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棋社里的展陈分歧与共研手札
【视角一:苏晓月·棋社柜台前】
阳光斜斜切过棋社的窗,落在柜顶那盒明代象牙象棋上,“帅”字棋子的包浆被晒得发亮,侧面那道浅痕像条细弱的光带。我把采访本摊在桌上,刚在“古谱传承展”标题下画了个小括号,就听见林雪晴推门的声音。她手里拎着个白瓷盒,走近时樟木与红豆沙的甜香混在一起,是熟悉的味道。
“按我爸的方子做的红豆酥,”她把瓷盒放在桌角,指尖在盒盖上顿了顿,“上次你说好吃,这次多做了点。”打开盒盖时,酥皮的碎屑簌簌落在垫纸,她用手先碰了碰每块酥的边角,像在找什么。挑出缺角那块时,拇指蹭了蹭掉酥皮的地方,酥屑沾在指腹,她没拍掉,反而轻轻捻了捻:“我爸以前总把掉酥皮的给我,说‘碎的更甜,像日子,有点缺角才真实’。”递过来时,她的指尖不小心碰到我的手,顿了半秒,又补了句:“今天烤的时候,总怕烤糊,就像当年他教我烤一样。那时候他总站在旁边,手里攥着块抹布,我一慌他就擦烤盘。”
我咬了口酥,甜香里裹着点温温的怀念,刚要开口,赵昭明从棋盘那边凑过来,手里还捏着颗“马”棋子:“聊展陈方案呢?我把爷爷的棋路笔记带来了,你俩看看。”他把笔记摊在桌上,泛黄的纸页上画满了红圈批注,“爷爷总说‘林衍之这步弃兵,不是要赢,是要让对手懂’。”
我刚要翻采访本里的“人心故事区”草稿,林雪晴已经从包里掏出真谱复印件,指尖点在“弃兵夺势”的棋路图上:“我觉得‘棋道技术区’得重点做,把林衍之的批注和赵爷爷的笔记并排放,标清每步改良的逻辑,比如这里,林先生写‘险中留活’,赵爷爷注‘活口即人心’,这才是古谱传承的核心。”
我笔尖顿在采访本上,墨水晕开个小圈:“但光有技术,观众可能看不懂背后的故事啊。”说着翻开夹着照片的一页,里面是苏爷爷的小铜刀特写、象牙象棋的浅痕拍立得,还有林雪晴爸爸那封未寄的道歉信复印件,“我想加个‘人心故事区’,把这些都摆进去,配我写的文字:‘这把小铜刀,是苏家守护真谱的信物;这道棋痕,是两代人学棋的温度;这封信,是没说出口的歉意与和解’,让大家知道这谱子不是死的,是带着人心温度的。”
空气突然静下来,林雪晴指尖还停在真谱复印件的“势”字上,没动;赵昭明捏着“马”棋子的手悬在棋盘上方,棋子的影子落在“楚河汉界”上,晃了晃;窗外槐树叶“沙沙”响,风把红豆酥的甜香吹得远了点。这静没持续太久,也就三秒,赵昭明先笑了,摸出裤袋里的铁皮盒晃了晃,里面的铅笔灰和旧纸条“沙沙”响:“上次我藏着问号没说,差点出误会,这次咱们得聊透,你俩说的都对,就是得想想怎么捏合到一起。”
