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灯的微光在主控室的金属墙壁上投下冷调的反光,像一层薄冰覆盖在设备表面。空气里还残留着断电后冷却模块重启时散发的金属焦味,但比刚才多了一丝微妙的静谧——不是死寂,而是某种精密系统在低频运转时特有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嗡鸣。
陈浩的手指悬在离线终端上方,没有立刻敲击键盘。他盯着屏幕中央那幅刚刚生成的蓝图:《反向解析阵列v1.0》。线条干净利落,结构复杂却有序,仿佛它本就该存在于这个世界,只是被延迟了显现的时间。他深吸一口气,将空间提供的量子加密模块插入读取槽,接口闭合的轻响像是某种仪式的开始。
“沙盒环境已建立。”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惊扰什么,“三段式加载流程准备就绪。”
秦烈站在操作台另一侧,袖口卷至腕骨,皮肤下的蓝光脉络正以稳定的节奏明灭。他没有看自己的手臂,而是注视着投影中蓝图边缘延伸出的环形阵列模块。那部分结构不属于任何已知科技体系,更像是从某种生物神经网络逆向推演而来。
“启动第一模块。”他说。
陈浩按下确认键。
数据流无声涌入,终端散热风扇缓缓加速。与此同时,秦烈闭上眼,呼吸频率骤然放慢。林雪站在他身后半步的位置,手中握着便携式体征监测仪,目光紧锁在他瞳孔的变化上。她能看见他的太阳穴微微跳动,肌肉纤维在皮下轻微抽搐,像有电流正沿着神经通路缓慢爬行。
“心率上升8%,脑波α段出现异常谐波。”她报出数值,“未达中断阈值。”
第一模块加载完成,进度条停在33.3%。
短暂休止后,第二模块启动。锗晶桥接入缓冲节点,将原始信号拆解为非连续片段,逐帧注入系统。这一次,秦烈的指尖无意识地抵住桌面,指节泛白。一股低频震动自脊椎升起,顺着颅骨蔓延,耳边响起极细微的回音——不是声音,是记忆碎片在共振。
“72秒……”他忽然开口,“信号周期变了。”
陈浩猛地抬头:“什么?”
“不再是73秒。”秦烈睁开眼,瞳孔收缩,“现在是72.1秒,正在持续微调。”
话音未落,第三模块自动激活。系统未等待指令,直接切入运行状态。进度条开始攀升:41%……53%……62%——
屏幕突然变暗。
一行小字浮现在角落,字体纤细如针刻:
你已通过第一重认知校验
随即消失。
陈浩屏住呼吸,回头看向秦烈。后者面色未变,但额角渗出一缕细汗,顺着颧骨滑落。林雪立即伸手切断连接线,监测仪发出短促警报:神经共振强度突破预设红线。
“够了。”她说,“再继续会损伤中枢。”
秦烈抬手制止她。“不是攻击。”他嗓音略哑,“是反馈。它在确认我们是否‘可读’。”
陈浩盯着那句消失的文字,手指快速调取缓存日志。可记录里空无一物,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唯有终端内部温度高出正常值11度,证明刚才确有大量运算发生。
“它不记录过程。”他喃喃道,“只留下结果。”
同一时间,地下二层的生物样本分析舱内,李薇正将最后一滴活体神经簇溶液滴入培养皿。显微镜下,那团由空间孕育的活性组织正与伪装者残留细胞近距离接触。起初毫无反应,直到第十七分钟,神经簇突然开始规律性收缩。
她按下录制键,同时启动频谱分析程序。
波形图很快成型——1.2Hz,稳定振荡。
李薇眼神一凝。她迅速调出主控室传来的资料包,打开“停止追问死者”的字符闪烁节奏记录。两条曲线并列对比,完全重合。
她立刻将数据打包加密,通过物理信道传送至指挥中心。发送完毕后,她没有关闭设备,而是将样本置于高倍成像仪下做最后扫描。
就在销毁程序启动前0.8秒,画面捕捉到一次瞬态现象:单个细胞核内部,一道三角纹路的光斑一闪而过,持续时间不足百毫秒。
李薇怔住。
她反复回放那一帧影像,放大至极限。纹路角度、边长比例、顶点朝向……与秦烈收藏的金属片上的标记一致。
她低声自语:“不是模仿……是同源。”
走廊灯光忽明忽暗,应急电源仍在调整负载。张峰靠在指挥中心门外的墙边,手里把玩着一块废弃电路板,用螺丝刀在上面刻出蜂巢状纹路。听到脚步声,他抬头,看见秦烈走来,衣袖已放下,脸色恢复平静。
“怎么样?”他问。
“蓝图可行。”秦烈说,“但代价是同步风险。每一次加载,都在加深我们与那个系统的链接。”
林雪跟在后面,神情凝重。“我不建议启用反向追踪。对方已经能复制我的生理特征,甚至模拟行为模式。如果我们主动暴露意图,等于把破绽送到他们手上。”
张峰收起工具,站直身体。“可如果什么都不做呢?等他们一步步测试完,然后决定要不要清除我们?”
