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帆指西洋,威镇四海
第九章 归航荣光
印度洋的季风终于褪去了远洋的燥热,带着东南沿海特有的温润,拂过“大明号”巍峨的船楼。帆布被风鼓得饱满,如同一双托举着荣耀的巨手,将整支舰队稳稳推向东方——那片承载着无数思念与期盼的大明疆域。
舰队驶离天方国吉达港已逾二十日,三十艘主舰福船依旧如海上磐石,船身历经印度洋怒涛与红海烈日的洗礼,非但不显破败,反倒因海风的磨砺更添几分苍劲。船楼顶端的“日月旗”红底黄纹,在风中猎猎作响,金线绣就的日月图案虽被盐雾浸得有些褪色,却愈发透出震慑四海的威仪。两翼六十艘苍山船如同展翅的鹏鸟,船首撞角上的铁锈被海风磨成了哑光的银灰,却依旧藏着劈波斩浪的凌厉;后方四十艘补给船则像满载硕果的归雁,船舱里堆着从西洋各国搜罗的奇珍异宝——古里国的明珠、阿丹国的珊瑚、天方国的香料、祖法儿国的地毯,还有阿拉伯马的嘶鸣与双峰驼的低吟,每一艘船都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半个西洋的馈赠,在海面上拖曳出绵长的航迹。
“总兵官!前方!前方海域发现大明巡防船!”瞭望手周小七的声音突然从桅杆顶端炸响,带着压抑不住的颤抖与狂喜,他手搭凉棚,朝着东方海平面奋力挥舞手臂,“是福建水师的‘巡海三号’!他们在发信号!是咱们大明的旗语!”
郑和立于“大明号”顶层船楼,玄色披风被海风掀起,露出内里银白的铠甲。他手中的黄铜望远镜早已对准远方,镜片里,一艘小型战船正破浪而来,船帆上的“日月纹”清晰可辨,船首悬挂的红色信号旗正以水师特有的节奏摆动——那是大明水师最郑重的迎接信号:“恭迎总兵官归航!京城已接捷报,永乐皇帝亲命沿途各州府设案相迎!”
“终于……到家了。”郑和缓缓放下望远镜,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他望着远方越来越清晰的巡防船,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湿润。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航程逾五万里,从南洋的爪哇岛到西洋的天方国,从巨港的硝烟到古里的商盟,从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到阿拉伯半岛的沙漠绿洲,舰队闯过了风暴,击退了海盗,缔结了盟约,如今终于踏上了归途。海风裹挟着熟悉的咸湿气息,似乎还夹杂着大明海岸特有的泥土芬芳,积压在心底的思乡之情与身负使命的沉重,在此刻交织成一股滚烫的暖流,顺着血脉涌向四肢百骸。
“传本帅令!”郑和的声音带着一丝远航归来的沙哑,却依旧沉稳如钟,穿透力十足,“舰队减速,保持阵型!派使者乘快船前往巡防船,核验身份并传报归航讯息;命各船整理船容,调整为‘雁阵’,让沿途百姓看看,我大明水师的威仪!”
