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占城调停,仁德安邦
书名:大明海权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9256字 发布时间:2025-10-19

第三卷 再航西洋,远播天威

 

第二章 占城调停,仁德安邦

 

永乐六年四月中旬,大明舰队驶过南海,进入占城国(今越南中部)海域。海风裹挟着热带雨林特有的湿热气息,混着淡淡的椰香与海盐味,拂过“大明号”的甲板,将水手们的衣角掀得猎猎作响。远处的海岸线在晨光中渐渐清晰——成片的棕榈树如绿伞般在风中摇曳,褐色的沙滩蜿蜒如绸带,一直延伸到占城国的都城“新州”(今越南归仁)。那座古城的城墙由红褐色砖石砌成,墙体上爬满了青绿色的藤蔓,在阳光下泛着古朴而厚重的光泽,城门上方“新州城”三个石刻大字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可辨。

 

“总兵官!前方发现占城国的迎宾船队!”瞭望手周小七的声音从桅杆顶端传来,他双脚稳稳踩在瞭望台上,一手抓着绳索,一手奋力指向远方,语气中带着几分抑制不住的兴奋,“为首的是一艘紫木战船,船帆上绣着占城国的‘金狮旗’,足足有十余艘战船随行!”

 

郑和立于“大明号”的船楼之上,银白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他抬手举起黄铜望远镜,镜片将远方的景象拉得清晰——海面上,十余艘占城战船正缓缓驶来,为首的紫木战船船体宽大,船首雕刻着一头威风凛凛的金狮,狮眼镶嵌着红色琉璃,在阳光下闪着锐利的光;船帆展开如巨翼,宝蓝色的帆布上,一头金色雄狮昂首怒吼,正是占城国的王室旗帜“金狮旗”,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透着几分王室的威仪。

 

“看来占城国王早已收到我们的通牒,特意派世子前来迎接。”副将王景弘站在郑和身旁,他身着墨绿色戎装,腰间佩着一柄长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上次我们途经占城时,国王阇耶僧伽跋摩六世对大明十分恭敬,不仅献上了珍贵的象牙与犀角,还主动提出要加入西洋商盟。此次有陛下的赏赐与新盟约,定能顺利巩固两国关系。”

 

郑和微微颔首,目光却并未放松。他缓缓放下望远镜,锐利的视线扫过占城战船的甲板——只见船上的士兵虽身着镶铁皮的皮甲,手持长矛与弯刀,却神色紧张,不少人紧握着兵器,指节泛白,眼神中满是戒备,甚至有人不时朝着远方的海面张望,仿佛在防备着什么。“传本帅令,舰队保持‘雁阵’不变,各船收紧半帆,火炮装填弹药,做好戒备!”郑和的声音沉稳如钟,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虽为迎宾之礼,却不可掉以轻心,防人之心不可无。”

 

“遵命!”侍卫陈武躬身领命,他身着黑色劲装,身形挺拔如松,转身快步走下船楼,对着甲板上的传令兵高声喊道:“总兵官有令——舰队保持‘雁阵’,各船收紧半帆,火炮装填弹药,全员戒备!”

 

传令兵们手持令旗,迅速将命令传达至每一艘战船。很快,四十艘福船居中稳住阵型,船楼顶端的“日月旗”猎猎飘扬;八十艘苍山船如两翼般分列两侧,船首的撞角泛着寒光;六十艘补给船紧随其后,整个舰队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既彰显着大明水师的威仪,又暗藏着雷霆万钧的锋芒,在海面上缓缓前行。

 

片刻后,占城国的迎宾船队便驶近了“大明号”。为首的紫木战船上,一位身着金色锦袍的中年男子快步走到船首,他头戴镶嵌着红宝石的金冠,冠上垂着青色的珠串,面容消瘦,眼眶微陷,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显然是多日未曾安睡,却依旧强打精神,对着“大明号”的方向深深拱手行礼,声音透过海风传来,清晰而恭敬:“占城国世子阇耶毗罗跋摩,恭迎大明总兵官郑大人!父王听闻大人率舰队前来,本欲亲自出城迎接,奈何近日偶感风寒,身体不适,特命小王前来迎接,还望大人海涵!”

