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西陲烽烟
仲夏的邯郸,暑气正盛,却挡不住城内的热闹景象。城南的运河上,商船往来如梭,满载着齐国的海盐、韩国的精铁、赵国的粮食,船夫的号子声与岸边搬运工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中原繁荣的注脚。蔺相如身着一身轻薄的素色锦袍,站在运河旁的凉亭里,望着往来的商船,眉头却微微蹙着——手中的密报上,一行字迹格外刺眼:“秦将公孙鞅率军五万,已攻占魏国少梁,正沿黄河东进,逼近韩赵边境。”
“蔺大夫,”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墨风身着玄色劲装,额角带着薄汗,手中握着一张绘制精细的地图,快步走来,“这是边境传来的最新军情图。您看,秦军已拿下少梁,正分两路推进:一路由公孙鞅亲自率领,朝着韩国的宜阳而去;另一路由副将公子卬率领,朝着我们赵国的蔺城逼近,看样子是想同时牵制韩赵两国。”
蔺相如接过地图,指尖在地图上缓缓滑动,目光凝重:“宜阳是韩国的西部门户,蔺城则是赵国的河西屏障,秦军这是想一举切断韩赵与魏国的联系,为日后东进中原扫清障碍啊。”他顿了顿,抬头看向墨风,“墨翟先生与廉颇将军那边,可有消息传来?”
“先生已从齐国动身,预计三日内便可抵达邯郸,”墨风说道,“廉颇将军已率领三万赵军前往蔺城布防,同时派人送信给韩国守将韩聂,让他坚守宜阳,待我们商议对策后,再出兵支援。另外,邹忌大夫也已从临淄出发,将代表齐国前来参与军事会议。”
蔺相如点了点头,心中稍稍安定:“好。立刻传令下去,命邯郸城进入戒备状态,加强四门防守;同时派人前往各地,调集粮草,支援边境。另外,速请赵王在明堂召开紧急朝会,召集文武百官,共商抵御秦军之策。”
“遵令!”墨风躬身应道,转身大步离去,玄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当日午后,邯郸明堂内气氛肃穆。赵王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凝重,手中紧紧攥着秦军入侵的密报。两侧的文武百官整齐排列,神色各异——有的面露担忧,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则低头沉思,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只听得见窗外蝉鸣的聒噪。
“诸位,”赵王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秦军已攻占少梁,正逼近韩赵边境,妄图入侵中原。如今形势危急,还望诸位能献计献策,共同抵御秦军,守护赵国,守护中原!”
话音刚落,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臣便站了出来,他是赵国的上卿赵成,面容苍老,却依旧精神矍铄,语气沉稳:“大王,秦军号称‘虎狼之师’,战斗力极强,且公孙鞅深谙兵法,不可小觑。依老臣之见,我们应立刻启动‘三晋同盟’盟约,请求韩齐两国出兵相助,同时坚守边境城池,避其锋芒,待联军集结完毕后,再与秦军决战。”
“赵上卿所言极是!”另一名武将站了出来,他是赵国的裨将乐乘,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秦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定然不足,我们只需坚守城池,不出三月,秦军便会不战自退。到时候我们再联合韩齐两国,趁机追击,定能大败秦军!”
众臣纷纷附和,认为坚守待援是最佳之策。蔺相如却缓缓摇了摇头,语气沉稳:“诸位所言虽有道理,却忽略了一点——秦军此次来势汹汹,绝非仅仅是为了攻占几座城池,而是想试探我们‘三晋同盟’的实力。若我们一味坚守,不仅会让韩赵边境的百姓遭受战火之苦,更会让秦军以为我们畏惧他们,日后定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入侵中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语气坚定:“依臣之见,我们应兵分两路:一路由廉颇将军率领,坚守蔺城,牵制公子卬的军队;另一路由臣亲自前往宜阳,与韩聂将军汇合,共同抵御公孙鞅的大军。同时,速请齐军从东线出兵,攻打秦国的陶邑,迫使秦军回援。如此一来,秦军腹背受敌,定能大败而归。”
“蔺大夫,你要亲自前往宜阳?”赵王眼中满是担忧,“宜阳如今形势危急,秦军势大,你亲自前往,太过危险了!”
