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一五计划
在宽敞的礼堂内,李铭抬手反复下压,好不容易让众人激动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
“千里之路,得从脚下一步一步走起。光有满腔热情,具备一定条件,这还远远不够。想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去付诸行动,我坚信,只要各位能与我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我们一定有能力把美好的理想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
话音刚落,现场又是一阵热烈且持续许久的掌声。待掌声稍歇,李铭神情沉稳地开始宣布:
“首先,作为江南人,我们要始终坚守一个不变的信念,那就是立志成为大明走向富强繁荣的先锋队!”
“为了达成这个信念,我们要把推动大明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乃至工业革命作为重中之重,这便是我们江南人总体的行动方针。”
“不过,大家也都清楚,实现这么伟大的理想,道路注定漫长又充满艰难险阻。所以,我们得科学严谨地制定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经过广泛收集意见以及反复斟酌酝酿,现在把我们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公布如下:”
听到这儿,与会的众人赶忙纷纷掏出铅笔,打开本子,准备仔细记录。
从隆庆四年元月开始,未来五年,江南公司会着力推进“夯实基础、打通脉络、苦炼内功、完善布局”这十六字方针,下面分方面具体说明。
在农业领域,集团打算在五年时间里,于昆山、上海以及崇明等地,开垦出至少一百万亩稻田、五十万亩棉田还有二十万亩桑田。这一任务由江南开发总公司负责主导并完成。
王梦祥、顾大栋等人立刻起身领命。
要寻找并试种一些新作物,以此来解决当下大明主要粮食作物在贫瘠土地里产量不高的顽疾,此项工作由江南贸易公司主导完成。
商业方面,计划在五年内推动朝廷实施漕粮海运的规划,并且让年运量达到两百万石。这是一五计划里极为关键的内容,需要集团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由我和张总裁牵头来完成。
为满足海运运力需求,我们规划在五年内组建一支庞大的船队,其中包含1500艘载重千料的沙船和500艘载重两千料的福船,这些船只的建造工作,大部分将委托给龙江宝船厂与苏州造船厂承担。
对于江南造船厂而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需积极吸纳人才、提升技术水平,不仅要实现生产规模与官营船厂相当,更要掌握当时中西方各类船型的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准,也就是具备建造合格盖伦船的能力。
牛长老听闻此言,不禁发出一声沉重的“哞”,他深感压力巨大,毕竟连盖伦船是何种模样,他都未曾听闻,怪不得李公子一直对江南船舶董事长一职的任命举棋不定,这般艰巨的任务,恐怕多数人都难以胜任,牛长老自认就没这本事。
紧接着,李公子坚定地说道:“此外,我们要借助漕粮海运的契机,重新开启海上贸易,以此激活江南工商业的活力。”
稍作停顿,他又斩钉截铁地强调:“不过,‘不作恶事’是集团始终坚守的底线,我们开展的贸易必须是合法合规的,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要争取获得与藩国的贸易许可证。我们的目标是在明年恢复既有的海贸航路,并在五年内实现海外贸易额五倍的增长。这一计划,就交由江南集团董事会全力推进。”
华察、王梦祥、陆匡、顾大绶等八大家的成员,纷纷起身,掌声雷动,这正是他们甘愿放下身段,追随李公子的缘由。
“接下来,我们要为海外贸易做好前瞻性布局,拟定在五年时间里,于济州、琉球、澎湖、澳门以及吕宋等地设立货栈,收集商业情报,在当地扎稳根基,此项任务,交由‘江南贸易’全权负责。”
“是!”唐保禄站起来,高声领命。
“第四点,关于建筑方面。计划在五年内,将水泥产量提升至当下的十倍,以此满足整个江南大型工程建设的需求。此事由江南建材负责落实。”
“遵命。”华伯贞高声应下,其实李铭起初制定的计划是提升五倍产量,是华伯贞主动提议提高到十倍。
一万年的时光太过漫长,我们要抓住当下,时不我待!
