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
斯坦利·库布里克(美国),1987年
观片指数:★★★★★
众多电影导演中,若论天才的话,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无疑算得上是其中相当著名的一位,简单罗列一下他的那些电影我们就不难发现他对于各种题材类型的故事都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表述能力。无论是恐怖片类型的《闪灵》、科幻片类型的《2001:太空漫游》、悬疑片类型的《大开眼戒》还是战争片类型的《奇爱博士》和《光荣之路》、或者是剧情片类型的《巴里·林登》以及犯罪片类型的《发条橙》等等。这些电影几乎每一部都可以称之为经典之作,它们有些在同类作品中显得尤为出类拔萃,有些甚至更是成了该类型作品的开创者。今天要说的这部《全金属外壳》自然也不例外,它同样是库布里克相当著名的一部作品。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片名的由来,“全金属外壳”这个名称本意指的是一种子弹,即全金属装甲弹,当年越战时期美军步枪配发的就是这种子弹,这种子弹在本片中也曾多次被提及。这部电影原剧本的片名叫作《短期服役》,库布里克对这个片名不太满意,于是就把它改成了《全金属外壳》这个看似随意但其实却无比精妙的片名。这个小小的改动一下子就充分突显了影片的主题,所谓的“全金属外壳”显然不单纯只指一种子弹,它更是在隐喻那些操控武器的人,即那些已经不具备自我思考能力的冷血士兵。战争都是由人发起也由人去具体执行的,而最好的执行者无疑就是这种类似全金属子弹一般全副武装且能绝对服从的士兵了。
电影具体的剧情这里就不作详述了,明显就能看出来这部电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部分的内容讲得是美军海军陆战队的军营训练,后面部分的内容讲得则是这些经过魔鬼训练的士兵奔赴越战战场后的具体经历。库布里克这部电影的真正用意显然是想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来具体展现个人是如何在特殊环境中被彻底扭曲和异化为纯粹的杀戮工具的。通过这种展现,这部电影真正想揭露的其实还是战争的丑陋与罪恶,当然这里也包括那些为战争而准备的各种军事训练,所以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真正意义的反战题材的电影。围绕着这个主题库布里克把叙事的重点完全聚焦于其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前半部分军营训练时那个叫作比尔的胖子,另一个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绰号为小丑的男主角。
军事训练本身其实就是战争的一部分,试想一下,若是不存在任何战争可能的话,那这样的军事训练显然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所谓的军事训练其实无非就是为战争而作的准备,它的真正目的显然就在于塑造那种完全适合于战争的士兵。这样的士兵除了一些必备的技能外,最需具备的无非就是绝对的服从,只有绝对的服从才会有彻底的执行力,这种绝对服从并且全副武装的士兵就如影片片名所指一样完全就形同于一颗颗全金属外壳的子弹。为了塑造这样的武器,相关机构就必须得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对个人进行彻底的洗脑和施控。所谓的军事训练,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完全抹杀掉个人的个性甚至是人性从而使受训者最终成为只具行动能力的执行机器,只有经过如此塑造后的个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士兵。但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此甚至可以用变态来形容的军事训练并非人人都能承受住,所以在影片中略显迟钝的比尔在经历一次次的羞辱和殴打后最终崩溃,他枪杀了教官并且吞弹自 杀。导致比尔这一系列毁灭性行为的完全就是军事训练的责任,这样的军事训练在比尔身上完全就是一个失败的体现。这部分内容库布里克明显讽刺的是此种军事训练的残忍和荒谬,毕竟不是所有的个人都能完全被塑造成工具,想要完全抹杀掉个人的个性甚至是人性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犯罪。但令人悲哀的是现实中又有哪个国家没在这样做呢?这样的军事训练不但司空见惯,而且更是受到了各国法律的保护。
而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库布里克的叙事重点就完全聚焦在了这部影片的主角小丑身上。不得不说这个人物塑造得相当成功,不难看出军事训练并没有把小丑变成一个纯粹的战争工具,他明显还在坚持个人的原则和操守。从他影片前半部分时的帮助比尔,到后面上前线以后特意选择去当战地记者并且尽量不去报道那些与战争相关的杀戮新闻,通过这些事情我们能看出来小丑作为一个士兵显然无法拒绝上战场,但他还是试图主动与其保持距离从而避免让自己成为战争的帮凶和杀戮工具。但是,到了影片最后,小丑看到地上挣扎的越南少女狙击手(只有12岁,同样也是战争中的杀戮工具和牺牲品,只不过代表不同的一方罢了),虽然名义上是为了让少女早点结束痛苦,但他事实上还是亲手杀死了她。对于此时的小丑来说,一切的原则和操守早已荡然无存,他也不可避免地彻底沦为与他人无异的杀戮工具。这是这个人物真正悲剧性的地方,而这种悲剧性却完全就是战争带给他的。
