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约定的地址,林溪来到一个高档住宅小区。开门的是一位眼圈红肿、神情憔悴的年轻女性,正是发帖人张小姐。
“您就是林助理吧?快请进!”张小姐急切地将林溪迎进门。
房子装修精致,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在客厅柔软的猫窝里,“王子”蜷缩着,对林溪的到来毫无反应,只有胸口微弱的起伏显示它还活着。它比照片上看起来更加瘦骨嶙峋,漂亮的毛发也失去了光泽。
“王子,乖,医生来看你了。”张小姐心疼地抚摸着猫咪,但它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林溪放下包,没有立刻靠近。她先环顾了一下客厅环境。很干净,物品摆放整齐,看不出什么异常。她轻声问张小姐:“王子绝食前,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比如换了新家具、新的香薰?或者有没有陌生人、其他动物来过?”
张小姐仔细回想,肯定地摇头:“没有,一切都和以前一样。我工作比较忙,但每天都会按时回家陪它。就是上周三我下班回来,就发现它不吃东西了。”
林溪点点头。她走到离猫窝几步远的地方,慢慢蹲下身,尽量不引起“王子”的警惕。她集中精神,试图去感知这只布偶猫的“心声”。
起初,只是一片死寂般的虚无,夹杂着微弱的生理性不适感(饥饿、虚弱)。林溪没有放弃,继续放空自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那只奄奄一息的猫。
渐渐地,一些极其微弱、破碎的意念开始像雪花一样飘入她的脑海:
“黑……柜子……出不来……”
“害怕……喘不过气……”
“妈妈……找不到……”
“不吃……就不进去……”
这些意念混乱而模糊,充满了恐惧、窒息感和一种固执的抗拒。林溪的心脏猛地一跳!柜子?出不来?
她立刻抬头问张小姐:“张小姐,请问上周三之前,家里有没有哪个柜子或者密闭空间是王子特别喜欢待,但后来可能不小心被关上了,或者它自己进去后出不来过?”
张小姐被问得一愣,皱着眉努力回想:“柜子?它平时喜欢钻衣柜和书柜底层……上周三……啊!”她突然惊叫一声,脸色煞白,“我想起来了!上周三早上我出门急,好像听到衣柜里有动静,但当时没在意!晚上回来它就不吃东西了!难道……”
她猛地冲进卧室,打开大衣柜的门。林溪跟了过去。衣柜很大,底层铺着柔软的毯子,确实是猫咪喜欢躲藏的地方。
林溪蹲下身,仔细检查衣柜内部。在最里面的角落,她发现了几根蓝色的猫毛,以及……一小片被勾住的、极其细微的透明塑料膜?她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来。
张小姐凑过来看,茫然地摇头:“这是什么?不像是我衣服上的。”
林溪看着那片塑料膜,结合刚才感知到的“窒息感”和“出不来”的恐惧,一个可怕的推测浮现在脑海。
她回到客厅,再次集中精神面对“王子”,这一次,她将意念集中在“柜子”和“塑料膜”上,带着安抚的情绪轻声问:“王子,是不是被关在柜子里了?还碰到了黏黏的、不透气的东西?”
“王子”紧闭的眼睛忽然颤动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了一声极其微弱的、带着恐惧的呜咽。
“黑……黏住……闷……怕!” 一股更清晰的恐惧意念传来!
林溪瞬间明白了!王子那天早上可能钻进了衣柜,而衣柜里或许有某个装着新衣服或物品的塑料袋,它不小心被塑料袋缠住或者部分黏住了(可能是某些服装包装上的黏胶点),在黑暗密闭的空间里挣扎了不知道多久,导致了极度的恐惧和窒息感,甚至可能产生了濒死体验!而张小姐早上听到的动静,可能就是它在挣扎!
这次恐怖的经历,让王子将“吃东西”和“那次被困的窒息感”在潜意识里联系了起来!(也许挣扎时食物气味或某种联想形成了条件反射)所以它拒绝进食,是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表现,它在用绝食来避免再次经历那种可怕的感受!
林溪将自己的推测(省略了感知意念的部分,只说是通过行为观察和细节推理)详细地告诉了张小姐。
张小姐听完,早已泪流满面,无比自责:“都怪我!都怪我太粗心了!我竟然让它受了这么大的罪!”
“现在不是自责的时候,”林溪安慰她,“当务之急是消除它的心理阴影。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绝对安全、开放的进食环境。把它的食盆水盆从角落移到客厅最宽敞明亮的地方,甚至可以考虑暂时不用盆,用手喂或者放在平坦的盘子里。同时,要进行脱敏训练,比如在它放松时,在远离衣柜的开放空间,用它最爱的食物一点点诱导,重建它对‘进食’的安全感。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
张小姐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连连点头:“好好好!我都听您的!林助理,您真是太神了!那么多医院都没查出来,您一来就找到了原因!”
林溪谦虚地摇摇头:“我只是比较关注动物的行为和心理。接下来才是关键,需要您耐心配合。”
离开张小姐家时,林溪收到了一笔远超她预期的转账,张小姐千恩万谢,说这是定金,等王子彻底康复还有重谢。
看着手机上的入账信息,林溪却没有太多喜悦。她成功了吗?似乎是的。但她依靠的,终究是那种无法言说的能力。这让她感到一种不安。而且,“王子”能否真正走出阴影,还需要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