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方朝圣2
书名:大明海权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6126字 发布时间:2025-10-18

第二卷 帆指西洋,威镇四海

 

第八章 天方朝圣2


马车行驶在前往麦加的道路上,沿途能看到许多前往朝圣的信徒。他们有的步行,衣衫简陋,脚上穿着草鞋,却依旧步伐坚定;有的骑马,马匹是当地特有的阿拉伯马,身姿矫健,速度飞快;有的乘坐骆驼车,与郑和一行人同行。所有信徒脸上都带着虔诚的神情,口中吟诵着《古兰经》的经文:“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诵经声整齐而虔诚,在空旷的沙漠中回荡,如同天籁般洗涤着人心。

 

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与零星的绿洲,沙漠中的沙丘在晨光中泛着金黄色的光芒,如同凝固的波浪;绿洲中生长着高大的棕榈树,树叶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阴影;树下有清澈的泉水,泉水从沙地下渗出,汇聚成小小的水潭,潭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与棕榈树的影子。

 

信徒们纷纷在绿洲旁驻足,有的俯身饮水,有的用皮囊装满泉水,有的则坐在树荫下休息,啃食着随身携带的椰枣。偶尔会有信徒主动走到郑和一行人的马车旁,用手势比划着打招呼,虽然语言不通,却能通过眼神传递善意,仿佛在说“一路平安”。

 

大阿訇伊本·哈桑坐在郑和身旁,他身着白色长袍,手持《古兰经》,见郑和望着窗外的信徒出神,便轻声用阿拉伯语解释道:“大人,这些信徒大多来自非洲与欧洲,他们为了朝圣,有的要走上半年甚至一年的路程,跨越沙漠与海洋,只为来到麦加,完成一生的信仰使命。”

 

翻译伊本·白图泰连忙将话翻译成汉语,郑和闻言,心中满是感慨:“信仰的力量,果然能跨越山海,让人无所畏惧。”

 

经过半日的行程,马车终于抵达麦加城。麦加城坐落在一片山谷中,整座城市被沙漠环绕,却因克尔白圣殿而成为天下穆斯林心中的圣地。城内的建筑多为白色石屋,低矮而整洁,屋顶覆盖着深色的陶瓦;街道两旁的商铺售卖着朝圣用品,有白色戒衣、经卷、念珠,还有各色香料与椰枣,一派热闹却有序的景象。

 

城市的中心,便是伊斯 兰教最神圣的克尔白圣殿。那是一座黑色的立方体建筑,高约十五米,边长十二米,表面覆盖着黑色的丝绒幔帐,幔帐上用金线绣着《古兰经》的经文,经文在阳光下泛着庄严的光芒;幔帐的四角各有一条银色的流苏,流苏上挂着细小的铃铛,微风拂过,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同来自天堂的召唤。

 

圣殿周围的广场上挤满了朝圣的信徒,人数逾万,却井然有序。他们身着白色戒衣,戒衣由两块白布组成,不缝边、不染色,象征着所有信徒不分贫富、不分种族,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所有人都围着克尔白圣殿顺时针行走,步伐缓慢而坚定,神情肃穆,口中不断吟诵着经文,声音整齐而虔诚,如同潮水般在广场上空回荡。

 

郑和跟随在赛义德大臣与伊本·哈桑大阿訇身后,怀着敬畏之心,缓缓走下马车,融入朝圣的人群中。他虽然并非穆斯林,却尊重每一种宗教信仰,此刻也随着信徒们的步伐,围着圣殿缓慢行走,感受着这份庄严与神圣。

 

伊本·哈桑大阿訇手持经卷,在一旁轻声向郑和介绍:“大人,克尔白圣殿是伊斯 兰教的最神圣之地,相传是先知易卜拉欣与他的儿子伊斯玛仪在四千多年前共同建造的。圣殿内供奉着一块黑色的玄石,相传是从天堂坠落的圣石,上面还保留着先知穆罕默德亲 吻过的痕迹。信徒们亲 吻玄石,便是与真主建立连接,祈求真主的宽恕与保佑。”

 

赛义德大臣也补充道:“每年的‘朝觐季’,都会有上百万穆斯林从世界各地前来麦加,他们围绕克尔白圣殿行走七圈,亲 吻玄石,然后前往城外的阿拉法特山祈祷,完成‘站山’仪式,这便是伊斯 兰教最重要的‘ Hajj ’朝觐。”

 

