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神一样的速度
下一组原被告步入公堂,海瑞依旧是简洁讯问,三言两语间便让双方心服口服,在判词上签字画押。
这一回,用时更短,不过半盏茶的工夫。
紧接着,第三组原被告又被带上堂来。
牛佥事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短短一盏茶的时间,海瑞竟然高效地审完了三个案子,而且每一个案子都查得清清楚楚,判决既合乎法理,又兼顾人情,使得原被告双方都毫无异议地认罪画押。
牛佥事惊讶得双眼圆睁,嘴巴大张,半天合不拢。
这审案的速度和效率,简直超乎常人想象。
在外候审的被告们也都看傻了眼,只见一个个被告垂头丧气地从公堂里走出来,那模样仿佛斗败的公鸡。
一个乡绅望着前面不断缩短的队伍,结结巴巴地说道:“这哪里是什么杀鸡儆猴啊,分明是要把我们这些‘鸡’都杀了呀。”
“这速度,也太快了吧?”其他等待过堂的被告们也纷纷惊叹道:“这么短的时间,能把案子的来龙去脉说清楚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审清楚呢?”
他们急忙拉住一个刚出公堂的被告,急切地问道:“到底怎么回事儿?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
“海瑞实在是太让人害怕了,你们要是进去一趟就明白了,在他面前,根本就没办法为自己辩解。”有个被告满脸苦涩地说道:“实在是顶不住啊……”
“都别想着能碰运气蒙混过关,这根本没用。”说完,他摇摇头,叹了口气就走开了,还嘟囔着:“洗干净脖子等着被收拾吧。”
那些乡绅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巴不得找个地方赶紧躲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酉时,天已经完全黑透了,今天安排的一百个案子,全都顺利审理完了。
别提那些普通百姓了,就连牛佥事等一众抚衙属官,也都对海瑞佩服得心服口服。
“以前总听说庞士元一天能审理一百个案子,咱还以为是那些演义里为了夸张才这么写的。没想到今天亲眼看见了,这简直就是凤雏先生又现世了啊,中丞可真是神了!”牛佥事等人一个劲儿地夸赞着。
“中丞半天就审完一百个案子,这效率,一个顶俩凤雏!”
海瑞呢,脸上没有一点骄傲的神情,他坐在大案后面,吃着海安递上来的豆豉咸菜,就着稀饭,神色沉稳地问:“今天又接到多少个案子了?”
“大人,又有两千起案子。”负责接收案件的田通判急忙汇报,“但申时过后,来递状的人就明显少了,估计再有一天,府城里积压的案子就基本登记完了。”
“那也至少有六千起。”海瑞忍不住皱起眉头,“本院一天最多只能审两百个案子,就算其他事都放下,也得一个月才能审完。”
牛佥事等人在心里暗暗感叹,这个“才”字真是让人无语啊,别的官员整个任期恐怕都审不了六千桩案子,您一个月就能审完,还觉得时间紧?
“中丞,这已经很快了,不能再强求了。”牛佥事苦笑着说道。
“不行,苏州还有五县一州,难道要审上半年?”海瑞放下粥碗,江南百姓告状的热情如此高涨,确实是他没想到的。
其实,这还是他特意在告示中强调“江南风气刁钻,如果不是涉及民间疾苦、官吏贪污、确实存在冤屈且官府处理不当的情况,不允许上告”的结果。
要不是多次强调不许告刁状,恐怕会出现万人告状的壮观场面。
海瑞望着那堆积如山的案件卷宗,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这剩下的九府一州案件,按照目前的进度,即便自己把这三年任期全都搭进去,恐怕也难以审完。
众官员心里暗自嘀咕,这案子要是再这么审下去,怕是要把全江南的士绅都给得罪光了,要不就别再审了吧。
可海瑞又怎会是半途而废之人?他果断让众官员先退下,自己则独自坐在大堂,对着满桌子的卷宗苦苦思索,这一宿就这么熬了过去。
半夜时分,牛佥事像往常一样巡视防火情况,路过大堂时,发现海瑞依旧坐在那里,身影显得格外孤单,牛佥事不禁暗暗吃惊,心里想着,难道海公就不用睡觉的吗?
