仅是东方的物产,更是跨越山海的友谊。”

 

译官陈安连忙上前翻译,他留着整齐的短须,眼神机敏,声音清晰:“使者说,教皇陛下已盼了您三日,还特意让人打扫了梵蒂冈宫的长廊,连午宴的银器都用玫瑰水擦拭过,就为让您感受到罗马最诚挚的心意。”郑和笑着拱手回礼,语气温和却不失庄重:“劳烦使者远道相迎,大明与罗马相隔万里,今日得以相会,既是缘分,更是两国文明交流之幸。”

 

利奥领着众人登上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马车由四匹纯白骏马拉动,马鬃梳理得一丝不苟,额前系着金色的饰带,马蹄上还裹着柔软的绒布,生怕踏在石板路上惊扰了行人。车厢两侧雕刻着宗教故事中的场景——左侧是天使手持橄榄枝降临人间,右侧是圣徒立于云端俯瞰众生,每一处细节都用细砂纸打磨得光滑细腻,连天使的发丝纹路都清晰可见。车轮边缘裹着铜片,滚动时,车轴上的铜铃发出“叮铃”轻响,与马蹄踏地的“嗒嗒”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

 

马车行驶在罗马的街道上,两旁的建筑多是石质结构,米白色的墙面搭配着暗红色的陶立克立柱,柱式门廊的顶端刻着藤蔓花纹,浮雕墙面的人物神态各异,有的手持卷轴,有的怀抱乐器,尽显古城的庄重。不时能看到身着白色长袍的教士匆匆走过,他们的长袍下摆扫过石板路,手中捧着的经书用丝绸带系着,书页边缘已被翻得有些毛糙;手持盾牌的士兵站在街角,他们的盔甲是精铁打造,胸甲上刻着罗马的鹰徽,阳光照在甲片上,反射出冷冽的光;还有商贩推着木制小车叫卖水果,鲜红的石榴裂开小口,露出晶莹的籽,金黄的橙子堆得像小山,果皮上的水珠还未干透,透着鲜活的气息。人群往来穿梭,却不显杂乱,每个人都循着自己的路线行走,处处透着古城特有的秩序感。

 

路过一处开阔的广场时,郑和透过车窗,看到一座巨大的石质建筑矗立在广场中央——它的墙体早已斑驳,部分石块上还留着战火灼烧的黑色痕迹,却依旧能看出昔日的宏伟。八根粗壮的科林斯立柱支撑着残缺的三角楣顶,楣顶上雕刻着模糊的人物图案,似乎是士兵手持武器凯旋的场景,风化的纹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是罗马古斗兽场的遗迹。”利奥察觉到他的目光,主动侧身解释,手指指向建筑的拱门,“几百年前,这里曾是角斗士与野兽搏斗的地方,能容纳上万人。每当有比赛,整个罗马的人都会赶来,贵族坐在上层的包厢,平民挤在下层的看台,欢呼声能传遍整个城市。只是如今,它已不再使用,仅作为古迹留存,供人凭吊那些逝去的时光。”

 

郑和心中惊叹,暗忖罗马的建筑技艺果然不凡——仅凭石块便能搭建如此庞大的建筑,穹顶的弧度精准得无需一根支柱,且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实在难得。他想起大明的长城,同样是用砖石垒砌,却有着不同的用途:一个用于防御外敌,守护百姓安宁;一个用于娱乐观赏,见证王朝兴衰。虽用途迥异,却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在时光中沉淀成文明的印记。

 

马车继续前行,穿过几条狭窄的街道后,终于停在一座白色建筑群前——这里便是梵蒂冈宫。宫墙由纯白大理石砌成,每一块石材都切割得平整如镜,在阳光下泛着圣洁的光泽;门口矗立着两座高大的石狮子,狮子的鬃毛卷曲如波浪,爪下握着镶嵌宝石的十字架徽记,眼神威严,嘴角微微上扬,透着庄严中带着温和的肃穆。

 

