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中原定局
书名:诸子问鼎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8779字 发布时间:2025-10-15

第六十二章 中原定局

 

冬雪初霁,邯郸城笼罩在一片素白之中。青砖黛瓦覆着薄薄的积雪,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将雪花映得晶莹剔透,仿佛整座城都裹上了一层细碎的银箔。城内的青石板路上,积雪被往来行人踩得紧实,踏出“咯吱咯吱”的轻响,叫卖声、欢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与三年前战火纷飞时的死寂截然不同——那时的街道上满是断壁残垣,寒风卷着焦土,连飞鸟都不愿在此停留。

 

蔺相如身着一件厚缎锦袍,领口与袖口滚着玄色貂毛,缓步走在街道上。他鬓角已添了几缕银丝,眼角的细纹也深了些,可眉宇间依旧透着沉稳与坚毅,那双曾在明堂与魏王针锋相对的眼眸,此刻望着百姓时,满是温和的暖意。三年来,赵国在他的辅佐下,早已脱胎换骨:农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丰饶,城南工坊的铁器与墨家器械源源不断地产出,军队扩充至十万,士兵们身着墨家改良的轻型玄甲,手持能连发十箭的连弩,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蔺大夫!蔺大夫!”街边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远远便挥着手招呼,声音洪亮。老汉名叫张阿福,年近六旬,脸上布满沟壑,却总是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他身前的草扎架子上,串着红彤彤的糖葫芦,糖衣在阳光下泛着亮闪闪的光泽,引得路过的孩童频频回头。

 

蔺相如笑着走上前,接过一串递来的糖葫芦,指尖触到糖衣的微凉,他递过几枚沉甸甸的铜钱:“张老汉,今日的糖葫芦看着格外鲜亮。”

 

“托您的福!”张阿福笑得合不拢嘴,粗糙的手掌在围裙上蹭了蹭,“这几年风调雨顺,地里的粮食够吃,百姓们手头也宽裕了,我这糖葫芦从早卖到晚,都不够卖呢!您看,我家小子也能上学堂了,昨日还背了《诗经》给我听,说将来要像您一样,做个能帮百姓的官!”

 

蔺相如眼中满是欣慰,抬手摸了摸身旁一个正盯着糖葫芦咽口水的孩童的头顶,那孩子约莫五六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小脸冻得通红,却怯生生地对着他鞠了一躬:“蔺大夫好。”

 

“好孩子。”蔺相如笑着将手中的糖葫芦递给那孩子,看着他蹦蹦跳跳地跑远,才转身继续往前走。沿途的百姓们纷纷与他打招呼,卖布的王掌柜、开茶馆的李娘子、修补农具的赵铁匠,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真切的笑意,眼中满是尊敬与感激——他们都记得,三年前围城最艰难时,是蔺相如冒着性命危险前往洛邑求和,是他牵头赈济灾民,是他带着官员们一起修缮房屋,才让邯郸城重新活了过来。

 

走到城中心的集市时,一阵清脆的孩童笑声吸引了蔺相如的注意。只见一群半大的孩子围在一个墨家弟子身边,那弟子约莫二十出头,身着青色短褐,腰间系着墨家标志性的铜环,面容清俊,正蹲在地上,用一根木棍在雪地里画着新式水车的图样,细细讲解着齿轮转动的原理。

 

“你们看,这水车的轮轴上装着木斗,水流推动轮轴转动,木斗就能把水从河里舀上来,顺着水渠引到田里,这样就算天旱,庄稼也能喝到水了。”那弟子声音温和,手中的木棍在雪地上勾勒出清晰的线条,孩童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哇”“好厉害”的惊叹。

 

“子墨先生,这水车真的能自己转吗?不用人推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仰着小脸问道,她叫阿桃,是隔壁豆腐坊王掌柜的女儿,平日里最爱跟着墨家弟子看新奇器械。

 

名叫子墨的墨家弟子笑着点头:“当然不用人推,这叫‘水力驱动’,是先生教我们的法子。等开春冰雪化了,我们就在城外的河上装一架,到时候带你们去看好不好?”

