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李贽服了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3080字 发布时间:2025-10-15

第413章 李贽服了

  李贽完成文章创作,缓缓抬头,目光落向那宽大的书案,此时,海瑞已停下手中之笔,端正坐姿,静静地看着他。

  “李教授写完了?”海瑞语气平淡地问道。

  “这并非难事。”李贽轻轻一笑,回应道。

  “拿上来,本院要看看。”海瑞微微抬手,示意一下。

  “是。”李贽随即将自己墨迹尚未干透的文章恭敬地放在书案之上,而后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海瑞的文章,笑着询问:“属下可否有幸拜读中丞的大作?”

  “有何不行?”海瑞点了点头,拿起李贽的文章,同时示意他可以把属于自己的文章拿走。

  就这样,两人在书案旁,一个站着,一个坐着,开始仔细阅读对方的文章。

  李贽在文章破题方面,与卢知府的思路有所不同,他没有绕弯子去刻意迎合海瑞的观点。

  而是直接以“富与贵人之欲也”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坦然且大方地为个人私欲进行辩护,同时毫不留情地对朱熹所倡导的“灭人欲、存天理”观念加以批判。

  他指出“私者,乃人心之所向,人唯有私心,其内心才能真正有所展现;若连私心都没有,那便如同没有灵魂一般。”

  在他看来,自私之心本是人的天性,而且正是这种自私的本性,成为推动人们不断追求上进的动力。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追求和努力方向,农民阶层,他们每日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对于他们而言,满足自身的温饱需求,解决饥饿问题,是生活中最为实际的诉求,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耕耘,才能收获足够的粮食,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所以才会不辞辛劳地在土地上挥洒汗水。

  工商阶层同样也在为自己的目标而拼搏,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和经营之中,努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读书人群体也不例外。他们寒窗苦读,日夜钻研学问,其背后也有着升官发财的私欲驱动,通过读书取得功名,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他们渴望凭借自己的学识,在官场中谋得一席之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带来荣耀和财富。

  基于对人们这些行为和需求的观察与思考,李贽提出了“人欲既是天理”的观点,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即人们的各种欲望和追求,只要是基于合理的需求,就应当被认可和尊重,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天理的一种体现。

  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李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他除了对自己所厌恶的扒灰老汉进行毫不留情的鞭挞之外,还对让他既羡慕又嫉妒的海瑞发起了挑衅。

  李贽还在文章中阐述了“天尽世道以交”的理念,他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特别是商业交易,提升到了合乎天理的层面,在他看来,商业交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需求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是合理且正当的,符合天理的运行规律。

  在国家治理方面,官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呢?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国家之所以常常陷入动乱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对社会经济活动干涉过多所导致的,当统治者过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时,往往会打破市场的内在平衡和发展规律,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贽希望朝廷和官府能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恰当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只维持国家和平与社会安定即可,对于社会的经济生活,要不干涉或者尽量少干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拥有充分的自由。

  当人们能够自由地追逐财富,进行自由交易时,他们的天性就会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自发调节、和谐长久的社会经济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每个人都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繁荣。

  他理想中的“至人之治”,简单来说就是顺应当地风俗与民众特性,不强作干涉。

  李贽的文章让海瑞颇感意外,本以为道学风范浓厚的卢知府,竟会启用这般离经叛道的狂人担任府学校长。

  对于李贽借“至人之治”暗讽自己不应扰乱地方正常经济秩序这一主张,海瑞并未动怒。一来,他身为巡抚,不至于与府学校长计较;二来,李贽的思想颇具其精神导师丘濬的遗风。

  不过,丘濬从根本上否定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倡导农商并重,而海瑞的态度相对保守,他认为仍应“以农为本,以工商为辅”,所以海瑞的文章主要阐述了之前向李铭表达过的义利观,鲜明表明自己保护工商业的立场,强调打击的只是那些巧取豪夺、盘剥百姓的寄生者。