“遵命!”侍卫陈武躬身领命,转身大步流星地奔下船楼。很快,一艘苍山船放下小艇,使者手持郑和的鎏金令牌,带着两名护卫奋力划向巡防船;整支舰队也缓缓调整姿态,三十艘福船居中列阵,六十艘苍山船向两翼展开,四十艘补给船紧随其后,在海面上铺展开一条绵延数里的钢铁长龙,船帆相接,旗帜如林,连翻涌的海浪都似被这股气势震慑,乖乖地退成了温顺的涟漪。
半日航程转瞬即逝,当舰队驶入大明领海时,福建泉州港的轮廓已在晨光中渐渐清晰。远远望去,港口内停泊着数十艘水师战船,岸边旌旗如潮,红色的“明”字旗与黄色的龙旗交织翻飞,像一片燃烧的火海;码头上更是人山人海,文武官员身着绯色朝服,头戴乌纱帽,整齐地排列在码头两侧;百姓们扶老携幼,挤在警戒线外,踮着脚尖朝海面眺望,孩子们手中挥舞着小小的“日月旗”,眼中满是对远方舰队的好奇与自豪。
当“大明号”的船首缓缓驶入泉州港时,岸上瞬间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大明万岁!”“郑和总兵官威武!”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在海面与岸边回荡,连港口的海水都似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泛起层层欢腾的浪涛。
福建布政使周延儒早已率领泉州府的文武百官在码头等候。他年约五十,身着从二品绯色官服,腰间系着玉带,面容端庄,眼神中满是对郑和的敬佩。见“大明号”稳稳停靠在码头,他连忙率领官员们快步上前,对着船楼方向深深躬身,声音洪亮:“福建布政使周延儒,率泉州府文武百官,恭迎总兵官郑和大人凯旋归朝!永乐皇帝已颁下圣旨,命下官在此迎接大人,待舰队休整后,即刻率领核心将领与西洋贡品入京,陛下将在紫禁城午门举行隆重的献俘大典与封赏仪式!”
郑和翻身下船,银色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腰间的七星宝剑剑鞘上,七颗蓝宝石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历经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他的脸庞添了几分风霜,鬓角也染了些许尘霜,却愈发显得沉稳威严。他对着周延儒微微躬身,拱手道:“有劳周大人久候。本帅奉永乐皇帝之命远航西洋,今日幸不辱命,携西洋各国贡品与盟约归航。此功非本帅一人之功,全赖陛下天威庇佑,将士们奋勇争先,本帅不敢独居其功。”
“总兵官太过谦逊了!”周延儒连忙上前搀扶,脸上满是赞叹,“大人率领舰队远渡重洋,扬大明国威于西洋,平定佛郎机海盗之乱,缔结十余国商盟,更带回西洋异兽与万斛珍宝,此等功绩,足以载入史册,流芳千古!泉州百姓听闻大人归航,昨夜便已聚集在码头,只为一睹大明水师的风采啊!”
说话间,码头上的百姓们已涌到近前,纷纷想要看清这位传说中“扬帆万里”的总兵官。孩子们围着郑和的战马,仰着小脸喊着“郑和大人”;老人们则双手合十,对着郑和深深躬身,眼中满是感激——他们虽未亲历远洋,却也听闻舰队在西洋扬威,让外邦对大明俯首称臣,这份荣光,足以让每一个大明百姓挺直脊梁。
郑和对着百姓们挥手致意,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他知道,这份荣光不属于他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位在风暴中坚守岗位的水手,属于每一位在海战中奋勇杀敌的将士,属于端坐于紫禁城中的永乐皇帝,更属于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百姓。
接下来的三日,舰队在泉州港进行休整。副总兵王景弘与李敢忙着整顿将士,检修战船——有的船帆被海风撕裂,需要重新缝补;有的火炮在海战中受损,需要铁匠连夜修复;还有的士兵在远航中染了风寒,需郎中悉心诊治。掌司务沈荣则带着数十名文书,日夜不停地清点贸易货物与贡品,将珍珠、珊瑚、香料、绸缎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光是账目便写满了十本厚厚的账簿,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以备入京后呈给户部核验。
郑和则在周延儒的陪同下,视察了泉州港的水师驿馆与造船厂,同时闭门起草奏折。他将西洋之行的经过一一列明,从巨港海战击溃佛郎机海盗,到古里国缔结十二国商盟,从天方国朝圣见圣裔,到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再到佛郎机俘虏的审讯结果与各国贡品清单,事无巨细,皆详细禀报,力求让永乐皇帝全面知晓此次远航的始末。
期间,泉州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宴会上,周延儒向郑和详述了京城的近况:“大人离京后,永乐皇帝每日都要过问舰队的动向,兵部递来的塘报,陛下都会亲自批阅。每当接到大人的捷报,陛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在文华殿庆贺。尤其是大人击溃佛郎机主力、缔结西洋商盟的消息传回京城时,陛下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命沿途各州府清扫街道,张灯结彩,务必以最高规格迎接大人归朝。陛下还说,待大人入京,要亲自在午门迎接,还要将西洋贡品陈列于文华殿,供百官与宗室观赏,让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的威仪已远播西洋!”
