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权》
第一卷 龙江启航,云帆高张
第四章 爪哇风云,威德并施
占城国的宴席直至暮色四合才落下帷幕。当郑和等人从王宫返回港口时,南洋的夜空已缀满繁星,银月如钩,清辉洒在海面上,将靛蓝的海水映得波光粼粼,如同撒了一把碎银。“大明号”的船楼灯火通明,数十盏红灯笼悬挂在檐下,暖黄的光晕透过雕花窗棂,在甲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士们趁着夜色检修船锚与帆索,铁锤敲击船钉的“叮叮”声、工匠修补甲板的“笃笃”声交织在一起;商人们则围在货舱旁,借着灯笼的光亮清点当日与占城商人定下的订单,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初入南洋的收获。
郑和立在船楼顶层的窗前,手中握着占城国王占巴的赖献上的降表——那是一方质地细密的白色绢布,用汉隶工整地写着“永为藩属,岁岁朝贡”八个大字,墨迹尚未完全干透,指尖触碰时还能感受到一丝湿润,却已承载着占城对大明的臣服之心。他目光望向远处的占城港口,岸边的灯火渐渐稀疏,唯有王宫方向还亮着成片的烛火,想来占巴的赖正忙着召集大臣,商议向大明进贡的事宜。
“景弘,”郑和转头看向身后的王景弘,声音沉稳,“占城已定,明日一早便启航前往爪哇。传我命令,今夜各船加紧检修,补充淡水与新鲜蔬果——让炊事营多采购些占城的椰子、香蕉,既能解渴,也能给将士们换换口味。务必在明日寅时前做好启航准备,不得有误。”
“末将领命!”王景弘躬身领命,铠甲上的鎏金纹饰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转身刚要离去,却被郑和叫住,脚步顿在原地。
郑和走到他面前,目光深邃如夜海:“景弘,爪哇不比占城。那是南洋强国,人口百万,物产丰饶,盛产胡椒、香料与象牙,且国内部落林立——东有满者伯夷,西有淡目,南有马打兰,素来桀骜不驯,相互攻伐不断。此次前往,需做好两手准备:能以德服人最好,向他们展示大明的富庶与仁厚;若其冥顽不灵,妄图与我大明抗衡,便以武力震慑,务必让其臣服,绝不能让南洋商路受阻。”
王景弘沉声点头,右手不自觉地按在腰间的刀柄上,眼神锐利如刀:“总兵官放心,末将已命苍山船加强戒备,福船的红衣大炮也已装填完毕,炮药与炮弹都已备足,随时可以应战!只要那些部落敢挑衅大明威仪,末将定让他们尝尝红衣大炮的厉害!”
次日寅时,天尚未亮,墨色的夜空还残留着几颗疏星,舰队便如期启航。南风轻拂,带着海水的咸湿与椰香,“大明号”的十二张巨帆在夜色中缓缓舒展,如同十二片巨大的云翼,迎着微弱的晨光,带着百余艘舰船缓缓驶离占城港口,朝着爪哇国方向驶去。
沿途海域风平浪静,海水愈发湛蓝,从近岸的浅蓝渐变为远海的深蓝,清澈得能看到水下二十余丈的珊瑚礁——那些珊瑚礁如同海底的花园,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在礁间穿梭,时而聚成一团,时而四散游开,一派生机盎然。偶尔有海龟浮上水面,慢悠悠地吐着气泡,见舰队驶来,又慢悠悠地沉入海底,仿佛并不畏惧这庞大的船队。
