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跨洋西行,远访欧罗巴
第一章 永乐授命,再启征程
永乐七年八月,南京应天府的紫禁城被金秋的暖阳包裹,宫墙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奉天殿内更是庄重肃穆。檀香从殿角的铜炉中缓缓溢出,与龙涎香的醇厚气息交织,缠绕着殿内十二根盘龙金柱——柱身雕刻的五爪金龙鳞爪分明,仿佛要挣脱木质束缚,腾飞于九天之上。金砖铺就的地面光可鉴人,将透过格窗洒入的阳光折射成细碎的金斑,落在跪拜的身影上。
郑和身着银白铠甲,甲片边缘还残留着西洋海风侵蚀的淡锈痕迹,手捧一卷泛黄的《西洋远航奏疏》,单膝跪在殿中。他身姿挺拔如松,铠甲碰撞的细微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甲片缝隙间仿佛还带着亚丁湾的咸湿、红海的灼热,以及天方国麦加城的肃穆气息。
“臣郑和,幸不辱命!”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字字铿锵,如同撞钟般回荡在大殿内,“此次远航西洋,历时两载,途经三十又六国,已尽数完成陛下交办的朝圣、通商、盟会三事。天方国克尔白神庙已奉陛下之命献上贡礼,阿丹国《友好贸易盟约》已签订,西洋十二国商盟续约稳固如初。现各国使者皆已随舰队抵达应天,正于驿馆等候,恭请陛下召见。”
永乐皇帝朱棣端坐于高高的龙椅之上,明黄色龙袍上绣着的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腰间系着的玉带镶嵌着七颗硕大的东珠,每一颗都莹白圆润,尽显帝王威仪。他抬手抚过案上摊开的《西洋航海图》,指尖划过图上密密麻麻的港口与航线,最终落在西洋尽头那片仅用朱笔标注着“欧罗巴”三字的空白区域,眼中闪过一丝开拓疆土的炽热与帝王独有的雄心。
“郑卿此行,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拓我商路于万里,功绩卓著,足以载入史册,功在社稷!”朱棣的声音浑厚而威严,带着对功臣的赞许,却又在话音一转后,添了几分更宏大的期许,“然西洋之外,尚有欧罗巴一洲未曾与大明相通。朕从西域商人口中得知,彼处地域辽阔,有数十国林立,物产丰饶,金银遍地,且航海之术亦颇为兴盛,却从未与我大明有过往来。”
他向前倾身,目光如炬,落在郑和身上:“朕欲命你再率舰队,跨洋西渡,直抵欧罗巴!将我大明的威仪播撒于西海之滨,与欧罗巴诸国结好通商,让彼处知晓东方有大明,让四海之内皆奉我大明为天朝上国,成就‘天下一家,万邦来朝’的宏图伟业!”
郑和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化为磐石般的坚定。他重重叩首,额头磕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语气中满是决然:“臣遵旨!纵有万里波涛阻隔,千重险滩拦路,臣亦必率领大明水师,穿越陌生海域,抵达欧罗巴,不辱陛下使命,不负大明江山!”
