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五国盟誓
深秋的邯郸,凉意已浓,西风卷着金黄的落叶,掠过朱红的宫墙,却吹不散王宫内外的热烈气氛。宫门前的白玉石阶下,礼官们身着绣金朝服,手持青铜礼器,依周礼排开;广场上,赵国禁军士兵身着玄甲,手持长戟,甲叶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身姿挺拔如太行山的青松,目光锐利如鹰隼,沉默地守护着这场关乎中原命运的盟会。
人群中,墨翟身着一身靛青色粗布短褐,腰束麻绳,脚蹬麻鞋,与周遭锦袍玉带的诸侯使者格格不入。他年近四十,面容清癯,下颌留着整齐的短须,双目深邃如渊,身形挺拔修长,虽无官服加身,却自有一种沉稳刚毅的气度——这便是如今墨家学派的领军人物,以“兼爱非攻”为信念,游走列国,为守护天下百姓奔走的墨翟。
他站在宫门前的银杏树下,指尖轻轻拂过粗糙的布袍下摆,目光落在远处缓缓驶来的车队上。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邹忌身着齐国蓝锦官服,腰佩玉饰,笑着走上前:“墨翟先生,没想到你竟比我先到。此次能促成五国同盟,先生以‘兼爱’之说说服楚王,又亲赴临淄劝说齐王出兵,这份功劳,当居首功啊。”
墨翟转过身,拱手回礼,声音温和却坚定:“邹大夫过誉了。墨某不过是顺民心而行罢了。秦国虎狼之师东进,少梁百姓流离失所,宜阳城头血流成河,天下诸侯若再各自为战,迟早会被秦国逐一吞并。五国结盟,非为某一国私利,而是为守护中原万千百姓,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整齐的马蹄声与脚步声——韩国使者韩聂、楚国使者昭阳、燕国使者太子平,正率领各自的随从,朝着王宫走来。韩聂身着紫色铠甲,甲胄上还留着宜阳之战的刀痕,铠甲边缘的铜钉已有些磨损,却更显战场磨砺出的刚毅;昭阳身着楚国赤色官服,腰悬虎头青铜符,身材魁梧如熊罴,行走间自带一股沙场猛将的威慑力;太子平则身着燕国蓝色锦袍,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少年人的锐气,却又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墨翟眼中闪过一丝暖意,主动上前两步,拱手道:“韩将军、昭阳将军、太子殿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
韩聂见到墨翟,眼中立刻露出敬佩之色,连忙翻身下马,拱手回礼:“墨翟先生不必多礼。宜阳之战,若非先生派墨家弟子送来改良的连弩与守城器械,宜阳城恐怕早已被秦军攻破。韩某代表宜阳百姓,谢过先生!”
昭阳也翻身下马,声如洪钟,带着楚地口音的话语掷地有声:“墨翟先生,楚王常对寡人说,先生‘兼爱非攻’之论,如明灯照世。此次楚王命我率军三万驻守南阳,便是受先生所感——楚国虽地处江南,却也知中原若破,楚国必难独存。今后若秦军来犯,楚军定当与各国同心,共击强秦!”