这部电影的出色之处显然就在于这两个层面的不同呈现,通过这种不同的呈现,它从整体上形象深入地向我们展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我们由此真切感受到的是这个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残酷,所谓的战争其实无非就是人类的一种毁灭性行为,不是自我的毁灭就是成为毁灭他人的杀戮工具。显然这也是库布里克这部电影的真实用意之所在,也是他高明于常人的地方。
但是这部电影充分体现出了这些吗,它有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或者说这部电影有没有可能还能做得更好?相比于大部分的电影这部电影显然足够出色,但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其实完全还可以做得更好,而且这差不多也是库布里克不少电影所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不足之处。毫无疑问,库布里克的电影往往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但有时候他对主题的挖掘和呈现却难免让人感觉还不够深入,他的有些作品明明还可以做得更好,但令人颇为感到惋惜的是他却就此止步了。《2001:太空漫游》中有几个关键细节点明显就没处理好,这一点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因为前面一篇文章已经讲过。差不多可以算是库布里克名气最大的那部《闪灵》,整体的气氛营造和视听效果可以说完全就是顶级的,但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故事的深层逻辑和人物的动机行为方面明显表现得还不够。这部电影对于主角的动机行为明显缺少更深入的心理刻画,这就导致整个故事看起来略显得莫名其妙。而且就这一点而言,我个人认为斯蒂芬·金的小说原著也并没好到哪里去,整个故事还是略显表面化了点,对于主角发疯的原因交待得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而主角发疯后的行为举止更是表现得略显过头了点。历年来各种新闻事件中,这种因为个人受挫或精神变异而杀人甚至是杀害自己近亲的例子并不少见,但这样的事情无论怎么说都不太可能会至于像故事中的主角那样一次次失败后还会对自己的妻儿穷追不放吧?这样的事情仅仅归罪于莫须有的闪灵显然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就算是站得住脚但这显然也不太可能会是创作者的构思意图,否则的话这就纯粹变成了一个肤浅的鬼怪故事了。而至于这部《全金属外壳》,我个人认为前半部分比尔最后杀死教官并且自杀的那场戏明显还不够到位。在当时的对峙中如果比尔没有遭受到更明显更强烈的刺激,他也许就不一定会这么做。这部分内容明显对人物缺少更深入细致的展现,无论是比尔还是教官都是这种情况,所以冲突和最后比尔的爆发就略显得突然和单薄了点。后半部分内容最后杀死越南女狙击手的那场戏我个人认为也仓促了点,明显还可以挖掘得更深。前面花费如此长时间去描述这些人被狙击和最后略显潦草的描述他们杀死女狙击手,这两者间的整体对比完全不够强烈,他们最后的残忍行为甚至会或多或少让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仿佛这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复仇一样。而且这部分内容我们也基本上看不出主角的心理变化过程,他最后的行为并不能很好体现出这部影片的真实意图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剧本当中,比尔军训期间遭受的羞辱和殴打描述得更严重,最后比尔杀教官时两人也有过更为激烈的对话,女狙击手被杀以后还被小丑的另一个队友割了头。而至于主角小丑,原剧本对他最后的结局也所交待,他后来在其它地方也被乱枪打死。原剧本中的这些内容原本完全可以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具深度也更具表现力,但可惜的是库布里克却把这些内容给舍弃掉了。
不少人会拿这部电影去和福特·科波拉那部要早上八年的《现代启示录》作比较,这两部电影说实话都足够优秀,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都称之为经典之作。但这两部电影本质上的区别其实还是相当明显的,相较而言《现代启示录》明显更为深刻和厚重,它反思的并不仅仅只是战争,它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或者说是西方文明的反思。这部电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当事人的反思和自我纠正,所以我们看到曾经作为英雄的将军后来却站到了敌对的一面,奉命前去刺杀他的主角后来也产生了心理上的动摇,而当他最后杀了一心求死的将军后也并没有选择留下来担当被人膜拜的神。科波拉的这部《现代启示录》明显更为宏大也更为厚重,与之相比,库布里克的这部《全金属外壳》明显就略显单薄了点。
最后介绍一下,类似可以推荐的电影有《野战排》、《血战钢锯岭》和《猎鹿人》等,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一下。而至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对大多数人来说显然更为有名,但就主题深度而言这部电影与上述这些电影比起来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且《拯救大兵瑞恩》更多体现的还是一种过于戏剧化的主旋律叙事,某种程度上它还是在用一种刻意的煽情美化战争中的人,尤其是美国 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