郑和闻言,心中愈发感慨。永乐皇帝的信任与支持,是此次西洋之行最坚实的后盾。若没有陛下的鼎力支持,没有朝廷调拨的粮草、战船与将士,此次远航断难成功。他举起酒杯,对着周延儒遥遥一敬:“陛下的厚爱,本帅与全体将士铭记于心。此次归朝,本帅定当将西洋各国的友好之意与贸易成果如实禀报,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大明百姓的期盼。”
三日后,舰队休整完毕。郑和留下部分将士驻守泉州港,看管剩余的战船与货物,自己则率领王景弘、李敢、沈荣等核心将领,以及百名精锐侍卫,带着最重要的西洋贡品与三百余名佛郎机俘虏,乘坐快马启程前往京城应天府(南京)。
从泉州到应天府,沿途各州府皆已接到永乐皇帝的圣旨。每到一处,地方官员都会率领百姓夹道欢迎,街道两旁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前挂着“日月旗”,百姓们手持鲜花与彩旗,高声呼喊着“欢迎总兵官归航”的口号。孩子们跟在运载贡品的马车后面,好奇地打量着马车上的奇珍异兽——纯白的阿拉伯马昂首嘶鸣,鬃毛在风中飞扬;温顺的双峰驼低头啃食着百姓递来的草料;装满珍珠、珊瑚的箱子缝隙中,不时透出耀眼的光芒,引得路人阵阵惊叹。
这日午后,队伍终于抵达应天府外。远远望去,京城的城墙巍峨耸立,朱红色的城门敞开,城门上方的“应天府”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手持朝笏,整齐地排列在城门两侧,神情肃穆;永乐皇帝的銮驾早已等候在午门之外,明黄色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十六匹骏马拉着的龙辇通体鎏金,彰显着帝王的无上威严。
郑和翻身下马,整理好铠甲上的褶皱,带着王景弘、李敢等人快步上前,在午门前的白玉石阶下跪倒在地,声音铿锵有力:“臣郑和,率大明西洋舰队将士,奉永乐皇帝陛下之命远航西洋,今日幸不辱命,凯旋归朝!”
“平身。”永乐皇帝的声音从銮驾中传出,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却又难掩一丝喜悦。他缓步走下龙辇,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翼善冠,面容威严,眼神深邃,望向郑和的目光中满是赞许。他走上前,亲手扶起郑和,目光扫过身后的贡品与将士,语气感慨:“郑卿辛苦!一年零三个月,朕日夜盼着你们归航,如今见你们平安归来,还带回西洋各国的臣服与友谊,朕心甚慰!”
“臣不敢称辛苦。”郑和躬身行礼,语气恭敬,“此次西洋之行,全赖陛下天威庇佑,将士们奋勇争先,方能顺利完成使命。西洋各国见我大明水师强盛,皆心怀敬畏,愿与大明世代交好,共守海上贸易之路。”
永乐皇帝笑着点头,随即抬手下令:“传朕旨意!佛郎机俘虏暂押刑部大牢,好生看管,不得虐待;西洋贡品暂存文华殿,派专人看管;郑卿与诸位将领一路劳顿,先回府休整,明日清晨入宫,在文华殿详奏西洋见闻,朕要亲自听听,那西洋之地究竟是何模样。”
“臣遵旨!”郑和与众人齐声应道,声音中满是激动与感激。
次日清晨,紫禁城文华殿内庄严肃穆。永乐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熠熠生辉,神情威严而肃穆。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分列两侧,手持朝笏,屏息凝神;殿外则站立着十余位西洋番国的使者——从爪哇、苏门答腊到古里、阿丹,再到天方国的使者,他们身着本国服饰,手持国书,恭敬地等候着,想要亲眼见证这属于大明的荣耀时刻。
献俘大典率先举行。佛郎机首领科斯塔的副官罗德里格斯,带着三百余名俘虏被押解至大殿之下。他们身着粗布囚服,面容憔悴,头发凌乱,在大明将士的押解下,双腿一软跪倒在地,浑身瑟瑟发抖。刑部尚书出列,手持卷宗,声音洪亮地奏报:“启禀陛下,佛郎机人自永乐三年起,多次劫掠我大明商船,侵扰苏门答腊、爪哇等藩属国,杀害我大明子民逾百人。此次总兵官郑和率舰队西征,于巨港海域击溃佛郎机主力,俘虏三百余人,缴获战船十余艘,罪证确凿,请陛下圣裁!”