正说着,门楣上的铜铃突然“叮铃”响了,苏爷爷拎着个蓝布包走进来,布包上的莲花纹磨得发白:“刚听张叔说你们在聊展陈,猜你们可能需要这个。”他解开布包时,指尖先捏着布角抖了抖,包底积的细灰簌簌落在桌布上,露出里面的手札。他双手捧着往外拿,拇指按住封皮“共研杂记”四个字,指腹蹭过卷边的纸页,像怕碰碎什么:“这手札存了六十多年,你太爷爷每次翻,都要先擦三遍桌面,说‘别让灰沾了林先生的字’。”翻开时,纸页“哗啦”响得轻,老墨味混着樟木味飘出来,太爷爷画的小圈旁,林衍之的批注墨迹还透着点淡蓝。
等苏爷爷念完“棋谱有二用:予懂棋者观其技,予不懂棋者观其心”,我立刻兴奋地在采访本上画“双展区”草图:“‘人心区’就把道歉信放C位,旁边摆小铜刀和象棋,观众一进来就能抓住核心故事!”话音刚落,林雪晴却皱了皱眉,指尖轻轻点在画稿的角落:“其实……我觉得道歉信不用放C位。”她拿起那封未寄信的复印件,指着空白的后半页:“我爸当年没寄出去,就是不想把‘愧疚’摆得太扎眼,现在我们和解了,更不用刻意强调它。”她抬头看我,眼神里带着点认真:“把它放在角落,配盏暖光灯,愿意停下来看的人,自然能懂这份没说出口的心意,反而比C位更有温度就像他当年烤酥,总把碎的留给自己,不是怕人看见,是觉得‘遗憾不用声张’。”
我愣了愣,低头盯着画稿上的C位,突然笑了:“你说得对,我光顾着‘讲好故事’,忘了‘尊重当事人的心意’。”说着把C位改成了“荷叶片书签”,在角落画了个小灯:“这样核心是‘共研的暖’,角落是‘遗憾的柔’,才真的贴合手札里的‘人心’二字。”赵昭明在旁边拍了拍我的肩:“你看,就算有手札指路,还是得聊透,这才是真和解,不是装出来的没分歧。”
【视角二:赵昭明·棋社棋盘旁】
我把“马”棋子轻轻放在棋盘上,凑到苏爷爷身边时,手札刚翻到“弃兵夺势”那页——太爷爷的字苍劲,写着“此步太险,恐伤和气”,旁边林衍之的字清秀,回了句“险中留活,方见人心,棋路如人生路,不必事事争胜”。
“翻到最后一页看看。”苏爷爷的指尖在纸页上慢慢摩挲,像在触碰几十年前两个老人研棋的时光。最后一页的字迹淡了些,却力透纸背:“棋谱有二用:予懂棋者观其技,予不懂棋者观其心,技是棋路,心是棋人。”
林雪晴的呼吸猛地顿住,指尖从真谱复印件上移开,轻轻按在手札的批注上:“予不懂棋者观其心”那行字,被她的指腹反复蹭着。她没说话,只是红了眼眶,拿起桌上的红豆酥咬了一口,酥皮掉在桌布上,她也没捡,过了两秒才小声说:“我爸总跟我说‘林先生研棋,先问人心后问技’,以前没懂,总想着要把棋路讲得滴水不漏,才算‘传承’。上次在论坛,我攥着真谱发抖,也是怕别人说我‘不专业’,倒忘了最该传的是这份‘留活口’的心意。”
苏爷爷笑着拍了拍手札:“你太爷爷和林衍之当年,就总在这些‘心意’上较真。”他指着“弃兵夺势”的批注,眼神里带着点怀念:“这是他俩在苏家书房研棋时写的,那天还下着雨,林先生说‘雨打窗棂,刚好静心研棋’,你太爷爷就泡了壶碧螺春,两人聊到半夜。”
“苏爷爷,”林雪晴突然指着批注旁的一行小字,“这里写着‘林家窗下,雨落槐叶’,好像是在林家写的?”