“大王放心,”蔺相如躬身道,“臣并非孤军前往,墨风先生将率领五千墨家弟子与两千赵军精锐随臣一同前往。墨家弟子擅长守城与器械制作,有他们相助,定能守住宜阳。而且,只有臣亲自前往,才能更好地协调韩赵两军,共同抵御秦军。”
墨风也站了出来,拱手道:“大王,蔺大夫所言极是。末将愿与蔺大夫一同前往宜阳,定能守住城池,击退秦军!”
赵王沉默良久,终于点了点头,语气郑重:“好!那就拜托蔺大夫与墨风先生了!寡人会坐镇邯郸,调集粮草,支援前线。希望你们能早日击退秦军,平安归来!”
“臣定不辱使命!”蔺相如与墨风齐声应道,声音坚定有力。
三日后,蔺相如与墨风率领五千墨家弟子、两千赵军精锐,踏上了前往宜阳的路途。队伍整齐地行进在官道上,墨家弟子们身着青色短褐,手持连弩与长矛,步伐稳健;赵军士兵们身着玄甲,腰佩长剑,气势昂扬。蔺相如身着铠甲,骑在一匹白色的战马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虽无武将的威猛,却透着一股运筹帷幄的沉稳。
墨风骑着一匹黑马,紧随在蔺相如身旁,手中握着一张连弩,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蔺大夫,前方便是韩赵边境的陉山,过了陉山,便是宜阳地界了。据探子回报,秦军已在宜阳城外三十里处安营扎寨,公孙鞅亲自坐镇大营,看样子是想尽快攻克宜阳。”
蔺相如点了点头,勒住马缰,抬头望向远方的陉山。陉山山势险峻,山路崎岖,是前往宜阳的必经之路。他眉头微蹙,说道:“陉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军很可能会在此设伏。墨风先生,你率领一部分墨家弟子,先行探查路况,若有埋伏,立刻回报。”
“是!”墨风躬身应道,率领两百墨家弟子,快马加鞭地朝着陉山而去。
半个时辰后,墨风派人传回消息:陉山山腰处果然有秦军埋伏,约有三千人,手持弓箭与长矛,隐藏在山林之中,看样子是想趁我军经过时,发动突袭。
蔺相如闻言,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冷厉:“既然他们想设伏,那我们便将计就计。墨风先生,你率领两千墨家弟子,从陉山北侧的小路绕到秦军后方,待我军发起进攻时,从后方夹击秦军;其余士兵随我正面推进,吸引秦军的注意力。”
“好计策!”墨风眼中一亮,连忙躬身应道,率领两千墨家弟子,朝着陉山北侧的小路而去。
蔺相如则率领剩余的士兵,缓缓朝着陉山推进。队伍行至山腰处时,山林中突然传来一阵呐喊声,秦军士兵们手持弓箭,朝着赵军射来,箭雨如同暴雨般落下。
“举盾!”蔺相如大声喊道。
赵军士兵们立刻举起盾牌,组成一道坚固的盾墙,将秦军的箭雨挡在外面。与此同时,蔺相如拔出佩剑,大声喊道:“全军出击!杀!”
赵军士兵们与墨家弟子们如同猛虎下山般,朝着山林中的秦军冲去。秦军士兵们没想到赵军如此勇猛,一时有些慌乱,纷纷举起长矛反击。双方很快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喊杀声震耳欲聋。
就在此时,秦军后方突然传来一阵呐喊声——墨风率领的墨家弟子们从后方杀了过来!他们手持连弩,朝着秦军射去,箭雨如同雨点般落在秦军之中,秦军士兵们腹背受敌,顿时乱了阵脚,纷纷开始逃窜。
“不许退!”秦军将领大声嘶吼,挥剑斩杀了几名逃窜的士兵,却依旧无法阻止溃败的势头。
蔺相如见状,大声喊道:“乘胜追击!不给秦军喘息之机!”
