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潮启碇,再整帆樯
书名:大明海权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8723字 发布时间:2025-10-19

第三卷 再航西洋,远播天威

 

第一章 春潮启碇,再整帆樯

 

永乐六年春,江南三月,草长莺飞。苏州刘家港的码头早已被春潮浸得温润,海风裹挟着长江口特有的潮湿暖意,掠过岸边林立的桅杆——那些新造的福船与苍山船整齐列阵,朱红船身如同燃着的火焰,船头雕刻的龙首鳞爪分明,龙须垂落如银丝,在晨光中泛着沉厚的漆光,仿佛下一刻便要腾跃入海。船楼顶端的“日月旗”半卷着,红底黄纹的旗面被风掀起一角,金线绣就的日月图案隐约可见,透着一股震慑四海的威仪,似在急切地等待再度飘扬在西洋的碧波之上。

 

码头上,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年过五旬的老工匠周木匠正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给“镇洋号”福船的船舷加装新铸的铜炮。他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短褂,黝黑的脸上满是皱纹,手中的铁锤抡得浑圆,每砸一下,铜钉便牢牢嵌入船板,铜炮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炮口对准远方,炮身上还刻着“永乐六年神机营造”的字样,似在蓄势待发。

 

搬运粮草的士兵们肩扛手提,脚步匆匆。身材魁梧的壮汉赵虎正扛着两袋江南精米,米袋上印着“应天府仓”的朱印,压得他额头青筋凸起,却依旧迈着稳健的步子;一旁的小个子士兵孙小六则抱着一坛绍兴黄酒,酒坛上系着红绸,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人群,嘴里还念叨着:“这可是陛下赏的好酒,可不能摔了!”粮袋在补给船的甲板上堆叠得如同小山,酒坛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与工匠们的敲打声、士兵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热闹的启航序曲。

 

账房先生们围在临时搭建的木桌旁,为首的是留着三缕长须的沈荣,他穿着青色官服,戴着圆框小眼镜,手中握着一支狼毫笔,正低头核对账簿。“江南云锦五十匹,成色上等,无误;景德镇官窑青花缠枝莲纹瓶百件,釉色莹润,数量相符;武夷岩茶两百斤,茶饼紧实,茶香浓郁……”他一边念,一边在账簿上圈点,字迹工整如蝇头,身后两个年轻的文书——眉清目秀的陆文与身材微胖的方明,正忙着将物资分类登记,笔墨纸砚摆了满满一桌,每一笔都记得丝毫不差。

 

郑和身着银白铠甲,铠甲上的鳞片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腰间佩着那柄随他征战西洋的七星宝剑,剑鞘上镶嵌的七颗蓝宝石如同夜空中的星辰,随着海风轻轻晃动,折射出璀璨的光芒。他立于“大明号”的船楼之上,身形挺拔如松,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下方忙碌的码头,眼神沉稳而坚定,没有丝毫浮躁。自去年冬月接到永乐皇帝的旨意后,他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三次远航,如今四个月过去,舰队已整装待发,只待皇帝的最后一道圣旨,便可扬帆起航,再次踏上“帆指西洋”的征程。

 

“总兵官!”副将王景弘快步登上船楼,他身着墨绿色戎装,腰束黑色玉带,脸上带着一丝急切,额角还沾着细密的汗珠,手中捧着一份用明黄绫缎包裹的卷宗,“兵部快马送来的文书,陛下已准奏,命我等四月初一正式启碇!此外,陛下还赐下了新铸的‘明威将军’金印,还有给西洋十二国君主的国书,以及赏赐各国的礼物清单!”

 

郑和接过卷宗,指尖触到黄绫的柔滑质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缓缓打开卷宗,只见永乐皇帝的御笔朱批力透纸背,字迹雄浑有力,墨色浓淡相宜,字里行间满是对此次远航的期盼与信任:“命总兵官郑和,率舰队再下西洋,宣朕旨意,抚谕各国,巩固商盟,探寻远邦,扬大明天威于四海,勿负朕望,勿负大明百姓。”短短数语,却似有千钧之力,让郑和原本沉稳的眼神中,也泛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

 

“好!”郑和将卷宗合上,递给身后的侍卫陈武——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材挺拔,面容刚毅,脸上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刀疤,那是上次巨港海战中留下的勋章。“传本帅令,即刻召集各船将领,在‘大明号’议事厅议事,部署启碇前的最后事宜!务必确保万无一失,不可有半分差错!”