走进梵蒂冈宫,一条长长的走廊映入眼帘。走廊的地面是用彩色大理石拼接而成,拼成复杂的几何图案,红、白、黑三色交错,如同流动的星河;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油画,画框都是镀金的,边缘刻着藤蔓花纹,显得格外华丽。画中人物神态各异,色彩浓郁得仿佛要溢出画布——有的描绘着圣母抱着圣子,圣母的蓝色长袍用多层颜料叠加,透着柔和的光泽,圣子的脸颊泛着淡淡的粉色,神情温顺;有的刻画着圣徒受难的场景,圣徒的衣袍褶皱里藏着阴影,血迹用暗红与赭石色混合,笔触沉重得让人揪心;还有的展现着天堂的景象,天使们挥舞着白色的翅膀,背景是绚烂的金色,云朵用柔和的笔触晕染,仿佛能伸手触摸到柔软的质感。

 

走廊尽头,一位身着白色长袍的老者正静静等候。他的长袍领口与袖口绣着金色的花纹,头戴三重冠,每一层冠冕上都镶嵌着细小的宝石;胡须花白,却梳理得十分整齐,垂在胸前;面容慈祥,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眼神温和如暖阳,正是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他身后站着七位红衣主教,他们身着紫色长袍,领口处绣着金色的十字架,腰间系着红色腰带,每个人的表情都肃穆而恭敬。

 

见到郑和,教皇微微颔首,右手按在左胸,用拉丁语缓缓说道:“欢迎你,来自东方的朋友。你的到来,让罗马的阳光都变得更加温暖,也让东西方的距离,不再是隔着山海的遥远,而是能掌心相对的亲近。”利奥连忙翻译,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恭敬,连声音都比平时低了几分。郑和躬身行礼,姿态谦逊却不卑微:“教皇陛下客气了,能受到您的接见,是我的荣幸。此次前来,不仅为了促进大明与罗马的贸易往来,更希望能见识罗马的文化与智慧,让两国的文明相互交流,如同江河汇入大海,共同滋养出更繁茂的景象。”

 

教皇笑着点头,伸出手示意郑和跟上,他的手指修长,掌心带着常年握笔的薄茧:“请随我来,午宴已经备好,咱们边吃边聊,慢慢细说东西方的故事。”说着,便领着众人走进一间宽敞的大厅。大厅内铺着红色的天鹅绒地毯,踩上去柔软无声,绒面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细腻的光泽;墙壁上镶嵌着彩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在地面上形成斑斓的光影,如同流动的彩虹;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张圆形餐桌,桌面是用整块橡木制成,铺着金色的桌布,桌布边缘垂着精致的蕾丝花边,每一个针脚都细密得如同鱼鳞;银质餐具与水晶酒杯摆放得整整齐齐,酒杯的杯壁薄如蝉翼,能清晰看到里面盛着的浅红色果酒。

 

七位红衣主教依次落座,坐在教皇两侧。左侧第一位是红衣主教贝拉明,他年约五十,面容严肃,眼神锐利,手中始终握着一串念珠,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右侧第二位是红衣主教奥尔西尼,他留着卷曲的黑发,嘴角总是带着淡淡的笑意,目光温和,不时观察着郑和的神情。

 

午宴的菜肴精致而独特,与大明的饮食风格截然不同。第一道菜是烤羊排,羊排选自罗马近郊牧场的羔羊,外焦里嫩,表面撒着新鲜的迷迭香与海盐,油脂在高温下渗出,香气扑鼻;第二道菜是红酒炖牛肉,牛肉用陈年红酒慢炖了三个时辰,肉质软烂得用叉子轻轻一戳便能分开,汤汁浓郁,里面还炖着胡萝卜与土豆,吸收了肉汁的精华;第三道菜是橄榄油蔬菜沙拉,翠绿的西兰花、鲜红的番茄、白色的奶酪切成小块,淋上金黄的橄榄油与柠檬汁,色彩鲜艳,入口清爽。饮品是当地特产的果酒,酒液呈浅红色,入口带着草莓与樱桃的酸甜,余味中还藏着一丝橡木桶的香气。

 

教皇与郑和相对而坐,席间不时询问大明的风土人情。“听说大明的科举制度能从平民中选拔官员?”教皇放下刀叉,用餐巾轻轻擦拭嘴角,眼神中满是好奇,“罗马的官员多是贵族世袭,很多人虽出身尊贵,却无治国之才。大明的科举,是如何确保选出有能力的人呢?”