太子平虽年轻,却也深知墨翟的声望,恭敬地拱手道:“墨翟先生,燕王曾听闻先生在中山之地,率墨家弟子击退侵扰百姓的乱兵,对先生敬佩不已。此次燕国愿加入同盟,虽有唇亡齿寒之虑,更因先生所言‘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燕王愿以两万骑兵驻守中山,与赵国互为犄角,共守中原门户。”
墨翟闻言,心中微动,目光扫过三人,语气诚恳:“诸位将军、殿下一片赤诚,墨某代天下百姓谢过各位。五国同心,如五指成拳,定能抵御秦国虎狼之师。赵王已在明堂等候,我们一同进去吧。”
众人随着墨翟,沿着宽阔的甬道向明堂走去。甬道两旁,悬挂着五国的旗帜——赵国的玄色旗帜上绣着“赵”字,丝线挺拔;韩国的紫色旗帜绣“韩”,边缘缀着铜铃,风过铃响;齐国的蓝色旗帜绣“齐”,以金线镶边,尽显富庶;楚国的赤色旗帜绣“楚”,如烈火般耀眼;燕国的白色旗帜绣“燕”,素净中透着坚韧。五面旗帜在西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中原诸侯久违的团结。
墨翟走在队伍中间,目光掠过甬道两侧的禁军士兵,心中却想起了半月前在楚国郢都的场景——楚王宫的大殿上,楚宣王对结盟之事犹豫不决,担忧出兵会损耗楚国国力。是他取出从少梁带回来的残破孩童布鞋,跪在殿上,声音嘶哑地讲述少梁百姓被秦军驱逐,流离失所的惨状:“大王,秦兵所过之处,良田被毁,房屋被烧,百姓或死于刀兵,或沦为奴隶。今日秦国攻魏,明日便会伐韩,后日便会兵临楚境。若楚国此时袖手旁观,他日楚地百姓,也会如少梁百姓一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兼爱’非空言,是见他人苦难,如己之苦难;‘非攻’非怯战,是为守护百姓而战。”
正是这番话,让楚宣王动容,最终下定决心,派遣昭阳率军三万,加入同盟。如今五国使者齐聚邯郸,这场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盟会,终于要迎来最终的时刻。
来到明堂前,赵王已率领赵国文武百官在门口等候。赵王身着玄色龙袍,头戴王冠,面容庄重,见到墨翟,率先上前一步,拱手道:“墨翟先生,此次能促成五国同盟,多亏先生奔走,寡人代表赵国百姓,谢过先生!”
墨翟躬身回礼,语气谦卑却不失坚定:“大王客气了。墨某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今日五国盟誓,是中原之幸,更是百姓之幸。”
众人一同走进明堂。殿内庄严肃穆,巨大的梁柱上雕刻着商周时期的饕餮纹,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被岁月磨得光滑如玉。正中央的案几上,摆放着一尊三足青铜鼎,鼎身刻着“九州永宁”的铭文,鼎内燃烧着柏子香,烟雾袅袅上升,缠绕着鼎壁,弥漫着一股神圣而肃穆的气息。案几上,一卷用素色锦缎装裱的盟约静静摆放,上面用狼毫笔工整书写着盟誓内容,字迹刚劲有力,末尾留出五国签名的位置,旁边整齐摆放着五方国印——赵国的玄玉印、韩国的青铜印、齐国的黄金印、楚国的赤玉印、燕国的白玉印。
赵王走到案几前,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郑重:“诸位,自商鞅在秦变法,秦国国力日强,四处征战,吞并河西之地,攻占魏国少梁,侵扰韩赵边境,所过之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秦国此举,已失天下道义!如今,韩、赵、齐、楚、燕五国,为守护中原文明,为守护天下百姓,决定结盟同心,共抗强秦!今日在此盟誓,若有一国违背盟约,背信弃义,天下诸侯共击之!”
话音落,赵王拿起狼毫笔,在盟约上写下“赵雍”二字,笔锋刚劲,力透纸背。随后,韩聂上前,毫不犹豫地签下“韩聂”二字,拿起韩国的青铜印,在名字旁重重盖下,印文“韩”字清晰可见;邹忌代表齐国,写下“田因齐”(齐威王名),黄金印落下,金光与墨色交相辉映;昭阳则写下“熊商”(楚宣王名),赤玉印温润,印文古朴典雅;太子平最后落笔,写下“姬哙”(燕王名),白玉印轻落,素净庄重。
墨翟站在人群前方,目光紧紧盯着案几上的盟约,指尖微微攥紧——这卷薄薄的锦缎,承载着中原百姓的安危,承载着天下和平的希望。他想起年少时,在宋国看到的战乱景象:城破之后,百姓被秦军追杀,孩童的哭声、老人的哀嚎、女子的泣诉,交织成人间地狱。也是从那时起,他立下誓言,要以“兼爱非攻”为信念,守护天下百姓,不让战火再吞噬无辜的生命。
盟约签署完毕,赵王亲自将其捧起,放入青铜鼎中。柏子香的烟雾缭绕上升,映着众人肃穆的面容。赵王手持香烛,面向天地,躬身祭拜:“天地为证,日月为鉴,五国同盟,同心协力,共抗强秦,守护中原,永不背弃!”