 

郑和见状,转身对王景弘与李敢吩咐道:“你们二人留在舰队,管好各船防务,沈荣负责看管物资与贡品,切勿有半分差池。”说罢,他翻身走下船楼,登上一艘早已准备好的小艇,陈武与两名侍卫紧随其后,小艇在水手们的划动下,稳稳朝着占城的紫木战船驶去。

 

登上紫木战船,阇耶毗罗跋摩连忙快步上前迎接,他脸上堆着热情的笑容,双手微微前伸,想要搀扶郑和,却在触及郑和沉稳的目光时,下意识地收回了手,语气愈发恭敬:“郑大人一路舟车劳顿,小王已在新州城外的驿馆备好了茶水与膳食,还请大人随小王入城歇息,也好让小王略尽地主之谊。”

 

郑和目光平静地看着他,只见这位占城世子虽笑容满面,眼底却藏着难以掩饰的焦虑,连说话时都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抖。他不动声色地拱手回礼:“有劳世子费心。本帅此次前来,一是奉永乐皇帝陛下的旨意,为贵国带来赏赐,同时更换新的商盟盟约;二是途经贵国,顺便补给淡水与粮草,为后续的航程做准备。”说到这里,郑和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阇耶毗罗跋摩,“只是本帅方才见贵国士兵神色紧张,似有防备,不知近日占城可有要事发生?莫非是边境不宁?”

 

阇耶毗罗跋摩闻言,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闪烁不定,他下意识地搓了搓手,支支吾吾道:“没……没什么要事,只是近日……近日边境有些许流民作乱,父王担心波及都城,才命士兵加强戒备,让大人见笑了。”

 

郑和心中愈发确定——占城定是出了不小的事。他并未点破,只是淡淡道:“边境流民作乱,确实该加强戒备,世子心系百姓,值得称赞。不过本帅此次随行的大明商队,近日也计划途经占城边境,前往真腊进行贸易,还望世子能多加照拂,派士兵护送商队一程,确保商队人员与货物的安全。”

 

“真腊”二字刚一出口,阇耶毗罗跋摩的脸色瞬间变了,从最初的苍白转为涨红,又迅速变得铁青。他猛地抬头看向郑和,眼神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无奈,还有几分深深的忌惮。他沉默了许久,终是重重地叹了口气,上前一步,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几分恳求:“郑大人,事到如今,小王也不敢再隐瞒您了。我国与真腊近日正因‘象郡故地’的领土争端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甚至不慎扣押了三艘大明商队的货船,还望大人恕罪!”

 

“哦?”郑和的眉头瞬间皱起,语气也沉了下来,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贵国与真腊的领土争端,本是你们两国的内政,大明向来不便干涉。但大明商队素来遵守各国律法,安分贸易,从未参与他国内政,贵国为何要牵连无辜的大明商队?此举怕是不合情理,也不合我们两国的盟约吧?”

 

阇耶毗罗跋摩吓得浑身一颤,连忙跪倒在地,金色的锦袍沾满了甲板上的海水,他对着郑和连连磕头,声音带着哭腔:“大人息怒!小王知错!并非小王有意为难大明商队,实在是真腊欺人太甚!那‘象郡故地’本是我国世代管辖的领土,土地肥沃,盛产香料,可真腊却突然派兵抢占,还杀害了我国数十名边民,烧毁了边境的村庄!父王怒不可遏,才下令封锁边境,扣押了所有途经的真腊商队。谁知……谁知那三艘大明商队的货船与真腊商队同行,士兵们一时疏忽,便将他们一同扣押了。小王知晓后,多次向父王进言,恳求释放大明商队,可父王正在气头上,始终不肯松口。小王也是万般无奈,才斗胆向大人坦白,只求大人能出面调停我国与真腊的争端,若真腊肯归还‘象郡故地’,我国定当对大明感恩戴德,永世臣服!”

 

郑和看着他诚恳而焦急的模样,心中已然有了计较。占城与真腊(今柬埔寨)相邻,两国因“象郡故地”(今越南南部与柬埔寨交界处)的领土争端已持续了数十年。那片土地地处两国交界,土地肥沃,盛产香料与象牙,既是战略要地,又是贸易要道,两国都不愿放手。此次冲突升级,竟牵连到大明商队,若不妥善解决,不仅会影响大明与两国的关系,还会破坏西洋商盟的稳定,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战乱,影响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

 

他上前一步,伸手扶起阇耶毗罗跋摩,语气缓和了几分:“世子请起。本帅可以出面调停贵两国的争端,毕竟大明与两国都是友邦,不愿见两国兵戎相见,百姓流离失所。但前提是,贵国必须立即释放被扣押的大明商队,归还所有货物,确保商队人员的安全。至于‘象郡故地’的领土争端,本帅会以大明的名义,召集两国君主在新州会面,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商议解决之法,绝不让任何一方受委屈,也绝不让无辜百姓受苦。”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阇耶毗罗跋摩喜出望外,连忙起身,对着郑和又深深鞠了一躬,脸上的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感激与希望,“小王这就回城劝说父王,立即释放大明商队!小王在此替占城百姓,多谢大人的大恩大德!”

