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汽水的秘密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林晚和江屿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一些。而这份靠近,也自然而然地将他们的好友苏晓和陈默卷了进来,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四人组合。
起初只是偶然。某个周五放学后,苏晓拉着林晚想去校门口新开的奶茶店打卡。
“晚晚,听说那家店的芝芝莓莓超好喝!我们去尝尝吧?”苏晓晃着林晚的胳膊撒娇。
林晚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听到旁边收拾书包的江屿随口问了一句:“哪家店?”
“就校门口右转新开的那家‘茶语时光’!”苏晓立刻热情回答,眼睛滴溜溜一转,“江屿你和陈默也一起去呗?人多热闹!”
江屿看向林晚,似乎在征求她的意见。林晚被看得有点不好意思,轻轻点了点头。
“陈默?”江屿朝后面喊了一声。
一直戴着耳机沉浸在编程世界的陈默抬起头,推了推眼镜,一脸“干嘛打扰我”的表情。
“喝奶茶,去不去?”江屿言简意赅。
陈默看了看满脸期待的苏晓,又看了看江屿和林晚,沉默了两秒,最终摘下耳机:“……行吧。”
于是,四人行的初体验就这样诞生了。小小的奶茶店,四人坐在靠窗的位置。林晚和苏晓点了招牌的芝芝莓莓,江屿要了杯冰美式,陈默则点了杯最普通的珍珠奶茶。
“哇!真的好好喝!”苏晓满足地吸了一大口,奶盖沾在嘴唇上像一圈白胡子,她毫不在意,兴奋地分享着美术社的趣事。林晚小口喝着,甜美的果香和芝士的咸香在口中融合,心情也跟着放松下来。
江屿靠在椅背上,姿态放松,偶尔插一两句话点评苏晓的“艺术创作”,惹得苏晓哇哇大叫。陈默则安静地吸着珍珠,目光大部分时间落在窗外,但每当苏晓说到激动处手舞足蹈差点打翻奶茶时,他会不动声色地伸手扶一下杯子,换来苏晓一个感激的笑容。
气氛有些微妙,但并不尴尬。林晚发现,有苏晓这个活宝在,总能化解掉她和江屿之间偶尔的沉默。而陈默的存在,则像一种稳定的背景音,虽然话少,却让人感到安心。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放学后一起去书店淘辅导书(虽然江屿和陈默直奔计算机和科幻区,林晚和苏晓则在文学区流连);周末约着去市图书馆自习(虽然苏晓经常看着看着就画起了速写,陈默的电脑屏幕上永远滚动着代码);甚至只是一起在食堂拼桌吃饭。
苏晓是当之无愧的气氛担当和八卦传播中心,总能找到有趣的话题,让气氛活跃起来。她更是林晚和江屿的“头号CP粉”,抓住一切机会制造两人独处或互动,比如“不小心”把林晚的笔碰到江屿脚下,或者“恰好”只剩两个相邻的座位。每当这时,陈默就会推推眼镜,用一种看透一切却懒得点破的冷淡语气精准吐槽江屿某个“闷骚”的举动,比如“他刚才帮你捡笔的时候耳朵红了”或者“你讲题时他偷看你笔记三次”,往往一针见血,噎得江屿无言以对,林晚面红耳赤。
“陈!默!”江屿有时会咬牙警告,换来对方一个毫无波澜的眼神。
林晚在这样的小团体里,感觉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快乐。有苏晓的陪伴和鼓励,有陈默看似冷淡实则可靠的“神助攻”,更重要的是,有江屿在身边。虽然两人之间那层窗户纸还没捅破,但在朋友们心照不宣的注视下,那种朦胧的情愫似乎更加清晰可见。一起讨论难题时的专注,一起分享奶茶时的默契,夕阳下并肩走在回家路上的剪影……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片段,构成了他们青春里最鲜活温暖的底色。四个人,性格迥异,却奇异地和谐。吵闹是苏晓的,安静是陈默的,而那份在吵闹和安静之间悄然滋长的、让心跳失速的甜蜜,是属于林晚和江屿的,心照不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