“天地为证,五国同盟,同心协力,共抗强秦,守护中原,永不背弃!”
众人一同跪倒在地,朝着天地叩拜,声音洪亮,震彻明堂,透过敞开的殿门,传遍邯郸城的街巷。墨翟跪在人群中,额头触碰到冰冷的青石地面,心中百感交集——这一拜,拜的不是诸侯的权柄,不是天下的霸业,而是中原万千百姓的安宁,是天下太平的愿景。
祭拜完毕,众人起身,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赵王看着手中的盟约副本,心中满是感慨:“今日,‘五国同盟’正式成立,这是中原诸侯团结的开始。从今往后,五国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定能让秦国不敢再轻易犯境!”
“大王英明!”众人齐声应道。
就在此时,一名禁军士兵快步走进明堂,单膝跪地,声音急促:“大王,墨翟先生,城外有魏国使者求见,自称苏代,奉魏惠王之命,愿加入‘五国同盟’,共抗秦国!”
此言一出,明堂内顿时安静下来。邹忌眉头微蹙,低声说道:“魏国此前一直观望,少梁被秦军攻占时,魏惠王先是割地求和,后又闭门不出,如今见五国结盟,才主动前来,莫不是想坐收渔利?”
韩聂也点头附和,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宜阳之战时,我军曾派人向魏国求援,魏惠王却以‘国内空虚’为由拒绝出兵,若不是墨翟先生派墨家弟子支援,宜阳恐怕早已失守。如今想来分一杯羹,未免太过轻易!”
墨翟却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静却有分量:“诸位,魏国地处河西,与秦国接壤,是抵御秦军东进的第一道防线。少梁虽失,但魏国仍有河西残军两万,若能让魏国加入同盟,我们便能在河西形成‘蔺城—宜阳—少梁’三角防线,将秦军困在函谷关以西。魏惠王此前观望,是因畏惧秦国威势,如今见五国同心,才敢主动前来,这正是同盟凝聚力的体现。若我们拒之门外,反而会将魏国推向秦国,得不偿失。”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墨某曾去过少梁,见过那里的百姓——他们不愿归顺秦国,日夜期盼能重回魏国。若魏国加入同盟,既能收复失地,也能让少梁百姓重归家园,这正是‘兼爱’之道。不如先召见苏代,看看魏国的诚意。”
赵王闻言,点了点头:“墨翟先生所言极是。传寡人命令,召见魏国使者苏代!”
片刻后,苏代走进明堂。他身着魏国绿色官服,衣衫上沾着尘土,面容憔悴,却眼神坚定,一进殿便跪倒在地,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魏国使者苏代,见过赵王,见过墨翟先生,见过诸位大人!魏惠王得知五国同盟成立,悔恨不已,特命在下前来请罪——少梁之战时,魏国因国力衰弱,未能及时与韩赵联手,才让秦军有机可乘。如今魏惠王愿以河西之地为屏障,派遣两万魏军驻守少梁旧址,听从同盟调遣,恳请加入同盟,共抗强秦,收复失地!”
说着,苏代从怀中取出一枚青铜虎符,双手高高举起,虎符上刻着“魏河西军”四字,铜绿斑驳,却透着沉甸甸的诚意:“此乃魏国河西驻军的虎符,魏惠王已将河西兵权交予同盟,若秦军来犯,魏军可随时出兵,与韩赵两军呼应!”