刘钦天每日都站在观星台上观测星象,调整航线。他身着青色官袍,手持星图,时而抬头望向星空,时而低头在图上标注,连吃饭都在观星台旁对付。这日午后,海风渐大,他却拿着星图匆匆走进指挥舱,脸上带着几分忧色,躬身对郑和道:“总兵官,根据星象与洋流观测,明日午时便可抵达爪哇国的泗水港。只是……”他顿了顿,手指着星图上爪哇国的位置,“近日爪哇国内似乎不太安稳。沿途遇到的渔民说,东爪哇的满者伯夷部落与西爪哇的淡目部落,正为争夺泗水港的税权开战,双方已激战三日,港口内的商船多被焚毁,不少渔民也被卷入战火,死伤惨重。”
郑和接过星图,指尖划过爪哇国的标记,那里被朱砂圈出,旁边注着“南洋枢纽,香料之乡”。他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部落混战?这倒是个契机。乱则需治,我大明水师正好借此机会,向爪哇诸国展示实力,奠定宗主之位。传我命令,舰队放缓航速,派三艘苍山船提前前往泗水港侦查,务必摸清双方兵力、战况与港口地形,再做打算。”
“是!”刘钦天应道,立刻转身去传令。不多时,三艘苍山船如同飞燕般驶出舰队阵列,船帆收至半张,朝着泗水港方向疾驰而去。
次日午时,舰队抵达泗水港外海。远远望去,港口内火光冲天,黑色的浓烟滚滚升空,遮天蔽日,连阳光都被染成了暗红色。隐约能听到厮杀声、爆炸声与百姓的哭喊声,隔着数里海面,依旧清晰地传入耳中。
三艘侦查的苍山船此时已返回,校尉李敢身着黑色劲装,身手矫健地飞身跳上“大明号”的甲板,单膝跪地,声音带着急促:“总兵官,泗水港内正在激战!东爪哇的满者伯夷部落首领卡隆,率领五千士兵、三十艘战船,与西爪哇淡目部落首领拉玛的四千士兵、二十五艘战船争夺港口税权。双方已激战三日,港口内的十余艘商船被焚毁,岸边的房屋也被战火波及,百姓们扶老携幼四处逃窜,却被双方士兵驱赶、劫掠,死伤无数!”
郑和眉头微蹙,走到船舷边,举起黄铜望远镜望去。镜中景象触目惊心:港口内的两艘战船正相互撞击,船首的撞角刺穿了对方的船身,木屑飞溅;士兵们手持刀枪剑戟,在甲板上厮杀,鲜血顺着船舷流下,将海面染成了暗红色;岸边的房屋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百姓们的哭声、惨叫声与士兵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人间地狱。
“岂有此理!”王景弘怒喝一声,手中的长刀“呛啷”出鞘,刀光映着他刚毅的面容,“竟敢在港口混战,伤及无辜百姓,还阻断南洋商路,简直目无王法!总兵官,末将请命率十艘福船、二十艘苍山船进攻,平定战乱,让这些蛮夷知道大明的厉害!”
郑和却摆了摆手,目光依旧紧盯着港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不急。我们初到爪哇,不明局势,贸然出兵只会让他们误以为我们是来侵略的,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抵抗之心。先派使者前往双方部落,宣大明旨意,令他们停战议和。若他们听从,便为他们主持公道;若他们不听,再出兵不迟——既要彰显大明的仁厚,也要让他们见识大明的武力。”
说完,他转头看向身旁的通译官陈明。陈明是福建泉州人,年约三十,早年随父亲往来南洋经商,精通爪哇语、马来语与阿拉伯语,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因熟悉南洋风土人情,被选入舰队担任通译。“陈明,你随三艘苍山船前往港口,分别面见满者伯夷部落首领卡隆与淡目部落首领拉玛。传本帅旨意:大明水师途经此地,见两国混战,伤及无辜百姓,阻断商路,令其即刻停战,前来舰队议和。若敢违抗,大明水师便将其视为敌寇,一并剿灭,绝不姑息!”