赵军士兵们与墨家弟子们乘胜追击,将秦军杀得大败,斩杀秦军一千余人,俘虏五百余人,缴获了大量的弓箭与长矛。陉山之战,赵军大获全胜。
打扫完战场后,队伍继续朝着宜阳的方向前进。傍晚时分,终于抵达宜阳城外。宜阳守将韩聂早已率领士兵们在城门处等候,他身着紫色铠甲,身材高大,面容刚毅,见到蔺相如后,连忙上前拱手行礼:“蔺大夫,您可算来了!秦军连日攻城,宜阳城已岌岌可危,若再晚来几日,恐怕……”
蔺相如回礼道:“韩将军辛苦了。让你坚守多日,实在抱歉。如今我们已抵达宜阳,定能与你一同守住城池,击退秦军!”
韩聂眼中满是感激,连忙说道:“有蔺大夫与墨家弟子相助,宜阳定能守住!快,城内已备好酒菜,我们进城详谈!”
众人一同进入宜阳城。城内的景象比蔺相如想象的还要艰难——城墙之上布满了箭孔与刀痕,不少房屋在战火中被烧毁,百姓们面带忧色,却依旧忙着搬运守城物资,眼中透着一股不屈的韧劲。
来到韩军大营后,韩聂立刻让人拿出宜阳的城防图,铺在案几上,说道:“蔺大夫,您看,秦军大营就在城外三十里处,公孙鞅亲自坐镇,麾下有五万大军,配备了不少攻城器械。这几日,秦军多次发动猛攻,城墙已多处受损,士兵们也伤亡惨重,如今城内只剩下三万兵力,恐怕难以支撑太久。”
蔺相如仔细看着城防图,沉吟片刻,说道:“韩将军放心,我们带来了两千赵军精锐与五千墨家弟子,另外,我已派人前往齐国,请求邹忌大夫率领齐军从东线出兵,攻打秦国的陶邑,迫使秦军回援。只要我们能坚守十日,齐军定能抵达陶邑,到时候秦军腹背受敌,定会撤军。”
墨风也说道:“我们还带来了墨家改良的连弩与投石机,今夜便可安装在城墙上,明日秦军再来攻城,定能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韩聂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说道:“太好了!有了这些武器,我们定能守住宜阳!今夜我便命人协助墨家弟子安装器械,明日与秦军决一死战!”
当晚,宜阳城内一片忙碌。墨家弟子们带着韩军士兵,将新型连弩与投石机搬运到城墙上,连夜安装调试。百姓们也自发地前来帮忙,有的搬运器械,有的传递工具,有的则为士兵们送水送粮,整个宜阳城都笼罩在一股众志成城的氛围之中。
蔺相如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韩赵与秦国的较量,更是中原文明与西陲武力的较量。只要守住宜阳,守住蔺城,就能守住中原的门户,守住百姓们的和平生活。
“蔺大夫,”墨风走到蔺相如身边,递过一件披风,“夜凉了,您披上吧。明日便是与秦军的决战,您需保重身体。”
蔺相如接过披风,披在身上,点了点头:“多谢墨风先生。你也辛苦了,今夜还要盯着器械的安装,早些休息。”
墨风笑了笑:“无妨,为了守住宜阳,为了天下和平,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两人并肩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都充满了坚定。他们知道,明日的战斗将会异常艰难,但他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百姓,是中原的和平与安宁。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城外便传来一阵震天动地的鼓声。秦军的大军如同潮水般朝着宜阳城涌来,黑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上面绣着的“秦”字格外醒目,士兵们身着黑色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步伐整齐,气势汹汹,仿佛要将整个宜阳城吞噬。
公孙鞅身着黑色战袍,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之上,立于秦军阵前。他面容清瘦,眼神锐利如鹰,嘴角带着一丝不屑的笑容,望着宜阳城的方向,心中满是自信——在他看来,这座小小的宜阳城,不出三日,便能攻克。
“宜阳城内的守军听着!”公孙鞅的声音洪亮,透过风传到宜阳城墙之上,“速速打开城门投降!若乖乖投降,寡人尚可饶你们一命;若敢负隅顽抗,待城破之日,定将宜阳城化为焦土,鸡犬不留!”