墨翟走上前,接过虎符,指尖触碰到冰凉的青铜,心中了然——这虎符一分为二,苏代带来的是右符,左符定已留在河西军中,魏惠王此举,确实是拿出了十足的诚意。他看向赵王,点头示意:“大王,魏惠王愿交出河西兵权,足见诚意。接纳魏国,可让同盟防线更稳固,还望大王应允。”
赵王见状,说道:“好!寡人同意魏国加入同盟。苏代,你现在便可在盟约上签字盖章。”
苏代大喜过望,连忙起身,走到案几前,颤抖着拿起笔,在盟约上写下“魏罃”(魏惠王名),盖上魏国的绿色玉印。至此,“五国同盟”变成了“六国同盟”,韩、赵、魏、齐、楚、燕六国,正式结盟,共抗强秦。
盟誓大典结束后,赵王在王宫设宴款待六国使者。宴会上,钟鼓齐鸣,歌舞升平,宫女们身着彩衣,随着乐声翩翩起舞。诸侯使者们举杯畅饮,畅谈着抵御秦国、守护中原和平的愿景。
墨翟却无心欣赏歌舞,他坐在角落的席位上,面前的酒盏未动,目光落在殿外的夜空上。邹忌走过来,笑着举杯:“墨翟先生,今日是大喜之日,怎么独自出神?”
墨翟回过神,浅酌一口酒,语气凝重:“邹大夫,六国同盟虽成,却并非万事大吉。秦国商鞅此人,极具谋略,秦国国力也远胜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如今六国看似团结,实则各有心思——韩国想保住宜阳,赵国想守住河西,齐国只想制衡秦国,楚国觊觎江南,燕国远离战火,魏国则急于收复失地。若不能消除各国隔阂,凝聚共识,一旦秦国加以挑拨,同盟便会不攻自破。”
邹忌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点了点头:“先生所言极是。只是各国利益不同,想要真正同心,谈何容易?”
“墨某倒有一计。”墨翟说道,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放在案几上,“这是墨某拟定的《六国联防策》,上面详细写明了各国的驻军地点、防御范围,以及粮草物资的调配方案。赵国驻守蔺城,韩国驻守宜阳,魏国驻守少梁,楚国驻守南阳,齐国驻守陶邑,燕国驻守中山,六国形成六道防线,若一国遇袭,其他五国需在十日内出兵驰援。另外,墨某建议在洛阳设立‘六国盟约府’,由各国派使者常驻,负责协调各国 军事与物资,这样才能确保同盟稳固。”
邹忌拿起竹简,仔细翻阅,眼中渐渐露出敬佩之色:“先生思虑周全,此策若能推行,六国同盟定能坚不可摧!明日我便向齐王举荐,支持先生的提议。”
墨翟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望向殿外。夜色渐深,邯郸城的灯火如繁星般点亮,街巷间传来百姓的欢笑声——他们得知六国同盟成立的消息,正奔走相告,期盼着和平的到来。墨翟心中一暖,又一沉:百姓的期盼,便是他肩上的责任。这场同盟,不仅是诸侯的盟约,更是他对天下百姓的承诺。
宴罢,众人各自返回驿馆。墨翟没有回驿馆,而是带着两名墨家弟子,径直前往邯郸城外的墨家据点。据点设在一处简陋的院落里,院内摆放着许多墨家弟子制作的连弩、投石机零件,几名弟子正借着灯火,打磨着青铜箭头。
见到墨翟回来,弟子们纷纷起身行礼:“先生!”
墨翟点头示意,走到案几前,铺开一张地图,语气沉稳:“明日,你们分三路出发。一路前往宜阳,协助韩军加固城防,调试连弩;一路前往少梁,指导魏军搭建防御工事;还有一路,带着《六国联防策》前往洛阳,筹备‘六国盟约府’的选址事宜。记住,我们墨家弟子,要以‘非攻’为己任,守护百姓,辅佐同盟,绝不能让秦国再踏足中原一步。”
“弟子遵命!”弟子们齐声应道,眼中满是坚定。
墨翟看着弟子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泛起一丝暖意。他走到院中,望着天边的明月,月光洒在他的粗布短褐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银辉。他想起年少时,师父曾对他说:“‘兼爱’并非软弱,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非攻’并非怯战,而是为守护和平不惜一切的决心。”
如今,他正沿着师父指引的道路前行,虽前路艰难,却从未动摇。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咸阳宫,气氛却压抑到了极点。秦孝公身着玄色龙袍,坐在龙椅上,手中紧紧攥着关于六国同盟成立的密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猛地将密报摔在地上,怒声喝道:“韩赵魏齐楚燕六国竟敢结盟!公孙鞅,你当初率军东进,不仅没能拿下宜阳,反而逼得六国联手,你可知罪?”