 

“好!”孩童们齐声欢呼,声音清脆得像枝头的雀鸟。

 

“蔺大夫。”子墨见蔺相如到来,连忙起身行礼,动作规整,眼中满是敬重。

 

蔺相如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不必多礼。孩子们对这些器械感兴趣,是好事。”他看向围在身边的孩童们,语气温和得像春日的风,“你们要好好听子墨先生讲解,将来学会了这些本事,就能造出更厉害的器械,帮百姓们种更多的粮食,盖更结实的房子,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孩童们齐声应道:“知道了,蔺大夫!”阿桃还特地举起小拳头,认真地说:“我将来也要做像子墨先生一样的人,造好多好多帮百姓的东西!”

 

蔺相如被她认真的模样逗笑,点了点头,才转身继续往前走。走到一处名为“清风楼”的茶楼前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墨风正坐在二楼靠窗的位置,手中拿着一卷《墨子》,细细品读。墨风身着墨色劲装,腰间佩着一把墨家锻造的短剑,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刚毅,剑眉下的眼眸锐利却温和,此刻看书时,眼神专注,连眉头都微微蹙着,显然是沉浸在了书中的内容里。

 

“墨风先生,”蔺相如拾级而上,笑着说道,“今日倒是难得见你如此清闲,不用去城防巡查,也不用去校场看士兵操练了?”

 

墨风抬头见是蔺相如,连忙起身让座,动作利落,脸上露出一丝浅笑:“蔺大夫快请坐。这几日城防已加固完毕,新造的连弩也都安装在了箭台上,士兵们的阵法操练也已熟练,难得有半日空闲,便来这里喝杯热茶,看看书。”他抬手唤来店小二,高声道:“店家,再添一壶上好的龙井,一碟桂花糕。”

 

蔺相如坐下后,接过墨风递来的茶杯,温热的茶水入喉,驱散了冬日的寒气。他看着窗外熙攘的街道,笑着说道:“这几年多亏了墨家弟子的相助,赵国才能发展得如此之快。墨翟先生在齐国的事情,可有消息传来?上次你说先生在推广‘兼爱非攻’,不知进展如何?”

 

提及墨翟,墨风的语气也温和了许多,眼中满是敬佩:“昨日刚收到先生的书信。先生在齐国已说服齐王,不仅在临淄城外推广了墨家的曲辕犁与水车,还在齐国朝堂上宣讲‘兼爱非攻’,不少齐国大臣都很赞同。先生还说,齐王已同意与我们赵国、韩国进一步深化同盟,日后三国不仅军事上相互支援,经济与技术上也将互通有无——齐国的海盐、韩国的精铁、我们赵国的粮食,都能自由往来,不用再交关税了。”

 

蔺相如闻言,心中大喜,手中的茶杯都微微晃动:“如此甚好!三国深化同盟,不仅能更好地制衡魏国,还能让百姓们互通有无,日子过得更宽裕。有墨翟先生从中斡旋,真是赵国之幸,天下百姓之幸啊!”

 

两人正说着,一名身着青色官服的年轻官员快步走上楼来,他名叫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虽年轻,却颇有才干,如今在蔺相如手下担任文书一职。赵括面容俊朗,眼神明亮,只是此刻神色有些急切,快步走到蔺相如面前,躬身行礼:“蔺大夫,大王请您即刻前往王宫,说是韩国使者韩朋大人与齐国使者邹忌大人已到,有要事商议,似乎是关于三国同盟的具体条款。”

 

蔺相如与墨风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了然。蔺相如放下茶杯,起身道:“既如此,我们便即刻前往王宫。”墨风也收起书卷,紧随其后,三人快步下楼,朝着王宫的方向走去。

 

赵王宫位于邯郸城的中心,宫墙高耸,朱漆大门上钉着铜钉,门前的石狮子威严耸立。宫内的庭院里,积雪已被清扫干净,几株红梅开得正艳,映着青灰色的宫墙,格外醒目。正殿之内,赵王端坐于龙椅之上,身着玄色龙袍,衣摆上绣着繁复的龙纹,面色虽不如往日苍白,却依旧带着几分温和。他左侧坐着韩国使者韩朋,右侧坐着齐国使者邹忌,两人正与赵王谈笑风生。

 