 

随后,郑和跟随阇耶毗罗跋摩登上马车,前往占城都城新州。马车行驶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车轮碾压路面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街道两旁的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他们大多身着粗布短褂与长裙,面色蜡黄,身形消瘦,显然是常年劳作且生活并不富裕,却依旧好奇地打量着从马车上下来的大明官员,眼中满是敬畏与好奇。偶尔能看到巡逻的士兵,他们身着皮甲,手持兵器,神色严肃,步伐匆匆,甚至连街边的商铺都早早关了门,显然边境的紧张局势已严重影响到了都城的安宁。

 

抵达占城王宫时,国王阇耶僧伽跋摩六世早已率领文武百官在宫殿外等候。这位占城国王年约六十,身着紫色龙袍,袍角绣着金色的祥云图案,头戴镶嵌着珍珠的金冠,面容苍老,皱纹深刻,眼神中满是疲惫,连脊背都比上次见面时佝偻了几分,显然近日为边境之事操碎了心。见到郑和,他连忙快步上前,对着郑和深深躬身行礼,声音沙哑却依旧恭敬:“占城国王阇耶僧伽跋摩六世,恭迎大明总兵官郑大人!大人驾临我国,真是我国的荣幸,也是我国百姓的福气!”

 

郑和拱手回礼,语气平和:“国王陛下不必多礼。本帅此次前来,一是为贵国带来永乐皇帝陛下的赏赐,其中包括江南云锦五十匹、景德镇青花瓷百件、武夷岩茶两百斤,稍后便会由人送至王宫;二是为调停贵国与真腊的争端,避免两国战火蔓延;三是索要被扣押的大明商队,还望陛下能以两国友谊为重,立即释放商队。”

 

阇耶僧伽跋摩六世闻言,脸上露出几分犹豫,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旁的阇耶毗罗跋摩,又转头看向郑和身后的陈武——陈武虽身着侍卫服饰,却身形挺拔,眼神锐利,腰间的佩刀泛着寒光,身上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肃杀之气。他深知大明水师的强大,上次佛郎机海盗被大明舰队击溃的消息早已传遍西洋,若是得罪了大明,占城恐怕难以承受后果。

 

他沉默了片刻,终是咬牙下定决心,对着身旁的大臣高声下令:“来人!传本王旨意,立即前往边境军营,释放被扣押的三艘大明商队货船,归还所有货物与物资,不得有半分刁难!若有士兵敢私自克扣,定斩不饶!”

 

“遵命!”一旁的大臣连忙躬身领命,快步离去,生怕晚一秒都会触怒国王与郑和。

 

郑和见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国王陛下深明大义,本帅深感敬佩。永乐皇帝陛下也定会为陛下的抉择感到欣慰。关于贵国与真腊的领土争端,本帅已派使者前往真腊,邀请真腊国王奢耶跋摩七世前来新州会面,商议解决之法。不知国王陛下是否愿意在此等候?”

 

阇耶僧伽跋摩六世大喜过望,连忙说道:“愿意!本王自然愿意!若能有大明出面调停,我国与真腊的争端定能顺利解决!本王已命人备好驿馆,随时等候真腊国王前来会面!”

 

次日清晨,被扣押的大明商队终于抵达新州。商队首领张万春是个年近五十的商人,身着青色绸缎长袍,袍子的边角已有些磨损,脸上刻满了风霜,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些许尘土。见到郑和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快步上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热泪盈眶地说道:“多谢总兵官大人救命之恩!若不是大人及时赶到,小的们怕是要永远被困在边境军营里了!那些占城士兵不仅扣押了货船,还把我们关在简陋的帐篷里,每日只给些粗粮充饥,小的们真是度日如年啊!”

 

郑和连忙上前扶起他,温声道:“张掌柜不必多礼,快快请起。你们是大明的商人,本帅自然会护你们周全,绝不会让你们在异国他乡受委屈。此次被扣押,你们损失了多少货物?可有人员伤亡?”