“好!”朱棣见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抬手示意郑和起身,“朕已命工部赶制新的战船与火炮,此次远航,朕给你配备六十艘‘宝船’、八十艘‘苍山船’,共计一万五千名水师将士。沈荣、王景弘、李敢等人依旧随你前往,各司其职,协助你处理通商、军务、外交诸事。”
他顿了顿,命内侍取来一份新绘制的图纸与一册典籍,递向郑和:“工部特制了更精准的罗盘与牵星板,误差可缩小至半分;钦天监依据西域商人口述与前朝典籍,补绘了《西洋至欧罗巴航线图》,虽标注简略,却已能指引大致航向。朕还为你准备了充足的粮草、淡水与货物,务必确保舰队往返无忧。”
郑和双手接过图纸与典籍,躬身行礼:“谢陛下信任!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接下来的三个月,大明举国之力投入到远航筹备之中。南京龙江造船厂内,灯火彻夜通明,工匠们赤着上身,汗流浃背地赶制新船。新造的六十艘“宝船”比以往的战船更为宏伟——船身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船身由坚硬的柚木打造,外层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铜皮,既能防水防腐,又能抵御礁石撞击;船上共分五层,底层储粮水,二层住士兵,三层为议事与指挥之所,四层设火炮阵地,五层为瞭望台;船舷两侧共配备八十门大碗口铳与四十门迅雷炮,炮口乌黑发亮,炮身雕刻着缠枝莲纹,气势骇人;每艘宝船可搭载千余人,储存的粮草淡水足以支撑两年航行。
工部的作坊内,工匠们还在加急赶制航海仪器——新的罗盘采用精铜打造,指针更为灵敏,盘面刻着更细密的刻度;牵星板一套共十二块,从一寸至一尺二寸不等,配合象牙小旗,能更精准地测量星辰高度,确定航线方位。户部则从江南、湖广等地调运了足够一万五千人食用两年的粮食,包括大米、面粉、腊肉、咸菜、干货等,还准备了大量的淡水,储存在特制的木桶中,桶内涂有桐油,防止渗水。
与此同时,沈荣正忙着整理西洋各国的贸易资料,将各国的物产、风俗、贸易需求一一记录在册,还特意从西域商人处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欧罗巴语言与礼仪,为与欧罗巴各国交流做准备;王景弘与李敢则忙着训练将士,加强水师的军事训练——火炮手们反复练习装填、瞄准、射击,力求精准;水手们则演练掌舵、扬帆、修补船帆,确保在复杂海况下能熟练操作;步兵们则进行格斗训练,刀光剑影间,呐喊声震天动地。
永乐七年十一月初,刘家港码头旌旗如林,寒风呼啸,却吹不散码头的热闹与肃穆。一百二十艘战船整齐地停泊在港湾内,船帆上的“日月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片红色的海洋。一万五千名水师将士身着靛蓝布甲,手持刀枪,列队站在甲板上,神情肃穆,眼神坚定。码头上,数十万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他们手中挥舞着小旗,脸上满是自豪与期盼,锣鼓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郑和身着银白铠甲,腰佩七星宝剑,立于“大明号”的三层船楼之上。他目光扫过整齐的舰队与送行的百姓,心中满是激动。他拔出腰间的七星宝剑,剑尖直指西方,声音洪亮如钟,传遍整个码头:“将士们!此次远航,我们将穿越陌生的海域,抵达遥远的欧罗巴!那里有未知的风浪,有陌生的国度,有从未见过的人民,但我们身后,是大明的万里江山,是陛下的信任,是百姓的期盼!尔等可有惧色?”
“无惧!无惧!无惧!”一万五千名将士齐声呐喊,声音震天动地,惊起海面上的海鸟无数,翅膀拍打空气的声音与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刘家港上空。
“出发!”郑和一声令下,宝剑归鞘。
舰队缓缓驶离刘家港,船帆在风中缓缓展开,如同巨大的羽翼。战船排成整齐的“雁形阵”,朝着西洋的方向前进,渐渐消失在远方的海平面上。送行的百姓们依旧站在码头,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声呼喊着“大明万岁!”“郑大人万岁!”,声音久久不散。
舰队沿着以往的航线南下,途经满剌加国时,国王拜里米苏拉率文武百官在码头迎接。他看到大明舰队比上次更为庞大,眼中满是敬畏,当即赠送了大批香料与淡水,并派遣熟悉马六甲海峡航线的水手加入舰队;抵达苏门答腊国时,当地国王也送上了珍贵的象牙与胡椒,还为舰队补充了新鲜的水果与蔬菜。
经过一个月的航行,舰队抵达古里国。古里国国王帖木儿沙早已得到消息,率领文武百官与百姓在码头等候。他身着华丽的金色长袍,头戴王冠,见到郑和,连忙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语气中满是热情:“郑大人,欢迎您再次来到古里国!您的舰队比上次更加宏伟,真是让古里国蓬荜生辉啊!”
