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的成功案例,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溪看似一成不变的ICU助理生活中漾开了涟漪。虽然她本人十分低调,但“安心医院有个能解决动物怪病的年轻助理”的消息,还是在小范围的宠主圈子里悄然传开。
这直接体现在,偶尔会有一些抱着宠物的主人,在前台询问是否可以让“林助理”帮忙看看。这些病例通常不属于危重急症,更多是些行为异常、或者经过常规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病因的“疑难杂症”。
起初,林溪十分谨慎,总是先向当值医生汇报,在医生允许或指导下才进行接触。她给出的建议也多集中在环境丰容、行为调整、情绪安抚等方面,并一再强调自己只是助理,最终诊断和治疗必须由执业医师决定。
然而,几次下来,她基于细微观察和某种“直觉”提出的方向,往往能歪打正着,为主治医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思路,甚至直接解决了问题。比如,一只总是无故攻击男主人的贵宾犬,林溪在接触后,感知到它对男主人身上某种特定古龙水气味的强烈厌恶和恐惧(“臭!打!怕!”),建议男主人更换香水后,攻击行为果然大幅减少。又比如,一只突然在固定地点乱尿的猫,林溪感知到它对家里新换的智能猫砂盆的运作声音感到极度恐慌(“怪物!响!吃猫!”),换回传统猫砂盆后问题迎刃而解。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成功,逐渐积累起一些口碑。护士丽莎有时会开玩笑叫她“小林医生”,虽然林溪每次都严肃地纠正。
陆景珩对此没有明确表态,既没有阻止,也没有鼓励。但他来ICU查房的频率,似乎比以往高了一些。他依然沉默寡言,检查“平安”和其他危重动物时一丝不苟,但林溪能感觉到,他停留的时间变长了,偶尔会看似随意地问一句:“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病例?”
他的问题总是很简短,目光却带着审视,仿佛在评估她的每一次应对。林溪的回答也尽量简洁客观,只陈述观察到的现象和基于常识的推测,绝口不提任何超自然的感知。
这天,陆景珩查完房,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平安”的笼舍前。已经基本康复的“平安”正叼着一个橡胶玩具,卖力地啃咬着,见到陆景珩,居然没有像以前那样缩到角落,而是摇着尾巴凑了过来,用鼻子嗅了嗅他的白大褂。
“白衣服……好人……不痛……” 林溪清晰地接收到了“平安”传递过来的、带着信任和好感的意念。看来,小家伙虽然害怕手术,却记住了是这个“白衣服”治好了它的腿。
陆景珩低头看着蹭他裤脚的“平安”,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似乎柔和了极其细微的一瞬。他伸出手,用手指关节轻轻蹭了蹭“平安”的下巴。“平安”立刻发出满足的呼噜声。
“恢复得不错。”陆景珩淡淡地说了一句,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林溪交代,“可以开始考虑领养事宜了。”
领养?林溪的心莫名地紧了一下。是啊,“平安”是流浪狗,伤好了,自然要寻找领养家庭。这是早就知道的事情,可当这句话从陆景珩嘴里说出来时,她还是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失落和不舍。
她看着在陆景珩手下享受抚摸的“平安”,喉咙有些发紧,低低地应了一声:“……是,陆医生。我会留意合适的领养人。”
陆景珩看了她一眼,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林溪蹲下身,打开笼门。“平安”立刻丢下玩具,欢快地扑进她怀里,用湿漉漉的舌头舔她的脸,意念里满是 “主人!最爱主人!” 的依恋。
林溪紧紧抱住它温暖的小身体,心里五味杂陈。她救活了它,照顾它,几乎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狗。可是,她连个稳定的住处都没有,又如何能给“平安”一个真正的家?
领养,对它来说是最好的归宿。
可是,为什么心里会这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