“小人遵令!”陈明躬身应道,连忙取来随身携带的大明驿牌——那是一块黄铜打造的令牌,正面刻着“大明水师”四字,背面是“总兵官郑和”的印鉴,是通行南洋的凭证。他随三艘苍山船驶离舰队,朝着战火纷飞的泗水港而去。
半个时辰后,苍山船缓缓返回,陈明面色凝重地登上“大明号”,单膝跪地禀报道:“总兵官,情况不妙!满者伯夷部落首领卡隆傲慢无礼,见了大明驿牌不仅不恭敬,还说‘大明是遥远的外来者,无权干涉爪哇内政’,甚至扬言要率军进攻舰队,抢夺我们的宝船;淡目部落首领拉玛虽有议和之意,却怕卡隆趁机偷袭,不敢先停战,还问大明能否为他提供庇护。”
“敬酒不吃吃罚酒!”王景弘怒不可遏,猛地将长刀插回刀鞘,“总兵官,这等蛮夷,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大明水师的厉害!”
郑和眼中闪过一丝冷厉,指尖轻轻敲击着船舷的栏杆,沉声道:“传我命令,五艘福船上前,对准满者伯夷部落的战船,鸣炮示警!炮弹落在他们船旁三丈处,若他们仍不停战,便直接击沉其战船,不必留情!”
“遵令!”王景弘高声应道,转身快步走下船楼,亲自去传令。
五艘福船缓缓驶出舰队阵列,船身稳重如磐石,甲板上的红衣大炮缓缓抬起,炮口漆黑如墨,对准了港口内满者伯夷部落的战船。炮兵们迅速调整炮口角度,用炮尺测量距离,点燃引信——“轰!轰!轰!”三枚炮弹呼啸着划破长空,落在战船旁的海面上,激起数丈高的水柱,浪花飞溅,如同暴雨般将战船甲板上的士兵淋成了落汤鸡。
满者伯夷部落的首领卡隆正站在旗舰的船头上指挥作战,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如炭,身着兽皮战甲,腰间佩着一把镶嵌着宝石的弯刀,脸上带着桀骜的神情。见大明舰队开炮,他顿时大怒,猛地拔出弯刀,高声喊道:“大明人竟敢挑衅我们满者伯夷!兄弟们,调转船头,进攻大明舰队!把他们的宝船抢过来,里面的丝绸、瓷器都是我们的!”
部落的士兵们纷纷响应,挥舞着刀枪,嘶吼着调转船头,朝着大明舰队冲来。然而,不等他们的战船驶出港口,福船再次开火——这一次,炮弹没有落在海面上,而是精准地落在了一艘满者伯夷部落的战船上。“轰”的一声巨响,战船的船身被炮弹击穿一个大洞,海水瞬间涌入船舱,船身迅速倾斜,士兵们惨叫着坠入海中,有的被卷入沉船的漩涡,有的则被海中的鲨鱼吞噬。
卡隆脸色骤变,他没想到大明水师的火炮竟如此精准、威力如此巨大——满者伯夷的战船不过十丈长,用硬木打造,根本抵挡不住红衣大炮的轰击。就在他愣神之际,又一艘战船被炮弹击中,桅杆轰然倒塌,砸在甲板上,压死了数名士兵。海面上漂浮着战船的残骸与士兵的尸体,鲜血将海水染成了暗红色。
“首领,大明水师太厉害了,我们不是对手!”身边的副将颤抖着说道,他的手臂被炮弹碎片划伤,鲜血直流,“快停战吧,再打下去,我们的战船就要全被击沉了,兄弟们也会死光的!”
卡隆看着不断被击沉的战船,听着士兵们的惨叫声,心中又惊又怕。他知道,再抵抗下去,只会全军覆没。最终,他咬了咬牙,猛地将弯刀插回刀鞘,高声下令:“停战!快停战!放下武器!”
满者伯夷部落的战船纷纷放下武器,士兵们垂头丧气地站在甲板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嚣张气焰。淡目部落首领拉玛见状,也立刻下令停战,士兵们放下刀枪,脸上露出劫后余生的庆幸。一时间,港口内的厮杀声停止了,只剩下士兵们的喘息声、战船的呻吟声与百姓们的哭泣声。
郑和见状,对王景弘道:“传他们两位首领前来‘大明号’议和。让苍山船护送他们过来,若有异动,立刻拿下。”
“是!”