郑和笑着说道:“国王陛下客气了。本帅此次前来,是为了补充粮草淡水,然后继续西行,前往欧罗巴。还望陛下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
“大人放心!”帖木儿沙连忙说道,“本王已为您准备好了大批香料、粮食与淡水,还派遣了十名熟悉阿拉伯海航线的老水手,他们经验丰富,定能为您的舰队提供帮助。”
在古里国休整三日,舰队继续西行,经阿丹国亚丁港时,阿丹国国王穆罕默德二世亲自登舰拜访。他看到大明宝船的宏伟与水师的威严,不禁惊叹:“东方大明的实力,果然名不虚传!”他不仅为舰队补充了充足的淡水与粮食,还送上了十名熟悉红海与大西洋航线的向导,其中便有曾随阿拉伯商队抵达过非洲西海岸的易卜拉欣。
“郑大人,此去欧罗巴,需经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再沿红海南下,绕过非洲之角,穿越好望角,方能进入大西洋。”易卜拉欣手持一张羊皮海图,图上用阿拉伯文标注着航线与暗礁,他指着图上一处标注着“风暴角”的地方,神情凝重地说道,“此处便是好望角,常年西风肆虐,浪高可达数丈,海况极为恶劣,不少船只都在此处沉没,大人务必谨慎行之。”
郑和接过海图,仔细看了一遍,点了点头:“多谢易卜拉欣先生提醒。本帅定会多加小心,确保舰队安全通过。”
随后,郑和命舰队调整阵型,以三十艘苍山船为前锋,负责探查航线与暗礁;六十艘宝船居中,作为主力;三十艘补给船殿后,负责运输粮草与淡水,整个舰队呈“雁形阵”,缓缓向西航行。
船队穿越曼德海峡时,两侧的崖壁陡峭如削,岩石裸露,上面布满了青苔与海浪冲刷的痕迹,暗礁在清澈的海水中隐约可见,如同潜伏的巨兽。易卜拉欣亲自站在“大明号”的船头,手持一根长杆,不时插入水中,探查水深与暗礁位置。将士们紧紧握住船舵,目光专注,战船擦着暗礁边缘缓缓驶过,终是有惊无险地进入红海。
红海的海水呈现出独特的暗红色,这是因为海底的藻类与浮游生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红色的光芒。海峡两岸是连绵的沙漠与山脉,沙漠呈金黄色,在烈日的炙烤下泛着刺眼的光芒,偶尔有几株骆驼刺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中,为这片荒凉的土地增添了一丝生机;山脉呈灰褐色,山体陡峭,寸草不生,景色壮观而荒凉。
烈日高悬在空中,甲板上的温度高达五六十度,水手们的布甲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身上,却依旧有条不紊地检修船帆、擦拭火炮、检查绳索。郑和不时走上甲板,慰问将士们,看到他们虽疲惫却依旧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欣慰——这就是大明的水师,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坚守岗位,奋勇向前。
历经二十日的航行,舰队抵达非洲东海岸的马林迪港。这里是东非重要的港口之一,港口内停泊着不少阿拉伯商船,码头上堆满了香料、象牙、黄金等货物。马林迪部落的首领亲自前来迎接,为舰队补充了淡水与新鲜水果,并告知郑和,南下的航线上海况愈发恶劣,需多加小心。
休整两日,舰队继续南下。越往南,风浪越大,海水从暗红渐变为深邃的墨蓝,气温也渐渐转凉。水手们的脸上不再有汗水,取而代之的是被海风刮出的干裂痕迹。永乐八年正月中旬,舰队终于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此处果然如易卜拉欣所言,西风咆哮,巨浪如小山般从海面掀起,狠狠砸向战船。“大明号”在浪涛中剧烈摇晃,如同一片叶子般漂浮不定,甲板上的木桶被掀翻,淡水与粮食散落一地,不少将士晕船呕吐,脸色惨白如纸,却依旧死死抓住绳索,不肯放手。
瞭望手周小七死死抱着桅杆,浑身被浪花打湿,嘴唇冻得发紫,却依旧瞪大双眼,紧盯着前方海面,突然嘶声大喊:“总兵官!前方三里处有暗礁群!”