城墙上的韩赵士兵们听到公孙鞅的叫嚣,纷纷怒目而视,手中的武器握得更紧了。蔺相如站在城垛之间,目光平静地望着公孙鞅,声音清亮:“公孙鞅,你秦国无端入侵中原,攻占魏国城池,逼近韩赵边境,早已失了道义!宜阳城虽小,却有韩赵联军与百姓同心坚守,若想攻克宜阳,便先踏过我们的尸体!”
“好一个伶牙俐齿的蔺相如!”公孙鞅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然你们不识抬举,那就休怪寡人手下无情!传我命令,全军出击,攻克宜阳城!”
随着公孙鞅一声令下,秦军的士兵们如潮水般朝着宜阳城冲来。他们手持盾牌与长矛,踩着整齐的步伐,朝着城墙逼近。城墙上的连弩手们早已做好准备,墨风一声令下:“放箭!”
数十架连弩同时发射,“咻咻”的箭雨声划破长空,黑亮的弩箭如同暴雨般朝着秦军射去。冲在最前面的秦军士兵来不及躲闪,纷纷中箭倒地,鲜血瞬间染红了地面。可后续的秦军却丝毫没有退缩,依旧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朝着城墙冲来。
“投石机准备!”墨风大声喊道。
城墙上的投石机立刻开始运作,巨大的石块被抛向空中,如同流星般朝着秦军阵中砸去。石块落地,发出“轰隆”的巨响,将秦军的阵型砸得七零八落,不少士兵被石块砸中,瞬间粉身碎骨。
公孙鞅看着眼前的景象,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没想到,宜阳城内竟有如此厉害的守城器械,秦军的冲锋一次次被阻挡,伤亡惨重。他咬牙切齿地说道:“传令下去,改用攻城锤攻城!我就不信,攻不下这宜阳城!”
很快,秦军的士兵们推着数架巨大的攻城锤,再次朝着宜阳城冲来。攻城锤由整根巨木制成,头部包裹着厚厚的铁皮,上面还钉着锋利的铁钉,看起来威风凛凛。士兵们推着攻城锤,朝着城门撞去,“轰隆”的撞击声震耳欲聋,城门在攻城锤的撞击下微微晃动,仿佛随时都会被撞开。
“快!用连弩射向推攻城锤的士兵!”蔺相如大声喊道。
连弩手们立刻调整角度,将弩箭射向推攻城锤的秦军士兵。可魏军士兵们早已做好防备,手持盾牌挡住弩箭,依旧拼命地推着攻城锤朝着城门撞去。“轰隆”一声巨响,城门被撞得裂开了一道缝隙,城墙上的士兵与百姓们见状,纷纷惊呼起来。
韩聂脸色凝重,大声喊道:“快!用沙袋堵住城门!誓死守住城门!”
士兵们与百姓们立刻行动起来,将早已准备好的沙袋搬到城门后,堵住裂开的缝隙。与此同时,蔺相如手持佩剑,大声喊道:“将士们!守住城门!守住宜阳!守住我们的家园!”
城墙上的士兵们受到鼓舞,纷纷举起武器,朝着秦军发起反击。箭雨、滚石、擂木如同雨点般落下,将秦军的冲锋一次次阻挡。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秦军发起了数十次猛攻,却始终未能攻克宜阳城,反而伤亡惨重,尸体在城墙下堆积如山,鲜血顺着城墙流淌下来,在地面上汇成一道道红色的小溪。
夕阳西下,公孙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不甘与愤怒。他知道,再这样下去,秦军的粮草很快便会耗尽,到时候只能撤军。可他不甘心——他精心策划的东进计划,怎能就此失败?
就在此时,一名斥候快马加鞭地从后方赶来,翻身下马后,快步跑到公孙鞅面前,单膝跪地,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将军!大事不好!齐军已攻克秦国的陶邑,正朝着咸阳方向进军!大王命您立刻撤军回援!”
