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乐元年,龙潜江南
书名:大明海权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5070字 发布时间:2025-10-17

《大明海权》

第一卷 龙江启航,云帆高张

第一章 永乐元年,龙潜江南

永乐元年,暮春。一场连绵的春雨刚过,南京城东南的龙江宝船厂被洗得愈发清亮。长江水裹挟着两岸草木的清香漫过堤岸,在青石板路上积成浅浅的水洼,倒映着天空的流云与岸边的木棚。船坞深处,夯土的号子声、凿木的“笃笃”声、锻铁的“叮叮”声交织在一起,火星溅落在湿润的地面上,瞬间熄灭,却在空气中酿出一股雄浑的气息——那是匠人的汗水、将士的热血,更是一个帝国即将挣脱陆地束缚,向海洋舒展的雄心。

郑和立在坞边最高的土台上,一身藏青色织金蟒纹官袍被江风猎猎吹动,衣摆扫过台边的茅草,留下细碎的声响。他年近三十,身形挺拔如松,虽为内官,眉宇间却带着随燕王朱棣征战北平的沙场英气。他左额角一道浅浅的刀疤,是靖难之役时留下的印记,此刻在阳光下若隐隐现,为他温润的面容添了几分凌厉。他一双深邃的眼眸望向坞中正在建造的巨舰,目光如江水般沉静,又似藏着奔涌的浪潮,仿佛能穿透眼前的木架,看到这艘巨舰日后劈波斩浪的模样。

“三保太监!”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工部侍郎黄福手持一卷牛皮图纸,踩着泥泞快步走来。黄福年近五十,面容清癯,颌下三缕长须被风吹得微微飘动,青色官袍的下摆沾满了泥点,却丝毫不影响他脸上的激动。他走到郑和身侧,小心翼翼地展开图纸,指尖在上面划过,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太监您看,宝船龙骨已全部拼接完毕,榫卯衔接严丝合缝,连最挑剔的老木匠都赞不绝口!十二根铁梨木桅杆明日便可吊装,按此进度,不出三月,首艘宝船便能下水试航!”

郑和转过身,接过图纸细细查看。图纸用朱砂和墨线标注得密密麻麻,边角因反复翻阅已有些磨损。他指尖划过船底“水密隔舱”的标注,轻声道:“二十八个隔舱,分毫不差。当年在北平造船抗倭,若有此等工艺,也不至于让倭寇船只趁隙撞沉我大明漕船。”

黄福连忙点头:“正是!这水密隔舱是苏州老木匠周阿福献的技艺,他说哪怕有五六个舱室破损,船体也能浮在水面上。还有这三层船楼,底层住兵卒,中层为官署,顶层是指挥舱,每层都有楼梯相连,既规整又安全。”

“嗯。”郑和应着,指尖停在“十二帆联动”的图样上,沉声道,“十二帆借风虽快,却怕风向骤变。传令下去,让船匠在主桅杆顶端增设‘观星台’,高五尺,围三尺,用精铁打造护栏,四周装琉璃窗挡风雨。届时让司天监的刘钦天带着他的弟子驻守,白日观风辨云,夜间测星定方位,务必让宝船行船如履平地,即便在大洋深处,也能精准找到航线。”

“属下明白!”黄福躬身应道,随即又面露难色,“只是……如此巨舰,所需物料实在惊人。单是这一艘宝船,便需铁梨木三千余根、桐油二十万斤、铁钉五十万枚。江南府库虽因陛下迁都充盈了些,但也需各地协同调度。昨日湖广布政使张秉文来函,说大庸山的铁梨木已砍伐完毕,正由漕运沿长江而下,预计下月便可抵达;广东布政使陈瑛也奏报,佛山铁厂的李铁匠已铸成十门红衣炮,每门炮重三千斤,射程达三里,不日便能用漕船运抵船厂。”

“湖广的木料要加急。”郑和目光扫过江面,远处几艘插着“漕运”旗号的粮船正缓缓驶来,船帆在风中舒展如翼,“派快马传旨给张秉文,让他督催漕运衙门,不惜增派纤夫,务必在五月前将木料运到。若误了工期,朕唯他是问。”

“是!”

“还有广东的苍山船和福船。”郑和继续说道,“宝船虽为旗舰,却需快船护航、商船载货。苍山船轻便灵活,适合追击海盗,让陈瑛多造些,配给水师副将王景弘;福船载重万斤,可装丝绸瓷器,让广州商帮的沈万三之子沈荣组织商船队,随舰队同行。此次远航,非一船一舰之功,而是整个大明水师与商队的协同之力。”

黄福刚要应声,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见一队锦衣卫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簇拥着一人疾驰而来,马蹄踏过泥泞的道路,溅起阵阵泥水,吓得路边的工匠纷纷避让。为首者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他年约三十,面容阴鸷,嘴角总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此刻却收起了平日的轻慢,翻身下马时动作竟有些急促。他手中捧着一份明黄卷轴,快步走上土台,声音洪亮如钟:“三保太监,陛下有旨!”

