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条约
书名:穿越大明落榜娶娇妻 作者:落魄小书生 本章字数:3204字 发布时间:2025-10-14

第411章 条约

  今日,新任应天巡抚海瑞正式走马上任,他所管辖的十府一州那十一位地方长官,还有苏松常镇兵备道、徽宁池太兵备道以及督粮道等地方监察官,都依规矩前来拜见。

  此刻,海瑞身着绯红官袍,稳稳端坐在大堂主位,那十五位地方高官皆如鹌鹑般噤若寒蝉,连正眼瞧向海瑞的勇气都没有。

  偌大的巡抚大堂内,满眼皆是红袍身影,安静得连针落地的声音都能清晰可闻。

  良久,这份令人窒息的沉默终于被海瑞开口打破。

  “在场诸位皆是守令、司道一级的正印官,一个个在官场历练最短也有十几年光景,场面上的客套话定然比本院说得更为漂亮。”海瑞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咱们就别绕弯子了,直入正题吧。”

  “请中丞训示。”卢知府等人满脸惶恐,仿若老鼠见到猫一般,战战兢兢地回应道。

  “江南吴中一带,向来是天下首富云集之地,可如今诸多积习滋生弊端,竟有颓靡不振之象,本院承蒙圣恩,前来巡抚江南,定要清理这些积弊、整肃风纪,如此方能不辜负皇恩浩荡。”海瑞目光坚定,掷地有声道。

  海瑞朝着北方恭敬地拱了拱手,而后神情坚毅、斩钉截铁地说道:“依本院之见,若要清理长久积累的弊端、整顿风气与法纪,关键在于切实约束好各级官吏,教化民众、移风易俗,若由知府着力推动,便能造福一府之地;若由知县积极施行,便可惠及一县之民。地方上的主要官员若能称职履职,那么这一地区的百姓便能安居乐业;反之,若其不称职,百姓便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常言说得好,‘欲使百姓安宁,需先端正守令’,而要让守令端正行事,就必须先确立明确的法规制度。”海瑞轻轻一挥手,田柏光便捧着厚厚一摞纸页走上前来,将其分发给在场的众位大人。

  “这是本院以在知淳安、兴国时所制订的条约为参考蓝本,结合江南当地的实际状况,稍作润色与调整后,精心制订的《督抚条约》,共计三十五条,现郑重颁行给诸位大人,你们回去之后,也要将此条约颁布施行到各州县去,务必要求府州县的所有官吏,皆严格按照此条约执行,不得有丝毫违反之举,否则,休怪本院严惩不贷!”

  言毕,他猛地一拍惊堂木,发出“啪”的一声响动。

  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得一众四品高官齐齐打了个哆嗦,赶忙打开手中的《督抚条约》仔细研读起来。

  简单来说,这《督抚条约》乃是海瑞为自己以及下属官吏专门制订的法规制度。

  概括而言,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严禁下属在接待自己时铺张浪费。明确规定,自己到地方时,官吏不得出城迎送;本院所到之处,不用鼓乐,不许铺毡结彩等。

  二是抵制奢侈靡费。例如规定自己到州县,只在原有公所居住,不许另行改建;公所中的陈设,也只能用原有的,不得新制;自己在地方吃饭,物价高的地方,每餐不得超过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每餐不超过两钱。

  三是禁止贪污及将公物据为己有。规定“不是为公为民,决不支用公物”,不得用公物请客送礼。办私事要用自己的俸金,如果公私不分,混用公物,便以贪赃论处。

  四是禁止行贿受贿。规定不许给长官送礼,同时也要严防胥吏收受贿赂。若官员行贿,将加重处罚。

  五是严惩渎职行为。所有例行和交办的差事,都要按时完成,否则将受到惩罚。比如各府县负责开饷的官军领不到两项,府县官也不能支取,或者把府县的俸禄扣发给官军。

  卢知府与同僚们仔细研读完毕这份《督抚条约》后,皆瞠目结舌,满心震撼。

  那条约上的规定,简直严苛得超乎想象,不准受贿、严禁贪污,日常的交际应酬吃喝之举也被明令禁止,就连讲求排场、做事拖沓磨洋工这类行为都在约束之列,这哪是当官该有的模样?这般下来,这官儿当得还有何乐趣可言?