郑和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克尔白圣殿上,黑色的幔帐在风中轻轻飘动,金线绣成的经文熠熠生辉。他心中满是感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却都追求着和平、善良与包容——基督教追求“爱人如己”,伊斯 兰教倡导“和平顺从”,儒家讲究“仁爱大同”,这或许就是天下大同的真谛: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共鸣,在共鸣中实现和谐。

 

他从怀中取出一枚用黄金打造的“日月徽章”,徽章直径约三寸,正面刻着大明的日月图案,背面刻着“和平”二字,边缘还雕刻着细小的云纹。这是他特意让工匠打造的,代表着大明的善意。他走到圣殿旁的供桌前,轻轻将徽章放在供桌上,与其他信徒供奉的鲜花、香料放在一起,作为大明对天方国宗教信仰的尊重与祝福,也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伊本·哈桑大阿訇见此情景,眼中满是感动,他对着郑和躬身行礼:“大人的善意,真主定会感知。大明的和平之心,也将永远留在麦加圣地。”

 

离开克尔白圣殿后,郑和又在赛义德大臣与伊本·哈桑大阿訇的陪同下,参观了麦加的大清真寺——禁寺。禁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积逾二十万平方米,寺内有近百根大理石柱子,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寺内的地面铺着白色的大理石,干净整洁;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古兰经》经文挂毯,庄严肃穆。

 

此时,许多信徒正在寺内虔诚地祈祷,他们整齐地跪在白色的地毯上,双手合十,额头贴在地面,口中吟诵着经文,神情专注而真挚,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与真主。郑和驻足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眼中满是平和,没有丝毫打扰之意。

 

随后,他们又参观了麦加的宗教学校——麦地那学校。学校内的学生们大多是来自各国的年轻信徒,他们坐在低矮的蒲团上,手持《古兰经》经卷,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诵读经文。老师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着白色长袍,手持教鞭,耐心地讲解着经文的含义,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

 

一名年轻的学生见郑和一行人到来,好奇地抬起头,眼中满是对东方客人的好奇。郑和对着他温和地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块随身携带的麦芽糖——这是大明的特产,递给了那名学生。学生接过麦芽糖,有些羞涩地说了声“谢谢”,虽然发音生硬,却让郑和感受到了跨越语言的善意。

 

返回吉达港后,郑和在王宫与穆罕默德国王举行了正式会谈。他坐在王宫的红木椅上,面前摆放着一杯温热的椰枣茶,语气诚恳地提出与天方国建立友好邦交与贸易关系的提议:“国王陛下,大明与天方国虽远隔万里,却因贸易与文化而相连。本帅希望能与陛下签订盟约,让两国的友谊制度化,让贸易更顺畅,让文化交流更频繁,共同维护东西方贸易路线的安全与和平。”

 

穆罕默德国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他脸上带着笑容,语气坚定:“大人的提议,正合本王心意!能与大明建立正式邦交,是天方国的荣幸!本王这就命人准备盟约文书,今日便与大人签订,让天下人都知道,天方国与大明是永远的朋友!”

 

很快,天方国的史官便准备好了盟约文书,文书用阿拉伯文与汉文两种文字书写,字迹工整优美。郑和与穆罕默德国王并肩站在王宫大殿的高台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共同签署了《大明与天方友好盟约》,并交换了国书与信物。

 

盟约签订后,穆罕默德国王亲自将一枚用黄金打造的盟约印章赠予郑和。印章呈方形,边长约四寸,正面刻着阿拉伯文“大明与天方永世友好”,背面刻着汉文“日月同辉”,象征着两国的平等与友谊,也象征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接下来的五日,舰队在吉达港休整。负责贸易的主事沈荣再次忙碌起来,他身着蓝色官服,手中拿着账本,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贸易明细,穿梭在各国商人之间,与他们签订贸易订单。

 

