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阳炎花田裹上了一层薄霜,却没掩住金色花瓣的暖意。叶辰晨起推开仁心堂的门,就见护花小队的赵青正扛着扫帚,小心翼翼扫着花田旁的积雪,怕寒雪压弯幼苗的茎秆。“叶大夫,苏先生说今日要测根系的阳气浓度,我提前把路扫出来。” 赵青的鼻尖冻得通红,说话时呵出的白气,很快融入清晨的薄雾里。
叶辰点头,转身回屋取了李清瑶的医书 —— 按书页批注的指引,今日需在各村花田的暖阳石旁埋上 “阳炎花种囊”,种囊是苏砚用晒干的花瓣与暖阳石粉末制成的,能在寒冬里为根系补充阳气。刚装好种囊,黑石村的老者就提着竹篮赶来,篮里是热腾腾的年糕,裹着粗布还冒着热气:“快到年关了,村里蒸了年糕,给你们送些尝尝,也讨个‘年年高’的彩头。”
三人带着种囊与年糕,先往陨邪神山脚下的主花田去。苏砚早已在田埂旁摆好测阳仪,仪器的指针随着土壤下的阳气波动轻轻晃动。“山坳处的阳气浓度刚好达标,但雾隐村那边海拔高,恐怕得多埋些种囊。” 苏砚指着测阳仪上的数据,指尖在羊皮地图上圈出重点区域,“咱们分三路走,我去清溪村,林风去落石村,叶兄去雾隐村,日落前在城隍庙汇合。”
叶辰带着两名修士往雾隐村赶,山路覆着薄雪,马蹄踩在雪上发出 “咯吱” 声。快到村口时,就见老村长带着村民们候在路边,每人手里都拿着捆干柴:“知道你们要来看花田,我们提前把花田旁的雪扫了,还烧了些柴,给土壤提提温。” 村里的孩子们也跟在后面,手里捧着用阳炎花瓣编的小灯笼,灯笼里点着松脂,暖黄的光映着雪,格外热闹。
雾隐村的花田旁,叶辰蹲下身,用特制的铁铲在暖阳石旁挖了浅坑,将种囊埋进去,再浇上稀释的阳炎花液。花液渗入土壤的瞬间,测阳仪的指针猛地跳了一下,阳气浓度肉眼可见地升高。“这种囊真管用!” 老村长凑过来看着仪器,脸上满是惊喜,“等开春了,咱们再在花田旁种些果树,让花田和果树一起长,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叶辰笑着点头,从行囊里掏出几包新培育的 “耐寒阳炎花” 种子,递给老村长:“这是苏先生刚培育出来的,明年开春种下去,冬天也能开花,到时候雾隐村的花田,就能一直有金光护着了。” 孩子们围上来,好奇地看着种子,叶辰便教他们辨认种子的纹路,告诉他们哪种纹路的种子能开出最亮的花。
日落时分,众人在城隍庙汇合,带回的都是好消息 —— 各村花田的阳气浓度都达标了,林风还在落石村发现几株提前冒芽的阳炎花幼苗,是根系阳气充足的征兆。城隍庙前的空地上,村民们早已搭好了灶台,正煮着热气腾腾的肉汤,空气中混着肉香与阳炎花的淡香。
“今年过年,咱们就在花田旁守岁!” 老者提议,村民们纷纷响应。大家一起动手,在花田旁挂起红灯笼,灯笼上贴着阳炎花的剪纸,夜风一吹,灯笼轻轻晃动,映得花田一片通红。护花小队的成员们弹起了乐器,孩子们围着花田唱歌,老者则给大家讲着当年李清瑶治病救人的故事,讲到动情处,众人都安静下来,目光落在花田中央 —— 那里仿佛有个穿素白裙衫的身影,正笑着看着这片热闹景象。
守岁到深夜,叶辰突然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笺,是从圣阳谷寄来的。信是圣阳谷的谷主写的,说谷中的阳炎花今年开得格外茂盛,听说江城用阳炎花建起了护封网,特意送来了一批 “阳炎花母种”,能让江城的阳炎花长得更壮,护封效果更强。“这是清瑶当年待过的地方,他们还记得咱们。” 叶辰将信笺递给众人,声音里满是感慨。
大年初一的清晨,阳光洒在花田上,薄雪渐渐融化,阳炎花的金光比往日更亮。村民们带着自家的年货,来到花田旁拜年,互相说着吉祥话,孩子们则在花田旁放风筝,风筝上画着阳炎花与护封同盟的标志,飞得老高,像在向天空宣告这片土地的安宁。
叶辰站在花田中央,望着眼前的景象,掏出怀中的医书,轻轻翻开。书页上的批注在阳光下格外清晰,仿佛李清瑶就在身边,与他一起看着这片被守护的土地。他知道,新的一年,护封网还会继续扩展,还会有更多村落加入进来,而这份守护的信念,会像阳炎花的根系一样,深深扎在每个人心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