公孙鞅跪在地上,额头渗出冷汗,却依旧镇定地说道:“大王息怒。六国同盟看似强大,实则各怀心思。墨翟虽以‘兼爱’之说暂时凝聚了各国,却难以长久。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同时,派使者前往各国,许以重利——许韩国以武遂之地,许魏国以少梁归还,许齐国以薛邑,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待六国同盟出现裂痕,我们再趁机出兵,逐一击破!”
秦孝公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目光冰冷地扫过殿内群臣,最终落在公孙鞅身上:“好!就依你所言。但你要记住,若不能在三年内瓦解六国同盟,寡人定不轻饶!”
“臣遵令!”公孙鞅躬身应道,额头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他心中清楚,此次六国同盟的成立,与那个叫墨翟的人脱不了干系——正是此人以“兼爱非攻”为纽带,将本就各怀心思的五国紧紧绑在一起,甚至连一直观望的魏国都主动加入,这绝非偶然。他暗自记下“墨翟”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而此刻的邯郸城外,墨翟已带着两名弟子,登上了城郊的太行山余脉。夜色渐深,山风呼啸,卷起他的粗布短褐,猎猎作响。他站在山顶的巨石上,目光望向西方——那是秦国的方向,黑暗中仿佛有一双虎狼般的眼睛,正死死盯着中原大地。
“先生,夜风刺骨,您还是披上这件披风吧。”身旁的弟子墨离递过一件粗麻布披风,轻声说道。
墨翟接过披风,随意搭在肩上,目光却依旧望着西方,声音低沉:“离儿,你看那西方的夜空,虽看似平静,却藏着无尽的凶险。秦国商鞅变法,国力日强,士兵皆如虎狼,若六国同盟不能真正同心协力,迟早会被秦国逐一击破。”
墨离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先生放心,弟子们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协助各国加固城防,调试器械。有墨家弟子在,定能守住中原的门户!”
墨翟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山下的邯郸城。城内灯火通明,百姓们的欢笑声隐约传来,那是和平的声音,是他毕生追求的景象。他想起三日前,在邯郸城内的街巷中,看到一群孩童在追逐嬉戏,手中拿着用麦秆编织的小鸟,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那一刻,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这些孩子,为了天下百姓,他必须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离儿,明日你便带着《六国联防策》前往洛阳,务必尽快选定‘六国盟约府’的地址。记住,盟约府不仅是协调各国 军事与物资的场所,更是六国同心的象征,绝不能有丝毫马虎。”墨翟转过身,语气郑重地说道。
“弟子明白!”墨离躬身应道。
墨翟又看向另一名弟子墨风:“风儿,你率领五百墨家弟子前往宜阳,协助韩聂将军加固城防。墨家的连弩与投石机虽威力巨大,但还需士兵们熟练掌握,你要亲自指导他们,确保每一件器械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弟子遵命!”墨风沉声应道,眼中满是坚定。
安排完这些,墨翟才缓缓走下巨石,朝着山下的据点走去。山风依旧呼啸,却吹不散他心中的坚定——他知道,自己肩负着天下百姓的期望,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他也绝不会退缩。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墨翟便来到了赵王宫。赵王正与蔺相如、邹忌等人商议后续事宜,见墨翟前来,连忙起身相迎:“墨翟先生,您来得正好。寡人正与诸位大臣商议‘六国盟约府’的选址事宜,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墨翟拱手行礼,说道:“大王,墨某以为,‘六国盟约府’应设在洛阳。洛阳乃天下之中,交通便利,便于各国使者往来;且洛阳曾是周天子的都城,象征着中原文明的传承,在此设立盟约府,既能彰显六国同盟守护中原文明的决心,也能让天下诸侯看到同盟的凝聚力。”
赵王闻言,心中大喜:“先生所言极是!洛阳确实是最佳选址。那便依先生之意,在洛阳设立‘六国盟约府’,由各国派使者常驻,负责协调各国军事与物资。”
蔺相如也点头附和:“墨翟先生思虑周全。洛阳地处中原腹地,若秦军来犯,各国军队也能更快地集结支援,这对抵御秦军极为有利。”
邹忌笑着说道:“既然选址已定,那便尽快派人前往洛阳筹备。另外,关于各国的粮草与物资调配,还需先生与各国使者商议,制定详细的方案。”
墨翟躬身应道:“墨某愿意前往各国,与使者们商议粮草与物资调配事宜。只要六国同心协力,定能确保前线的供应不会出现问题。”
随后,墨翟便与蔺相如、邹忌等人详细商议了“六国盟约府”的筹备事宜,以及各国粮草与物资调配的初步方案。待一切商议妥当,墨翟便带着两名弟子,踏上了前往各国的路途。
他首先来到了韩国的宜阳。宜阳守将韩聂早已率领士兵们在城门处等候,见到墨翟后,连忙上前拱手行礼:“墨翟先生,您可算来了!宜阳城的城防虽已加固,但秦军若再来犯,恐怕还是难以抵挡。有先生与墨家弟子相助,宜阳定能守住!”