 

“遵命!”陈武双手接过卷宗,躬身领命,声音铿锵有力,转身快步离去,黑色的披风在身后扬起,脚步踏在甲板上,发出沉稳的“咚咚”声,很快便将命令传达下去。

 

不多时,三十余名将领陆续登上“大明号”,议事厅内瞬间挤满了人,却丝毫不显杂乱。副将李敢走在最前面,他年约三十,身材魁梧,脸上带着一道斜跨额头的伤疤,显得格外凶悍,腰间佩着一柄寒光闪闪的长刀,走路时虎虎生风,脸上带着些许兴奋,眼中闪烁着对征战的渴望:“总兵官,末将早就等不及了!这次定要再杀几个海盗,让西洋诸国瞧瞧我大明水师的厉害!”

 

沈荣跟在后面,依旧抱着他的账簿,脸上带着严谨的神情,见李敢这般急躁,忍不住打趣道:“李将军,莫急,此次航程漫长,有的是你展现实力的机会,可别到时候累得直喘气啊!”

 

“嘿,沈先生这话就不对了!”李敢转头瞪了沈荣一眼,却没真的动气,“末将常年操练,体力好着呢!倒是沈先生,到了海上可别晕船,到时候还得靠末将扶着你!”

 

众人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议事厅内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还有几位新加入舰队的年轻将领,为首的是锦衣卫百户张谦,他面白无须,眼神锐利,穿着绣春刀,带着一股肃杀之气;旁边是神机营把总吴磊,身材粗壮,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手中还把玩着一枚炮弹壳,两人都是第一次随舰队远航,眼神中满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对郑和的敬畏,正屏息凝神地站在一旁,等待着郑和的指令。

 

郑和走到议事厅中央,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待笑声渐歇,所有人都端正姿态,他才沉声道:“陛下已下旨,四月初一正式启碇。此次远航,任务有三,尔等务必牢记于心!”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目光扫过每一位将领的脸:“其一,巩固与西洋十二国的商盟,更换新的盟约,明确贸易细则——比如丝绸与香料的兑换比例、商队停靠的关税减免,务必确保海上贸易之路畅通无阻,让大明与各国互通有无,共享贸易之利;其二,前往天方国以西,探寻传闻中的欧罗巴洲踪迹,递交大明国书,宣扬大明的仁德与威仪,让远邦知晓东方有强盛的大明,愿与天下各国友好通商;其三,震慑沿途海盗,保护大明商船与各国商队的安全,凡敢作乱者,一律严惩不贷,扬我大明水师的军威!”

 

话音落下,议事厅内鸦雀无声,将领们纷纷挺直腰板,神情肃穆,将郑和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张谦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轻轻点了点头;吴磊则握紧了拳头,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

 

郑和继续说道:“此次舰队规模较上次更大,共配备福船四十艘,苍山船八十艘,补给船六十艘,将士两万余人,粮草与物资充足,足以支撑一年半的航程。王景弘,”他看向身旁的副将,“你依旧负责舰队的军事部署,每日操练士兵,巡查各船防务,尤其是火炮与弓箭的保养,务必确保沿途安全,不可让舰队有半分闪失!”

 

“末将遵命!”王景弘上前一步,躬身领命,声音洪亮,“总兵官放心,末将定当严加操练,绝不让海盗有可乘之机!”

 

“李敢,”郑和转向李敢,“你率领二十艘苍山船作为前锋船队,提前一日出发,探查航线,标记暗礁、浅滩与港口,尤其是上次发现的‘魔鬼礁’,务必插上警示旗,为舰队开辟安全通道!”

 

“得令!”李敢兴奋地应道,大步上前,“末将定当仔细探查,绝不遗漏一处危险!”

 

“沈荣,”郑和最后看向沈荣,“你负责物资调度与贸易往来,所有进出物资务必记账清晰,赏赐各国的礼物按清单发放——古里国王爱青花瓷,天方国王喜云锦,这些细节都要记清,不可多也不可少,更不可出现任何贪墨之事!”

