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权》
第二卷 帆指西洋,威镇四海
第一章 龙江整兵,再启云帆
南京龙江船厂的喧嚣,比一年前郑和首航时更甚。晨光熹微中,薄雾尚未散尽,数十艘新造的福船如同蛰伏的巨兽,静静泊在龙江码头。船身通体漆成深褐色,桐油的光泽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质感;甲板上的红衣大炮乌黑发亮,炮口斜指天空,泛着冷冽的金属寒光;十二张巨帆叠放在船舷两侧,帆布上用朱砂绘着淡淡的云纹,只待风起,便要舒展如翼,承载着大明的威仪驶向远方。
郑和身着藏青色织金蟒纹官袍,腰系玉带,面容沉静如深海,立于码头最高处的瞭望台上。他年近四十,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常年领军的沉稳与威严,目光扫过下方忙碌的船厂,眼神中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坚定。一年前从西洋凯旋后,永乐皇帝龙颜大悦,不仅破格册封他为“三宝太监”,赏蟒袍玉带,更下旨拨款百万两白银,命工部扩建水师、增造舰船,限期半年内筹备第二次远航。如今半年期满,舰队已整装待发,只待皇帝旨意下达,便要再度扬帆,驶向那片广阔无垠的海洋。
“总兵官!”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伴随着甲胄碰撞的清脆声响。王景弘身着一袭明光铠,铠甲上的鎏金纹饰在晨光下熠熠生辉,肩甲处雕刻着狰狞的兽首,更添几分英武之气。他年近三十,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如刀,快步走上瞭望台,单膝跪地,躬身道:“末将王景弘禀报总兵官!新造的二十艘福船已全部检修完毕,船底加固了三层硬木,可抗十级风浪;红衣大炮均已装填实弹,炮药与炮弹备足三个月之需;五十艘苍山船也已补充完毕淡水与粮草,将士们士气高昂,个个摩拳擦掌,随时可以启航!”
郑和缓缓转身,扶起王景弘,目光落在远处的船坞——那里,数十名工匠正忙着为一艘新造的宝船悬挂“日月旗”。旗帜在晨风中缓缓展开,红底黄纹的“日月”图案格外醒目,如同大明的光辉,穿透薄雾,震慑着四方海域。“景弘,此次远航,比上次更为艰巨。”郑和的声音带着几分凝重,指尖轻轻敲击着瞭望台的栏杆,“我们不仅要巩固已有的藩属关系,还要继续向西航行,穿越阿拉伯海,抵达红海,让波斯、天方以西的诸国,都见识到大明的威仪与富庶。”
王景弘眼中闪过一丝激昂,双手抱拳,沉声道:“末将明白!此次舰队规模比上次扩大一倍,共有福船三十艘、苍山船六十艘、补给船四十艘,将士两万三千余人,配备红衣大炮三百六十门、火铳五千余支,足以应对任何海盗与蛮夷的挑衅!若再有不知天高地厚之辈敢挡我大明水师,末将定让他们尝尝红衣大炮的厉害,让他们知道,大明的海疆,绝非他们可以放肆之地!”
正说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沈荣身着湖蓝色绸缎长衫,腰间系着嵌玉腰带,脸上总是带着几分商人特有的活络笑意,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快步走来。他年约四十,肤色微黑,是福建泉州人,早年在南洋经商多年,精通贸易之道,此次被郑和任命为通商总领,负责舰队的所有贸易事务。“总兵官,王将军!”沈荣走到两人面前,躬身行礼,脸上笑意更浓,“此次远航的贸易物资已全部准备完毕——苏州云锦五万匹,其中‘百鸟朝凤’‘缠枝莲’等精品云锦两万匹;景德镇青花瓷三万件,官窑精品占一半,纹饰有龙纹、山水、花鸟等;西湖龙井两万斤,均为明前嫩芽;还有铁器农具五千副、铜器三千件,总计价值三百二十万两白银!另外,上次从西洋收购的香料、珠宝已全数运往京城,陛下龙颜大悦,特意赏赐了十万两白银,作为此次贸易的本金!”
郑和接过账本,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眼中闪过一丝满意。账本用桑皮纸装订,每页都写得工工整整,不仅记录了物资名称、数量,还标注了产地与价格,一目了然。“沈荣,你办事向来稳妥,本帅放心。”郑和合上账本,递还给沈荣,“此次前往阿拉伯海与红海,那里的商人对大明的丝绸、瓷器更为青睐,尤其是云锦与青花瓷,在波斯、欧洲等地价比黄金。你要抓住机会,与他们建立长期贸易关系,签订固定订单,确保大明商品能持续远销西洋。另外,陛下特意嘱咐,要收购西洋的奇珍异兽与农作物种子,比如胡椒、豆蔻的新种,还有阿拉伯的骆驼、非洲的长颈鹿等,带回大明培育,你需多留意此事,不可遗漏。”
“下官遵令!”沈荣躬身应道,小心翼翼地将账本收好,“下官已命人在补给船中准备了十间空舱,专门存放收购的种子与异兽,还安排了两名懂农事的官员负责照料,定不辜负陛下与总兵官的嘱托!”