韩朋年约五十,身着紫色锦袍,面容圆润,眼神中带着几分精明,却又不失温和——他虽曾在明堂上摇摆不定,却也是个识时务之人,如今见赵国日益强盛,便一心想促成韩赵同盟。邹忌则身着黑色朝服,头戴进贤冠,面容清瘦,眉宇间透着文雅之气,那双眼睛锐利如鹰,却在与人交谈时,总是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让人如沐春风。

 

“蔺大夫,墨风先生,你们可算来了!”赵王见蔺相如与墨风到来,连忙笑着起身,语气中满是喜悦,“快请坐!韩大人与邹大人此次前来,是为了商议三国同盟的具体事宜,你们来得正好,一起听听。”

 

蔺相如与墨风躬身行礼后,分别在两侧的席位上坐下。邹忌率先开口,语气诚恳,声音沉稳:“蔺大夫,赵王陛下,墨风先生,此次我奉齐王之命前来,是想与赵国、韩国正式建立‘三晋同盟’。盟约初步拟定了三条:其一,三国永不相互攻伐,若有一国遭受外敌入侵,另外两国需立刻出兵相助,不得推诿;其二,三国开放边境贸易,废除关税,粮食、铁器、海盐等物资可自由流通;其三,三国共享技术,赵国的农耕之法、韩国的冶铸之术、齐国的纺织之技,以及墨家的器械制作工艺,都可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韩朋也连忙附和,语气恳切:“邹大夫所言极是!韩国愿意加入‘三晋同盟’,与赵齐两国共同进退。如今魏国已元气大伤,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楚国虽强,却也不敢轻易招惹我们三国联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定能让中原大地长治久安,百姓们再也不用受战火之苦!”他说着,还特意看向蔺相如,眼中带着几分讨好:“蔺大夫,上次明堂之事,是我糊涂,还望您不要见怪。如今我韩国力主与赵国结盟,日后定当全力相助!”

 

蔺相如笑着点头,语气温和却不失沉稳:“韩大人不必多心,往日之事,早已过去。如今三国结盟,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个人得失不值一提。”他转向赵王,躬身道:“大王,臣以为邹大夫与韩大人的提议可行。只是,盟约需明确各项条款的细则,比如出兵的数量、贸易的监管、技术交流的方式,都要一一敲定,避免日后产生纠纷。另外,还需设立盟约的监督之人,确保三国都能遵守约定,不违盟约。”

 

墨风也补充道:“蔺大夫所言极是。臣以为,可邀请墨翟先生作为盟约的见证者。先生在诸侯间颇有声望,且心怀天下,有他见证,不仅能彰显三国结盟的诚意,也能让天下诸侯信服,更能监督三国遵守盟约。”

 

赵王连连点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邹大夫,韩大人,你们觉得如何?”

 

邹忌与韩朋对视一眼,纷纷点头赞同。邹忌笑着说道:“墨翟先生德高望重,有他作为见证者,再好不过。至于盟约细则,我们可今日便开始商议,争取早日拟定完毕,举行签约仪式。”

 

韩朋也笑着说道:“如此甚好!我这就命人将韩国拟定的细则条文拿来,我们一同商议,务必让盟约尽善尽美!”

 

接下来的三个时辰里,几人围绕着盟约细则展开了详细的商议。从出兵的时限(若一国遇袭,另外两国需在十日内出兵),到贸易的关卡设置(在三国边境设立通商口岸,派官员共同监管),再到技术交流的方式(每年举办一次技术交流会,各国派工匠与学者参与),一一敲定,无一遗漏。商议期间,韩朋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希望韩国的精铁能优先供应赵国,以换取赵国的粮食援助;邹忌则更关注贸易的公平性,担心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蔺相如与墨风则从全局出发,协调各方利益,确保盟约对三国都有利,更能惠及百姓。

 

商议完毕后,赵王命人拟定盟约文书,一式四份,分别由赵、韩、齐三国保管,第四份则交由墨翟先生保管,作为见证。文书用上好的竹简书写,上面盖着三国的国印,字迹工整,条款清晰,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三国对和平的期盼。

 