 

郑和放下酒杯,耐心解释:“大明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在各省举行,考中的称为‘举人’;会试在京城举行,举人中的佼佼者才能参加,考中的称为‘贡士’;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根据成绩分为状元、榜眼、探花,再授予官职。无论出身富贵还是贫寒,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教皇听得十分专注,还不时让身边的红衣主教贝拉明用羽毛笔记录在羊皮纸上,贝拉明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个字母都写得工整有力。“那大明的水稻,真的能一年两熟吗?”教皇又问,眼中闪着惊讶的光,“罗马的谷物一年只能种一季,遇到旱灾还会减产,大明是如何让水稻一年收获两次的?”

 

“这得益于大明的水利技术与耕作经验。”郑和笑着回答,“我们会在稻田旁修建水渠,确保灌溉充足;还会选育早熟的稻种,第一季稻子收割后,及时播种第二季,利用南方充足的阳光与雨水,让稻子在一年内成熟两次。此外,我们还会用粪便、草木灰作为肥料,让土地更肥沃,提高产量。”

 

席间,红衣主教奥尔西尼也忍不住提问:“听说大明的丝绸能织出比蝴蝶翅膀还美的花纹,是用什么方法织出来的?”郑和示意沈荣取来样品,沈荣从随身的锦盒中取出一匹淡粉色云锦,缎面上绣着缠枝莲纹,金线与银线交织,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花瓣上还绣着细小的珍珠,轻轻一碰,珍珠便微微晃动。“这是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织成的,”郑和解释道,“织的时候,经线固定不动,纬线根据花纹需要随时更换颜色与材质,有的地方用桑蚕丝,有的地方用金线,还有的地方用孔雀羽线,这样才能织出如此精细的花纹。”奥尔西尼凑近细看,眼中满是惊叹,手指轻轻拂过缎面,感慨道:“这哪里是丝绸,分明是用丝线织成的画!”

 

“听说大明有精妙的造纸与印刷技术?”教皇忽然停下手中的动作,眼神变得格外认真,“罗马的书籍多是用羊皮纸书写,一张羊皮纸只能写几页内容,还需要用鹅毛笔蘸着墨水慢慢写,成本高昂不说,还难以大量复制。很多宗教典籍,只有教廷与贵族才能拥有,普通百姓根本无缘得见。若能学到大明的印刷技术,定能让更多人读到宗教典籍,也能让上帝的教义传播得更快、更远。”

 

郑和闻言,心中一动。造纸与印刷术是大明的重要技艺,若能传授给罗马,不仅能增进两国的友谊,还能让大明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更能实现永乐皇帝“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嘱托。他当即说道:“陛下若有兴趣,大明可派技艺精湛的工匠前来,传授造纸与活字印刷技术。我们造纸,只需用树皮、稻草、破布等常见原料,经过浸泡、捶打、抄纸、晾晒等工序,便能造出平整耐用的纸张,成本仅为羊皮纸的十分之一;活字印刷则是用泥、木或金属制成单个的字模,每个字模都能重复使用,排版时根据需要组合字模,刷上墨水便能印刷,一日便能印刷数十页书籍,效率远高于手写。”

 

教皇大喜,当即起身握住郑和的手,他的掌心温暖而有力,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若能如此,我代表罗马教廷,代表罗马的所有百姓,感谢大明的慷慨!今后,罗马教廷愿成为大明与欧洲交流的桥梁,让东西方的智慧相互交融,让两国的友谊,如同地中海的海水般,源远流长,永不干涸!”

 

午宴过后,教皇邀请郑和参观圣彼得大教堂。走出梵蒂冈宫,步行片刻便到了教堂门口。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观,正面是巨大的柱廊,二十八根高大的科林斯立柱排列整齐,每一根都由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高度超过二十米,柱顶的叶状纹饰精细得如同真的树叶;三角楣顶高达十米,上面雕刻着“圣彼得的凯旋”的场景,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圣彼得手持钥匙站在中央,周围的士兵与百姓神态各异,有的欢呼,有的跪拜,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走进教堂,郑和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教堂内部宽敞得能容纳上万人,高耸的穹顶直插云霄,穹顶内侧绘着宗教壁画《创世纪》,画中上帝与亚当的手指几乎相触,人物的肌肉线条、衣袍褶皱都刻画得精准入微,色彩鲜艳得仿佛刚画完不久;阳光从穹顶的天窗洒下,形成一道金色的光柱,照亮了中央的祭坛,祭坛上摆放着金色的十字架,周围燃烧着数十根白色蜡烛,烛光摇曳,映得十字架上的宝石闪着微光,透着神圣而庄严的气息。