第二天一早排衙,海瑞当众宣布了自己的对策,他神情严肃地说道:“此次告状的百姓众多,案件数量庞大,本院一人之力实在难以应对,必须要仰仗各位大人一同审理。”牛佥事、田通判等一干委员听后,赶忙齐声应道:“我等遵命。”
海瑞接着说道:“本院决定,由牛佥事等九位大人每日与本院分厅问案,到了晚上,再把各自审结的卷宗汇总到本院这里进行复核。”
话音刚落,牛佥事等被点到名的佐杂官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出班领命。
海斗士看着堂下众人,严肃说道:“你们别因为人多就懈怠,每天审结的案件不能少于……”随后,考虑到实际情况,降低了要求:“八十件。”
牛佥事等人一听,顿时慌了神,连忙求饶:“中丞饶命啊!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哪能跟中丞您相比。就算不吃不睡,也审不了八十件啊!”
按照一天最多问案五个时辰来算,每个时辰就得审十六件,平均下来,一盏茶的时间要审结两件。
虽说和海瑞盏茶功夫能审四五件的速度比起来,这要求还差得远,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然是超乎能力的范畴了。
一名参议委员满脸苦涩地说道:“中丞啊,我当知县的时候,一天审三十件案子,就已经是极限了,八十件,这真的做不到啊。”
“是啊,中丞。”另一名姓王的委员也带着哀求的语气说,“苏州这边的百姓,人心复杂,虚伪做作的情况日益严重,外表看起来忠厚,内里却藏着各种心思,情况千变万化。我们没有中丞您那样敏锐的洞察力,只能通过反复询问、仔细查证的方式来断案,即便如此,还有十之二三的案子不好决断,仓促之间怎么能判断得了呢?”
海瑞微微皱眉,轻捋胡须,看着眼前的这群人,满心无奈,只得再次降低标准说道:“一天必须审六十件,不能再少了,要是到了时间还没审完,就点灯接着审,审不完谁也别想睡觉。”
说完,他目光冷峻地扫过众手下,严肃警告道:“要是在复核的时候,发现谁因为时间紧,就胡乱判决,搞些糊里糊涂的案子,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是……”牛佥事等人虽满心不情愿,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海瑞见状,缓和了一下语气道:“诸位也别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本院这里帮你们拟定了几条‘判案原则’,按照这些原则去审理案子,既能加快速度,又不至于出太大的差错。”说着,他一挥手,海安便把他抄写的若干张册页分发给牛佥事等人。
众人一边看着册页,一边听海瑞郑重地说道:“第一条,所有的案件,不管事情大小,都必须依据是非曲直,按照法律来处理,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稀里糊涂地和稀泥,必须保证公平公正!”
牛佥事等人听了,脸上露出迷茫的神情,心里暗自嘀咕,这跟提高效率能有什么关系呢?
海瑞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过往官府断案,常奉行‘四六分问’之法。何为‘四六分问’?便是在审理案件时,给原告六分理,便会给被告四分理;给原告六分罪,同样也给被告四分罪,如此行事,原被告双方得失相当,看似公平,实则是为了息事宁人,避免一方因不满而再次兴讼。”
牛佥事等人听后,纷纷颔首,他们皆曾出任过州县正堂之职,这也是海瑞选用他们分厅问案的缘由,方才海瑞所言的“四六分问”,正是他们往昔审案时用以平息事端的惯用手段。
海瑞面色一寒,冷喝道:“天下之事,曲直分明,自有其正理所在!那‘四六分问’之法,不过是乡愿之道,看似折中调和,实则会引发更多争端,此法绝不可行!”
牛佥事等人闻此高论,面露苦笑,说道:“中丞所言极是,自是正理。可这乡愿之举,亦有其缘由,那些刁民打官司,个个只想占便宜,哪里肯吃亏?若让他们丝毫便宜都占不到,定然不会善罢甘休,在这本地若未能如愿,便会层层上告,直至府里乃至南京,届时麻烦可就难以收拾了。”
海瑞坚决地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说道:“你们这是顾前不顾后的做法!‘和稀泥’式的断案,虽能暂时止讼,却会败坏民风,使得刁民愈发热衷于告刁状,此风万不可长!”
那些不讲道理却胡搅蛮缠的人,竟然能轻易获得一半利益,而有理的一方,只要对方一闹,就会得罪人,还会发现告刁状能带来好处,他们看透了官府喜欢“和稀泥”的态度,自然纷纷效仿,导致现在动不动就有数千人一起上告的糟糕局面。
大家听了才明白,原来海公很清楚,来告状的人里,有不少是想浑水摸鱼的刁民。
所以只有严格依法公正判决,让刁民得不到好处,才能减少告刁状的情况,改变江南这种奸猾好讼的风气,海瑞接着说:“这样做不用太久,投机诉讼的数量就会大幅下降。”
“中丞英明。”众人齐声称赞,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听起来很有道理。
当然有效,这就是后世法学界著名的“海瑞定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