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方朝圣,圣城礼赞
书名:大明海权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8408字 发布时间:2025-10-18

《大明海权》

 

第一卷 龙江启航,云帆高张

 

第八章 天方朝圣,圣城礼赞

 

印度洋的季风裹挟着异域的干燥气息,拂过“大明号”的巨帆。舰队驶离古里国后,便一路向西南方向航行,湛蓝的海面渐渐染上了深邃的墨色,偶有几尾跃出水面的飞鱼,银白的身影在阳光下一闪而过,又迅速潜入深海,只留下细碎的波光在海面荡漾。

 

“大明号”的船楼内,郑和正与刘钦天、陈明围在海图旁。刘钦天手持黄铜罗盘,指尖在海图上“天方国”的标记处轻轻滑动,沉声道:“总兵官,根据星象与洋流推算,再有两日便可抵达天方国的吉达港。这吉达港是天方国的门户,也是前往圣城麦加的必经之地,每日都有无数信徒从这里登岸,前往麦加朝圣。”

 

陈明站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异域志》,补充道:“总兵官,据《异域志》记载,天方国即古之‘默伽’,是伊斯 兰教的发源地,其圣城麦加有一座克尔白圣殿,殿内有一块黑色陨石,被信徒们视为‘真主的恩赐’,每年都有上百万信徒前往朝圣。天方国百姓皆信奉伊斯兰教,民风淳朴却也极为虔诚,对宗教礼仪极为看重。”

 

郑和点头,目光落在海图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天方国既是宗教圣地,礼仪与禁忌定然繁多。我们此次前往,需格外谨慎——既要展示大明的威仪,更要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不可有半分冒犯。陈明,你再仔细想想,天方国还有哪些必须遵守的禁忌?”

 

陈明沉吟片刻,躬身道:“回总兵官,天方国百姓禁食猪肉、禁酒,每日需面向麦加方向礼拜五次;觐见天方国苏丹时,需身着素净服饰,不可佩戴兵器,行鞠躬礼即可,不可跪拜——因他们只向真主跪拜,不向凡人屈膝;此外,不可在公共场合谈论宗教争议,不可触碰信徒的头巾与长袍,这些都是万万不可违背的。”

 

“好。”郑和颔首,转头对门外喊道,“传沈荣、王景弘前来议事!”

 

不多时,沈荣与王景弘便快步走进船楼。沈荣依旧是一身湖蓝色绸缎长衫,脸上带着几分笑意;王景弘则身着明光铠,面容刚毅,眼神锐利。两人躬身行礼:“末将(下官)参见总兵官!”

 

“不必多礼。”郑和摆了摆手,沉声道,“两日后天将抵达天方国吉达港,现将诸事安排如下:沈荣,你即刻准备觐见天方苏丹的礼物,挑选素色云锦与青花瓷,纹样不可用龙、凤等偶像图案,以缠枝莲、卷草纹为主;再备些茶叶与丝绸,作为赠予当地商人与长老的礼物,务必素雅庄重。”

 

“下官遵令!”沈荣躬身应道,转身便要离去,却被郑和叫住。

 

“等等。”郑和补充道,“天方国禁酒,宴席上不可备酒,你让炊事营准备些果汁与蜜水,以表诚意。”

 

“下官明白!”沈荣点头,快步离去。

 

郑和又看向王景弘:“景弘,传令各船将士,登岸时皆身着常服,不得携带兵器;舰队在吉达港外海停泊,只派三艘苍山船护送登岸,其余船只原地待命,加强戒备,密切关注港口动静。”

 

“末将领命!”王景弘躬身领命,转身大步离去,甲胄碰撞的脆响在舱内回荡。

 

两日后辰时,舰队如期抵达天方国吉达港。远远望去,港口的景象与古里国截然不同——没有密集的商船与喧嚣的集市,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白色的圆顶建筑,尖耸的宣礼塔直插云霄,塔顶的新月标志在阳光下泛着银辉;岸边的百姓身着白色长袍,头戴头巾,神情肃穆,偶有信徒停下脚步,面向麦加方向跪拜,口中念念有词,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海水的混合气息,宁静而庄严。

 