 

沈荣连忙躬身道:“总兵官放心,属下定当妥善处置,登记造册,每一笔都清清楚楚,绝无差错,定不辜负陛下与总兵官的信任!”

 

“还有一事。”郑和从怀中取出一份折叠整齐的名单,递给沈荣,“这是陛下赏赐给西洋各国君主的礼物清单,你且看看,有无遗漏。”

 

沈荣接过名单,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物品名称与数量:“古里国:青花瓷百件、云锦五十匹、武夷岩茶两百斤;天方国:云锦八十匹、丝绸两百匹、黄金佛像一尊;阿丹国:青花瓷八十件、茶叶一百五十斤、精铁兵器五十件……”字迹工整,一目了然,甚至还标注了各国君主的喜好。他仔细核对了一遍,抬头道:“总兵官,清单无误,属下定会按此执行。”

 

议事结束后,将领们纷纷离去,各司其职。王景弘带着张谦、吴磊去巡查各船防务;李敢则急匆匆地去筹备前锋船队的物资;沈荣则拉着陆文、方明去核对最后一批补给,整个码头的忙碌更添了几分秩序。

 

郑和独自一人来到船尾,望着远处的江面。江面上,几艘小渔船正缓缓驶过,渔民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手中的渔网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哗啦”一声落入水中,溅起细碎的水花。不远处,一对年轻的渔民夫妻正忙着收网,妻子笑着递过一壶水,丈夫接过喝了一口,又递给妻子,两人相视一笑,满是温馨。江风拂面,带着淡淡的鱼腥味与岸边草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总兵官,您在看什么呢?”陈武端着一盘刚出炉的糕点走了过来,这是码头百姓特意送来的,说是给总兵官补补身子。“这刘家港的百姓,对您可真是敬重得很,知道您要远航,昨天就有人送来了鸡蛋、腊肉,今天又送来了糕点。”

 

郑和接过一块桂花糕,放入口中,甜而不腻,满是桂花香。他微微一笑:“百姓们的心意,本帅记下了。咱们远航西洋,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安稳度日,能安心捕鱼、经商,不受海盗侵扰。”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若没有舰队远航,震慑海盗,维护海上贸易秩序,江南的百姓便无法安心捕鱼,大明的商队也无法顺利将丝绸、瓷器远销海外。此次再下西洋,不仅要巩固商盟,更要让更多的国家感受到大明的仁德与威严,让海上贸易之路永远太平。”

 

陈武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总兵官说得是!末将定当追随总兵官,誓死保卫舰队,保卫大明的海疆!”

 

四月初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苏州刘家港的码头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红色的“明”字旗、黄色的龙旗、蓝色的水师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交织成一片色彩的海洋;锣鼓手们奋力敲击着锣鼓,鼓声震天,锣声清脆,引得岸边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

 

永乐皇帝虽因政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却派了太子朱高炽前来送行。太子身着明黄色太子袍,领口与袖口绣着精致的龙纹,面容温和,眉宇间带着几分儒雅,身形略显丰腴,却丝毫不见臃肿。他身后跟着礼部尚书胡濙,还有几位朝中大臣,都身着朝服,神情肃穆。

 

太子走到郑和与众将领面前,对着众人躬身道:“父皇命本宫前来送行,祝诸位将士一帆风顺,早日凯旋。父皇还说,此次远航,关乎大明颜面,关乎四海安宁,望诸位将士同心同德,奋勇向前,不负大明,不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郑和率领众将领跪倒在地,盔甲碰撞发出整齐的“铿锵”声,他们高声道:“臣等定不负陛下与太子殿下所托,扬大明天威,肃清海疆,早日凯旋!”声音洪亮,回荡在码头之上,引得岸边的百姓们也纷纷欢呼起来:“大明万岁!郑和总兵官万岁!”