墨翟回礼道:“韩将军客气了。墨某此次前来,一是为了协助将军加固城防,二是为了与将军商议粮草与物资的调配事宜。如今六国同盟成立,粮草与物资的供应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韩聂点了点头,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宜阳城内的粮草还能支撑数月,但武器装备却有些不足,尤其是连弩与箭矢,数量远远不够。还望先生能协调各国,为宜阳补充一些武器装备。”
墨翟说道:“韩将军放心,墨某已与赵王、齐王商议过,赵国将为宜阳提供两千把连弩与五万支箭矢,齐国也将提供一批精铁,用于制作武器。另外,墨某已派弟子墨风率领五百墨家弟子前来宜阳,协助将军指导士兵们使用连弩与投石机,确保每一件器械都能发挥最大的威力。”
韩聂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说道:“太好了!有了这些武器装备与墨家弟子的相助,宜阳定能守住!先生,快,城内已备好酒菜,我们进城详谈!”
众人一同进入宜阳城。墨翟仔细查看了宜阳的城防,对城墙上的连弩与投石机进行了调试与改良,还亲自指导士兵们使用这些器械。韩聂则与墨翟详细商议了粮草与物资的调配方案,确定了每月的粮草供应数量与运输路线。
在宜阳停留了三日,墨翟又前往了魏国的少梁。少梁守将魏章见到墨翟后,连忙上前迎接:“墨翟先生,您远道而来,辛苦了!少梁刚被秦军攻占不久,城防破败,百姓流离失所,还望先生能相助一二。”
墨翟看着破败的少梁城,心中满是感慨,说道:“魏将军放心,墨某此次前来,便是为了协助将军重建少梁城,安抚百姓。另外,墨某已与魏惠王商议过,魏国将派遣两万魏军驻守少梁,与赵国的蔺城、韩国的宜阳形成呼应,共同抵御秦军。”
魏章闻言,心中大喜:“太好了!有了两万魏军驻守,再加上先生的相助,少梁定能恢复往日的繁荣。先生,您有什么吩咐,尽管开口,魏某定当全力配合!”
墨翟说道:“魏将军,当务之急是重建城防,安抚百姓。墨某已派弟子带着一批粮草与物资前来少梁,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另外,墨家弟子将协助将军重建城防,加固城墙,搭建防御工事,确保少梁城的安全。”
随后,墨翟便与魏章一同查看了少梁城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重建计划与安抚百姓的方案。墨家弟子们则带着粮草与物资,分发给城内的百姓,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百姓们见到墨翟,纷纷上前致谢,眼中满是感激——他们知道,是这位墨家先生,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在少梁停留了五日,墨翟又先后前往了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都、燕国的蓟城,与各国的诸侯与使者们商议粮草与物资的调配事宜,以及六国联防的具体细节。每到一处,他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各国诸侯与使者们都对他的“兼爱非攻”理念深表赞同,纷纷表示愿意遵守盟约,与各国同心协力,共抗强秦。
一个月后,墨翟终于回到了邯郸。此时,“六国盟约府”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国的使者也已陆续抵达洛阳。赵王得知墨翟归来,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在明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明堂内,赵王身着龙袍,头戴王冠,面容庄重,对着墨翟拱手说道:“墨翟先生,辛苦你了!你不仅促成了六国同盟的成立,还协调各国完成了粮草与物资的调配,制定了详细的联防计划,这份功劳,足以载入史册!”
