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苑猎场的事,半日就传遍京城。
“云家女为救沈将军,孤身闯豹圈”被说书人添油加醋,成了“红衣女一叉三豹,血染雪原”。
流言越盛,东宫越静。
萧御自那日回营,再未露面,只遣人送了两箱“补药”到云府,被云黎原封不动抬去城外施粥棚。
这是明晃晃的打脸,也是宣战。
二、
第三日,太后传旨:
“北疆沈昭护驾有功,赐宫宴慰劳;云氏女黎,一同赴宴,授‘忠敏’封号。”
忠敏——忠勇机敏,表面褒奖,实则是把云黎架到炭火上烤。
京中权贵皆在,她若再与萧御冲突,便是“恃功骄纵”;若忍,又坐实“心虚”。
三、
当夜,华灯初上。
宣德殿比年节还热闹,金猊喷香,笙管齐鸣。
云黎着月白窄袖骑装,腰束朱红玉带,发挽男儿高髻——利落肃杀,与满室绮罗形成鲜明对比。
她一步入殿,便觉无数目光射来:有敬畏,有艳羡,更有看好戏的玩味。
四、
沈昭先到,坐于武将席次。
伤臂未愈,玄青朝服掩了绷带,只脸色略显苍白。
见云黎进来,他下意识起身,却被副将按下肩膀。
隔着人海,两人视线短暂相接,沈昭微不可见点头,示意自己无事。
云黎却注意到,他面前御案上,酒壶是鎏金鸳鸯款——与萧御同款。
五、
鼓乐停,帝后升座。
太子萧御随后而出,一身素银常服,袖口绣缠枝曼陀罗,妖冶得近乎刺目。
他眉眼温雅,唇色却淡,一副“大病未愈”之态,先向太后问安,又朝云黎颔首,仿佛那日雪林陷阱从未发生。
云黎垂睫,掩去眼底冷意。
六、
酒过三巡,变故陡生。
司礼太监高唱:“赐酒——”
两名宫娥托玉盘而上,金樽两盏,一置沈昭案前,一置云黎案前。
太后微笑:“沈将军与云氏,并肩退兽,忠勇可嘉,特赐‘同功酒’。”
满座哗然。
“同功酒”又名“合卺双樽”,本是帝后大婚所用;太后此举,暧昧至极。
七、
沈昭眉心骤跳,起身拱手:“臣伤势未愈,太医叮嘱忌酒,请太后恕罪。”
太后尚未开口,萧御轻笑一声,慢悠悠道:
“沈将军不给面子?”
他指尖摩挲着酒盏,抬眼,眸色寒凉,“还是……嫌弃这杯酒的由头?”
一句话,把“抗旨”帽子扣死。
八、
殿中气氛瞬间凝固。
武将席有人小声劝:“将军,只饮一杯,无碍——”
沈昭却知,酒里必有文章:或是催裂伤口,或是令他失态,更甚者——与云黎同陷“殿前失仪”。
他沉默,背脊绷直,正要再辞,忽听一声轻笑——
九、
云黎起身,裙摆扫过金砖,发出细碎声响。
她先朝太后一福,随即转向萧御,目光澄亮:
“殿下所言极是,这酒,臣女也想敬。”
话落,她端起自己案前金樽,一步步行至沈昭身侧,与他并肩而立。
十、
在众目睽睽下,云黎抬手——
将杯中酒,缓缓倾倒于地。
清冽酒液溅开,打湿金砖,像一滩迅速蔓延的血。
殿内抽气声此起彼伏。
萧御指节微紧,眸色瞬间沉如墨。
十一、
云黎却笑得温婉,声音清朗:
“沈将军伤重,医嘱忌酒;臣女近日服药,亦忌辛辣。太后厚爱,心领;这酒——”
她抬眼,直视高位,“祭英灵,敬山河。”
一句话,把“抗旨”改写成“忠君爱国”,堵死所有责难。
十二、
太后眯眼,未语。
萧御忽轻笑,拍掌:“好一个敬山河。”
他亦端起自己案前酒盏,随手一泼——
酒液溅在云黎鞋尖,像一朵暗色曼陀罗。
“既如此,”他微笑,眼底却翻涌阴鸷,“孤也陪你们,敬一敬这山河。”
十三、
殿中静得可怕。
帝后对视,皆未开口;众臣低头,大气不喘。
沈昭抱拳,声音沉稳:“太后、殿下,臣愿以茶代酒,谢隆恩。”
说罢,自取案旁茶盏,一饮而尽;动作从容,仿佛方才剑拔弩张,只是微风拂面。
十四、
太后终是笑了,抬手:“罢,忠勇之人,理当体恤。”
转而吩咐内侍:“赐沈将军‘雪露茶’,赐云氏‘玉梨浆’。”
雪露茶,清火祛瘀;玉梨浆,润肺止咳——看似关怀,实则提醒:你们“伤病”,哀家记得。
云黎叩首,声音清亮:“谢太后慈恩。”
十五、
宫宴继续,笙歌再起,仿佛风波已平。
云黎却知,这不过是更大漩涡的开始。
她退回席次,与沈昭擦肩而过;衣袖相触那一瞬,他极低的声音入耳:
“……多谢。”
云黎未侧头,只指尖轻点他手背,一触即离——
像雪里递出的火种,又像刀锋上擦过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