三日后,“三晋同盟”的签约仪式在邯郸城的明堂举行。这日清晨,邯郸城的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手持鲜花与彩带,从城门一直排到明堂之外,街道两旁张灯结彩,空气中都透着喜庆的气息。墨翟特地从齐国赶来,他身着粗布短褐,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身形挺拔如松,手中拄着一根木杖,眼神平静却透着一股洞察世事的智慧,走在人群中,虽衣着朴素,却引得百姓们纷纷驻足行礼,眼中满是敬重。

 

明堂之内,气氛庄重而热烈。赵王、韩朋、邹忌分别身着本国的朝服,立于明堂之上,墨翟则站在中间,手中捧着盟约文书。两侧的席位上,赵国的文武百官、韩国与齐国的随行大臣,以及墨家的弟子们整齐排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肃穆的神情。

 

签约仪式正式开始,赵王率先拿起笔,在盟约文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盖上赵国的国印;随后是韩朋与邹忌,两人也郑重地签下名字,盖上国印。三份文书签完后,三人将文书交给墨翟,墨翟手持文书,站在明堂中央,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响彻整个明堂,也传到了外面的街道上:“今日,赵、韩、齐三国建立‘三晋同盟’,约定永不相攻,相互扶持,共同发展。此盟约不仅关乎三国的命运,更关乎天下百姓的安宁。我墨翟在此见证,若有一国违背盟约,天下诸侯共击之!若有一国遭难,天下诸侯共助之!愿此盟约能护中原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永无战乱之苦!”

 

话音刚落,明堂内外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百姓们纷纷欢呼雀跃,手中的鲜花与彩带抛向空中,掌声、欢呼声、叫好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邯郸城最动听的乐章。阿桃牵着父亲的手,踮着脚尖往明堂里望,小脸上满是激动;张阿福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停地念叨:“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打仗了!百姓们终于能好好过日子了!”

 

签约仪式结束后,墨翟特意留下蔺相如,两人来到王宫的露台之上。露台四周挂着红色的纱幔,随风轻轻飘动,远处的邯郸城尽收眼底,街道上的欢呼声依旧清晰可闻,连空气里都浸着喜悦的气息。

 

“蔺大夫,”墨翟望着下方的景象,语气沉稳,眼中满是感慨,“如今‘三晋同盟’已建立,中原大地暂时恢复了平静。但你要记住,和平并非一成不变,诸侯间的利益纠葛,就像冬日里未化的积雪,看似平静,底下却藏着暗流。赵国要想长久地保持和平,不仅要继续发展实力,更要坚守‘仁政’,善待百姓——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稳了,国家才能长久。”

 

蔺相如躬身行礼,态度恭敬,语气坚定:“先生所言极是。臣定当谨记先生的教诲,辅佐大王励精图治,轻徭薄赋,让百姓们能吃饱穿暖,让赵国越来越强大。日后若有诸侯兴兵作乱,臣也会联合韩齐两国,共同抵御,为天下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墨翟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他抬手拍了拍蔺相如的肩膀,动作温和,却带着一股力量:“你能明白便好。我已决定,日后将墨家的重心放在赵国,派更多的弟子前来——子墨擅长器械制作,让他留在工坊,指导工匠们造更多的农具与城防器械;墨渊精通兵法,让他去校场,帮赵国训练士兵;至于墨风,他沉稳可靠,可协助你处理城防之事。只要赵国强大起来,坚守和平,便能带动周边诸侯,让天下渐渐走向太平。”

 

蔺相如心中感激,深深躬身,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多谢先生!先生为了天下和平,不辞辛劳,奔走四方,赵国上下都铭记先生的恩情。有墨家相助,赵国定能不负先生所望,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天下百姓!”