 

张万春感激地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道:“多谢大人关心!占城国王已命人归还了所有货物,只是有些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搬运时不慎被打碎了十几件,还有几包茶叶受潮发霉,其他的货物都完好无损。人员也没有伤亡,只是兄弟们都受了些惊吓,还有几人因水土不服生了病,不过现在都已好转。此次若不是大人及时出面,小的们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在边境苦苦等候朝廷的救援。”

 

郑和点了点头,转身对身后的侍卫吩咐道:“去取些药材与粮食,送到商队的驿馆,给受伤与生病的船员补补身子。”随后,他又看向张万春,语气温和却带着坚定:“张掌柜放心,日后你们途经西洋各国,若遇到任何麻烦,可凭大明商队的令牌,向当地官府求助。若是官府不予理会,或是有人故意刁难,你们便可派人快马禀报本帅,本帅定会为你们做主,绝不让大明的商人受半分欺负!”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张万春连连道谢,心中满是感激,对着郑和又深深鞠了一躬,这才带着商队的兄弟们前往驿馆歇息。

 

三日后,真腊国王奢耶跋摩七世率领使团抵达新州。这位真腊国王年约四十,身材魁梧,身着金色龙袍,袍上绣着一头威风凛凛的白象——那是真腊国的象征,头戴镶嵌着巨大钻石的金冠,面容刚毅,眼神锐利,身上透着一股王者的威严与霸气。他得知郑和出面调停,心中虽对“象郡故地”的归属依旧不甘,却也不敢不给大明面子——毕竟大明水师的威名早已传遍西洋,连凶悍的佛郎机海盗都不是对手,真腊若是与大明为敌,后果不堪设想。

 

会面在占城王宫的议事大厅举行。这座大厅宽敞而庄严,地面铺着红色的地毯,墙壁上挂着占城国的历代国王画像,大厅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红木长桌,桌上铺着明黄色的锦缎。郑和端坐于长桌的主位,两侧分别坐着占城国王阇耶僧伽跋摩六世与真腊国王奢耶跋摩七世,两国的大臣们则按品级分列两侧,手持朝笏,神色肃穆,整个大厅的气氛严肃而紧张,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般。

 

阇耶僧伽跋摩六世率先打破沉默,他猛地一拍桌子,语气中满是愤怒,指着奢耶跋摩七世的鼻子骂道:“奢耶跋摩七世!你休要欺人太甚!‘象郡故地’本是我国领土,从先祖时期便由我国管辖,世代居住着占城的百姓,你们真腊为何突然派兵抢占?还杀害了我国数十名边民,烧毁了边境的村庄!这笔血债,本王定要与你清算!今日有大明总兵官在此,你且说说,你为何要如此残忍地对待占城百姓!”

 

奢耶跋摩七世冷笑一声,毫不示弱地反驳道:“阇耶僧伽跋摩六世,你休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象郡故地’在百年前本是真腊的领土,是你们占城趁我国内乱,强行派兵抢占!如今我国国力强盛,收回属于自己的故土,天经地义!你们占城不仅占据我国领土,还多次扣押我国商队,杀害我国商人,这笔账,本王还没跟你算呢!今日有郑大人在此,本王倒要问问你,你占城为何要如此不守道义!”

 

“你胡说!‘象郡故地’明明是我国的!”

“你才胡说!那是真腊的土地!”

 

两国国王争吵不休,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差点要动手。占城的大臣们纷纷指责真腊不讲道义,真腊的大臣们也不甘示弱,反驳占城抢占领土,大厅内顿时乱作一团,如同菜市场一般喧闹,连挂在大厅横梁上的宫灯都被争吵声震得微微晃动。

 

郑和眉头紧锁,右手重重拍在红木长桌上,沉声道:“够了!”

 

这一声虽不高,却带着雷霆万钧的威严,如同平地惊雷,瞬间让喧闹的大厅安静下来。两国国王的争吵戛然而止,大臣们也纷纷闭上嘴,低着头不敢作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郑和身上,眼神中满是敬畏——那是对大明威仪的敬畏,更是对眼前这位能率领舰队横扫西洋的总兵官的敬畏。

 

郑和缓缓起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两国国王与大臣,语气沉稳而有力:“两位国王陛下,今日请你们前来,是为了和平解决争端,而非让你们在此争吵不休。本帅已派人查阅了两国的史书,也派人前往‘象郡故地’询问了当地的百姓,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早已了然于胸。”

 