“这便是天方国……果然与南洋、西洋诸国大不相同。”王景弘站在船舷边,望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感慨道。

 

郑和举起黄铜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港口的动静。只见港口入口处设有一座高大的白色门楼,门楼上方雕刻着精美的阿拉伯纹饰,两侧站着几名身着黑色长袍的士兵,手持弯刀,神情警惕地注视着往来船只;码头边停泊着几艘阿拉伯三角帆船,船员们正缓慢地装卸货物,动作沉稳有序,没有一丝慌乱。

 

不多时,一艘悬挂着天方国苏丹旗帜的小船从港口内驶出,朝着舰队驶来。小船长约五丈,船身用白色木材打造,船头装饰着一枚银色的新月,船上载着四名身着深蓝色长袍的官员——为首的官员年约五十,留着浓密的白色胡须,面容清瘦,眼神深邃,身着绣着金线的深蓝色长袍,腰间系着黑色腰带,手持一根镶嵌着绿松石的权杖,一看便知是位身份尊贵的大臣。

 

小船缓缓靠近“大明号”,为首的官员扶着船舷,微微躬身,用流利的阿拉伯语说道:“在下乃天方国宫廷大臣伊本·哈立德,奉苏丹穆罕默德之命,前来迎接大明舰队。苏丹已在王宫设下素宴,恭请大明总兵官登岸赴宴。”

 

陈明立刻上前翻译,郑和微微颔首,对伊本·哈立德道:“有劳哈立德大臣远道相迎。本帅乃大明总兵官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出使西洋,特来拜访天方国,愿与贵国永结友好,互通有无。”

 

伊本·哈立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想到这位大明总兵官竟如此谦逊有礼。他连忙说道:“总兵官客气了!大明乃东方天朝上国,威名早已传遍西洋,苏丹得知总兵官到访,十分重视,特意命在下前来迎接。请总兵官随我登岸,苏丹已在王宫等候多时。”

 

郑和点头,命王景弘留守舰队,自己则带着沈荣、陈明与十名身着素色常服的护卫,乘坐小船登岸。岸边没有铺设红毯,只有四名身着白色长袍的侍从等候,他们头戴白色头巾,面容恭敬,见到郑和等人,便躬身引路,朝着王宫方向走去。

 

吉达港的街道狭窄而整洁,两侧是用白色石灰石砌成的房屋,屋顶覆盖着棕榈叶,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阿拉伯书法,写满了《古兰经》中的经文,笔画流畅,苍劲有力。沿途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眼神中带着好奇与敬畏,有的信徒甚至朝着郑和等人微微躬身——他们虽不知大明的来历,却能从郑和的气度与服饰中,看出他并非寻常之人。

 

行至中途,一名身着白色长袍的老者迎面走来,他年约七旬,手持拐杖,面容慈祥,腰间系着一串木质念珠。伊本·哈立德见到老者,连忙躬身行礼:“长老安好。”

 

老者微微点头,目光落在郑和身上,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用阿拉伯语说道:“这位便是来自东方大明的总兵官吧?一路辛苦,天方国的土地欢迎你。”

 

陈明连忙翻译,郑和微微躬身,拱手道:“多谢长老关心。本帅远道而来,只为与天方国友好相交,还望长老多多指教。”

 

老者笑着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银色新月吊坠,递给郑和:“这是天方国的圣物,愿真主保佑你一路平安。”

 

郑和接过吊坠,郑重地说道:“多谢长老的祝福,本帅定会珍藏。”

 

老者微微一笑,转身离去,步伐沉稳,如同这片土地一般宁静而庄重。

 

天方国的王宫建在一座小山丘上,距离码头约有两里路程。王宫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显得庄严肃穆。王宫大门两侧矗立着两座高达十丈的宣礼塔,塔身上雕刻着复杂的阿拉伯纹饰,顶端的新月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银色的匾额,上面用阿拉伯文雕刻着“天方苏丹王宫”六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

 