公孙鞅闻言,脸色骤变。陶邑是秦国的东方重镇,若陶邑失守,齐军便可直逼咸阳,秦国危在旦夕!他咬牙切齿地望着宜阳城的方向,眼中满是不甘,却也无可奈何——他必须立刻撤军回援,否则秦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传我命令!全军撤军!”公孙鞅厉声喊道,声音中满是不甘与愤怒。
随着公孙鞅一声令下,秦军的士兵们如同丧家之犬,纷纷朝着西方逃窜而去。宜阳城内的韩赵士兵们见状,纷纷欢呼起来,欢呼声震耳欲聋,在宜阳城上空久久回荡。
蔺相如站在城墙上,望着秦军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终于松了口气。他知道,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守住了宜阳,守住了中原的门户,更挫败了秦国东进的野心,为中原赢得了宝贵的和平时间。
“蔺大夫,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韩聂激动地说道,眼中满是泪水。
蔺相如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感慨:“是啊,我们胜利了。这是韩赵联军同心协力的结果,也是百姓们用命守住的家园。”蔺相如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目光扫过城墙上满身血污的士兵,扫过那些捧着滚石、扛着沙袋的百姓,眼眶微微泛红。阿桃的父亲王掌柜正扶着一位受伤的士兵,额角淌着血,却笑得格外灿烂;张阿福的儿子——那个曾说要做“帮百姓的官”的少年,此刻正拿着一把断矛,站在城垛边,眼神坚定地望着秦军逃窜的方向。
“传令下去,”蔺相如深吸一口气,语气恢复了沉稳,“清点伤亡人数,救治伤员,妥善安葬阵亡的将士;打开粮仓,赈济城内百姓,安抚民心;另外,派快马前往邯郸与临淄,告知赵王与齐王,宜阳之围已解,秦军已撤军回援。”
“遵令!”韩聂与墨风齐声应道,转身快步离去,开始安排战后事宜。
夜幕降临,宜阳城内灯火通明。医官们忙着为伤员包扎伤口,百姓们自发地为士兵们送来热饭热汤,孩童们则提着灯笼,在街巷间穿梭,为忙碌的人们照亮道路。城墙上,墨家弟子们正在修补破损的城垛,擦拭着沾满血污的连弩,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细致与郑重——这些器械,今日可是救了全城人的命。
蔺相如与墨风并肩走在城内的街道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墨风先生,”蔺相如忽然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你说,这天下的和平,为何总是要靠鲜血来守护?”
墨风脚步一顿,望着远处灯火下的百姓,沉默片刻,说道:“因为总有诸侯觊觎他人的土地,总想用武力称霸天下。但就像今日这般,只要百姓与士兵同心,只要我们坚守‘非攻’的信念,就算再强大的敌人,也能击退。先生常说,‘兼相爱,交相利’,若天下诸侯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便不会有战乱了。”
蔺相如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你说得对。此次秦军虽退,却绝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必须趁此机会,加强‘三晋同盟’的实力,联合楚国、燕国等诸侯,形成真正能抗衡秦国的力量,才能让中原的和平长久下去。”
几日后,墨翟与邹忌一同抵达宜阳。墨翟依旧身着粗布短褐,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刚一进城,便直奔城墙上查看城防,询问墨家弟子器械的使用情况;邹忌则身着齐国官服,面容清瘦,眼神锐利,一见面便笑着对蔺相如说道:“蔺大夫果然厉害!仅凭宜阳一城之力,便击退了公孙鞅的五万大军,这消息传到临淄,齐王可是高兴得连饮了三大杯酒!”
蔺相如笑着拱手:“邹大夫过奖了。此次能击退秦军,全靠韩赵联军同心协力,靠墨家弟子的器械相助,更靠齐军从东线出兵牵制,缺一不可。”
四人来到韩军大营,围着案几上的地图坐下。墨翟率先开口,语气沉稳:“秦军此次撤军,虽说是因为齐军攻打陶邑,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守住了宜阳与蔺城,让秦军无法继续东进。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公孙鞅此人极具谋略,此次失败后,定会总结教训,下次再来,恐怕会更加凶猛。”
邹忌点头附和:“墨翟先生所言极是。齐国已在陶邑驻军,防止秦军反扑,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若想真正制衡秦国,还需‘三晋同盟’进一步联合,最好能说服楚国与燕国加入,形成‘五国同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秦国的东进野心。”
韩聂也说道:“韩国愿意加入‘五国同盟’!只要能抵御秦国,守护中原和平,韩国定当全力相助!”