永乐皇帝目光冷冽地扫过阶下的俘虏,语气沉如寒铁:“佛郎机人远渡重洋,竟敢在我大明海域作乱,劫掠商队,侵犯藩属,此乃对大明天威的公然挑衅!朕念尔等是外邦之人,不懂大明律法,暂免尔等死罪。着刑部将其关押,待查明佛郎机国具体方位后,遣返归国,并传朕旨意于佛郎机国王——令其严加约束国民,若再敢踏足我大明疆域,再敢劫掠我大明商船,朕必派大军,踏平其国,让尔等知晓,大明天威,不可侵犯!”
“谢……谢陛下饶命!”罗德里格斯等俘虏连忙磕头谢恩,额头磕在金砖上砰砰作响,声音中满是恐惧与庆幸——他们本以为会被当场处死,却没想到这位大明皇帝竟如此宽宏大量。
献俘大典过后,便是贡品陈列。数十名太监小心翼翼地将西洋各国的贡品抬入大殿,每一件都引得百官阵阵惊叹。古里国进贡的长颈鹿(当时被称为“麒麟”)昂首阔步,皮毛金黄,斑纹清晰,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殿内的人群,引得永乐皇帝也不禁起身驻足;阿丹国的珍珠与珊瑚堆成了小山,最大的一颗珍珠直径逾寸,圆润光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珊瑚则色泽鲜红,如同燃烧的火焰;天方国的阿拉伯马身姿矫健,白色的毛发在晨光中泛着丝缎般的光泽,还有那枚镶嵌着硕大蓝宝石的《古兰经》经盒,金盒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宝光四射,让殿内瞬间变得璀璨夺目。
“好!好!”永乐皇帝看着眼前的奇珍异宝,龙颜大悦,他转身看向郑和,语气中满是赞许,“郑卿,这些贡品不仅是西洋各国的臣服之礼,更是我大明威仪远播四海的见证!你此次西洋之行,扬我国威,通好外邦,平定海盗,缔结商盟,功绩卓著,朕定要重重封赏!”
郑和连忙躬身谢恩:“陛下谬赞!臣只是尽忠职守,不敢居功。此次西洋之行,臣已与十二国签订盟约,建立西洋商盟,约定互通有无——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可远销西洋,西洋的珍宝、香料、药材也可输入大明。如此一来,既能充实国库,又能让天下百姓共享贸易之利,实乃双赢之举。”
“说得好!”永乐皇帝抚掌称赞,随即提高声音,对着殿内百官高声宣布,“传朕旨意:总兵官郑和,奉命远航西洋,功绩卓著,特晋封‘三宝太监’,官升正四品,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赐应天府宅院一座;副将王景弘、李敢,奋勇杀敌,稳定商盟,各升从五品,赏黄金五十两,绸缎五百匹;掌司务沈荣,清点贡品,账目清晰,升正六品,赏黄金二十两,绸缎二百匹;其余舰队将士,皆按功绩大小,由兵部与户部联合核查,一一封赏,不得有误!”