不多时,卡隆与拉玛便乘坐小船,在三艘苍山船的护送下来到“大明号”上。卡隆依旧身着兽皮战甲,只是脸上的桀骜已被敬畏取代,眼神中带着不甘;拉玛则身着一身素色棉麻长袍,手中握着一串木质佛珠,面容温和,眼神中满是恭敬,还未登船便已躬身行礼。
两人登上“大明号”,看着巍峨的船身、整齐排列的将士与甲板上漆黑的红衣大炮,心中更是震撼——“大明号”的船身比他们最大的战船还要大三倍,将士们身着明光铠,手持长枪,气势威严,如同不可战胜的天兵天将。
当见到郑和时,卡隆虽不情愿,却也只能躬身行礼,语气生硬:“满者伯夷部落首领卡隆,见过大明总兵官。”
拉玛则十分恭敬,深深鞠躬,双手合十道:“淡目部落首领拉玛,拜见大明总兵官!感谢总兵官出手调停,救爪哇百姓于水火!”
郑和坐在船楼大厅的主位上,身着藏青色织金蟒纹官袍,腰间系着玉带,目光扫过两人,声音威严如钟:“本帅奉大明永乐皇帝之命,率舟师出使西洋,途经爪哇,见你两国混战,伤及无辜百姓,阻断南洋商路,特来调停。你们可知罪?”
拉玛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道:“总兵官息怒!此次混战皆因卡隆首领贪图泗水港的税权,强行出兵攻打我淡目部落,并非我所愿。若总兵官能为我们主持公道,我淡目部落愿臣服大明,岁岁朝贡,永为大明藩属!”
卡隆脸色涨得通红,却不敢反驳——方才大明水师的火炮威力已让他心生畏惧,此刻面对郑和的威严,更是不敢有丝毫顶撞。他梗着脖子,语气强硬却带着几分底气不足:“这是我们爪哇内部的事,大明无权干涉!不过……若大明能保证我们满者伯夷部落的利益,允许我们参与泗水港的税收分配,我们也可以考虑臣服大明。”
郑和冷笑一声,目光如利剑般看向卡隆:“臣服大明,并非你们可以讨价还价的!大明皇帝仁厚,念及爪哇百姓无辜,愿给你们机会。若你们真心臣服,大明将册封你们为爪哇东西两部的首领——卡隆为东爪哇宣抚使,拉玛为西爪哇宣抚使,承认你们的统治权;同时开放商路,让你们的胡椒、香料远销大明,换取丝绸、瓷器、铁器等好物。但你们必须答应两点:其一,即刻停止内战,和睦相处,若再敢相互攻伐,大明水师便会出兵平定;其二,每年向大明进贡,服从大明管辖,泗水港的税收由大明驿馆统一管理,双方各分得三成,余下四成用于港口建设与百姓福利。若有违反,大明水师便会踏平爪哇,废除你们的首领之位!”
卡隆与拉玛对视一眼,心中都清楚,以大明的实力,若他们不臣服,迟早会被剿灭。拉玛立刻躬身道:“臣遵令!淡目部落愿臣服大明,遵守总兵官的所有命令!”
卡隆犹豫片刻,最终也躬身道:“臣……臣遵令!满者伯夷部落愿臣服大明,不再与淡目部落为敌。”
郑和点头,从身旁的侍卫手中取出两份册封文书,递给两人。文书是用大明的宣纸书写,盖着“总兵官郑和”的朱红大印,上面详细写明了对两人的册封与职责。“这是大明的册封文书,待本帅上奏陛下后,便会派人送来印玺与冠服——那是大明赐予藩属首领的官服,日后你们需身着官服处理政务,彰显大明威仪。你们即刻返回部落,安抚百姓,修复港口,释放被劫掠的渔民与商人。三日之后,本帅要在泗水港举行臣服仪式,正式将爪哇纳入大明藩属!”