他顿了顿,走到大厅中央,继续说道:“据《汉书》记载,‘象郡故地’在汉时属中国交趾郡管辖,后因中原战乱,才逐渐脱离管辖,先后归属于占城与真腊。在过去的百年里,这片土地时而归占城,时而归真腊,两国交替管辖,并无明确的归属文书。如今你们为了这片土地兵戎相见,不仅让边境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还阻断了海上贸易通道,影响了两国的经济民生,甚至牵连到无辜的大明商队,这难道是两位国王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阇耶僧伽跋摩六世与奢耶跋摩七世闻言,都沉默了下来。他们垂着头,脸上露出愧疚的神色——郑和说的是事实,多年的战争不仅消耗了两国大量的国力,还让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占城的边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往都城,导致新州城内流民激增;真腊的商队因边境封锁,无法将香料与宝石运往各国,损失惨重。

 

郑和见状,语气缓和了几分:“永乐皇帝派本帅远航西洋,旨在宣扬大明的仁德与威仪,促进各国友好通商,共享太平盛世。本帅认为,‘象郡故地’与其让你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如作为两国的共管之地,这样既能化解争端,又能让两国百姓共享土地之利。”

 

“共管之地?”阇耶僧伽跋摩六世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郑大人,何为共管之地?”

 

郑和解释道:“所谓共管之地,便是由占城与真腊共同管理‘象郡故地’。你们可以在当地设立自由贸易集市,允许两国百姓在此自由通商,集市的关税由两国平分;同时,两国各派五百名士兵驻守边境,共同维护当地的治安,防止海盗与流民作乱。此外,两国需签订和平盟约,承诺永不因这片土地再起争端,若日后有其他矛盾,可请大明出面调停,不得擅自用兵。”

 

他看向两国国王,继续说道:“这样一来,占城的百姓可以在集市上售卖象牙与犀角,真腊的百姓可以出售香料与宝石,两国百姓既能互通有无,又能安居乐业;两国的商队也能通过‘象郡故地’往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这难道不比你们兵戎相见,两败俱伤要好吗?”

 

阇耶僧伽跋摩六世与奢耶跋摩七世对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意动之色。郑和的提议既公平合理,又能最大化地保障两国的利益,不仅化解了领土争端,还能促进贸易往来,对两国而言,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阇耶僧伽跋摩六世率先开口,语气中满是赞同:“郑大人的提议甚佳!本王同意!只要真腊不再侵犯我国边境,不再伤害我国百姓,本王愿意与真腊共管‘象郡故地’,签订和平盟约!”

 

奢耶跋摩七世也连忙说道:“本王也同意!只要占城不再扣押我国商队,不再阻碍贸易往来,本王愿意与占城和平共处,共同管理‘象郡故地’!”

 

郑和见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两位国王深明大义,本帅深感敬佩!今日,便请两国签订和平盟约与商盟盟约,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共享太平与贸易之利!”

 

随后,在郑和的见证下,占城国王阇耶僧伽跋摩六世与真腊国王奢耶跋摩七世分别在和平盟约与商盟盟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两国的国王印玺。盟约规定:

 

1. “象郡故地”为占城与真腊共管之地,两国共同设立自由贸易集市,关税由两国平分;

2. 两国各派五百名士兵驻守“象郡故地”,共同维护当地治安,防止海盗与流民作乱;

3. 两国签订和平盟约,永不因领土争端再起战事,若有矛盾,可请大明出面调停;

4. 两国与大明的贸易往来享受同等关税减免优惠,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可自由出入两国,两国的香料、宝石、象牙也可自由输入大明;

5. 两国需共同保护途经“象郡故地”的各国商队,确保商队人员与货物的安全。

 

签订盟约后,两国国王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阇耶僧伽跋摩六世走上前,握住奢耶跋摩七世的手,感慨道:“奢耶跋摩七世,多谢你能同意共管‘象郡故地’。若不是郑大人出面调停,我们两国不知还要争斗多久,百姓不知还要受多少苦。从今往后,我们两国便是友邦,再也不要兵戎相见了!”

 

奢耶跋摩七世也感慨道:“是啊,阇耶僧伽跋摩六世。过去是本王太过固执,一心想要收回领土,却忽略了百姓的疾苦。从今往后,我们两国好好相处,共同发展贸易,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也多谢郑大人,若不是你的提议,我们也不会化解这场争端。大明的仁德与威仪,真是名不虚传!从今往后,真腊愿永远臣服大明,与大明世代友好!”