 

随后,太子朱高炽亲自为郑和斟酒。酒液盛在白玉酒杯中,清澈透明,酒香四溢。郑和双手接过酒杯,目光坚定地望着太子:“殿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说罢,一饮而尽,暖流顺着喉咙蔓延到全身,心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愈发强烈。

 

太子又依次为李敢、王景弘、沈荣等核心将领敬酒。李敢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抹了抹嘴,大声道:“谢太子殿下!末将定当杀尽海盗,扬我大明军威!”王景弘则恭敬地接过酒杯,慢慢饮下,躬身道:“谢殿下赏赐,末将定当守护好舰队!”沈荣虽不善饮酒,却也一饮而尽,脸上泛起红晕,躬身道:“谢殿下,属下定当管好物资,不辜负殿下信任!”

 

午时三刻,随着一声震天的炮响,“大明号”的船帆缓缓升起。数十名水手合力拉动绳索,巨大的帆布被海风鼓得饱满,如同展翅的雄鹰,即将翱翔于广阔的海洋之上。“日月旗”在风中完全展开,红底黄纹的旗帜在阳光下格外鲜艳,金线绣就的日月图案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大明的舰队再次起航,即将远播天威。

 

紧接着,四十艘福船、八十艘苍山船、六十艘补给船依次启碇。“镇洋号”“靖海号”“通远号”……一艘艘战船如同巨龙般驶离码头,船帆相接,旌旗如林,在江面上铺展开来,绵延数十里,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船桨划动江水,发出整齐的“哗哗”声,舰队如同一条巨大的钢铁巨龙,缓缓驶离码头,朝着远方的海洋进发。

 

码头上的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日月旗”,高声呼喊着“一路顺风”“早日凯旋”,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在江面回荡,久久不散。孩子们骑在大人的肩膀上,挥舞着小旗,脸上满是崇拜与自豪;老人们则双手合十,对着舰队离去的方向躬身行礼,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着将士们能平安归来;还有些百姓提着篮子,将鸡蛋、水果抛向舰队,水手们笑着接住,高声道谢,一时间,码头与舰队之间,满是温馨与不舍。

 

郑和立于“大明号”的船楼之上,对着码头挥手致意,眼中满是坚定。他看到了周木匠站在岸边,对着他用力挥手;看到了赵虎与孙小六在人群中,高声呼喊着“总兵官保重”;看到了沈荣的家人,正对着沈荣挥手告别,眼中满是牵挂。他微微点头,心中默念:“等着我们,我们定会凯旋归来!”

 

舰队缓缓驶出苏州刘家港,进入长江口,随后转入东海,朝着南洋方向驶去。海风拂面,带着咸湿的气息,波涛汹涌的海水撞击着船身,发出沉闷的“轰隆”声,却丝毫动摇不了“大明号”的根基。“大明号”在海浪中稳稳前行,如同一条巨龙,在海面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船舱内,沈荣正忙着清点物资,陆文与方明在一旁协助,账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项物资的数量与用途,毛笔在纸上飞速移动,字迹工整清晰。“大米一万石,已入库;黄酒五千坛,放置在阴凉处;药材分门别类,按功效摆放……”沈荣一边念,一边检查,生怕出半分差错。

 

甲板上,王景弘正带着士兵们操练。将士们手持长枪,队列整齐,步伐一致,“一二一”的呐喊声震天动地,彰显着大明水师的威武与雄壮。张谦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士兵们的动作,时不时上前纠正姿势;吴磊则拿着鼓槌,奋力敲击着战鼓,鼓声激昂,让士兵们的士气愈发高涨。

 

李敢率领的前锋船队早已驶远,他站在“先锋号”苍山船的甲板上,手中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前方的海域。“前面就是‘乱石滩’,大家仔细点,标记好浅滩的位置!”他高声喊道,水手们纷纷应和,拿出笔墨,在海图上标记着暗礁与浅滩的位置,为后续舰队开辟安全通道。

 

郑和立于船楼之上,手中拿着《郑和航海图》,图上的航线用红线标注,沿途的港口、岛屿、暗礁都清晰可见,甚至还标注了海水的深度与季风的方向。他仔细对照着眼前的海域,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层层海浪,看到远方的西洋诸国。他知道,此次远航,他们将沿着上次的航线,先到南洋的占城、真腊、爪哇等国,再进入印度洋,前往古里、阿丹、天方等国,最后朝着天方国以西的欧罗巴洲进发。沿途的每一个港口,每一片海域,他都了然于胸,但他并未因此放松警惕——大海变幻莫测,前一秒或许还是风平浪静,下一秒便可能掀起丈高惊涛;海盗也可能潜藏在暗礁之后,趁着夜色突袭舰队;更有那陌生海域的洋流与浅滩,稍有不慎便会让战船搁浅。郑和指尖轻抚过航海图上“七洲洋”的标记,那里曾是上次远航时遇到风暴的地方,如今想来,依旧心有余悸。