 

墨翟微微一笑,目光望向远方的天际,语气平和却坚定:“我所求的,从不是什么恩情,只是想让这乱世少些战火,让百姓们能安稳度日。只要天下还有流离失所的人,我便会一直走下去,哪怕前路是刀山火海,也绝不退缩。”

 

此后的五年里,赵国在蔺相如与墨家的相助下,发展得愈发强盛。邯郸城成了中原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城南的工坊里,工匠们日夜不停地锻造铁器、制作器械,连齐国、韩国的商人都纷纷前来订购;城西的学府里,学者们齐聚一堂,交流思想,儒家、墨家、法家的弟子们相互探讨,气氛热烈;城内的街道上,商铺林立,酒肆、茶馆、布庄、粮店一应俱全,往来的商人络绎不绝,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伏,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韩国与齐国也在同盟的推动下,发展迅速。韩国的冶铸技术愈发精湛,打造的兵器锋利无比,不仅供应本国军队,还远销赵齐两国;齐国的海盐与纺织业日益兴旺,雪白的海盐、精美的丝绸通过边境的通商口岸,源源不断地运往赵国与韩国,

百姓们的餐桌上多了咸鲜的海盐,衣柜里添了顺滑的丝绸,日子过得愈发红火。三国的联合军演每年如期举行,廉颇率领的赵军、韩聂率领的韩军、田忌率领的齐军,在漳水之畔列阵操练,旌旗蔽日,甲胄如林,连弩齐发时箭雨遮天,方阵推进时步伐震地,威慑得周边小国不敢妄动,连日益强盛的秦国,也暂时收敛了东进的锋芒,只敢在河西之地与魏国周旋。

而大梁城内的魏国,却早已没了往日的霸主气象。宫墙斑驳,殿宇陈旧,连宫内的铜灯都蒙着一层灰尘。魏王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蜡黄,眼神浑浊,昔日的傲慢与野心早已被酒色消磨殆尽,他身着宽大的龙袍,却依旧掩不住身形的虚浮,手中端着酒爵,一杯接一杯地饮着,全然不顾殿下文武百官的焦急神色。

“国君!”庞涓手持一份军报,快步走上殿来,他身着褪色的铠甲,鬓角染霜,面容憔悴,却依旧透着一股武将的刚毅,“秦国再次攻打河西,我军节节败退,安邑已危在旦夕!还请国君速速下令,调集兵力支援河西!”

魏王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酒液从爵中洒出,溅在龙袍上,他却毫不在意:“支援?哪里还有兵力支援?前几年攻打赵国损失了十万大军,如今国内只剩下五万老弱残兵,拿什么去支援?”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怨毒,“都怪蔺相如!都怪墨翟!若不是他们从中作梗,寡人早就攻克邯郸,吞并赵国了!如今倒好,赵国联合韩齐,越来越强,寡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秦国夺走河西!”

庞涓看着魏王颓废的模样,心中满是绝望。他知道,魏国早已不是昔日的魏国,国君沉迷酒色,吏治腐败,百姓怨声载道,就算有兵力支援,也难以抵挡秦国的“虎狼之师”。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躬身道:“国君,臣愿亲自率军前往河西,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要守住安邑!”

“守住?你拿什么守?”魏王冷笑一声,将酒爵重重摔在案几上,“你还是省省吧!老老实实待在大梁,别再给寡人惹麻烦了!”

庞涓望着魏王冷漠的面容,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缓缓退出宫殿,寒风从殿门缝隙吹进来,卷起地上的灰尘,也吹凉了他的心。他知道,魏国的衰败,早已注定。

公元前354年,秦国大军攻克安邑,魏国被迫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彻底失去了河西之地,也彻底失去了争霸中原的资格。消息传到邯郸时,蔺相如正与墨翟、墨风在城墙上查看城防。

“秦国的野心,果然不小。”蔺相如望着西方的天际,语气凝重。他手中握着一份从大梁传来的密报,上面详细写着魏国迁都的惨状——百姓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在秦军的追击下仓皇逃离,沿途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惨不忍睹。

墨翟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忧虑:“秦国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军队战斗力极强,且秦人好战,号称‘虎狼之师’。如今魏国衰败,秦国下一步,定会将目光投向中原。我们必须加快准备,加强‘三晋同盟’的实力,才能抵御秦国的入侵。”

墨风握紧手中的佩剑,语气坚定:“先生放心,我们已在赵国边境修建了三道防御工事,新型的投石机与连弩也已装备到位,士兵们日夜操练,随时准备应对秦国的进攻。只要秦国敢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蔺相如点了点头,转身对着身后的官员说道:“即刻派人前往韩国与齐国,告知他们秦国攻克河西的消息,提议下月在邯郸举行‘三晋同盟’军事会议,商议联合抵御秦国的对策。另外,命人开放粮仓,调拨粮草支援魏国的难民,毕竟同属中原诸侯,不能见死不救。”