“臣等遵令!”两人接过文书,躬身退下,转身乘坐小船返回港口。
接下来的三日,爪哇国的泗水港渐渐恢复了秩序。卡隆与拉玛按照郑和的命令,各自率领士兵清理战场,安抚百姓——卡隆释放了被劫掠的淡目部落百姓,拉玛则派人修复被战火焚毁的房屋与码头。商人们也陆续返回港口,有的忙着修补受损的商船,有的则四处打听大明的商品,想要与沈荣等人建立贸易往来。
沈荣趁机带着伙计们穿梭在港口的集市上,与爪哇的商人签订订单。他将苏州的云锦、景德镇的青花瓷摆在临时搭建的摊位上,鲜艳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吸引了大批爪哇商人前来围观。“各位掌柜请看,这是大明最好的云锦,上面的凤凰图案是用金线绣成的,一匹能做十件长袍;还有这青花瓷,釉色均匀,纹饰精美,摆在家中便是最好的摆件。”沈荣拿着一匹云锦,笑着介绍道,“若各位愿意与我们做生意,我们不仅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货物,还能以优惠的价格收购你们的胡椒与香料。”
爪哇商人纷纷围了上来,一位名叫阿古拉的商人拿着青花瓷,爱不释手:“沈掌柜,这青花瓷真是太精美了!我要订一百件,还有五十匹云锦,不知价格如何?”
“阿古拉掌柜爽快!”沈荣笑着说道,“青花瓷每件五两白银,云锦每匹二十两白银,总计一千五百两白银。待我们的商船下次到来,便会将货物送到你的商铺。另外,你手中的胡椒,我们以每斤一两白银的价格收购,你有多少,我们收多少!”
阿古拉大喜过望,连忙说道:“太好了!我家中有五千斤胡椒,明日便派人送到大明的驿馆!以后还请沈掌柜多多关照!”
短短三日,沈荣便与爪哇的二十余位商人签订了订单,订购丝绸两万匹、瓷器一万件,收购胡椒十万斤、香料五万斤,初步打开了爪哇的市场。他将订单整理好,送到郑和面前,笑着说道:“总兵官,爪哇的商人对我们大明的商品十分青睐,尤其是丝绸和瓷器,供不应求。照此情形,用不了多久,我们便能通过贸易赚取巨额利润,为陛下充盈国库!”
郑和点头,目光望向港口内忙碌的景象,心中十分满意:“不错。贸易是巩固藩属关系的重要纽带,只有让爪哇的百姓和商人都能从与大明的贸易中获利,他们才会真心臣服大明,南洋的商路才能长久畅通。”
三日之后,臣服仪式在泗水港的码头举行。清晨,码头便已被打扫干净,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从港口入口一直延伸到“大明号”的船前。两侧站着大明水师的将士,他们身着明光铠,手持长枪,整齐排列,气势威严;爪哇的百姓们则站在街道两旁,好奇地打量着,脸上带着敬畏与期待。
辰时三刻,卡隆与拉玛率领两部的文武官员,身着大明赐予的冠服——卡隆身着青色织金官袍,头戴进贤冠,腰系玉带;拉玛身着蓝色织金官袍,头戴梁冠,手中捧着笏板——缓缓走到码头中央。两人身后,跟着捧着降表与贡品的官员,贡品包括胡椒五千斤、香料两千斤、象牙一百根,还有一头珍贵的白象,被装饰着彩色的绸缎,温顺地跟在队伍后面。
郑和身着藏青色织金蟒纹官袍,在王景弘、刘钦天、沈荣等人的陪同下,从“大明号”上走下,来到码头的高台上。高台两侧悬挂着大明的“日月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仪式开始,卡隆与拉玛率领文武官员跪在地上,双手高举降表,齐声说道:“臣卡隆(拉玛),率东(西)爪哇文武百官,愿臣服大明,岁岁朝贡,永为大明藩属!恳请大明皇帝陛下垂怜,庇护爪哇百姓!”