 

祭坛左侧摆放着《圣彼得像》,雕像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圣彼得身着长袍,左手握着两把金色钥匙,右手抬起,仿佛在祝福众人;他的眼神威严却温和,胡须的纹路清晰得能看到每一根毛发,衣袍的褶皱自然垂落,仿佛下一秒便会随风飘动。右侧的《圣母怜子像》更是令人动容,圣母抱着受难的圣子,圣子的身体上还留着钉痕,圣母的眼神中满是悲痛,泪水似乎要从眼角滑落,手指轻轻托着圣子的身体,动作轻柔得仿佛怕碰碎了他。

 

教堂的墙壁上镶嵌着彩色玻璃,拼成一幅幅完整的宗教故事,从创世记到末日审判,每一幅都精美绝伦。阳光透过玻璃,将彩色的光影投在地面上,随着光线移动,光影也缓缓流动,让人仿佛置身于神圣的天堂。几位教士正站在玻璃窗前祈祷,手中的念珠轻轻晃动,口中默念着经文,声音低沉而虔诚。

 

“这座教堂建造了近百年,耗费了无数工匠的心血。”教皇指着穹顶,语气中带着自豪,却也藏着一丝沉重,“穹顶的建造尤为艰难,它的直径有四十余米,高度超过五十米,工匠们需要站在数十丈高的脚手架上作业,脚下便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便会坠落。有二十三位工匠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们的名字被刻在教堂的墙角,永远陪伴着这座神圣的建筑。好在最终,它如我们所愿,成为了罗马的象征,也成为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圣地。”

 

郑和抬头仰望穹顶,心中暗叹人类智慧的伟大。无论是大明的紫禁城,还是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都是无数人用汗水与生命铸就的奇迹,都承载着各自文明的历史与文化,都在时光中成为了不朽的丰碑。他忽然想起随身带来的《大明舆图》,那是由大明最优秀的画师周臣绘制的,历时三年才完成,详细标注了大明的疆域、城池、河流、山脉,甚至连各地的特产、风俗都有简要说明,舆图的边缘还绣着精美的云纹,用的是江南最细的桑蚕丝。

 

他从怀中取出舆图,小心翼翼地展开,桑皮纸的质感厚实而柔软,他双手捧着,递到教皇面前:“陛下,这是大明的舆图,上面标注了大明的山川河流与城池分布。从北方的京城到南方的泉州,从东方的松江到西方的成都,每一处地名背后都藏着大明的故事。愿它能让您更了解大明,也让罗马百姓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同样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正期盼着与罗马携手,共话文明。”

教皇双手接过舆图,指尖轻轻拂过纸面,仿佛在触摸一片遥远的土地。他缓缓展开,目光从北平城的轮廓移到泉州港的航线,从长江的蜿蜒曲线看到黄河的奔腾轨迹,眼中满是惊叹:“这舆图太过珍贵了!它不仅是一幅地图,更是一部大明的历史与文化百科。你看这标注的‘景德镇官窑’,还有‘苏州云锦坊’,连物产产地都如此细致,可见大明工匠的用心。”他转头对身边的红衣主教贝拉明吩咐:“将这舆图珍藏在教廷图书馆的最深处,用檀木盒盛放,派两名教士日夜看管,绝不能有半点损坏。今后,要让每一位来图书馆的学者都能看到它,让他们知道东方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

离开圣彼得大教堂后,郑和在利奥的陪同下,参观了罗马的工匠作坊。穿过几条石板铺就的小巷,便来到一片热闹的工坊区,空气中混杂着硫磺、木材与金属的气息,铁锤敲打声、熔炉燃烧声、工匠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格外鲜活。

第一站是金属工坊,工坊主马可·卢西尼是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臂膀粗壮得能轻松举起百斤铁器,脸上沾着黑色的炉灰,却难掩眼中的精明。他正指挥着工匠们打造一把长剑,铁砧上的铁块在铁锤下渐渐成型,火花溅落在石板上,瞬间熄灭。见郑和到来,马可连忙放下铁锤,用粗布擦了擦手,热情地迎上来:“欢迎您,来自东方的大人!早就听说您带来了神奇的技艺,今日一定要让我们开开眼界!”

