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仄难行,凿石为道。”
——清代《四川通志》
龙泉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200公里,宽约10公里,是分隔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天然界线,其隘口集中分布于今天的成都龙泉驿区至德阳、眉山一带,成为从东面陆路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要道。在冷兵器时代,此处的地形优势极为显著:
一、狭窄通道。该隘口最窄处仅容数人并行,且两侧崖壁陡峭,易守难攻。
二、水文辅助。该隘口周边有沱江、岷江支流环绕,春季河水上涨之时可形成天然壕沟,增加敌军迂回难度。
面对伐蜀远征军的进犯,被瘟疫重创的蜀人利用龙泉山隘口狙击入侵者。
……
远方的成都平原笼罩在一层淡青色的薄霭里,而残冬的寒意依旧盘踞在龙泉山隘口,如同一位恋栈不去的古老神明。山脊的背阴处,最后几条冰雪的纹路嵌入嶙峋的岩石,在午后微弱的日光下泛起苍白的光泽。然而,生命的气息已不可遏制地从泥土深处苏醒。向阳的坡地上,点点新绿倔强地刺破去岁枯萎的蕨草丛,仿佛大地母亲织就的碎锦。几株野山樱的枝头,花苞已鼓胀得如同玉坠,只多待一场春暖,便要绽出浅绯的云霞。隘口下方的谷地中,融雪汇成的细流涓涓作响,水声清泠,洗刷着千年古道上的砾石。这条蜿蜒于山脊线上的小径,是连接成都平原与东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此刻,它显得格外寂静,唯有风穿枝桠的呜咽。空气中混杂着湿润的土腥与草木萌发时特有的清苦芬芳,沁人心脾。
“报!我军已提前占领所有隘口制高点,只要敌人敢进犯,我军即可借助各制高点的滚木礌石封锁路径!”
“蜀国第一勇士”站在隘口极目东望,他聆听着年轻副官的述职。前者身负大号青铜甲胄,甲片在温煦春光中闪烁冷冽寒光,犹如蛰龙鳞甲迎春苏醒。他的身形魁伟如山岳,腰间挂铜锤,古铜面庞刻画出风霜的痕迹,眉宇间凝聚着经年征伐的坚毅,其如炬的双眸在春日柔光中折射出锐利锋芒。一阵春风拂过山野,即使周边新绿蔓生,却难掩此人肃杀之气。
此人名为巴图盛,被蜀人誉为“蜀国第一勇士”,相传其12岁独身射杀食铁兽(野生大熊猫),14岁搏杀川熊毫发无损,17岁赤手降服蜀虎为坐骑……天生神力,粗中有细。巴图盛奉蜀王之命领军布防于龙泉山隘口。
巴图盛问副官:
“山腰平缓处的水源与粮草备足了吗?”
副官道:“禀报将军,格秃千夫长已按您军令备足。”
巴图盛说:
“传我军令,所有山顶制高点的百夫长须严密监控东方敌情,不得松懈!我此前指示的部分路段凿山扩道工作必须抓紧!连接各部的山道越宽,越有利于我部调动有限兵力抗击入侵者……另外,一线战士们抓紧时间修补龙泉山隘口各处风化坍塌的土石垒砌关墙,所有十夫长、伍长都要身先士卒,尽快利用随处可见的红砂岩块堆砌缺口,让敌人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