 

郑和笑着说道:“两位国王不必多礼。只要各国都能和平共处,友好通商,便是大明的心愿,也是永乐皇帝陛下的心愿。本帅此次前来,还为两位国王带来了永乐皇帝的赏赐,稍后便会派人送到两国王宫。希望你们能遵守盟约,善待百姓,让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好,让西洋商盟越来越稳定。”

 

“多谢郑大人!多谢永乐皇帝陛下!”两国国王齐声说道,对着郑和深深躬身行礼。

 

随后几日,占城国王与真腊国王分别在王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款待郑和与大明舰队的将领。占城王宫的宴会上,阇耶僧伽跋摩六世献上了占城的特色美食——烤乳猪、椰香饭、咖喱鸡,还有用新鲜椰子汁酿造的美酒;真腊王宫的宴会上,奢耶跋摩七世则献上了真腊的特色菜肴——香茅烤鱼、菠萝炒饭、酸辣汤,还有用蜂蜜酿造的甜酒。宴会上,两国国王还献上了珍贵的贡品——占城的象牙、犀角、珍珠,真腊的红宝石、翡翠、蓝宝石,还有两国的特产香料,如胡椒、丁香、豆蔻等,让大明将士们大饱口福,也见识到了西洋各国的特色美食与文化。

 

期间,沈荣与两国的商人进行了贸易洽谈,确定了新的贸易细则。沈荣穿着青色官服,手持账簿,与占城的商人代表谈判道:“此次我们大明带来了江南织造局的云锦、景德镇官窑的青花瓷、武夷岩茶,还有应天府的精铁兵器。云锦每匹可兑换胡椒五十斤,青花瓷每件可兑换丁香二十斤,武夷岩茶每斤可兑换豆蔻十斤,不知贵国是否同意?”

 

占城商人代表连忙点头道:“同意!同意!大明的云锦与青花瓷在占城十分受欢迎,这个兑换比例很合理,我们同意!”

 

沈荣又与真腊商人代表谈判:“大明的丝绸每匹可兑换红宝石一两,瓷器每件可兑换翡翠半两,茶叶每斤可兑换蓝宝石一钱,不知贵国是否愿意?”

 

真腊商人代表笑着说道:“愿意!当然愿意!大明的丝绸与瓷器在真腊是稀缺之物,很多贵族都愿意花高价购买。这个兑换比例对我们很有利,我们愿意!”

 

洽谈结束后,沈荣将贸易细则一一记录在账簿上,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知道,此次贸易洽谈的成功,不仅能充实大明的国库,还能促进大明与占城、真腊的贸易往来,让西洋商盟更加稳定。

 

休整五日后,郑和率领舰队离开了占城新州,继续向西航行。离别那日,占城国王阇耶僧伽跋摩六世与真腊国王奢耶跋摩七世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与百姓们在码头送行。码头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日月旗”,高声呼喊着“大明万岁!郑大人威武!”,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在海面回荡,久久不散。

 

郑和立于“大明号”的船楼之上,银白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他对着码头挥手致意,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此次占城调停,不仅化解了占城与真腊的领土争端,救出了被扣押的大明商队,还巩固了大明与两国的关系,让西洋商盟更加稳定。这便是永乐皇帝所说的“以仁德安邦,以威仪镇世”,也是他此次远航的意义所在——用大明的仁德化解争端,用大明的威仪震慑四方,让西洋各国都能和平共处,友好通商,共享太平盛世。

 

舰队缓缓驶离占城海域,朝着真腊方向驶去。海风拂面,带着咸湿的气息,波涛汹涌的海水撞击着船身,发出沉闷的声响,却丝毫动摇不了“大明号”的根基。“大明号”在海面上稳稳前行,如同一条巨龙,继续向着西洋驶去。

 

郑和立于船楼之上,手中握着《郑和航海图》,目光望向远方的海面。他知道,前路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可能会遇到凶猛的风暴,可能会遇到狡猾的海盗,可能会遇到陌生的国度,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身后,是强盛的大明王朝,是训练有素的大明水师,是永乐皇帝的信任与支持,是天下百姓的期盼与祝福。

 

他轻轻抚摸着航海图上“爪哇国”的标记,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下一站,便是爪哇国。那里曾是佛郎机海盗的巢穴,如今虽已被大明舰队击溃,却仍有残余势力在活动。他定要率领舰队,彻底肃清海盗,还爪哇百姓一个太平,让大明的“日月旗”,永远飘扬在西洋的海域之上,让大明的仁德与威仪,传遍四海八荒。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海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