此次舰队带来的丝绸、瓷器再次被抢购一空:阿拉伯商人争相订购大明的云锦丝绸,尤其是明黄色与大红色的云锦,用于制作朝圣的戒衣与贵族的礼服;西洋商人则对青花瓷赞不绝口,尤其是绘有山水、花卉图案的青花瓷瓶,纷纷订购,想要带回欧洲高价出售,据说在欧洲,一件大明青花瓷能卖出上千金币;非洲商人则对大明的铁器农具十分感兴趣,锄头、镰刀、犁铧等工具被一抢而空,他们认为这些工具比当地的木质工具更加耐用,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短短五日,沈荣便签订了数百份订单,收购了香料五万斤(其中胡椒两万斤、豆蔻一万斤、檀香两万斤)、椰枣三万斤(包括新鲜椰枣与椰枣蜜饯)、羊毛两千斤(均为上等的阿拉伯羊毛)、象牙五十根(来自非洲的象牙,质地细腻)、鸵鸟毛一百根(颜色鲜艳,用于制作装饰品),还有非洲的黑檀木二十根(木质坚硬,是制作家具的上等材料)与阿拉伯的波斯地毯五十条(每条都由手工编织,图案精美)。这些商品在大明极为稀有,尤其是天方国的椰枣蜜饯与香料,更是宫廷贵族喜爱的珍品,定能为朝廷带来丰厚的收益。

 

期间,郑和还亲自前往吉达港的宗教场所,包括三座清真寺与两所宗教学校,向宗教领袖与师生们赠送了一批大明的丝绸与瓷器,包括两百匹丝绸(以素色为主,符合宗教场所的庄重氛围)与一百件青花瓷(多为碗、盘等实用器物)。

 

宗教领袖们深受感动,伊本·哈桑大阿訇亲自为郑和与大明舰队祈祷,他手持《古兰经》,用阿拉伯语吟诵着祝福的经文:“愿真主保佑大明国泰民安,保佑郑和大人身体健康,保佑大明与天方国的友谊长存,如同克尔白圣殿般永恒!”随后,他们将郑和赠送的丝绸悬挂在清真寺的大殿内,将瓷器供奉在供桌上,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让每一位前来祈祷的信徒都能感受到大明的友好。

 

离别前夕,穆罕默德国王在王宫举行了盛大的送别宴会。宴会的规模比迎接宴会更加隆重,王宫大殿内摆满了天方国的特色美食,有烤全羊(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手抓饭(用羊肉、椰枣、葡萄干烹制而成,香气浓郁)、烤骆驼肉(肉质鲜嫩,搭配特制的香料),还有各色甜点与水果,琳琅满目。

 

宴会上,穆罕默德国王站起身,手持银杯,对着郑和高声说道:“大人,明日你便要启程返回大明,本王无以为报,唯有以天方国最珍贵的礼物相赠,愿它能代表天方国对大明的友谊!”

 

说完,他拍了拍手,两名侍卫牵着一匹纯白的阿拉伯马走进大殿。这匹马身姿矫健,毛发如雪,没有一丝杂色;四肢修长,肌肉线条流畅;眼神灵动,神态温顺,是天方国的国宝,相传是阿拉伯马中的“汗血宝马”后裔,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象征着纯洁与和平。

 

同时,两名官员捧着一个锦盒走上前,锦盒内是一枚镶嵌着巨大蓝宝石的《古兰经》经盒——经盒用纯金打造,盒面镶嵌着一颗直径逾寸的蓝宝石,宝石色泽浓郁,纯净无杂;盒内放置着一本用金线抄写的《古兰经》,经文字迹工整,每一页都用丝绸包裹,是天方国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大人,这匹阿拉伯马是真主赐予天方国的礼物,今日,本王将它赠予大明永乐皇帝陛下,愿它能为大明带来好运;这枚经盒,是天方国最神圣的物品,赠予大人,愿它能保佑大人一路平安,也愿大明与天方国的友谊,如同这匹宝马般矫健长久,如同这经盒般神圣永恒!”穆罕默德国王真诚地说道,眼中满是敬意。

 

郑和起身接过经盒,郑重地抱在怀中,经盒沉甸甸的,不仅是金属与宝石的重量,更是天方国对大明的信任与友谊。他语气严肃而真诚:“国王陛下的心意,本帅定会如实禀报永乐皇帝陛下。陛下得知此事,定会十分欣慰。大明与天方国的友谊,定能世代相传,如同这麦加圣地般,永恒而神圣。若天方国遇到任何困难,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自然灾害,可随时派遣使者前往大明求援,大明定会鼎力相助,绝不推诿!”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吉达港的码头便已人山人海。天方国的百姓与信徒们扶老携幼,早早地聚集在码头两侧,他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中捧着鲜花、椰枣与《古兰经》经卷,有的还提着装满清水的陶罐——按照天方国的习俗,向远行的贵客泼水,寓意“一路平安,顺风顺水”。

 

当“大明号”的船员开始收起跳板时,穆罕默德国王率领文武百官与宗教领袖走上前,他手中握着郑和赠予的“日月徽章”,再次向郑和躬身行礼:“总兵官,一路保重!本王已命人在吉达港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与汉文刻着‘大明与天方永世友好’,愿这块石碑见证我们两国的友谊,直至永远!待明年朝觐季过后,本王定会派遣使者前往大明,朝见永乐皇帝陛下,亲自感谢大明的友好与帮助!”