 

“总兵官,风势渐大了,要不要下令收紧半帆?”负责观测天象的老水手郑福登上船楼,他年近六旬,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海风留下的皱纹,手中握着一个铜制的罗盘,罗盘指针在风中微微晃动。郑福跟随郑和三次远航,对海上的气象变化了如指掌,是舰队里公认的“活海图”。

 

郑和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原本湛蓝的天幕上,渐渐飘来几缕乌云,海风也比刚才急促了几分,吹得船楼的旗帜猎猎作响。他点了点头:“郑老说得是,传本帅令,各船收紧半帆,注意稳住船身,警惕风浪来袭!”

 

“遵命!”郑福躬身应道,转身对着甲板上的水手高声喊道:“总兵官有令,各船收紧半帆——!”声音苍老却洪亮,顺着海风传遍整个舰队。很快,各船的水手们纷纷行动起来,拉动绳索,将鼓起的船帆缓缓收卷,原本如同雄鹰翅膀般的帆布,渐渐变得收拢,舰队的速度也随之放缓,在海浪中更加稳当。

 

王景弘闻讯赶来,见郑和正站在船楼边缘眺望海面,连忙上前道:“总兵官,方才收到李敢的传讯,前锋船队已顺利通过‘乱石滩’,标记了三处浅滩,暂无异常。”

 

“好。”郑和颔首,目光依旧落在远方,“让李敢保持警惕,前锋船队务必与主力保持十里距离,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信号通报。”

 

“末将明白。”王景弘应道,目光扫过海面,见各船都已收紧半帆,队列整齐,心中稍安。他犹豫了一下,又道:“总兵官,此次航程比上次更远,还要去探寻欧罗巴洲,将士们虽士气高涨,但……难免有些将士心中忐忑,尤其是那些新加入的年轻士兵。”

 

郑和闻言,转头看向王景弘,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他知道,对于第一次远航的士兵来说,茫茫大海确实令人心生敬畏,更何况还要前往未知的远邦。他沉吟片刻,道:“傍晚停泊时,召集各船士兵代表到‘大明号’甲板,本帅要亲自为他们鼓劲儿。”

 

“是!”王景弘心中一暖,他知道,郑和不仅是威严的总兵官,更是将士们心中的主心骨,有他这句话,将士们的不安定定会消散大半。

 

夕阳西下时,海风渐渐平息,乌云也慢慢散去,天空重新变得湛蓝。郑和下令舰队在一座无名小岛附近停泊——这座小岛是上次远航时发现的,岛上淡水充足,植被茂密,岸边的沙滩洁白如雪,是绝佳的休整之地。

 

舰队锚定后,各船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士兵提着水桶上岸打水,有的则生火做饭,炊烟袅袅升起,与海面上的雾气交织在一起;还有些士兵趁着休整的间隙,在甲板上操练拳脚,或是擦拭兵器,整个舰队既忙碌又有序。

 

傍晚时分,各船的士兵代表陆续登上“大明号”的甲板。这些士兵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兵,也有初次远航的新兵,他们整齐地站在甲板上,目光望向船楼之上的郑和,眼中满是敬畏与期待。

 

郑和走下船楼,站在士兵们面前,目光缓缓扫过众人。他看到了老兵赵虎黝黑的脸庞,看到了新兵孙小六略带紧张的眼神,也看到了张谦与吴磊沉稳的神情。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将士,此次远航,我们将驶向更远的西洋,探寻未知的国度,这一路或许会遇到风暴,遇到海盗,遇到无数未知的挑战。但本帅要告诉你们,我们身后,是强盛的大明,是永乐皇帝的信任,是天下百姓的期盼!”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激昂:“上次远航,我们击溃佛郎机海盗,缔结西洋商盟,让大明的旗帜飘扬在西洋海域;此次再航,我们定要让更多的国家知晓大明的仁德与威仪,让‘日月旗’插遍更远的海洋!你们是大明的勇士,是守护海疆的屏障,本帅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奋勇向前,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士兵们闻言,纷纷挺直腰板,眼中的不安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坚定与振奋。赵虎高声喊道:“愿随总兵官征战西洋,誓死保卫大明!”