郑和立于船楼之上,任凭冰冷的浪花拍打在铠甲上,他眼神锐利如鹰,紧盯着前方翻滚的海面,高声下令:“左满舵!降主帆!火炮手准备,鸣炮测深!”
“遵令!”将士们齐声应和,声音虽带着疲惫,却依旧坚定。
舵手奋力转动船舵,战船缓缓向左转向;水手们迅速放下主帆,只留下副帆保持平衡;火炮手们快速装填炮弹,对准前方海面,“轰!轰!轰!”几声炮响,炮弹落入海中,溅起巨大的水花。根据水花回落的时间,水手们迅速判断出水深,高声汇报:“总兵官!前方水深三丈,可安全通过!”
“调整航向,避开暗礁!”郑和再次下令。
在郑和的沉着指挥下,舰队如同一条巨龙,在狂风巨浪中灵活穿梭,避开一处处暗礁。将士们各司其职,有的加固船帆,有的修补甲板,有的帮助晕船的同伴,每个人都在为舰队的安全拼尽全力。
历经七日七夜的奋战,舰队终于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当最后一艘补给船驶入大西洋海域时,将士们忍不住欢呼起来,声音在海面上回荡——他们战胜了西洋最凶险的海域,向着欧罗巴又迈进了一步。
大西洋的海面辽阔无垠,湛蓝的海水与蔚蓝的天空在天际线处交融,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偶尔有成群的鲸鱼从海中跃出,喷出高高的水柱,然后重重落下,溅起巨大的浪花,景象壮观无比。舰队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北上,沿途停靠佛得角、摩洛哥等地,补充淡水与食物。
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听闻大明舰队到来,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港口迎接。当他看到“大明号”的宏伟与水师的威严时,不禁惊叹:“东方大明,果然名不虚传!如此庞大的舰队,如此精锐的士兵,真是令人敬佩!”
在摩洛哥休整期间,郑和从当地商人处得知,欧罗巴最西端的葡萄牙王国,航海业最为发达,其船队常常往来于非洲与欧洲之间,是进入欧罗巴的最佳门户。穆罕默德五世遂派遣熟悉欧洲航线的向导哈桑,协助舰队前往葡萄牙。
永乐八年三月中旬,舰队在哈桑的指引下,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这条海峡位于欧洲与非洲之间,宽约二十里,水深三十余丈,是连接大西洋与地中海的重要通道。海峡两侧的山体陡峭,岩石裸露,上面布满了城堡与炮台,显然是战略要地。
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后,舰队终于看到了欧罗巴的海岸线。远处的陆地郁郁葱葱,绿色的森林覆盖着山丘,白色的城堡矗立在山顶,如同一个个守卫国土的巨人。港口内停泊着数十艘造型奇特的帆船——船身狭长,桅杆高耸,挂着三角帆,船帆上绣着蓝白相间的十字纹,正是葡萄牙的卡拉维尔帆船。
“总兵官!前方便是葡萄牙的里斯本港!”瞭望手周小七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他手指远方,黝黑的脸上满是激动,“港内有不少战船,还有好多金发碧眼的人在码头张望!”