走进王宫,庭院内种植着高大的棕榈树与橄榄树,地面上铺着柔软的绿色地毯,几名身着黑色长袍的侍从正端着铜制的托盘,上面放着果汁与蜜水,安静地等候在一旁。庭院中央有一座圆形喷泉,清澈的泉水从喷泉顶端喷出,落下时形成一道晶莹的水幕,水珠溅落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滴答”的声响,为这庄严的王宫添了几分灵动。

 

天方国苏丹穆罕默德早已在大殿内等候。他年约六十,身着一件纯白色的长袍,头戴白色头巾,面容温和,眼神深邃,手中握着一串木质念珠,正静静地坐在铺着蓝色锦缎的坐垫上。见到郑和等人走进大殿,他缓缓站起身,微微躬身,用阿拉伯语说道:“欢迎大明总兵官到访天方国。我代表天方国全体百姓,向总兵官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郑和亦微微躬身,按照陈明所说的礼仪,拱手道:“多谢苏丹陛下的盛情款待。本帅奉大明永乐皇帝之命,特来拜访贵国,带来了一些大明的特产,愿与贵国建立友好关系,促进两国贸易往来。”

 

沈荣立刻上前,身后跟着两名护卫,手中捧着三个精致的木盒。他将木盒一一打开,第一个盒子里是十匹素色云锦,分别为月白、天青、淡紫三色,上面绣着缠枝莲纹样,素雅大气;第二个盒子里是五十件青花瓷,纹饰皆为卷草纹与山水纹,没有任何人物或偶像图案;第三个盒子里是二十斤西湖龙井,用锡罐密封着,打开盖子,浓郁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

 

穆罕默德俯身看着这些礼物,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缓缓说道:“大明的丝绸与瓷器果然名不虚传,既精美又不失庄重,可见总兵官对我天方国习俗的尊重。这份心意,本王收下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郑和身上,语气带着几分郑重,“总兵官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不知大明此次出使西洋,除了通商之外,还有其他来意吗?”

 

郑和微微一笑,从容说道:“大明皇帝向来主张‘天下一家,四海升平’,此次派遣本帅率领舰队出使西洋,一是为了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二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德化,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三是为了探寻远方的世界,增进彼此的了解。天方国是西洋的圣地,本帅此次前来,也是为了亲眼见识天方国的风土人情,学习贵国的文化,让大明与天方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穆罕默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原本以为大明舰队到访,是为了炫耀武力,强迫天方国臣服,却没想到郑和竟如此谦逊有礼,且心怀善意。他忍不住点了点头,说道:“总兵官所言极是。天下百姓本是一家,只是地域不同、信仰不同,却都渴望和平与繁荣。天方国虽地处偏远,却也愿与大明建立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只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天方国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每年都有无数信徒前来朝圣,不宜与他国建立藩属关系,还望总兵官谅解。但在通商方面,天方国愿与大明展开全面合作,允许大明在吉达港设立通商署,让两国商人自由贸易。”

 

郑和心中了然——天方国作为宗教圣地,不愿臣服于任何国家,这也是情理之中。他微微一笑,说道:“苏丹陛下不必介怀。大明与各国交往,向来尊重各国的意愿,不强人所难。既然天方国愿与大明友好通商,那便足够了。大明愿与天方国签订通商协议,互开商埠,让两国的商品自由流通,让两国百姓都能受益。”

 

穆罕默德大喜过望,连忙说道:“太好了!若能与大明通商,实乃天方国之幸!本王这就命人准备通商协议,明日便举行签约仪式。”

 

随后,穆罕默德邀请众人前往偏殿赴宴。偏殿内摆放着一张长长的餐桌,桌上摆满了天方国的特色美食——烤橄榄、椰枣饭、香料炖羊肉、还有用蜂蜜与坚果制成的甜点,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餐桌上没有酒,只有清澈的果汁与甘甜的蜜水,盛放在精致的铜杯中。

 

席间,穆罕默德向郑和详细介绍了天方国的宗教与文化,从伊斯兰教的教义到麦加朝圣的习俗,言语间充满了虔诚与自豪。郑和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偶尔提出疑问,穆罕默德都耐心解答,两人相谈甚欢,如同多年未见的老友。

 

