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计时的数字无情地跳向两位数。最后冲刺阶段的白热化,如同盛夏提前降临,炙烤着每个人的神经。教室里的空调日夜运转,也驱不散那份由内而外的焦灼。空气里弥漫着风油精、咖啡因和试卷油墨的味道。
林晚和江屿的目标前所未有的清晰——北京。清北大学是江屿的战场,而林晚的目标则锁定了北京另一所顶尖的文科强校。两所学校距离不远,都在海淀区,这是他们共同规划的未来版图。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两人都拼尽了全力。江屿不再满足于竞赛的思维高度,开始系统地梳理高中物理的全部脉络,查漏补缺,力求在高考中万无一失。林晚则一头扎进了文综的汪洋大海,历史的时间轴、政治的时政热点、地理的区位分析,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她的笔记本。数学和英语成了她重点攻坚的对象,江屿的理科思维和语感成了她最强大的外援。
他们的课桌成了小型作战指挥部。左边堆着江屿的物理竞赛延伸资料和数学压轴题集,右边是林晚的文综宝典和英语真题卷。中间则是两人共享的错题本和重点摘要。每天放学后,教室最后离开的往往是他俩。日光灯管发出稳定的嗡鸣,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唯一的伴奏。
“这道圆锥曲线,参数方程设点会不会更简单?”林晚蹙眉指着卷子。
江屿拿过笔,在草稿纸上快速演算:“嗯,用参数t表示动点,联立消参……看,这样计算量小很多。”清晰的步骤跃然纸上。
“政治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依据,除了普遍联系,还有哪些?”江屿翻着政治书。
林晚立刻接上:“还有发展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她条理清晰,补充着课本外的时政分析。
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互相补充。知识在碰撞中融会贯通。疲惫到极点时,他们会放下笔,趴在桌子上,头挨着头,闭目养神几分钟。江屿会轻轻捏捏林晚的手指,林晚会用额头蹭蹭他的胳膊,无声地传递着“加油”的信号。
偶尔,江屿会从书包里变出两瓶冰镇的蜜桃汽水。“噗嗤”一声轻响,气泡升腾,甜蜜的滋味瞬间唤醒疲惫的神经。两人碰一下瓶身,相视一笑,将清凉的甜意和跳跃的活力一饮而尽,仿佛又充满了继续战斗的力量。
苏晓和陈默也在各自的赛道上冲刺。苏晓的画技突飞猛进,锁定了顶尖美院;陈默则凭借信息学竞赛的优异成绩,提前获得了名校的橄榄枝。四人小团体虽不能常聚,但每次模拟考后的短暂交流,互相打气,分享焦虑和喜悦,成了高压下珍贵的喘息。
书山巍峨,题海无涯。但在这段最艰难、最枯燥的时光里,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身边那个坚定同行的人,所有的汗水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手牵着手,在名为高考的独木桥上,进行着一场盛大的、双向奔赴的青春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