郑和举起黄铜望远镜,里斯本港的景象清晰地映入眼帘:这座港口坐落在大西洋沿岸的丘陵地带,白色的石屋层层叠叠地依山而建,红色的屋顶在阳光下如同燃烧的火焰;码头由巨大的青石板铺就,长达两里,宽约三丈,上面堆满了羊毛、呢绒、葡萄酒桶,搬运工人穿着粗布短衣,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皮肤白皙,正好奇地打量着这支庞大的东方舰队;港口内停泊着数十艘葡萄牙战船,船帆上绣着蓝白相间的十字纹,士兵们手持长矛与火铳,神色警惕,却难掩眼中的惊讶与震撼。
舰队缓缓驶入里斯本港,巨大的宝船在狭小的港湾内显得格外宏伟,船帆上的“日月旗”迎风招展,红色的旗帜上,金色的太阳与月亮交相辉映,引得码头上的葡萄牙人纷纷惊呼,不少人甚至跪地祈祷,以为是“海上神明”降临。
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早已接到探报,此刻正率领文武百官站在码头最高处的观景台上。他身着金色的铠甲,头戴镶嵌着宝石的王冠,身材高大,面容威严,眼神锐利,当看到“大明号”缓缓靠岸,郑和身着银白铠甲,在王景弘、李敢、沈荣等人的簇拥下,沿着跳板走下船时,眼中的震撼几乎要溢出来。
“远方的客人,欢迎来到葡萄牙!”若昂一世身旁,一位身着红色长袍、手持十字架的主教上前一步,用略显生硬的阿拉伯语高声喊道——他曾作为使者出使摩洛哥,略通阿拉伯语,是现场唯一能与大明舰队交流的人。
郑和微微颔首,神色温和而庄重。沈荣立即上前一步,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回应:“吾等乃大明永乐皇帝陛下派遣的使团,吾等总兵官郑和,奉陛下之命,特来拜访葡萄牙国王陛下,愿与贵国建立友好关系,开展贸易往来。”
主教连忙将沈荣的话翻译给若昂一世。国王眼中的震撼渐渐转为热切,他快步走下观景台的石阶,脚下的金色铠甲随着动作发出“铿锵”声响。走到郑和面前时,他微微停顿,随即伸出右手——这是欧洲贵族见面的礼仪,掌心向上,带着平等相交的意味。
郑和虽未曾见过此礼,却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善意,当即顺势抬手,与若昂一世的手轻轻交握。指尖相触的瞬间,东方的丝绸手套与西方的皮革护手碰撞,仿佛两个遥远世界的第一次触碰。
“郑大人,您的舰队……真是太壮观了!”若昂一世通过主教翻译,语气中满是赞叹,他转头望向海面的大明船队,眼中的震撼仍未褪去,“我曾派遣船队远航非洲,自以为已是欧洲最强,今日见了大明的宝船,才知天外有天!东方竟有如此强盛的国度,真是大开眼界!”
“国王陛下客气了。”郑和笑着回应,语气谦逊却不失大国威仪,“大明与葡萄牙虽远隔重洋,却同样热爱航海与贸易,皆是海洋的守护者。本帅此次前来,一是代表永乐皇帝陛下,向陛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二是希望能与葡萄牙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让两国百姓共享贸易之利,共促四海繁荣。”
若昂一世闻言,脸上的笑容愈发热情,他侧身做出邀请的手势:“郑大人所言极是!快随本王入宫,王宫已备下盛宴,为远道而来的贵客接风洗尘!”
随后,郑和率领王景弘、李敢、沈荣等十余名核心官员,跟随若昂一世前往里斯本王宫。王宫坐落于城市制高点,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墙体上雕刻着繁复的卷草纹与骑士浮雕,正门两侧立着两尊青铜骑士雕像,手持长矛,身披铠甲,气势威严。宫殿前方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航海家雕像——正是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亨利王子,他是葡萄牙航海事业的奠基人,雕像底座刻着“驶向未知”的拉丁文铭文。
步入王宫大殿,内部装饰与大明宫殿截然不同:墙壁上悬挂着巨幅油画,描绘着葡萄牙船队远航非洲、征服海洋的场景,色彩浓烈,笔触雄浑;殿内的立柱由胡桃木打造,柱身缠绕着金色的藤蔓花纹,顶端雕刻着雄鹰展翅的图案;天花板上悬挂着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由上千颗威尼斯水晶组成,在阳光的折射下,洒下五彩斑斓的光芒;殿内的桌椅铺着红色天鹅绒坐垫,边缘缀着金色流苏,与大明的紫檀木家具风格迥异,却同样奢华。
侍从们端上葡萄牙的特色饮品——用当地葡萄酿造的红酒,酒液呈深红色,倒入水晶杯中,散发着浓郁的果香。若昂一世举杯,对着郑和说道:“郑大人,这是我国特产的波尔图红酒,口感醇厚,愿以此酒,祝大明与葡萄牙友谊长存!”