“这不是清除。”秦烈走进会议室,拉开中央投影面板,“这是筛选。‘SUB-LEVEL X’不是数据库,是考场。我们每破解一道封锁,就相当于答对一题。”
陈浩此时也赶到,手里拿着刚解析完的数据包。“我比对过了,手腕蓝光轨迹和‘死者’残影的像素分布,匹配度99.7%。这不是巧合,是你体内晶体在响应某种预设协议。”
秦烈点头。“所以我必须亲自操作。只有我能触发双向同步。”
“那就投票。”林雪说,“重大决策不能由一人承担。”
会议桌旁五人落座。周敏负责记录表决结果。
“是否启用《反向解析阵列》,进行不超过90秒的主动追踪?”秦烈陈述议题,“目标:确认观测源真实性质,而非定位实体位置。”
张峰举手支持。
陈浩犹豫两秒,举起手。
李薇看着手中的医疗报告,最终点头。
周敏默默举起手。
林雪没有动。
四比一。
“协议通过。”秦烈起身,“准备倒计时。”
众人返回主控室。系统重新加载蓝图,这次加入了多重延迟机制与自动熔断程序。秦烈将手掌按在生物识别区,心跳、体温、皮下搏动节律全部录入模型。林雪站在一旁,手中握着紧急切断开关。
“90秒上限。”她说,“超时即断。”
秦烈点头。
陈浩启动程序。
倒计时开始:90……89……88……
就在数字跳至85的瞬间,广播系统突然杂音一闪,一段音频强行切入输出通道——
“……国家神经科学研究院宣布X7项目圆满结题,所有参与人员将获得特别表彰。本次研究标志着人类意识编码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
声音老旧,带有明显压缩失真,时间戳显示:病毒爆发前三天,上午10点17分。
秦烈猛然转头。
那段新闻,他曾听过无数次。前世提交预警报告当天,研究所官网循环播放这条公告,作为对“末日谣言”的回应。
而此刻,它不该出现在这里。
更不该在这个时间节点浮现。
倒计时继续:76……75……74……
陈浩试图切断音频输入,却发现信号来自内部存储分区的一个隐藏目录。他快速追踪路径,发现该文件创建于三天前,创建者标识为空白,修改权限标注为“OBSERVER-01”。
“它早就埋好了。”他抬头,“等着这一刻播放。”
秦烈闭上眼。
记忆深处某扇门被撬开一条缝。那天他冲进主管办公室,手里攥着病毒扩散模型,大声疾呼必须立即封锁实验室。主管笑着递给他一杯咖啡,说:“别紧张,X7项目刚结束,一切都受控。”
咖啡杯上有倒置三角的烫印。
他从未记得这个细节。
而现在,它清晰浮现。
倒计时:63……62……61……
系统进入双向同步阶段。终端屏幕不再显示进度条,而是展开一片深黑色界面,中央浮现六个六边形节点,呈环形排列。其中一个亮起蓝光,标注为“NW-7T 气象塔”。
其余五个灰暗。
秦烈将金属片放入读取区。
蓝光扫过,节点阵列轻微震颤。
突然,最顶端的节点闪了一下。
未命名。
但其连接频率,与秦烈腕下搏动完全同步。
“它不是在回应气象塔。”陈浩盯着频谱图,“是在回应你。你是第七个节点。”
林雪握紧了开关。
倒计时:47……46……45……
秦烈睁开眼,声音平稳:“启动反向解析。”
陈浩按下最终确认键。
整座基地的照明系统同时熄灭,仅剩终端屏幕散发着幽蓝光芒。数据流逆向涌动,如同潜入深渊的探测器,顺着那条看不见的神经链路,向上追溯。
32……31……30……
主屏幕上的节点阵列开始旋转,速度渐快。未命名节点的亮度不断提升。
19……18……17……
突然,李薇带来的残留样本监测仪发出尖锐警报。尽管样本已被封存,仪器却检测到远距离的同频共振——频率1.2Hz,与神经簇反应一致。
12……11……10……
秦烈感到颅内压力剧增,耳边响起低语,不是语言,是某种编码化的信息流。他咬牙支撑,手指死死扣住操作台边缘。
9……8……7……
未命名节点骤然爆亮。
屏幕上弹出一行新提示:
【SUB-LEVEL X 接入许可生成中】 【认证方式:记忆补全度 ≥ 70%】
倒计时:6……
林雪的手指悬在切断开关上方。
5……
秦烈抬起左手,掌心对准读取区,声音嘶哑:
“用我的记忆……作为密钥。”
4……
他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实验室爆炸的火光、同事临终前的眼神、自己倒在废墟中的最后一息——
3……
那些他以为遗忘的细节,此刻逐一浮现:主管袖口的三角徽章、档案室门禁卡背面的手写编号、还有最后一次进入核心机房时,地板接缝处那道几乎不可见的刻痕。
2……
终端发出高频蜂鸣。
1……
屏幕定格。
未命名节点化作立体投影悬浮于空中,内部结构层层展开,露出一个嵌套式数据库入口。右下角浮现文字:
“欢迎回来,OBSERVER-01”
林雪按下开关。
系统断开。
所有灯光恢复。
秦烈踉跄一步,扶住墙面才未跌倒。他喘息着,嘴角渗出一丝血迹,顺着下颌滴落在操作台边缘。
陈浩盯着尚未关闭的投影界面,声音发干:
“你说我们是在唤醒记忆……可如果真正的秦烈,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