 

“愿随总兵官征战西洋!”其他士兵也纷纷高呼起来,声音震天动地,回荡在海面之上,连岛上的飞鸟都被惊得振翅飞起。

 

郑和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道:“今晚好好休整,明日我们继续起航。本帅在此承诺,待我们凯旋归来,定让陛下为诸位论功行赏,让你们的家人为你们骄傲!”

 

随后,郑和让人分发了御赐的酒肉,士兵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喝,一边畅谈着对此次远航的期待。赵虎给孙小六夹了一块肉,笑着道:“小六,别害怕,跟着总兵官,跟着大家伙儿,保管你平平安安的,还能见识到西洋的奇珍异宝!”

 

孙小六接过肉,用力点了点头:“虎哥,我不怕!我要跟着总兵官,杀海盗,扬军威!”

 

张谦与吴磊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也露出了笑容。张谦道:“吴兄,以前只在京城听闻郑和总兵官的威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有这样的将领,此次远航定能顺利!”

 

吴磊赞同地点头:“是啊,总兵官不仅威严,还体恤将士,跟着他,咱们心里踏实!”

 

夜色渐深,月光缓缓升起,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同铺满了银色的鱼鳞,静谧而美好。士兵们渐渐散去,回到各自的战船上休息,甲板上只剩下郑和与陈武。

 

“总兵官,您也累了一天了,该歇息了。”陈武轻声说道,手中依旧端着那碗温热的茶水——这是他特意为郑和留的,知道他习惯睡前喝一杯热茶。

 

郑和接过热茶,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全身。他望着远处的海面,月光下,舰队的战船如同沉睡的巨龙,安静地停泊在海面上,只有船帆偶尔被风吹动,发出轻微的声响。

 

“陈武,你跟着本帅多少年了?”郑和突然问道。

 

陈武愣了一下,随即恭敬地回答:“回总兵官,末将自永乐三年第一次远航便跟随您,至今已有三年了。”

 

“三年了啊……”郑和轻声感叹,眼中闪过一丝追忆,“第一次远航时的情景,仿佛还在昨日。那时的你,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兵,如今已是能独当一面的侍卫了。”

 

陈武闻言,心中一暖,躬身道:“都是总兵官教导有方,末将才能有今日。末将此生,定当追随总兵官,不离不弃!”

 

郑和微微一笑,拍了拍陈武的肩膀:“好,有你这句话,本帅便放心了。快去歇息吧,明日还要早起起航。”

 

“是!”陈武躬身应道,转身离去前,还不忘叮嘱道:“总兵官也早些歇息,莫要着凉了。”

 

郑和点了点头,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海面,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永乐皇帝在文华殿对他说的话:“郑卿,朕要让大明的威仪,播撒到天下每一个角落。”想起了第一次远航时,将士们在风暴中坚守的身影;想起了古里国商盟成立时,各国君主对大明的敬畏;想起了天方国百姓对“日月旗”的好奇与赞叹。

 

他知道,此次远航,他们将走得更远,看得更多,遇到的挑战也将更大——或许会遇到更凶猛的风暴,或许会遇到更强大的海盗,或许会在探寻欧罗巴洲的途中,遇到与大明截然不同的文明。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身后,是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的大明王朝;是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大明水师;是永乐皇帝的信任与支持,是整个大明百姓的期盼与祝福。

 

海风轻轻吹拂着他的披风,银色的铠甲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郑和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满是大海的咸湿气息,这气息让他感到安心,感到振奋。他抬头望向天空,繁星点点,如同洒在黑色丝绒上的钻石,指引着远方的航线。

 

他知道,新的征程已经开始,属于大明的辉煌,属于他的传奇,将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再次绽放光芒。而那面鲜红的“日月旗”,终将飘扬在更遥远的西洋海域,让天下各国都知晓大明的强盛与仁德,让“帆指西洋,远播天威”的传奇,永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海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