郑和举杯回应,目光扫过杯中暗红的酒液,轻声说道:“愿两国友谊,如大西洋之水,源远流长,永不干涸!”
席间,双方畅谈贸易与航海。若昂一世对大明的物产充满好奇,频频询问丝绸、瓷器的制作工艺:“朕听闻大明的丝绸色彩艳丽,质地柔软,在西洋各国千金难求;瓷器更是精美绝伦,如白玉般温润。若能与大明直接贸易,定能让我国贵族与百姓都受益。”
郑和点头,示意沈荣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贸易清单。沈荣将清单递到若昂一世手中,清单上用汉、葡两种文字书写,字迹工整:“国王陛下,大明拟向贵国出口江南云锦两百匹——其中大红妆花缎五十匹,适合贵族婚礼与庆典;石青妆花缎五十匹,可制朝服;明黄妆花缎二十匹,赠于王室;其余八十匹为各色缠枝莲纹缎,供日常使用;景德镇青花瓷五百件,包括青花缠枝莲纹大碗、青花山水纹盘、青花人物纹瓶;武夷岩茶一千斤,包括大红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等名品;还有普通丝绸五千匹,颜色各异,价格实惠。”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方希望从贵国采购羊毛一万斤、呢绒五百匹、波尔图红酒两千桶,以及欧洲的玻璃器皿、机械钟表等物。此外,我方希望能在里斯本港设立大明商栈,用于存放货物、接待大明商人,还望陛下应允。”
若昂一世接过清单,仔细看了一遍,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太好了!这份清单完全符合我国的需求!羊毛与呢绒是我国的主要特产,每年产量极大;红酒更是享誉欧洲,定能满足大明的需求。关于设立商栈之事,本王完全同意!我将把里斯本港最繁华的码头区域划拨给大明,还会派遣士兵守护商栈,确保大明商人的安全与利益。”
双方一拍即合,当即命人拟定《大明与葡萄牙友好贸易盟约》。盟约规定:两国开放边境港口,允许对方商人自由往来,免征关税,仅收取少量港口管理费;互派使者常驻对方都城,加强外交联系;共享航海技术与航线信息,共同维护大西洋与印度洋的贸易秩序;互不侵犯,若一方遭遇海盗或外敌侵扰,另一方需提供必要援助。
签约仪式在王宫大殿举行,郑和与若昂一世分别代表两国签字盖章,随后交换盟约文本。当两份盖着鲜红印章的盟约交换完成时,殿内响起热烈的掌声,两国官员纷纷举杯庆祝,气氛热烈而融洽。
签约结束后,若昂一世兴致勃勃地邀请郑和参观葡萄牙的造船厂与航海学校。在造船厂,郑和看到数十艘正在建造的卡拉维尔帆船——这种船身狭长,吃水浅,速度快,适合远洋探险,船帆采用三角帆,能更好地利用风向。葡萄牙工匠向郑和展示了他们的造船工艺,包括船身拼接、桅杆安装、火炮架设等,郑和仔细观察,不时询问细节,还命随行的工匠绘制图纸,打算带回大明,供龙江造船厂参考改进。
在航海学校,郑和见到了葡萄牙的航海仪器——星盘、象限仪、航海钟等。星盘由黄铜打造,能通过测量星辰高度确定纬度;象限仪则用于测量太阳角度,辅助确定航向;航海钟则能精准计时,帮助计算经度。这些仪器与大明的牵星板、罗盘各有千秋,郑和当即与学校负责人约定,双方互相交流航海技术,共享仪器制作方法。
接下来的十日,大明舰队在里斯本港休整。沈荣在码头设立了临时贸易点,将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一一陈列出来。大明的丝绸色彩鲜艳,从大红、明黄到石青、月白,应有尽有,质地柔软光滑,引得葡萄牙贵族争相触摸;景德镇的青花瓷造型精美,青花缠枝莲纹碗、山水纹盘、人物纹瓶,每一件都如同艺术品,不少贵族当场出价抢购;武夷岩茶则用精致的锡罐装好,打开罐盖,茶香四溢,让习惯了红酒的欧洲人眼前一亮,纷纷品尝,赞不绝口。