墨翟躬身回礼,说道:“大王过誉了。墨某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六国同盟的成立,是各国诸侯同心协力的结果,是天下百姓的期盼。今后,只要六国能坚守盟约,同心协力,定能抵御秦国的虎狼之师,守护中原的和平与安宁。”
蔺相如也走上前,笑着说道:“墨翟先生,如今六国同盟已稳固,‘六国盟约府’也即将正式成立。先生为中原和平奔走,劳苦功高,不如留在邯郸,辅佐大王,共商国事?”
墨翟摇了摇头,说道:“蔺大夫客气了。墨某乃墨家弟子,志在‘兼爱非攻’,守护天下百姓。如今六国同盟虽成,但秦国的威胁依旧存在,墨某还需前往洛阳,协助‘六国盟约府’协调各国军事与物资,确保同盟的稳固。待天下太平之日,墨某便会归隐山林,不再过问世事。”
赵王闻言,心中满是敬佩,说道:“先生高义,寡人佩服!既然先生心意已决,寡人便不再强求。今后,赵国定当全力支持先生的工作,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开口!”
墨翟躬身谢道:“多谢大王。墨某这便前往洛阳,主持‘六国盟约府’的成立大典。”
随后,墨翟便带着几名弟子,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途。马车行驶在宽阔的官道上,两旁的农田里,百姓们正在辛勤地劳作,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一派丰收的景象。墨翟掀开马车的帘子,望着窗外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这便是他毕生追求的和平景象,为了这份和平,他愿意付出一切。
半个月后,洛阳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六国盟约府”的成立大典即将举行,韩、赵、魏、齐、楚、燕六国的使者齐聚洛阳,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成立大典当天,洛阳的周天子也亲自前来祝贺。墨翟身着靛青色粗布短褐,站在“六国盟约府”的大殿前,目光扫过六国使者,语气庄重:“诸位使者,今日,‘六国盟约府’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六国同盟的象征,更是中原和平的希望。今后,我们将以‘兼爱非攻’为信念,同心协力,共抗强秦,守护中原的每一寸土地,守护天下百姓的安宁!”
“同心协力,共抗强秦!守护中原,守护百姓!”六国使者齐声高呼,声音洪亮,震彻洛阳城的上空。
墨翟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坚定。他知道,“六国盟约府”的成立,只是抵御秦国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会更加艰难。但他相信,只要六国同心协力,只要心中装着天下百姓,就一定能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让中原大地永远远离战火,让天下百姓永远过上安稳的日子。
而在遥远的咸阳,公孙鞅正站在秦孝公的面前,手中拿着一份密报,语气阴鸷:“大王,墨翟已在洛阳成立‘六国盟约府’,六国使者齐聚洛阳,看样子是要长期对抗我大秦。不过,臣已派人前往各国,许以重利,相信用不了多久,六国同盟便会出现裂痕。”
秦孝公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好!公孙鞅,你要尽快想出击破六国同盟的计策。寡人要让天下诸侯知道,我大秦的虎狼之师,绝非他们能抵挡的!”
公孙鞅躬身应道:“臣遵令!”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墨翟,你以为凭一个“六国盟约府”就能挡住我大秦东进的步伐吗?等着吧,用不了多久,我便会让你精心构建的同盟土崩瓦解!
一场关乎中原命运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墨翟,这位以“兼爱非攻”为信念的墨家领军人物,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为守护天下百姓,为守护中原和平,不懈地努力着。他知道,前路布满荆棘,但他绝不会退缩,因为他的身后,是万千百姓的期盼,是中原文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