  令人无奈的是,海瑞不仅要求他们这些下属严格遵循条例,更是严于律己,且对自己的要求几近苛刻,毫无回旋余地。

  面对如此情形,知府司道们纵有满腹怨言,却也不敢轻易吐露,只能一个个耷拉着脑袋,面色如苦瓜般,可怜兮兮地望向海瑞。

  “诸位不必这般苦闷。”海瑞仿若未见众人神色,淡然说道,“这三十五条《督抚条约》,相较于从前我在淳安兴国所定的条例,已然宽松许多。而且,其中每一条都能在《大明会典》里寻到依据,绝无任意一条是本院凭空捏造,刻意为难大家的。”

  “这……”镇江的钱知府犹豫再三,终是忍不住放低声音开口道,“中丞大人,那《大明会典》之中,着实有不少条款,于实际施行而言,颇有些不近人情啊……”

  海瑞斜睨他一眼,神色平静,缓缓道:“所以本院才只择取了这三十五条予以颁行。钱知府若是还嫌不够,本院此刻便能专为镇江府,再添几条新规!”

  “不,不,不……”钱知府被吓得浑身一激灵,毛发都仿佛竖了起来,赶忙连连摆手,急切地说道,“够,够,足够了……”

  本以为不通融也就是维持现状,可这一旦通融起来,对方不仅不见好就收,反倒还要额外再添几条要求,这谁能承受得住啊?

  在场的一众官员见此情形,顿时都不敢再言语半句,纷纷闭上嘴巴,此刻,没人敢再跟海瑞这位出了名的“阎王”去讨价还价分毫。

  大家心里默默想着,横竖海瑞也就在这儿主政祸祸三年,大不了全当是坐三年牢,熬过这一阵子也就过去了。

  《督抚条例》一经颁布,便即刻生效。

  海瑞雷厉风行,当场就开启了问责流程,他目光锐利地扫视一圈后,最终落在站在队列末尾的衷贞吉身上,神色严肃地问道:“衷知府,本官仔细查阅了林中丞尚未完成的公务文书,发现应天十府之中,如今已有九府顺利完成清丈工作,唯独松江迟迟未见动静,你可知这究竟是为何?”

  “回禀中丞。”衷贞吉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赶忙出列,深深鞠了一躬,身体都因紧张而微微颤抖,声音带着一丝颤音说道:“松江此地的乡绅势力实在太过庞大,官府在他们面前根本无力制约,此前林中丞也曾亲自坐镇督办此事,结果却遭到当地乡民的围攻……”

  衷贞吉心里很清楚,如今徐家这边的局面本就千疮百孔、摇摇欲坠,自己若不赶紧划清界限、表明立场,恐怕日后麻烦缠身。

  “不过中丞放心,下官回去之后,定会即刻着手去办理此事!”

  海瑞神色冷峻,缓缓吐出两个字:“年底。”接着目光坚定地看向衷贞吉,说道,“年底前务必完成清丈工作,若做不到,你就自劾吧。”

  衷贞吉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恭敬地应道:“下官遵命。”随后默默退下。

  海瑞又将目光转向卢知府,轻声唤道:“卢知府。”

  卢知府被这一声唤得心头一紧,吓得打了个寒噤,急忙出班,有些慌乱地回应:“下官在。”

  海瑞微微皱眉,沉声道:“本院计划巡视所辖府州县,第一站就定在苏州。”

  卢知府硬挤出一丝笑容,那笑容看起来比哭还难看,赶忙应道:“遵,遵命,能迎来大人巡视,实乃苏州之荣幸。”

  苏州府学坐落于三元坊,与沧浪亭隔街相望,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乃范文正公所建。

  据说当年范文正公担任苏州知州时,出资买下了这块地,本打算在此择地定居。按照当时习俗,他请来风水师查看地形。风水师仔细勘察后,满脸欣喜地告诉他,此地乃是一块风水宝地,若范公在此安家,日后必定世代显贵,公卿辈出。

  换作旁人,听闻此言,只怕早已欢天喜地地着手盖屋安家,满心期待着家族的富贵荣华。然而,范公却有着更为高远的胸怀和慈悲之心,他深思熟虑后认为,若只是自己一家在此安家富贵,意义终究有限。相较之下,若是在此处建一座学校,让吴中地区的子弟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那才是造福一方的大善举,大家都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

  于是,范公毅然捐出这块土地,在此精心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当时苏州水患严重,远没有现在这般发达。

  范仲淹创建学府时,仅有二十来个学子入学,手下人觉得学校建得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却自信满满地说:“我怕以后会觉得它小呢。”

  于是,他请声名远扬的安定先生胡瑗担任首席教师,吸引众多著名学者纷纷到苏州讲学,一时间,场面极为壮观,影响力遍及全国。这不仅让苏州从此成为文教兴盛之地,还推动了全国官学的建设,自此,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文教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自宋朝以来,吴中地区高中进士的有数百人,担任高官显贵的不计其数,苏州既不是都城,也不是繁华的大都会,却能繁华程度冠绝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范文正公的恩泽。

  所以,海瑞把巡视苏州的第一站定在苏州府学,就很容易理解了。

  他是要把范文正公当作榜样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