“臣等谢陛下隆恩!”郑和、王景弘、李敢、沈荣等人连忙跪倒在地,高声谢恩,声音中满是激动与感激——这份封赏,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西洋舰队的肯定。
大典结束后,永乐皇帝留下郑和,在文华殿内单独召见。殿内只剩下君臣二人,气氛显得格外融洽。永乐皇帝亲手为郑和倒了一杯热茶,语气温和:“郑卿,此次西洋之行,你不仅带回了贡品与盟约,更带回了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与地理见闻。朕听周延儒说,你还绘制了航海图,撰写了番国志?快与朕详细说说,那西洋之地,究竟有多少个国家?百姓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郑和躬身应道,随即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的图纸与一本线装书,双手恭敬地呈给永乐皇帝:“启禀陛下,臣在远航途中,命幕僚记录了沿途各国的地理方位、气候风貌、风俗人情与贸易情况,绘制了《郑和航海图》,标注了沿途的航线、暗礁、港口与停泊点;同时撰写了《西洋番国志》,详细记载了三十余国的见闻,包括各国的物产、服饰、宗教与礼仪,恳请陛下御览。”
永乐皇帝接过图册与书籍,小心翼翼地展开航海图。图纸上,大明的海岸线清晰可见,一条条航线从泉州港出发,蜿蜒穿过南海、印度洋,延伸到遥远的天方国,沿途的港口、岛屿、暗礁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还用朱笔圈出了重要的贸易点。他又翻开《西洋番国志》,里面详细记载了爪哇国的“满者伯夷”王朝、古里国的香料集市、天方国的圣城麦加,甚至连当地百姓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都描述得栩栩如生。永乐皇帝越看越入迷,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低声赞叹,眼中闪烁着对远方世界的向往。
“好!好一份详实的记载!”永乐皇帝合上书本,将其与航海图一同放在龙案上,语气中满是欣喜,“郑卿,你可知这两份东西的价值?它不仅是你此次远航的见证,更是我大明开拓海外的钥匙!有了这航海图,日后我大明舰队再下西洋,便可少走弯路;有了这番国志,朕与百官便能知晓西洋各国的虚实,无论是通商还是通好,都能有的放矢!”
郑和躬身道:“陛下圣明。臣在西洋时便深知,仅凭武力震慑,只能换来一时的臣服;唯有知晓其风土,尊重其习俗,以贸易结其心,以仁德感其志,才能换来长久的和平。此次与十二国缔结商盟,便是以此为根基——我大明以丝绸、瓷器换取其香料、珍宝,既满足了双方所需,更让各国感受到大明的包容与富庶,从而真心归附。”
“说得极是!”永乐皇帝点头赞同,他走到殿窗边,望着窗外巍峨的紫禁城,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望向了遥远的西洋海域,“朕登基以来,便立志要让大明超越前代,不仅要国泰民安,更要让天下各国皆知大明之强盛,皆慕大明之文明。你此次远航,正是替朕实现了这个心愿——你用舰队的炮火击溃了佛郎机的嚣张,用大明的富庶赢得了各国的归附,用礼仪的周全展现了天朝的气度,这才是朕想要的‘威镇四海’!”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郑和身上,语气愈发郑重:“郑卿,朕知道,此次远航你吃了不少苦——风暴、海盗、陌生的海域、迥异的风俗,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你做得很好,比朕预期的还要好。如今西洋商盟已成,航线已通,朕意已决,待明年开春,便命你再次率领舰队下西洋!”
郑和闻言,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振奋,他猛地跪倒在地,声音铿锵:“臣遵旨!臣愿再次扬帆起航,不负陛下所托,将大明的威仪播撒到更遥远的海域,让天下各国都知晓大明的强盛与仁德!”