郑和接过降表,展开宣读:“奉天承运,大明总兵官郑和,奉永乐皇帝旨意:兹封卡隆为东爪哇宣抚使,拉玛为西爪哇宣抚使,统辖爪哇东西两部,赐印玺、冠服,准其每年朝贡一次。望尔等恪尽职守,安抚百姓,和睦相处,若有违抗,大明必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谢大明皇帝陛下!谢总兵官!”卡隆与拉玛等人连忙磕头谢恩,声音洪亮,回荡在码头上空。
随后,郑和宣布在泗水港设立大明驿馆,任命水师千户周正海为驿馆总管,率领五百名明军将士驻守,负责维护港口秩序、管理税收、接待过往商船。同时,还设立了通商署,由沈荣兼任署长,负责管理与爪哇的贸易事务,确保商路畅通。
仪式结束后,郑和邀请卡隆与拉玛登上“大明号”,参观宝船。当两人走进“大明号”的指挥舱,看到黄铜望远镜、青铜罗盘与详细的航线图时,心中更是震撼。“这便是大明的望远镜?竟能看到十里外的景物?”卡隆拿起望远镜,望向远方的海面,惊讶地说道。
郑和笑着点头:“不错。大明不仅有先进的舰船与火炮,还有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物产。只要你们真心臣服大明,日后便能学到大明的技艺,用上大明的好物,让爪哇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拉玛双手合十,恭敬地说道:“总兵官所言极是!臣定当效忠大明,绝无二心!”
接下来的五日,舰队在泗水港休整。工匠们检修船只,补充淡水与粮草;将士们则在码头进行操练,展示大明水师的军威;商人们则忙着将收购的胡椒、香料装上补给船,同时将丝绸、瓷器运上岸,交给爪哇的商人。
期间,卡隆与拉玛多次前来拜访郑和,送上珍贵的特产,请教治理部落的方法。郑和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大明的律法与制度,教他们如何发展农业、手工业与贸易,还派了两名懂农业的官员前往他们的部落,指导百姓种植水稻与棉花。
五日之后,舰队休整完毕,准备启航前往苏门答腊国。离别之际,卡隆与拉玛率领文武百官与百姓们来到码头,为郑和送行。卡隆捧着一个精致的象牙雕刻,递给郑和:“总兵官,这是爪哇最好的象牙雕刻,上面刻着南洋的风光,送给总兵官做个纪念。臣已下令,今后凡是大明的商船经过泗水港,一律免收关税,还会派士兵护送,确保商船安全。”
拉玛则送上一串珍贵的珍珠项链,说道:“总兵官,这串珍珠是从深海中采来的,颗颗圆润饱满,愿总兵官一路平安。臣已组织百姓修复了通往苏门答腊国的商路,为大明舰队引路。”
郑和接过礼物,笑着说道:“多谢两位宣抚使。待本帅返回大明,定会将你们的忠心禀报陛下,为你们请赏。本帅走后,你们要和睦相处,好好治理部落,让百姓安居乐业。若有困难,可派人前往大明驿馆求助,大明水师定会为你们撑腰。”
“臣等遵令!”两人躬身行礼,眼中满是感激。
随着一声“启航”的令下,“大明号”的十二张巨帆缓缓升起,在南风的吹拂下鼓胀如满月。百余艘舰船如同一条巨龙,缓缓驶离泗水港,朝着苏门答腊国方向驶去。
站在船楼顶层,郑和望着渐渐远去的泗水港,心中感慨万千。占城、爪哇相继臣服,南洋的门户已彻底打开,商路也初步畅通。他知道,这只是远航的开始,接下来,还有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等国等待着大明的到访,还有更广阔的印度洋、更遥远的欧洲与非洲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海风拂面,带着胡椒与香料的气息,宝船踏浪而行,船尾的“日月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在宣告着大明的威严。郑和的目光望向遥远的西方,眼中满是坚定与期待——他要率领这支强大的舰队,将大明的旗帜插遍南洋,插遍印度洋,插遍全球,开创一个属于大明的海权时代,让“日月所照,皆为大明之土”的愿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