“第五点,金融领域,江南银行需在五年内完成五千万两的吸储目标,并且每年为集团各公司发债总额不低于一千万两。”李铭神色凝重地说道。
“明白。”张安然声音清脆地回应道。
听闻此言,众人皆感精神一振,要知道,如此庞大的事业格局,仅依靠集团自身持续投入来支撑,所承受的压力着实巨大,毕竟,集团的资源有限,要维持这般大规模的发展,犹如负重前行,举步维艰。而若能巧妙借助外部资金,通过借贷等方式来推动自身发展,那压力无疑会减轻许多,发展之路也会更为顺畅。
“接下来,还有重要事项需明确。”发言人郑重说道,“在金融领域,我们计划在五年内于苏州开展一项具有前瞻性的试点工作,即建立对冲风险的期货市场,同时,要着手筹建江南证券交易中心,这不仅是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契机,更是我们迈向更高层次经济体系的关键一步。”
“明白。”张安然简洁有力地回应道。
“教育方面,同样有着明确且艰巨的任务,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打算在五年之内,于苏州的各个县域陆续成立二十四所小学、八所中学,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不仅如此,还要成立一所专门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此外,筹建一所高等专业技术学校也纳入了规划之中,旨在为地区培养高层次、专业性强的优秀人才,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另外,玉峰书院这边也有重要目标。”发言人接着说道,“接下来五年内,有两届秋闱。而春闱的时间正好在第六年的二月,我们也将其纳入到这五年计划之内。因此,我们要求在这两届大比中,至少要培养出五十名举人、二十名进士,为朝廷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也为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众人皆知,李铭此前的诸多计划,虽实施起来颇具难度,但大多只是让相关负责人为之发愁,然而这一回,情况却截然不同,小伙伴们无一例外,全都被惊得目瞪口呆。
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原因在于,在众人的认知里,读书人想要中举,那简直就是难如登天,不然,又怎会有“跟中举一样难”这样的说法呢?
在一个县里,若能出个举人,那可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到时候,整个县都会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地为其立牌坊,以彰显荣耀,而要是出了进士,那简直是如同撞了大运一般。要知道,三年的时间里,全国才不过出三百来个进士,再想想,全国有一千四百多个县,这其中的竞争之激烈、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可如今,江南集团居然要批量产出举人进士,这消息一经传出,简直让人震惊到觉得荒谬无比。
就在众人惊愕不已的时候,负责此事的李贽却显得格外淡定,他云淡风轻地说出两个字:“低了。”
李铭一听,顿时愣住了,忙问道:“什么低了?”
李贽微微抬起头,捻着胡须,一脸狂傲地说道:“这计划太低了,对我来说,就如同小菜一碟,丝毫没有挑战性。”
就连一向沉稳的徐渭,此刻都忍不住暗自摇头,心想这李贽也太不知羞了,要知道,徐渭和老伴儿两人加起来,足足考了十七次秋闱,却一次都没有成功过,其中的艰辛与无奈,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不过,李铭心里明白,李贽有这般狂妄的资本。他不仅在辅导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公认的辅导天王,而且还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了目标可以不顾一切地努力。
李贽在苏州和昆山两地来回奔波,还利用空闲时间积极讲学,把自己打造成了学术领域的明星人物,引得众多人渴望拜他为师。
可李贽都以苏州府学名额有限为由,将这些求学者安排到了玉峰书院入学。
就这样,玉峰书院还没正式开学,新入读的生员数量就已经超过一百人了,照李贽这样的运作态势,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再多来几百个秀才,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学生的数量上去了,考中五十个举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李铭并没有理会李卓吾的这番狂言,对他来说,只要能顺利完成眼下的计划,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至于接下来的一些计划,与会者压根就听不懂。
就拿化工方面来说,计划要在一五期间完成三酸两碱的研制工作,并且尝试进行工业化生产。要知道,三酸两碱在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成功研制和工业化生产,将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反应、工艺优化以及设备研发等诸多难题,每一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
实际上,一五计划还有关键部分尚未公布,即军备方面。
李铭打算在五年内实现隆庆式步枪的量产,年产达到五千支,同时,研制出大小两种口径的海陆通用青铜炮,年产目标为两百门。
要完成手榴弹和掷弹筒的研发并定型。
在弹药方面,一五期间要达成年产颗粒黑火药一吨、定装子弹十万发以及各式炮弹两万发的产量。
还需采购粤造鸟嘴铳一万支、葡造火绳枪两千支。
李铭向董事会表明,开展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并非为了造反,而是为了保护未来的海运船队。
在波涛汹涌、弱肉强食的广袤大海上,大明的、日本的以及红毛鬼的海盗船四处游弋。若无一支实力强劲的水师保驾护航,那一艘艘满载昂贵货物的船只,就只能如待宰羔羊般,沦为海盗轻易获取的“盘中餐”。
基于这样的严峻形势,在货船相关规划之外,于一五计划内,需对闽粤地区的民间造船厂进行整体收购,且至少要收购五家,同时,要着手建造不同规格的船只,其中大乌尾船二十艘、中乌尾船五十艘以及小乌尾船一百艘。
或许会有人心生疑惑,海上保安队为何还要设立一支两千人规模的陆战队呢?原因很明确,就是要全力保护海外的货栈,确保货物存储安全,同时还要承担营救被俘虏的己方货船的重要任务。
不管他人是否认同这一规划,反正董事会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