郑和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工坊内的冶炼炉——那是一座小型土炉,炉内燃烧着木炭,火焰呈暗红色,工匠正用皮囊往炉内鼓风,试图提升温度。他指着熔炉问道:“马可先生,你们冶炼铁矿石时,一天能炼出多少生铁?”

马可闻言,脸上露出几分无奈:“不瞒大人,这土炉温度不够,铁矿石只能烤成铁块,还得反复锻打去除杂质,一天下来最多炼个五六斤,还常出残次品。”

“大明的冶炼技术或许能帮到你们。”郑和语气诚恳,招手让周工匠上前,“我们采用‘高炉炼铁’,炉高超过一丈,用煤炭作燃料,煤炭的火力比木炭强三倍,能让炉温达到上千度,让铁矿石充分熔化成铁水。这样一天便能炼出数十斤生铁,且铁的纯度更高,用来打造农具锋利耐用,打造武器也更坚韧。”

周工匠随即从随身的布袋中取出一张高炉图纸,展开在木桌上:“您看,这高炉分炉膛、炉腹、炉喉三层,炉膛底部设出铁口,铁水可直接流出;炉壁用耐火泥涂抹,能承受高温;还装有专门的鼓风装置,不用人力皮囊,靠水力便能持续鼓风,省力又高效。”

马可俯身细看图纸,手指顺着高炉的结构线条反复摩挲,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这……这简直是神来之笔!若能建成这样的高炉,我们罗马的金属工艺定能翻一番!”他忽然抓住郑和的手,语气急切得有些颤抖:“大人,求您派工匠前来传授技术!我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无论是黄金、铁器,还是罗马的特产,只要您开口,我们都能满足!”

“技术的共享本就是促进文明进步的方式,无需如此。”郑和笑着摇头,“待我返回大明后,便挑选三名技艺精湛的冶炼工匠,让他们随威尼斯的商队一同前来罗马。他们不仅会教你们建造高炉,还会传授生铁铸造、铁器锻打的技艺,让罗马的工匠们能造出更好的器物。”

马可闻言,激动得红了眼眶,当即转身从货架上取下一把刚打造好的长剑,双手捧着递给郑和:“大人,这是我们工坊最好的长剑,剑身用精铁反复锻打了三十次,锋利得能斩断丝绸。它虽比不上大明的神兵,却代表着我们的心意,愿它能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

离开金属工坊,一行人又来到玻璃工坊。工坊主索菲亚是位中年女子,梳着罗马传统的发髻,身着紫色亚麻长裙,手指纤细却布满薄茧——那是常年与玻璃打交道留下的痕迹。她正专注地用铁管吹制一只玻璃花瓶,玻璃液在她手中如同听话的面团,渐渐变成优雅的弧度。

“大人,您看这是我们新做的‘火焰纹玻璃’。”索菲亚见郑和到来,连忙展示刚完工的花瓶,瓶身上缠绕着红色的纹路,如同跳动的火焰,“我们在玻璃液中加入铜粉,才能做出这样的颜色,可总觉得不够鲜亮,而且放久了会褪色。”

郑和转头看向刘景明,刘景明会意,从锦盒中取出一小包氧化钴粉末,递到索菲亚手中:“这是大明的釉彩原料,叫氧化钴。将它按比例混入玻璃液中,再用一千三百度高温烧制,能做出像蓝宝石一样鲜亮的蓝色,且永不褪色。我们还能用氧化铬做出绿色,用朱砂做出红色,比铜粉的效果好十倍。”

索菲亚半信半疑地取来少量玻璃粉末,与氧化钴混合后倒入熔炉。半个时辰后,她用铁管沾取玻璃液,吹制成一只小碗。待小碗冷却后,通体呈现出深邃的蓝色,如同亚得里亚海的深海,在灯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索菲亚捧着小碗,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太漂亮了!这颜色比我见过的任何玻璃都要美!刘先生,求您教我调配釉彩的方法,我愿意将罗马所有的玻璃配方都告诉您!”