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南京城方向传来,由远及近。众人抬头望去,只见一名内侍身着明黄宫服,骑着一匹白色骏马,在十余名锦衣卫的护送下,疾驰而来。内侍在码头前翻身下马,手持一卷明黄圣旨,高声喊道:“圣旨到!总兵官郑和、副总兵王景弘、通商总领沈荣接旨!”
郑和、王景弘、沈荣三人连忙整理衣冠,快步走下瞭望台,在码头中央跪倒在地,身后的将士与工匠们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臣(末将/小人)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内侍展开圣旨,用尖细的嗓音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命总兵官郑和,挂征西大元帅印,率领水师舰队,再度出使西洋。此行需宣朕圣威,抚谕诸国,巩固藩属,拓展商路;沿途剿灭海盗,护佑商旅,凡不服王化、敢犯大明威仪者,可相机行事,无需请旨。赐黄金千两、丝绸万匹、白银五万两,以作军需。望卿不负朕望,早奏凯歌,扬大明国威于四海!钦此!”
“臣(末将/小人)遵旨!谢陛下恩典!”三人齐声应道,双手高高举起,接过圣旨,眼中满是激动与坚定。圣旨的明黄绸缎在晨光下泛着光泽,如同大明的国运,蒸蒸日上。
圣旨宣读完毕,内侍上前一步,笑着对郑和道:“郑总兵官,陛下还特意嘱咐老奴,让您此次远航,务必多带些西洋的奇珍异宝回来——后宫的娘娘们听闻上次您带回的红宝石、蓝宝石,都十分喜爱;皇子们也想看看西洋的异兽,也好开阔眼界。陛下还说,若此次能带回长颈鹿,定要亲自前往玄武门迎接,让满朝文武都见识见识大明的天威!”
郑和躬身道:“请公公回禀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定会将西洋的奇珍异宝与异兽带回大明,以慰陛下与后宫娘娘、皇子们的期盼!”
送走内侍与锦衣卫,郑和转身对王景弘与沈荣道:“传我命令!舰队明日辰时准时启航!各船将领即刻清点人数与物资,确保无一人遗漏、无一物短缺;沈荣,你即刻前往苏州、景德镇两处仓库,将最后的五千匹云锦与五千件青花瓷装车运至码头,务必在今日日落前清点完毕;景弘,你率领将士们进行最后一次操练,重点演练红衣大炮的发射与苍山船的协同作战,确保舰船与武器万无一失!”
“末将遵令!”
“下官遵令!”
两人齐声应道,转身快步离去,脚步沉稳,带着雷厉风行的气势。
次日辰时,龙江码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永乐皇帝虽未亲自前来送行,却派了太子朱高炽与文武百官前来。太子身着东宫蟒纹袍,面容温和,立于码头最高处的观礼台上;兵部尚书方宾、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大臣分列两侧,神情肃穆;码头两侧的百姓们扶老携幼,挥舞着彩旗,高呼着“大明水师凯旋”“威镇四海”的口号,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郑和身着一袭亮银色铠甲,腰佩七星宝剑,铠甲上的鎏金纹饰在晨光下熠熠生辉,更显英武不凡。他立于“大明号”的船楼顶层,目光扫过码头的人群,眼神中满是坚定。太子朱高炽站在观礼台上,高声说道:“郑总兵官,父皇命本宫前来为你送行!此次远航,路途遥远,任务艰巨,望你率领水师将士,奋勇向前,再创佳绩,为大明争光,扬我国威于四海!”
郑和单膝跪地,躬身行礼:“臣郑和定不负陛下与太子殿下所托!此行定当宣我大明圣威,抚谕诸国,拓展商路,早日凯旋!”
随着一声“启航”的令下,“大明号”的十二张巨帆缓缓升起,在晨风中鼓胀如满月,如同十二片巨大的云翼,承载着大明的希望与威仪,缓缓驶离龙江码头。三十艘福船、六十艘苍山船、四十艘补给船依次启航,船帆相连,如同一条巨龙,在江面上蜿蜒前行,朝着东海方向驶去。
甲板上,将士们排列成整齐的方阵,身着明光铠,手持长枪,高声呐喊:“大明威武!水师必胜!”声音响彻云霄,引得码头上的百姓们欢呼不已,不少人甚至沿着江岸奔跑,想要多看一眼这支威武的舰队。沈荣站在货舱旁,指挥着伙计们最后一次清点货物,脸上满是期待,不时与身边的掌柜们交谈着此次贸易的计划;刘钦天则登上观星台,身着青色官袍,手持星图与黄铜罗盘,仰头观测星象,不时低头在星图上标注,调整着航线。
郑和立于船楼顶层,望着渐渐远去的南京城,心中充满了感慨。一年前,他率领舰队首次远航,打通了南洋与西洋的商路,建立了十余国的藩属关系;如今,他再次扬帆,舰队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目标也更远。这一次,他们要穿越印度洋,抵达阿拉伯海与红海,让更多的西洋诸国见识大明的威仪,让大明的商品远销至更遥远的地方,让“日月所照,皆为大明之土;江河所至,皆为大明之臣”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海风拂面,带着熟悉的海水气息,吹动着郑和的铠甲,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他的目光望向遥远的西方,那里是阿拉伯海的方向,是更广阔的世界,是未知的挑战。但他坚信,在永乐皇帝的支持下,在全体水师将士的努力下,他们定能乘风破浪,克服一切困难,再创辉煌,开创一个属于大明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海权时代。
“总兵官,前方发现倭寇船队!”瞭望哨的士兵突然高声喊道,声音带着几分急促,打破了甲板上的喜悦氛围。
郑和眉头一皱,举起黄铜望远镜——这望远镜是上次从西洋商人手中购得,镜筒用黄铜打造,镶嵌着宝石,能将十里外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他缓缓调整焦距,只见东南方向的海面上,出现了十余艘快船,船身狭小,速度极快,船头雕刻着狰狞的鬼脸,船帆上画着黑色的骷髅图案,正是常年在东海劫掠的倭寇船队。
王景弘立刻拔刀出鞘,长刀“呛啷”一声出鞘,寒光四射。他快步走到船舷边,高声下令:“各船戒备!苍山船上前迎敌!福船准备开火!让这些不知死活的倭寇知道,我大明水师的厉害!”