苏爷爷凑近看了看,突然拍了拍额头,笑着摇头:“哎哟,老糊涂了!其实他们常互相串门研棋,苏家书房、林家窗下都待过。那时候哪分什么你家我家,棋谱在哪,人就在哪。”他说着从蓝布包里又掏出个小锦盒,打开时露出半块刻着“林”字的端砚:“这是林衍之当年落在苏家的,你太爷爷后来想送回去,林先生摆摆手说‘放哪都一样,反正常来蹭茶’。现在想想,当年你太爷爷想办‘林赵联展’没成,真是白纠结了。两家的棋、两家的心,本来就没分过彼此。”
我接过那半块砚台,砚台边缘还留着磨墨的痕迹,温润得很:“正好!把它放在‘无嫌隙桥’的中间,当‘两家不分你我’的展品,比任何说明都管用。”
话音刚落,门就被“砰”地撞开,乐乐举着风车冲进来,鞋带松了都没顾上系,蓝布片“呼”地扫过棋盘,“兵”棋子“嗒嗒”滚到我脚边。“赵老师!晓月姐!雪晴阿姨!我画了展柜!”他扑到桌前,把画往桌上一拍,纸角还沾着片槐树叶,画里用蜡笔涂得五颜六色,左边是个小盒子,歪歪扭扭写着“雪晴阿姨的信”,右边是本打开的书,写着“棋谱”,中间架着座歪歪扭扭的桥,桥栏上画着三个小人,手拉手站在上面。
他指着桥栏:“这个举相机的是晓月姐!这个摆棋的是赵老师!这个粉衣服举谱子的是雪晴阿姨!”苏晓月突然“咦”了一声,指着“人心区”小盒子旁的淡色痕迹:“乐乐,这是什么呀?”我凑过去看,才发现那里藏着个小小的问号,颜色淡得快被蜡笔盖住了。
乐乐攥着风车的手紧了紧,有点不好意思地蹭了蹭棋盘:“上次听你们说,赵老师以前画过问号,怕有误会……我就也画了个小的,放在‘信’旁边,”他抬头看了看林雪晴,眼睛亮晶晶的,“我怕雪晴阿姨看到信,会想起那个坏人,就画个问号,提醒大家‘有疑问要问出来,别憋着’,就像赵老师说的,把心里的话摆出来,像摆棋子一样。”
林雪晴蹲下来,摸了摸乐乐的头,指尖轻轻蹭过画里的小问号:“谢谢你呀乐乐,这个问号画得真好,以后我们看到它,就知道要把心里的话好好说,不藏着掖着。”我笑着把画往墙上贴得更牢:“这个问号得留着,比我们说一百句‘要沟通’都管用,以后棋班的小朋友来,也让他们看看,沟通要从‘问出来’开始。”
我从口袋里掏出铁皮盒,先晃了晃,里面的铅笔灰和旧纸条“沙沙”响。掀开盒盖,把里面的纸条、铅笔灰轻轻倒在掌心,再用指尖把盒底擦了擦,才双手捧着共研手札和那半块砚台放进去:“以前这盒子装的是‘没说出口的顾虑’,比如怕你俩有误会不敢问,比如怀疑伪谱时画的小问号,”我指了指掌心的铅笔灰,“现在装‘解开顾虑的依据’,还有这半块砚台,也算给它找了个新用处。”盖盒时,我特意把盒扣按得“咔嗒”响,转头对林雪晴和苏晓月笑:“以后再遇到分歧,就来翻这盒子,想想太爷爷和林先生怎么聊棋的,先把心摆出来,再聊棋路。”
【视角三:林雪晴·棋社窗边】
我把乐乐的画贴在高中合影旁边,用透明胶带粘牢时,指尖特意摸了摸画里那个淡色的小问号——蜡笔的痕迹软软的,像孩子小心翼翼的心意。合影里那本《象棋古谱选》的书脊,和手札里林衍之的字迹对比,才发现爸爸当年刻“林”字时,刻意模仿了他的笔锋,只是刻得浅,后来被岁月磨得快要看不清了。
苏晓月在桌前写展陈文案,笔尖在纸上划得沙沙响:“‘人心区’的导语就写‘这不是一本谱,是几代人的心意。有未说出口的歉,有并肩研棋的暖,有带着遗憾前行的勇’。”赵昭明在旁边摆棋,把“帅”和“将”放在棋盘两端,中间留了条空路,像座无形的桥:“‘棋道区’可以搞个互动桌,让观众试着走‘弃兵夺势’的残局,旁边贴手札里的批注,再放个小喇叭,循环播苏爷爷讲的研棋往事比如那半块砚台的故事。”