蔺相如看着众人,眼中满是坚定:“好!既然大家都有此意,那我们便分头行动。墨翟先生与邹忌大夫前往楚国,劝说楚王加入同盟;我与韩聂将军返回邯郸,与赵王商议进一步加强‘三晋同盟’的军事合作;另外,派人前往燕国,传达我们的诚意,邀请燕国加入。只要五国同心,定能让秦国不敢再轻易犯境!”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盼。
半月后,蔺相如与韩聂返回邯郸。赵王早已率领文武百官在城门口等候,见蔺相如平安归来,连忙上前,一把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道:“蔺大夫,你辛苦了!宜阳大捷的消息传来,寡人真是欣喜若狂!你不仅守住了宜阳,更挫败了秦国的野心,真是赵国的功臣啊!”
蔺相如躬身行礼:“大王过誉了。臣只是尽了分内之事,真正的功臣,是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是那些同心守城的百姓,是墨家弟子,是韩齐两国的援军。”
赵王笑着点头:“你说得对!寡人已下令,重赏此次参战的将士与百姓,厚葬阵亡的英烈。另外,寡人已在王宫设宴,为你与韩将军接风洗尘!”
王宫的宴会上,歌舞升平,宾主尽欢。赵王频频举杯,向蔺相如、韩聂、墨风等人敬酒,称赞他们的功绩。席间,蔺相如向赵王详细汇报了联合楚燕、组建“五国同盟”的计划,赵王听后,大喜过望,当即表示赞同,并命蔺相如全权负责此事。
几日后,墨翟与邹忌从楚国传来消息——楚王已同意加入“五国同盟”,并表示将派大将昭阳率领三万楚军,驻守楚国北部边境,与“三晋同盟”形成呼应。与此同时,前往燕国的使者也传回消息,燕王虽有些犹豫,但在得知秦国企图东进的野心后,也表示愿意考虑加入同盟。
“五国同盟”的筹建工作进展顺利,中原诸侯的凝聚力日益增强。而秦国那边,公孙鞅因东进失败,被秦孝公斥责,虽未被罢官,却也收敛了往日的锋芒,开始专注于整顿秦国国内的吏治与军备,暂时放弃了东进的计划。
这日,蔺相如带着墨风与几名官员登上邯郸城的城墙。秋日的阳光温和地洒在大地上,远处的农田里,百姓们正在收割庄稼,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一派丰收的景象。城内的街道上,商人往来不绝,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与战时的紧张气氛截然不同。
“蔺大夫,您看,”墨风指着远方的农田,语气中满是欣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有了‘五国同盟’,秦国不敢再轻易来犯,百姓们终于能安心种地,安心生活了。”
蔺相如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感慨:“是啊,这便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日子。只是,秦国的威胁依旧存在,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继续加强同盟的实力,发展生产,整顿军备,才能让这份和平长久下去。”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西方的天际,语气坚定:“总有一天,我们要让秦国明白,中原诸侯同心协力,绝非他能轻易撼动的。总有一天,天下会真正实现太平,再也没有战火,再也没有流离失所的百姓。”
墨风望着蔺相如的背影,眼中满是敬佩。他知道,蔺相如的心中,不仅装着赵国,更装着天下百姓。为了这份和平,为了这份信念,蔺相如会一直走下去,哪怕前路依旧充满艰难险阻。
就在此时,一名官员快步走上城墙,躬身行礼:“蔺大夫,墨翟先生与邹忌大夫从楚国回来了,说是有要事与您商议。另外,燕国使者也已抵达邯郸,愿意代表燕王签署‘五国同盟’盟约!”
蔺相如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说道:“快!我们这就去王宫!”
阳光洒在蔺相如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快步走下城墙,步伐稳健,朝着王宫的方向走去。他知道,“五国同盟”的建立,将是中原和平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他,将继续带着这份信念,为天下百姓的和平与安宁,不懈努力。
西陲的烽烟虽暂时平息,但中原诸侯与秦国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蔺相如与墨翟等人,将以“兼爱非攻”为信念,以“五国同盟”为依托,在这乱世之中,为中原大地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守护着天下百姓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