次日,天方国在王宫大殿举行了隆重的通商协议签订仪式。大殿内,文武百官与宗教长老分列两侧,各国商人也受邀前来见证。郑和与穆罕默德分别在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盖上印玺——郑和盖的是“大明总兵官郑和”的朱红大印,穆罕默德盖的是天方国的金色苏丹印。

 

《大明与天方通商条约》共八条,核心内容包括:大明在吉达港设立通商署,天方国在大明泉州港设立商栈;两国商人在对方境内享受免税待遇,商品可自由流通;大明水师协助天方国维护吉达港的安全,打击海盗;两国互赠特产,加强文化交流;大明尊重天方国的宗教习俗,天方国也尊重大明的文化传统。

 

仪式结束后,沈荣立刻在吉达港设立了大明通商署。通商署是一座白色的两层小楼,门前悬挂着一块木质匾额,上面用汉文书写着“大明通商署”五个大字,苍劲有力。沈荣将带来的丝绸、瓷器、茶叶一一摆出,很快便吸引了大批商人前来交易。

 

一名身着白色长袍的阿拉伯商人,名叫阿卜杜拉,年约四十,手持一个香料匣子,走到摊位前,拿起一匹月白色的云锦,眼中满是惊叹:“这丝绸质地如此柔软,色泽如此素雅,真是难得的珍品!沈掌柜,这云锦多少钱一匹?我要订两百匹!”

 

“阿卜杜拉掌柜好眼光!”沈荣笑着说道,“这月白云锦每匹十八两白银,您订两百匹,算您八折优惠,总计两千八百八十两白银。您若用香料抵账,胡椒每斤一两白银,豆蔻每斤二两白银,都可以。”

 

阿卜杜拉连忙打开香料匣子,里面装满了胡椒与豆蔻,笑着说道:“我用这些香料抵账,不够的部分,我再补银子!”

 

周围的商人见状,纷纷围了上来,有的订购丝绸,有的选购瓷器,还有的购买茶叶,通商署前热闹非凡,却秩序井然。

 

期间,穆罕默德多次邀请郑和前往圣城麦加参观。在麦加,郑和见到了宏伟的克尔白圣殿——圣殿用黑色的丝绸覆盖,上面绣着金色的阿拉伯书法,无数信徒围绕着圣殿跪拜祈祷,神情虔诚,场面庄严肃穆。穆罕默德带着郑和走进圣殿,向他介绍了殿内的黑色陨石,讲述了它的来历与传说,言语间充满了敬畏。

 

“总兵官,这黑色陨石是真主赐予我们的圣物,每年都有无数信徒前来朝拜,祈求真主的保佑。”穆罕默德神情庄重地说道,“今日带您前来,是希望您能感受到天方国的信仰与虔诚,也希望大明与天方国的友谊,能得到真主的祝福。”

 

郑和微微颔首,心中满是震撼。他虽不信伊斯兰教,却对信徒们的虔诚与信仰充满了敬意。他轻声说道:“多谢苏丹陛下的信任。大明与天方国的友谊,定会如同这克尔白圣殿一般,永恒不变。”

 

五日之后,舰队休整完毕,货物也已交接完毕,准备启航返回大明。离别之际,吉达港的码头挤满了送行的人群——穆罕默德率领文武百官、宗教长老、各国商人与百姓,纷纷前来送行。

 

穆罕默德捧着一份厚厚的国书与大量的贡品,走到郑和面前,躬身道:“总兵官,这是本王写给大明永乐皇帝陛下的国书,里面表达了天方国愿与大明世代友好的心意。这些贡品是天方国的特产——香料一万斤、椰枣五千斤、地毯一百条、珠宝五十颗,还有十匹用金线织成的天方锦缎,献给大明皇帝陛下。今后,天方国定会遵守通商协议,与大明友好通商,绝不让总兵官失望!”