永乐皇帝连忙上前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朕相信你。此次再下西洋,朕会给你增派战船与将士,拨足粮草与物资,你不仅要巩固已有的商盟,更要探寻更遥远的国度——朕听闻,在天方国以西,还有名为‘欧罗巴’的大洲,那里有许多强盛的国家,你若有机会,便去看看,将大明的国书递到他们的君主手中,让他们也知晓,东方有一个强盛的大明,愿与他们友好通商。”
“臣谨记陛下教诲!”郑和躬身应道,心中满是豪情。他知道,永乐皇帝的目光从未局限于大明疆域,而是望向了整个天下。此次归航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将带着大明的旗帜,带着永乐皇帝的期盼,再次扬帆远航,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书写更辉煌的传奇。
君臣二人又在文华殿内详谈了一个时辰,从西洋各国的物产贸易,到舰队的休整补给,再到下次远航的规划,每一个细节都讨论得细致入微。直到近午时分,郑和才起身告退,永乐皇帝亲自将他送到殿门口,叮嘱道:“郑卿,回去后好生休养,朕还等着听你讲更多西洋的趣事。下次远航,朕还指望你呢!”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郑和再次躬身行礼,这才转身离去。
走出文华殿,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明亮。郑和抬头望向天空,蓝天白云,万里无云,一如他初次扬帆远航时的天气。他想起一年多前,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时的场景——那时的他,心中虽有忐忑,却更多的是对使命的坚定;如今归来,心中多了几分沧桑,却更添了几分自信。
沿途的宫女与太监见到他,纷纷躬身行礼,眼中满是敬佩。他知道,此次西洋之行,不仅让他在朝堂上赢得了荣誉,更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威望。但他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因为他清楚,这份荣誉属于整个舰队,属于强盛的大明,更属于那位高瞻远瞩的永乐皇帝。
回到赏赐的宅院,王景弘、李敢、沈荣等人早已等候在那里。见郑和归来,众人连忙上前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着面圣的情况。
“总兵官,陛下可有提及下次远航的事?”王景弘最是急切,眼中满是期待。
郑和笑着点头,将永乐皇帝的旨意一一告知众人。听完之后,众人皆是激动不已,李敢更是高声道:“太好了!有陛下的支持,下次远航咱们定能走得更远,让更多国家见识我大明的威仪!”
沈荣也笑着说道:“此次带回的香料与珍宝,若是顺利售卖,定能充实国库,下次远航的物资便更充足了。臣这就去整理账目,将贸易所得一一列明,也好为下次远航做准备。”
郑和看着眼前这群并肩作战的兄弟,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有这样一支忠诚而勇敢的队伍,无论前路有多少风浪,他们都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接下来的几日,郑和一边休整,一边处理舰队的后续事宜。他亲自前往刑部探望佛郎机俘虏,询问他们佛郎机国的情况,为下次远航积累信息;他还前往泉州港,查看战船的检修情况,叮嘱工匠们务必仔细,确保每一艘战船都能在下一次远航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期间,永乐皇帝又多次召见郑和,有时是询问西洋各国的宗教信仰,有时是探讨海外贸易的细则,有时甚至会拉着他一起观赏西洋贡品,对那只“麒麟”(长颈鹿)更是喜爱有加,特意命人在御花园内为其修建了专门的围栏,还时常亲自前去喂食。
文武百官也纷纷上门拜访,有的是为了祝贺他凯旋,有的是为了询问西洋的见闻,还有的则是为了探讨海外贸易的合作事宜。一时间,郑和的宅院门庭若市,成为了应天府内最热闹的地方。
但郑和并未被这些荣誉冲昏头脑,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下次远航的准备工作中。他知道,永乐皇帝的信任与百姓的期盼,是他最大的动力,也是他最重的责任。
这日傍晚,郑和独自一人来到应天府的江边。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如同铺满了金子。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忙碌而有序;远处的城墙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巍峨。
他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这里是大明的土地,是他魂牵梦绕的家乡;而在遥远的西方,还有更广阔的海洋,更陌生的国度,等待着他去探索,等待着大明的旗帜去照耀。
“日月旗”的影子在他的脑海中浮现,猎猎作响,如同在召唤着他再次扬帆起航。他知道,属于他的传奇,属于大明的辉煌,才刚刚开始。
下次远航,他将带着永乐皇帝的期盼,带着大明百姓的祝福,带着舰队将士的忠诚,再次“帆指西洋”,让大明的威仪,真正“威镇四海”,让大明的荣光,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夕阳渐渐落下,夜幕缓缓降临。江面上的船只渐渐减少,只有远处的灯塔依旧亮着,指引着归航的方向。郑和转身离去,背影坚定而挺拔,如同即将再次扬帆的战舰,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