短短十日,大明带来的商品便被抢购一空,不少葡萄牙商人还与沈荣签订了长期贸易合同,约定每月从大明进口丝绸、瓷器、茶叶,同时出口羊毛、呢绒、红酒等物。沈荣还特意挑选了一批精致的玻璃器皿与机械钟表,打算带回大明,献给永乐皇帝。
王景弘与李敢则忙着检修战船,同时与葡萄牙海军进行军事交流。葡萄牙海军展示了他们的火铳战术——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轮流射击,火力密集而持续;还演示了舰载火炮的操作,虽然火炮口径小于大明的大碗口铳,却更为轻便灵活,射速更快。大明水师则演练了“八卦阵”——战船在海面上灵活变换阵型,时而形成包围之势,时而发起冲锋,阵法严谨,配合默契;还展示了火炮齐射,数十门火炮同时开火,威力惊人,引得葡萄牙海军连连惊叹。
郑和则在若昂一世的陪同下,游览里斯本城。城内的街道用青石板铺成,两旁是白色的石屋,窗户上装着彩色玻璃,阳光透过玻璃洒入,在地面上形成斑斓的光影。街道上行人往来不绝,有穿着长袍的贵族,有扛着货物的搬运工,有牵着牛羊的牧民,还有玩耍的孩童,热闹非凡。
在一处集市上,郑和看到欧洲的玻璃器皿晶莹剔透,有酒杯、花瓶、镜子等,造型精美;机械钟表则小巧玲珑,有的挂在墙上,有的放在桌上,指针转动,发出“滴答”声响,计时精准。他当即命人采购了一批,打算带回大明,一方面献给永乐皇帝,另一方面供工匠研究改进。
集市上的葡萄牙人对郑和一行人充满好奇,纷纷围上来,有的送上新鲜的水果,有的献上鲜花,还有的孩童跟在身后,用生硬的阿拉伯语喊着“大明!友好!”。郑和笑着挥手致意,不时接过百姓递来的水果,品尝一口,与他们友好互动,气氛融洽而热烈。
离别那日,里斯本港万人空巷,数万名葡萄牙百姓自发来到码头送行。码头上,旌旗招展,葡萄牙的蓝白十字旗与大明的“日月旗”交相辉映;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声呼喊着“大明与葡萄牙友谊长存!”“郑大人一路顺风!”。
若昂一世率领文武百官站在码头,亲自为郑和送行。他握着郑和的手,语气中满是不舍:“郑大人,期待您再次来访!愿两国的友谊与贸易,越来越好!”
郑和点头,眼中满是坚定:“国王陛下放心,本帅定会将您的心意转达给永乐皇帝陛下。大明与葡萄牙的友谊,定会如大西洋般辽阔,如日月般长久!”
随后,郑和登上“大明号”,立于船楼之上,对着码头挥手致意。舰队缓缓驶离里斯本港,朝着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港驶去。海风拂过甲板,带着葡萄酒的醇香与羊毛的温暖,阳光洒在“日月旗”上,泛着耀眼的光芒。
郑和望着远方的海平面,眼中满是憧憬——前方,还有西班牙、法兰西、意大利等欧罗巴国家等待着他们;前方,是未知的土地,是新的友谊,是更广阔的贸易天地。他知道,此次跨洋西渡,不仅开启了大明与欧罗巴的交流之门,更将永乐皇帝“天下一家,万邦来朝”的宏伟愿景,推向了新的高度。
舰队在大西洋上缓缓前行,“大明号”的船帆在风中舒展,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带着大明的威仪与仁德,朝着欧罗巴的深处驶去,将东方的文明与友谊,播撒在西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