郑和却抬手阻止了他,目光锐利地盯着倭寇船队,沉声道:“景弘,稍安勿躁。这些倭寇不过是跳梁小丑,人数不足百人,战船也都是些破旧的快船,根本不堪一击。正好让他们见识一下我大明水师的实力,也好让东海的海盗知道,大明的海疆,不容侵犯!”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威严:“传我命令,三艘苍山船上前,无需开炮,只用船桨撞击,将他们的战船撞沉!留一艘活口,将倭寇首领擒获,其余倭寇全部放走,让他们回去报信,告知东海所有海盗——敢犯我大明海疆者,死!”
“末将领命!”王景弘躬身应道,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转身快步走下船楼,亲自去传令。
三艘苍山船如同离弦之箭,从舰队阵列中驶出,船帆收至半张,船桨奋力划水,速度极快,朝着倭寇船队疾驰而去。倭寇们见状,纷纷挥舞着刀枪,口中发出狰狞的嘶吼,朝着苍山船冲来。然而,苍山船的速度远快于倭寇的快船,船身也更为坚固——苍山船用硬木打造,船首装有铁质撞角,专门用于撞击敌船。
只听“嘭”的一声巨响,一艘苍山船的船首直接撞上了倭寇的快船。倭寇的快船瞬间断裂,木屑飞溅,海水瞬间涌入船舱。倭寇们惨叫着坠入海中,有的被卷入沉船的漩涡,挣扎了几下便没了踪影;有的则奋力向其他快船游去,却被苍山船上的士兵用弓箭射杀,鲜血染红了海面。
其余倭寇见状,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调转船头,想要逃跑。但三艘苍山船早已将他们包围,两艘苍山船左右夹击,用船桨狠狠撞击倭寇的快船。只听“咔嚓”“嘭”的声响不断,倭寇的快船纷纷倾斜,海水涌入船舱,很快便沉入海中,海面上漂浮着战船的残骸与倭寇的尸体,一片狼藉。
最后一艘倭寇快船被苍山船逼停,船上的倭寇们吓得纷纷跪地求饶,瑟瑟发抖。为首的倭寇首领是个满脸胡须的大汉,身着黑色短打,腰间佩着一把弯刀,此刻却吓得面如土色,连头都不敢抬。苍山船的校尉李敢纵身跳上快船,将倭寇首领擒获,押至“大明号”上。
郑和立于船楼前,目光冷冽地盯着倭寇首领,沉声道:“你等倭寇,常年在东海劫掠商旅,残害百姓,今日竟敢拦截我大明水师舰队,可知罪?”
倭寇首领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小人知错!小人再也不敢了!求总兵官饶小人一命!”
郑和冷笑一声,道:“饶你可以。但你要记住,今日之事,回去后告知东海所有海盗——大明水师已重返海洋,从今往后,凡敢犯我大明海疆、劫掠大明商船者,无论逃到天涯海角,我大明水师都将将其剿灭,绝不姑息!”
“是!是!小人记住了!小人定当告知所有海盗,再也不敢侵犯大明海疆!”倭寇首领连忙应道,脸上满是感激与恐惧。
郑和下令将倭寇首领放走,其余倭寇也全部释放。倭寇们如同惊弓之鸟,驾着仅剩的一艘快船,狼狈地逃向东海深处。
处理完倭寇,舰队继续向东航行。海风渐劲,将“大明号”的巨帆鼓得更满,船首劈开海浪,激起两道雪白的浪涛,如同大明的威仪,不可阻挡。
郑和立于船楼顶层,望着一望无际的东海,心中充满了坚定。第二次远航的序幕,已在剿灭倭寇的胜利中拉开,前方虽有未知的挑战,但他相信,只要大明水师同心协力,定能乘风破浪,将大明的旗帜插遍更遥远的海洋,让“帆指西洋,威镇四海”的愿景,成为现实。
海风吹拂着船帆,“日月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大明的宣言,响彻在广阔的东海之上,朝着西洋的方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