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上下四方,往古来今。
人类对宇宙有诸多华美、神圣、高妙的想象。
在藏密时轮派的观论里,世界凭结于五种微渺而基本的尘——地、水、火、风,以及虚空空——它们由共同的业果联系。其中,风涵于虚空,并塑形为轮,其内负火,水寓于火中,并将地覆裹。虚空之内,四轮逐相套融依托,并为一圆盘托举。这一五尘1,相互掣肘、刻画、生灭,是为一个大千世界。
《老子》以为,有一混成态,先于天地而生,空寂寥远,独立不移易,周行不止,是为事物之母。不知其名,而以道言。这道的物性,惟于一恍惚。惚恍中育有万象,恍惚中形诞物实,深冥中凝存本精。细讲的话,视之不见者曰夷,听之不闻者曰希,抟之不得者曰微。三者皆本,故而不可追诘,于是混为“一”,其上不皦,下不昧,纷纭淆乱而不能名,终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即所谓惚恍。惚恍之道生一,一复生二,二复生三,三则衍生万物,而万物在负抱阴阳,冲气以塑和。
白方人认为世界是瀚海抛散出的一粒粒沙砾,它们皆是狼天(一作朗天)身体的烛影,随风来去消长,直至重回瀚海;在荦氐的传说里,宇宙是一张燃烧着自身眼泪的细密竹卷,书卷上的卦象文字不断为泪水渍毁、烬灭、染显,直到竹卷自身摧折为止。
至于世界各处,各式众神以星为居住、示现,拱卫中央帝神王权的宇宙,虽大致相当,然细究其纹理,意旨、表达亦是多异。
“丰富的想象力。”
时代来到如今。天文台盼着天宇。
太阳鞠育地月,银河里有数千亿个姿色不一的太阳。比银河系更大的近邻是仙女星系,他与银河系相携,同其余数十个矮星系组成了直径约1000万光年的本星系群。一些比本星系群更大的集合体,直径达6000万光年左右的星系团,又与包含本星系群其余十几个星系群与星系团组成了本超星系团,而这一切,只是宇宙更庞大、幽邃,无路可寻的真空之下,一张令我们安居其间却仍不令我们窥得太多讯息的织网——它起于毫厘的微妙参差,于不可设想的涓滴里缓慢地奔流。它夸张的边际形成了渺小的闭环,却又在最僵硬顽固的封锁里,形成了不受约束的广弥……
当现实于一切“想象”之上扇掀它起半掩的面纱时,畏怖的神灵龟缩于沉默,道继续无言,风火的叠轮在天堂陨落,而人们,不得不握住仅存的信念与科学,用只能为自己辨识的呼声在时空中前行。
但这穷困、稀薄、卑微与彷徨,就是人的宇宙。
宇宙也是在不均的穷薄中彷徨的生命。它也有变易的形态,会犹豫、惨淡及衰亡。
担忧的声音传来:“可它真的会吗?”
“无论如何,至少于此刻,我们永存。”
初稿作于庚午己卯,今佚。现采光儿之风重作,时亦庚午己卯也。
注释:
1、原注:汉地佛教以色、声、香、味、触五境为五尘,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