  与李贽的雄文相比,海瑞此文稍显温和,理论高度也略逊一筹。

  其作用远超李贽那篇文章,大上十倍百倍。

  原因无他,此文出自应天巡抚海瑞之手,文中,海瑞向江南两千万百姓清晰表明态度,他不仇富,尤为推崇勤劳致富,对以工商途径致富也并无异议,同时,他郑重宣布自己保护合法收入、积极鼓励工商业的明确立场。

  李贽心里明白,这篇文章一经发布,那些围绕海瑞的“仇富”流言便会自行消散,江南的人心也会迅速安定下来。

  至此,他彻底心服口服,二人观点虽有相似之处,但高下之分尽显。

  李贽觉得自己不过是一味抬高调门、空发议论之人,而海公却能从大局出发,安抚民心,拨乱反正,为执政奠定基调。

  想想也难怪,自己只能做个教书匠,而人家却能担当应天巡抚这一要职。

  李贽不再有与海瑞较劲的念头,他放下文章,拱手行礼,诚心受教,准备告辞离去。

  海瑞看他一眼,语气淡淡地问道:“你就是李卓吾?”

  “正是属下。”李贽有些意外,新来的巡抚竟知道自己,“中丞认识下官?”

  “在苏州城,李叫兽那可是声名远扬,想不知晓都难。”海瑞微微露出似笑非笑的神情,缓缓说道,“你提出的那些观点,对错暂且不论,不过有一个问题相当严重。”

  “还望中丞不吝赐教。”李贽一听,顿时进入战斗状态,就像斗鸡一般,准备和海瑞好好辩论一番。

  “说到底,现在只有你一家之言,府学怎么能成为你一个人的一言堂呢?”海瑞接着建议道,“不妨学学当年安定先生的做法,多邀请一些国内有名的儒士过来,大家一起讨论辩论嘛。”

  李贽是何等聪明之人,怎么会听不出海瑞这是在保护自己呢,就好比一只兔子在街上,十分显眼,但要是藏进树林里,就没那么引人注意了,而且通过辩论,还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进一步提升名声,这着实是个好主意。

  “属下领命,百家争鸣做不到,七八家总还是能找到的。”李贽赶忙再次作揖行礼,这次比之前可要诚心多了。

  这就相当于领了尚方宝剑,可以名正言顺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了……

  海瑞又看向不知何时站在大案另一侧的卢知府,问道:“卢知府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有没有道理?”

  “确实很有道理。”卢知府满脸敬佩地说,“中丞高瞻远瞩,这话真是价值千金啊。照这么下去,苏州的文教肯定会兴盛起来。真可以说是古有范公,今有海公了。”

  “你别光给本院说好话。”海瑞依旧神情严肃,一本正经地说,“这第一期辩论,就用这个题目,怎么样?”

  刚才卢知府凑在李贽旁边,也读了海瑞写的文章,虽然发现自己理解偏了题,但他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原来,海瑞明确表示不会仇视富人,也不会打击工商业,对于富得闻名天下、以工商为根本的苏州府来说,这可真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既然已经明白了海瑞的想法,卢知府一个劲地点头说:“这个题目好,在江南这边讨论特别合适,正好能给士绅和百姓指点方向,让大家的想法回到正路上来。”

  卢知府说着话,一边用眼角余光瞟着海瑞的脸色,看到他露出赞许的表情,这才又提议道:

  “不如从今天的文章里,挑出一些立意很好的,编成个集子,印一批出来,然后发给各个府的官员和绅士们看看,好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讨论,这样讨论起来就能更有内容了。”

  海瑞点了点头,说道:“卢知府有着容人的雅量,看待问题也颇具高度,就按照你所说的来办吧。”

  稍作停顿,他脸上终于浮现出一丝笑容,接着说道:“不过还是让巡抚衙门来负责印制吧,这样也能让各个府衙更加重视此事。”

  “是。”卢知府和牛佥事赶忙齐声应道。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