“臣遵令!”官员躬身应道,快步离去。

墨翟看着蔺相如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蔺大夫,你不仅有治国之才,更有仁厚之心。有你在,赵国定会越来越强,中原的和平也多了一份保障。”

蔺相如回过头,笑了笑:“先生过奖了。我所做的,不过是分内之事。只要能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就算付出再多努力,也值得。”

时光荏苒,又是三年过去。这年暮春,邯郸城早已褪去了冬日的素白,满城的杨柳抽出新绿,护城河的水波泛着粼粼金光,连空气里都浸着草木的清香。城南的农田里,百姓们正忙着插秧,新式的曲辕犁在田埂上来回穿梭,水车“吱呀吱呀”地转动着,将河水引入田间,灌溉着绿油油的禾苗。

蔺相如带着几名官员登上邯郸城的北城城墙。他身着青色朝服,鬓角的银丝又添了几分,却依旧精神矍铄。身旁的官员名叫李牧,是赵国新晋的将领,年约三十,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眼神锐利,正指着远处的农田,语气中满是自豪:“蔺大夫,您看,今年的庄稼长得多好!有了墨家改良的农具和水车,就算是春耕时节,百姓们也轻松了不少。估摸着秋收时,每亩地能多收两石粮食,百姓们的余粮又能多存些了!”

蔺相如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感慨。他望着远处的景象:田埂上,孩童们在追逐嬉戏,笑声清脆;村落里,新盖的瓦房鳞次栉比,炊烟袅袅;不远处的校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方阵整齐,呐喊声震天,他们身着墨家改良的玄甲,手持连弩与长矛,动作娴熟,气势如虹。

“是啊,这都是‘三晋同盟’的功劳,也是百姓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蔺相如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只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秦国这几年一直在扩充兵力,据说已收服了周边的义渠、巴、蜀等国,国力愈发强盛。前几日收到消息,秦国已开始在东进的道路上修建栈道,显然是在为攻打中原做准备。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加强同盟,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李牧躬身道:“蔺大夫放心,我们早已做好准备。边境的防御工事已加固完毕,新型的投石机与连弩也已部署到位,士兵们的操练从未松懈。只要秦国敢来,我们定能守住邯郸,守住赵国!”

正说着,墨风快步走上城墙,他身着墨色劲装,腰间佩着短剑,面色沉稳,手中拿着一封书信:“蔺大夫,墨翟先生从齐国传来书信,说齐国已同意与我们赵国、韩国进一步深化军事合作,三国将组建一支二十万的联军,由廉颇将军担任统帅,定期在边境举行联合军演,共同抵御秦国。另外,先生还说,他已说服楚王,楚国也愿意与我们‘三晋同盟’修好,若秦国攻打中原,楚国将从南方出兵牵制秦国。”

蔺相如闻言,心中大喜,接过书信细细阅读,眼中满是激动:“太好了!有了齐、韩、赵三国联军,再加上楚国的牵制,秦国就算再强,也不敢轻易东进了!墨翟先生真是劳苦功高,为了天下和平,四处奔走,从未停歇。”

墨风点头道:“先生说,只要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就算走遍天下,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抬头望向远方的天际,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望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心中满是欣慰。在这乱世之中,他与墨翟等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坚守,为中原大地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也为天下百姓点燃了希望的薪火。

“只要我们坚守和平之心,善待百姓,加强同盟,”蔺相如语气坚定,目光中满是对未来的期盼,“总有一天,天下会真正实现太平,百姓们也能永远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到那时,再也没有战火,再也没有流离失所的百姓,孩子们能安心上学堂,老人们能安享晚年,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天下啊。”

墨风与李牧等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坚定。阳光洒在邯郸城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了城墙,照亮了农田,也照亮了百姓们的脸庞。城内,工匠们的打铁声、商人的叫卖声、孩童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这份和平的薪火,将在中原大地上代代相传,历经风雨,却永不熄灭。它会照亮后世子孙的道路,让“兼爱非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和平与繁荣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照亮整个天下,实现真正的太平盛世。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诸子问鼎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