 

郑和立于“大明号”的船舷边,对着穆罕默德国王与百姓们挥手致意,声音在海风中清晰传来:“国王陛下,各位乡亲,保重!待明年此时,大明舰队定会再次来访,与天方国续写友谊,共促贸易与文化交流!愿真主保佑天方国百姓安居乐业,愿我们的友谊跨越山海,永不褪色!”

 

随着一声悠长的“启航”令下,“大明号”的十二张巨帆缓缓升起,帆布在海风的吹拂下鼓胀如满月,发出“哗哗”的声响,如同大海的回应。三十艘福船、六十艘苍山船、四十艘补给船依次启航,船帆相连,遮天蔽日,如同一条钢铁巨龙,缓缓驶离吉达港。

 

码头上的百姓们纷纷挥舞着手中的鲜花与经卷,高声呼喊着“大明万岁”“天方与大明永世友好”,声音响彻云霄,连海面都微微颤动。信徒们则吟诵着祝福的经文,声音整齐而虔诚,目送着大明舰队渐渐远去,眼中满是不舍与祝福。穆罕默德国王站在码头,望着舰队消失在海平面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手中紧紧握着“日月徽章”,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守护好与大明的友谊,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此延续,让和平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生长。

 

郑和立于“大明号”的船楼顶层,望着渐渐远去的吉达港,白色的石屋与尖顶的宣礼塔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海天相接之处。他心中充满了感慨——从爪哇的泗水港到苏门答腊的巨港,从古里的繁华码头到阿丹的珍珠海岸,再到天方国的吉达港与麦加圣地,大明舰队的足迹已遍布南洋与西洋,航程逾万里,历时一年有余。

 

这场航行,不仅宣扬了大明的国威,让“日月旗”插遍了西洋的每一片海域,让“大明”二字成为和平与强大的象征;更建立了稳定的贸易网络,将大明的丝绸、瓷器推向了西洋各国,也将西洋的珍宝与文化带回了大明,为朝廷带来了巨额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宗教的交流,让大明的“威德并施”国策深入人心——用武力震慑不法,用仁德赢得人心,用尊重包容差异,真正赢得了各国的信任与友谊,实现了“帆指西洋,威镇四海”的愿景。

 

“总兵官,我们接下来该返回大明了吧?”王景弘走到郑和身边,他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眼中满是对故乡的思念。此次西洋之行,舰队经历了巨港海战的惊险,见证了古里商盟的繁荣,感受了阿丹港的热情,体会了天方国的神圣,将士们虽疲惫,却都充满了成就感。

 

郑和点头,目光望向东方,那里是大明的方向,是故乡的方向,是永乐皇帝与万千百姓等待的方向。朝阳正从东方的海平面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海面上,映照着舰队的身影,也映照着将士们思乡的脸庞。“是时候回去了。”他语气坚定,眼中带着对故乡的思念,也带着对此次航行的自豪,“传本帅令,舰队调整航向,转向东方,返回大明!”

 

“遵命!”王景弘高声应道,转身快步传达命令,声音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随着命令的传达,舰队缓缓调整航向,船头转向东方,朝着大明的方向驶去。“日月旗”在阿拉伯海的风中猎猎作响,如同大明的宣言,带着西洋各国的友谊与敬意,带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带着“帆指西洋,威镇四海”的荣光,朝着故乡的方向,踏上归途。

 

舰队行驶在广阔的印度洋上,阳光洒在甲板上,映照着将士们坚毅的脸庞;海风拂过船帆,推动着舰队朝着东方前行;远处的海面上,海鸥盘旋鸣叫,仿佛在为大明舰队送行;海豚追随着舰队跳跃,银亮的身影在海水中穿梭,仿佛在为这场伟大的航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郑和立于船楼,望着东方的海平面,心中满是豪情与期待。他知道,此次西洋之行,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大明的舰队还会再次启航,驶向更广阔的海洋,将大明的威仪与友谊,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向更深远的未来。

 

“帆指西洋,威镇四海”的传奇,不会就此结束,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大明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也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最动人的佳话。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海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