苏爷爷坐在窗边的摇椅上,手里摩挲着象牙象棋,阳光落在他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碎银:“这棋子当年林衍之来苏家时也摸过,他说‘象牙温,像人心,不会凉’。下次带你们回老宅,把你太爷爷的‘展陈笔记’找出来,那是上世纪他想办‘林赵联展’的方案,画了草图,还写了‘要让观众知道,棋谱是两家的,人心也是两家的’,后来林家后人有顾虑,没办成,现在刚好补到这次展里。”
我心里一动,从包里掏出爸爸的未寄道歉信,放在手札和半块砚台旁边,三样旧物的泛黄程度差不多,像是跨越几十年的三句“心里话”。突然想起论坛那天,我举着真谱发抖的样子,再看看现在棋社里的阳光、红豆酥的甜香、乐乐画里的小问号,突然觉得和解不是某一个瞬间的事,是像摆棋一样,一步一步把“嫌隙”走成“通路”。
“对了,”苏晓月突然接了个电话,声音顿了顿,“好的,林先生,我们在棋社等您,您直接过来就行……”挂了电话,她看向我:“有位姓林的先生,是你爸爸的堂兄,说看到我写的论坛报道,想过来聊聊林家与古谱的事。他说,当年反对联展的,就是他父亲,也就是你爷爷的哥哥。”
我捏着道歉信的指尖突然收紧,信纸被捏出道折痕,像手札上的旧痕。抬头看向墙上的高中合影,目光在爸爸送的那本古籍上停了两秒,又低头把道歉信抚平,叠好放进笔记本——整个过程没说话,只有指尖捏纸、抚平的动作。最后我笑了笑,拿起桌上的红豆酥,递给苏晓月一块完整的:“让他来吧,正好聊聊爸爸没说完的话,也聊聊当年太爷爷和林先生的‘联展梦’。现在我们有手札,有半块砚台,还有这满屋子的暖光,没什么好怕的。”
这时张叔路过棋社,探头进来喊:“昭明!博物馆那边问展柜要啥样式,我说得跟苏家老宅的锁配,他们说有批莲花纹的新锁,下周送过来试试!”我抬头看向柜台里的小铜刀,刀柄的莲花纹在阳光下亮了亮,像在应和这句话。赵昭明举着铁皮盒晃了晃:“莲花锁配莲花刀,再加上手札和砚台,这就是‘守护与和解’的全套信物啦!”我们都笑了,窗外的槐树叶沙沙响,像在跟着应和,风里还飘着红豆酥的甜香。
【视角四:弹幕区·匿名观众“吃瓜小雷达”】
家人们!细节也太绝了!完全不破坏温暖,反而让真实感拉满!
1. 道歉信摆位的二次小争执!本来以为手札一出直接达成共识,结果还会聊“摆C位还是角落”,雪晴说“遗憾不用声张”那段,直接戳中我,和解不是把伤口摆出来,是温柔安放啊!
2. 苏爷爷的记忆偏差+半块砚台!谁能想到长辈也会记错!但“两家串门研棋”的细节,还有那半块砚台,瞬间让“无嫌隙”有了实锤!比完美的回忆更戳人!
3. 乐乐画里的小问号!本来以为只是可爱画,结果藏着“提醒大家沟通”的小心思!小孩的细腻也太治愈了!这个问号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赵昭明说“真和解不是装没分歧”,直接点题!这把“人心无嫌隙”从理念落到了“摆信位置”“记混研棋地点”“画问号”的小事上,太真实了!
新增的砚台道具也绝了!半块砚台比整块更有故事感,两家不分你我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