 

郑和接过国书与贡品,郑重地说道:“苏丹陛下的心意,本帅定会禀报陛下。本帅走后,还望陛下好好治理国家,维护通商秩序,让两国贸易往来更加繁荣。大明水师会永远守护海上商路,若有海盗侵扰,天方国可随时向大明通商署求援。”

 

“总兵官放心!”穆罕默德躬身行礼,眼中满是感激。

 

随着一声“启航”的令下,“大明号”的巨帆缓缓升起,在印度洋的海风中鼓胀如满月。百余艘舰船如同一条巨龙,缓缓驶离吉达港,朝着东方,朝着大明的方向驶去。

 

站在船楼顶层,郑和望着渐渐远去的天方国海岸,心中充满了感慨。从龙江启航到如今,历时一年有余,舰队跨越了万里海域,从南洋到西洋,从占城、爪哇到苏门答腊、满剌加,再到古里、天方,大明的威仪已远播至印度洋深处,东西方商路彻底贯通。

 

海风拂面,带着香料与海水的气息,郑和的目光望向遥远的东方。他知道,这场远航虽然即将结束,但大明的海权之路才刚刚开始。在永乐皇帝的支持下,在全体水师将士的努力下,大明的旗帜终将插遍更广阔的海洋,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权盛世,让世界见证大明的辉煌。

 

“日月所照,皆为大明之土;江河所至,皆为大明之臣。”郑和轻声念着这句承载着大明雄心的话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天方长老赠予的银色新月吊坠,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的思绪愈发清晰。

 

舰队一路向东,印度洋的季风渐渐变得温和,带着熟悉的湿润气息。海面上,偶尔能遇见来自古里、满剌加的商船,他们见到大明舰队的“日月旗”,纷纷降下船帆,躬身致意,船员们挥舞着手臂,高声呼喊着“大明万岁”,声音在海面上回荡,久久不散。

 

“总兵官,前方发现苏门答腊国的巡逻船!”瞭望哨的士兵高声喊道。郑和举起望远镜,只见三艘苍山船大小的战船朝着舰队驶来,船帆上悬挂着苏门答腊国的旗帜——那是一面蓝色的旗帜,上面绣着金色的棕榈树,正是穆罕默德王子派人前来迎接的船只。

 

不多时,巡逻船靠近“大明号”,为首的将领身着大明赐予的青色官袍,头戴进贤冠,正是苏门答腊国的将军阿拉丁。他躬身行礼,用生硬的汉语说道:“末将阿拉丁,奉王子殿下之命,前来迎接大明舰队!王子殿下已在巨港备好宴席,恭请总兵官登岸!”

 

郑和微微颔首,对王景弘道:“看来苏门答腊国的局势已稳定下来。我们便在巨港停留一日,看看港口的修复情况,也顺便慰问一下驻守的将士。”

 

“末将领命!”王景弘躬身应道。

 

舰队驶入巨港时,码头早已焕然一新——之前被海盗焚毁的房屋已修复完毕,崭新的木质码头延伸至海中,数十艘商船停泊在岸边,商人们忙着装卸货物,一派繁荣景象。穆罕默德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与百姓们在码头等候,见到郑和,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穆罕默德,参见总兵官!欢迎总兵官凯旋!”

 

郑和扶起他,笑着说道:“王子不必多礼。看来巨港已恢复往日的繁荣,本帅十分欣慰。”

 

“这都是托总兵官的福!”穆罕默德感激地说道,“自总兵官剿灭陈祖义后,巨港的商路重新畅通,各国商人纷纷返回,百姓们也安居乐业。臣已按照总兵官的吩咐,在港口设立了水师驿站,由五百名明军将士驻守,日夜巡逻,确保港口安全。”

 

郑和点头,随穆罕默德前往王宫赴宴。席间,穆罕默德献上了苏门答腊国的新产香料与珠宝,说道:“总兵官,这是今年新收获的胡椒与豆蔻,还有刚开采出来的红宝石,献给大明皇帝陛下,也感谢总兵官对苏门答腊国的庇护。”

 

“王子有心了。”郑和笑着收下礼物,“本帅返回大明后,定会将你的忠心禀报陛下,为你请赏。”

 

次日清晨,舰队离开巨港,继续向东航行。途经满剌加、爪哇、占城等国时,各国国王纷纷率领文武百官前来迎接,献上贡品,表达对大明的臣服之心。郑和一一接见,勉励他们好好治理国家,维护商路安全,促进贸易繁荣。

 

数月之后,舰队终于抵达大明的泉州港。港口内早已人山人海,百姓们扶老携幼,涌上码头,想要一睹大明舰队的风采。永乐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兵部尚书方宾早已等候在码头,见到郑和等人,连忙上前躬身行礼:“陛下听闻总兵官凯旋,龙颜大悦,特命臣前来迎接,并召总兵官即刻前往京城,觐见陛下!”

