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廷经历了宫廷巨变,朝中各族势力都重新整理。
太子已死,储君之位空缺,朝中因立谁为太子颇有传言,武帝生有六个儿子,二子齐王闳早年夭亡,现在为长着是武帝三子燕王刘旦,依大汉礼制立长子为太子,刘旦自请上奏请进太子之位。
此时武帝听闻传言,太子之事与燕王有关,此时燕王上奏进太子位,武帝起了疑心,没有恩准。
贰师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为儿女亲家,两人商议立自己的外甥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而此时恰逢匈奴分兵两路从五原、酒泉来犯。
武帝下诏:令李广利领兵七万出五原迎敌;重合候马通领四万出酒泉迎敌;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军两万出西河接应。
临别之时李广利嘱咐刘屈氂,让他上书请立昌邑王为太子,刘屈氂诺许。
武帝这天正在听前线战报,唯有李广利的部队迟迟未回,这时中书令郭穰密奏说贰师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密谋立昌邑王为太子,丞相用巫蛊之术预谋迷惑陛下心智。
武帝勃然大怒,拿下刘屈氂,定罪大逆不道,腰斩于市,全家皆被枭首示众,连带李广利全家全部下大狱。
李广利听闻大吃一惊,因前方战事不利,担心回朝被诛,遂投降匈奴。
武帝一听,下旨斩李氏一门。
此时武帝自思量:宫中巫蛊稍稍平息,今又出巫蛊案,此事是真是假,实非人心能判断。
刘屈氂被斩朝中大臣闻出皇帝的心思或有些许悔意。
壶关三老令孤茂上奏武帝:臣听闻,父好比是天,母好比是地,子好比是天地之万物。上天平静,大地安然,万物才能茂盛;皇太子为汉嫡长子,理应继承大统。江充不过是个市井奴才。陛下对他重用,而他却用陛下的诏命来迫害皇太子,对皇太子栽赃陷害,使父子关系隔绝,太子见不到皇上的面,被乱臣构陷,独自蒙冤,无处申诉,起而杀江充,又害怕皇上降罪,被迫逃亡。太子作为皇上的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也不过是为了自保,臣以为并非居心谋逆。那江充先前害死赵太子,天下无人不知。今陛下不加查证,发雷霆之怒,征调大军追杀太子,臣心中实敢痛惜。希望陛下平心静气,放宽心怀,不要对太子所做耿耿于怀,臣对陛下一片忠心,冒死上奏。
武帝看完奏折,有些感悟,经调查官吏、百姓中的巫蛊案,多数不真。
丞相刘屈氂被斩的消息,轰动全国,自然时刻掌握朝廷动向的玉途奇也得到消息。
这些日子他就一个信念,如何想办法找机会为太子申冤。
壶关三老的上奏,让玉途奇发现时机到了。
玉途奇冥思苦想,想到一条妙策,以前太子有个门客名叫田千秋,经太子举荐做了为高祖皇帝刘邦看守供庙的长史。
玉途奇四人深夜造访田千秋。
真真的把田千秋下了一大跳:“您是楼兰二殿下吗,我曾在太子府见过您。”
“正是”,玉途奇继续说:“今日来找田长史,有事相商。”
田千秋道:“殿下有事吩咐便是。”
玉途奇说:“田长史对太子谋反一事如何看待?”
田千秋道:“真实情况我不了解,我相信太子不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那田长史敢不敢上奏皇帝为太子鸣冤。”
田千秋道:“我受太子知遇之恩无以为报,上奏陛下自是分内之事,只是我小小看庙官,太子起兵时我又不在场,如何上奏。”
玉途奇笑到:“这我已经想好了,你先看看这个”,说着把太子血书拿出来。
田千秋对着烛光一看,泪水止不住的流下来,哀叹道:“这真是莫大的冤孽。”
玉途奇俯身过去跟他低声耳语了几句。
第二天,田千秋把奏折写好连同太子血书一起呈奏武帝。
奏折上说:陛下,昨日高祖皇帝托梦与我,让微臣上奏陛下,儿子动用父亲的军队,如果定罪也不过是鞭刑,天子的儿子误伤人命也不算什么罪过,待臣从梦中惊醒发现身边放着这份用太子鲜血写成的遗书,特呈奏陛下。
武帝瞪大眼睛看完这封血染征袍的遗书,心里不断的想:这是真的?看笔迹是太子所写,上面还盖有太子印迹,太子造反之时田千秋并不知情怎么会有太子血书,难道真是高祖显灵,这是提点朕做错了,不要毁了他老人家开创的大汉王朝。
武帝想罢多时,紧急召见田千秋,对他说:“朕父子之间的事,外人难以插言,今高庙有灵,借你来提点朕,朕应为你重任。”
遂下诏封田千秋为大鸿胪。又下诏江充、苏文满门抄斩。
武帝怜惜皇子刘据,在太子自缢之地湖县修筑思子宫,宫中建有归来望思台。这真是:骨肉乖离最可悲,宫成思子悔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