郑和与黄福连忙整理衣冠,撩起官袍跪倒在地。郑和的膝盖触碰到微凉的泥土,心中却泛起一阵热意——他知道,这道圣旨,定是关于远航的最终旨意。

纪纲展开卷轴,醇厚的嗓音在江风中回荡,带着皇权的威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内官监太监郑和为总兵官,总督水师,督造宝船,整备舰队。待舰队成军,即率舟师出使西洋,宣大明威德,通四海商路,拓疆土于海外,扬国威于寰宇。钦此!”

“臣郑和,接旨谢恩!”郑和叩首在地,额头触碰到湿润的泥土,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起身接过圣旨,明黄的绫缎触手生温,上面“拓疆土于海外”六个字,用金线绣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火焰般灼烧着他的心神。

待纪纲率锦衣卫离去,黄福看着郑和手中的圣旨,感慨道:“陛下此举,实乃千古壮举!昔年秦始皇筑长城以御匈奴,汉武帝通西域以扬国威,如今陛下派太监您率舟师下西洋,若能打通海上商路,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便能远销西洋诸国,换取香料、象牙、黄金,届时国库充盈,国力更盛,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不止于此。”郑和摇头,目光投向遥远的海平面,江雾朦胧中,仿佛能看到无尽的海洋延伸至天际。他抬手比划着,指尖划过空气,仿佛在勾勒一幅全球疆域图:“陛下要的,是让天下皆知大明之强。昔日张骞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却受制于匈奴、大宛等国,时通时断;今日我们驾宝船通西洋,海路畅通无阻,从龙江出发,经南海,过马六甲,抵印度洋,再往西,便是传说中的天方(阿拉伯)、欧罗巴、阿非利加(非洲)。”

他顿了顿,眼神愈发坚定:“你想想,若我们的宝船抵达那些国度,让他们见识到大明舰船之巨、火炮之利、物产之丰,他们还敢不臣服吗?届时,南洋诸国为我藩属,马六甲海峡为我门户,印度洋为我内海,欧罗巴、阿非利加诸国皆向大明称臣。大明的商路遍布四海,大明的旗帜插遍全球,这才是陛下想要的盛世。”

黄福闻言,心中震撼不已,他张了张嘴,半晌才道:“太监目光之长远,属下自愧不如。属下原以为此次远航只是通商睦邻,却没想到……这竟是要开拓全球疆土!”他望着眼前的巨舰,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大明伸向世界的手臂,是开启一个新时代的钥匙。

接下来的三个月,龙江宝船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郑和几乎日夜驻守在船厂,每日天不亮便带着亲兵到船坞查看进度。清晨的露水打湿了他的官袍,他却毫不在意,弯腰查看龙骨的榫卯,伸手触摸船板的光滑度,甚至能指出工匠锻造铁钉时火候的偏差。

“周阿福!”这日清晨,郑和站在船坞边,对着一名正在打磨船板的老木匠喊道。周阿福年近六旬,头发花白,手上布满老茧,听到呼喊,连忙放下手中的刨子,小跑过来躬身行礼:“老奴参见总兵官!”

“你这船板打磨得虽光滑,却少了一道上漆的工序。”郑和指着船板道,“用桐油混合生漆,再掺些朱砂,涂在船板接缝处,既能防水,又能防海虫啃咬。你是苏州最好的木匠,这点细节可不能疏忽。”

“是是是!”周阿福连忙应道,“老奴这就去办,绝不让总兵官失望!”

一旁的年轻工匠李二牛看得目瞪口呆,他凑到周阿福身边,小声道:“周师傅,总兵官连涂漆的工序都懂啊?”

周阿福瞪了他一眼:“总兵官可是跟着燕王打过仗的,造船抗倭的事他都亲历过,比咱们懂的多着呢!好好学,别偷懒,能参与建造宝船,是咱们的福气!”

船匠们见郑和如此亲力亲为,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锻铁炉的火焰日夜不熄,李铁匠带着徒弟们轮班锻造铁钉,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脸颊滑落,滴在火红的铁砧上,发出“滋滋”的声响;缝帆的女工们坐在木棚下,手指翻飞,将一张张帆布缝制成巨大的船帆,丝线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整个船厂,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为宝船的下水拼尽全力。

六月初,首艘宝船终于迎来下水之日。这日清晨,龙江两岸挤满了百姓,从南京城赶来的官员、文人、商贾,甚至周边州县的百姓,都想亲眼见证这一盛况。人群中,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穿着长衫的书生,他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目光紧紧盯着船坞中的巨舰。

船坞两侧的绞盘早已准备就绪,数十名精壮的纤夫挽着袖子,手握粗大的绳索,等待着号令。水师副将王景弘一身明光铠,腰佩长刀,站在船坞边,他年约三十五,身材魁梧,面容刚毅,是郑和在靖难之役时的老部下。他走到郑和身边,躬身道:“总兵官,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您一声令下!”

