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葡萄】3、行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王维
1、
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上学时读过,但印象不深。
如烙印般刻在记忆中再也难以磨灭,是在十几年前看报纸时。
当时看到一篇评球文章里的一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一记远射……”
那一刻,一种从未有过的意象侵入我脑海,电光火花之间,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这首诗: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瑰丽。
也深深震撼于竟然有人能够如此表达!
此人便是盛唐诗佛王维。
关于王维,世人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诗里画中,气象万千,犹在眼前。
2、
下面是王维的另一首诗: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了解这首诗,是在八年前重读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发现小说里面引用了“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去搜索它的意思。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白马啸西风》,但是八年前才发现了这首诗是王维写的。
这首诗让我对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以及王维的山水田园之外的其它诗,有了更多的了解。
《酌酒与裴迪》与王维那些山水田园画卷般的诗风格迥异,让人不禁想去了解王维到底经历了什么。
3、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纵观王维一生,还是比较顺利的,不管顺流逆流,都没有太大的挫折。
“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与其说因为他经历了什么悲惨遭遇,倒不如说因为他亲眼见过太多残酷斗争。
李林甫的得势,恩师张九龄的失势,也许都加深了他的这种感慨。
但王维的彻悟,也不仅在于残酷斗争的亲见,也在于世事变幻的亲历。
“安史之乱”后,王维为了报答皇帝的器重,忙于朝廷工作,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四年,于公元761年离世,终年六十一岁。
4、
一生向往悠闲自在,却一生奔波忙碌不停。
三十一岁亡妻,以后三十年未续弦,独守空房如遁空门。
母亲崔氏病故后,王维要求将他扩修“辋川别业”园林变成佛寺,上表朝廷,没有批准。
一生心清向佛求隐,却一生面对浊世横流。
这首诗或许可以表达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叹白发》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王维的诗的风格洒脱而不张扬,实如山水田园,通透而不造作,诚得诗佛之称。
5、
再看他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有人说这是他的山水田园代表作。
但是山水田园何处无,佛境禅心几人有?
没有透彻的心,山水也只是蒙尘的画卷。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字句毫不晦涩,心境如此豁达。
每每读到此句时,我都在想,“行云流水顺其自然”与“随波逐流”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如果不同,到底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