刘景明笑着应允,当场写下氧化钴与玻璃的配比,还详细说明了烧制时的温度控制:“烧制时,温度要先升到八百度,让原料充分融合,再升温到一千三百度,保温一个时辰,最后缓慢冷却,这样玻璃才不会开裂,颜色也能保持鲜亮。”

在罗马停留的十日里,东西方的交流愈发深入。沈荣与罗马商人的贸易谈判也终于敲定,签订了为期五年的长期协议。签约当日,商会会长保罗·迪·卢卡——一位留着络腮胡、身着丝绸马甲的中年商人,握着沈荣的手感慨:“之前我们从阿拉伯人手中买大明瓷器,不仅价格高,还常收到残次品。如今能直接与大明贸易,定能让罗马的百姓都用上真正的好瓷器!”

协议中约定:大明每年向罗马出口五百匹云锦(其中二十匹为嵌孔雀羽线的皇室专供款)、八百件青花瓷(含三百件官窑精品)、一千斤武夷岩茶与两千张桑皮纸;罗马每年向大明出口三百桶陈年葡萄酒(年份不低于十年)、五百斤特级橄榄油、两百块大理石(用于大明宫殿修缮)与一千把精制铁器(含两百把骑士长剑)。此外,双方还约定互设商栈,大明商栈设在罗马的特拉斯特维莱区,罗马商栈设在大明泉州港,商栈周围派士兵巡逻,保障商人安全。

周工匠则与罗马建筑工匠合作,设计出一座融合东西方风格的小教堂模型。模型的地基与拱券采用罗马的混凝土技术,坚固耐用;屋顶与门窗则用大明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便能组装,且屋顶覆盖着大明特有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彩色的光泽。罗马建筑工匠头儿卡洛·罗西见了模型,连连赞叹:“这模型既有罗马的庄重,又有大明的精巧,若能建成真正的教堂,定能成为罗马的新地标!”

离别那日,罗马港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来到港口,手中举着鲜花、彩色布条,还有用彩纸折成的小船,船帆上画着大明的“日月旗”与罗马的鹰徽。孩子们追着郑和的马车奔跑,清脆的笑声在港口上空回荡,十岁的小男孩卢卡还将自己画的《大明号与圣彼得大教堂》递到郑和手中,画上的商船与教堂虽然比例稚嫩,却充满了童真与善意。

教皇亲自率领七位红衣主教与数十位商人来到港口送行。他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檀木盒,盒身上雕刻着宗教故事中的“友谊之吻”场景,递给郑和时,语气满是不舍:“郑大人,这是罗马教廷的心意。盒中是一枚镶嵌着蓝宝石的十字架,蓝宝石象征着忠诚与永恒,愿它能保佑大明舰队一路平安,也愿大明与罗马的友谊,如同这蓝宝石般,历经时光打磨,愈发璀璨。”

郑和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金色的十字架上,四颗蓝宝石如同深海中的星辰,在阳光下泛着幽光。他郑重地合上木盒,抱在怀中:“陛下的心意,我定会带回大明,转交给永乐皇帝陛下。待明年春暖花开时,我会带着大明的使者与工匠再次来访,那时,我们还要一起见证高炉炼铁的成功,一起看融合东西方风格的教堂拔地而起。”

“大明号”缓缓驶离罗马港,船帆在风中舒展,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郑和站在船楼之上,回头望去,圣彼得大教堂的金色尖顶渐渐变小,教皇与众人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最终变成了海平面上的小黑点。海风拂过他的衣袍,袍角的云鹤暗纹在风中轻轻飘动,仿佛要飞向远方。

王景弘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温热的武夷岩茶,茶汤红艳,香气馥郁:“大人,下一站便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了。译官陈安说,巴塞罗那的国王费尔南多二世对东方文化极感兴趣,不仅派了使者在港口等候,还特意在王宫准备了‘东方宴’,要亲自为您接风。”

郑和接过茶杯,浅尝一口,茶香在口中散开,驱散了海风的燥热。他望向远方的海平面,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同铺了一层碎金。他知道,巴塞罗那又将是一段全新的旅程——那里有热情的西班牙文化,有擅长航海的商人,更有等待探索的新机遇。而这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还在继续,大明的旗帜,终将在更多的地方飘扬,将东方的智慧与善意,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海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