 

郑和望着眼前熟悉的故土,心中百感交集。从龙江启航到如今,历时两年有余,舰队跨越万里海域,途经三十余国,剿灭海盗,平定战乱,开通商路,建立藩属,终于不负永乐皇帝的嘱托,圆满完成了远航的使命。

 

他转身对王景弘道:“景弘,你率领舰队在泉州港休整,负责将香料、珠宝等货物清点入库,妥善安置将士们;沈荣,你整理好贸易订单与通商协议,随我一同前往京城,向陛下禀报此次远航的成果。”

 

“末将(下官)遵令!”王景弘与沈荣躬身应道。

 

三日后,郑和与沈荣乘坐驿站的快马,抵达南京。南京城早已张灯结彩,百姓们沿街站立,想要一睹这位远航西洋的英雄风采。街道两旁,悬挂着“大明水师凯旋”“威扬四海”的横幅,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紫禁城奉天殿内,永乐皇帝朱棣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神情威严。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都集中在殿外,期待着郑和的到来。

 

“传郑和觐见!”太监高声喊道。

 

郑和身着藏青色织金蟒纹官袍,手持朝笏,缓步走进大殿,躬身行礼:“臣郑和,参见陛下!臣幸不辱命,率领舰队远航西洋,今日凯旋,向陛下复命!”

 

永乐皇帝连忙起身,走下龙椅,亲手扶起郑和,眼中满是喜悦:“三宝,辛苦你了!快起来,让朕好好看看你!”

 

郑和起身,抬头望向永乐皇帝,只见皇帝眼中满是关切与赞赏,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他连忙说道:“臣此行远航,途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天方等三十余国,已将陛下的圣威播撒至西洋诸国。如今,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等国已臣服大明,岁岁朝贡;天方国虽未称藩,却与大明签订通商协议,互通有无;海盗陈祖义已被擒获,南洋商路彻底畅通;东西方贸易正式开通,此次远航共收购胡椒五十万斤、香料三十万斤、宝石三百颗、珍珠两千颗,还有大量的珠宝与特产,价值超过五百万两白银!”

 

说着,郑和将各国的国书、通商协议与贡品清单呈上。永乐皇帝接过,仔细翻阅,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高声说道:“好!好!太好了!三宝,你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朕要重重赏你!”

 

文武百官也纷纷上前,躬身道:“陛下英明!总兵官劳苦功高,实乃大明之幸!”

 

永乐皇帝哈哈大笑,对郑和道:“三宝,你想要什么赏赐,尽管开口,朕都答应你!”

 

郑和躬身道:“陛下,臣不求赏赐。能为大明开辟海疆,传播圣威,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便是臣最大的心愿。如今,西洋诸国已见识到大明的威仪与富庶,臣恳请陛下准许,继续派遣舰队远航西洋,将大明的旗帜插遍更遥远的海洋,让‘日月所照,皆为大明之土;江河所至,皆为大明之臣’的愿景,成为现实!”

 

永乐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高声说道:“准!朕准了!朕任命你为总兵官,统领水师,筹备第二次远航!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威仪,将远播四海!”

 

“臣遵令!”郑和躬身行礼,眼中满是坚定与憧憬。

 

奉天殿内,欢呼声雷动,文武百官纷纷叩首,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阳光透过殿外的窗户,洒在郑和身上,他的身影在光影中愈发挺拔,如同大明的海疆一般,坚不可摧。

 

自此,大明的海权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在郑和的率领下,大明水师一次次扬帆远航,将大明的威仪播撒至印度洋、红海,甚至抵达了非洲东海岸。无数的藩属国向大明臣服,无数的商品通过海上商路流通,大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帝国,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权盛世。

 

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那艘从龙江启航的“大明号”,是那位胸怀天下的总兵官郑和,是那个属于大明的、波澜壮阔的时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海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