郑和点头,目光扫过人群,高声道:“起锚——下水!”

王景弘立刻传令,纤夫们齐声喊着号子,转动绞盘,粗大的绳索牵引着巨舰缓缓滑向江中。巨大的船身擦过船坞,激起千层浪花,江水飞溅到两岸,引得百姓们欢呼雀跃。有孩童兴奋地拍手叫好,有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书生挥毫泼墨,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当“镇洋号”完全驶入江中,平稳地浮在水面上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浪盖过了江风,回荡在南京城上空。“镇洋号”船楼高四层,最顶层的指挥舱视野开阔,舱外装着黄铜打造的望远镜,可俯瞰整个舰队;中层为官署与贵族居所,雕梁画栋,窗棂上刻着精美的云纹,虽为舰船,却不失精致;下层为兵卒营房与货舱,宽敞整洁,每间营房可住十名士兵,货舱内已堆放了不少丝绸和瓷器;甲板两侧架设着二十门红衣大炮,炮口漆黑如墨,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威慑力十足。船尾悬挂着一面巨大的明黄旗帜,上面用金线绣着“大明水师”四个大字,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着大明的海上霸权即将开启。

郑和登上“镇洋号”,站在船楼顶层的甲板上,望着麾下的舰队。除了旗舰“镇洋号”,还有五艘同规格的宝船,分别命名为“扬威号”“通远号”“靖海号”“安澜号”“承平号”;二十艘用于作战的福船,船身坚固,配备十门红衣炮;三十艘用于追击的苍山船,船速极快,灵活轻便;还有五十艘运粮船、补给船、医疗船,共计一百零六艘舰船,两万七千八百余名将士、工匠、商人、学者。

将士们身着明光铠,手持长枪大刀,眼神坚定如铁;商人们穿着绸缎长袍,围着货舱清点货物,沈荣站在最前面,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学者们则携带罗盘、星图、医书,司天监的刘钦天正拿着星图,与弟子们讨论着航线;甚至还有几名医者,背着药箱,正在检查船上的药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自豪,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对大明强盛的骄傲,是对开拓疆土的渴望。

“总兵官。”王景弘走到郑和身边,躬身道,“舰队已整备完毕,粮草可支撑三年,淡水用木桶封存,内层涂了桐油,可保不腐;货物已装载妥当,丝绸十万匹、瓷器五万件、茶叶三万斤,还有些药材和铁器,足以与西洋诸国通商;刘钦天奏报,明日寅时风向为东南风,正好扬帆起航,是难得的吉日。”

郑和点头,目光扫过甲板上的众人,最后落在周阿福和李二牛身上。周阿福正摸着船舷,眼中满是欣慰;李二牛则兴奋地望着远处的江面,手舞足蹈地和同伴说着什么。郑和嘴角露出一抹微笑,转身对王景弘道:“明日起航前,让厨房杀几头猪,给将士们和工匠们加菜。这三个月,大家都辛苦了。”

“是!”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龙江码头已是人山人海。朱棣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前来送行,他身着明黄龙袍,头戴翼善冠,面容威严,站在码头的高台上,身后跟着内阁首辅解缙、兵部尚书金忠等重臣。解缙手持折扇,目光扫过舰队,眼中满是赞叹;金忠则一身戎装,望着将士们,眼神中带着期许。

朱棣望着远处排列整齐的舰队,声音洪亮如钟:“郑和!朕命你率舟师远航,切记——大明水师所到之处,需以礼相待,宣朕威德,让四海诸国知晓大明的仁义;若有不服王化、劫掠商路者,便以武力震慑,务必让他们明白,大明的疆域不可侵犯!朕在南京,静候你携四海疆土、万国朝贡归来!”

“臣遵旨!”郑和在“镇洋号”的甲板上叩首,声音透过扩音的铜钟传遍整个码头,“臣定不辱使命,扬大明国威,拓四海疆土,让大明旗帜插遍全球!”

随着一声“扬帆——起航!”的令下,“镇洋号”的十二张巨帆缓缓升起,洁白的帆布在朝阳的映照下泛着金光,如同十二片巨大的云翼,迎着东南风舒展。紧接着,“扬威号”“通远号”等舰船也纷纷扬帆,一百零六艘舰船如同一条巨龙,首尾相接,缓缓驶离龙江码头,朝着南海方向而去。

郑和站在船楼顶层,望着渐渐远去的南京城,望着那座巍峨的皇宫,心中默念:“陛下,臣这一去,定不负您的重托。大明的旗帜,终将插遍四海;大明的威德,终将传遍寰宇!”

江风拂面,带着海水的咸湿气息。宝船踏浪而行,船尾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如同大明伸向世界的手臂,正一步步揭开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此刻的郑和还不知道,这场远航,不仅将改变大明的命运,将中原文明带向全球,更将彻底改写世界历史的格局——一个属于大明的海权时代,正从龙江码头出发,驶向无尽的海洋。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大明海权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