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夕工程”的推广会开得人头晕。空调冷气咝咝地吹,PPT一页页翻过,全是“覆盖率”、“满意度”、“智慧养老生态”。领导在台上讲得投入,底下各街道、社区的人埋头记笔记,眼神发木。
齐小康坐在后排,指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划着道道。他刚从市里参加完一个“智慧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回来,脑子里还塞满了那些炫目的新名词和宏大数据。但眼前这“暖夕工程”,听着总有点隔靴搔痒。
散会后,他被副局长叫住。
“小康,市里交流会收获不小吧?”副局长笑眯眯地,“正好,‘暖夕工程’下一步要深化,特别是得引入更多社会力量,不能光靠政府兜底。你思路活,想想办法,搞点创新模式出来。做个方案,尽快给我。”
任务派下来,轻飘飘的,却沉得压手。创新?模式?他听着那些留在会场里继续交换名片的喧嚣,心里有点空。
回到办公室,他对着电脑发呆。搜了一堆国内外养老服务的案例,高大上的很多,但落到这片老旧城区,总觉得水土不服。
手机在桌上震,是试点楼那个微信群。有人发了几张照片,是几个老人聚在楼下空地上,自己搬了小桌小凳,在打牌、下棋。阳光很好,老人们笑得挺舒坦。下面有人跟了一句:「自个儿找乐子呗,比待家里强。」
齐小康盯着那照片看了很久。那些自发凑在一起的老脸,比PPT上任何光鲜的图表都更戳人。
他忽然关了那些案例网页,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标题打下:《关于依托现有社区资源拓展“暖夕工程”线下活动空间的初步想法》。
他没提什么“创新模式”,就写怎么利用小区里那些边角空地、闲置角落,由社区稍微支持点桌椅、遮阳伞,让老人们能自发聚集起来,搞点棋牌、喝茶、晒太阳的活动。花不了几个钱,也不用太高科技。
写完,他自己都觉得这方案太“土”,太没“亮点”。犹豫了一下,还是发给了副局长。
邮件发出去,石沉大海。
几天后,副局长把他叫去,脸上没什么表情:“你那个想法,太简单了。现在讲究的是‘智慧养老’、‘医养结合’。我们要吸引社会资本,需要的是能上台面的项目。你再琢磨琢磨,往高端了想。”
从办公室出来,齐小康心里那点刚燃起的火苗,又被踩灭了。他骑着车,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路过那些高档养老公寓的广告牌,画面精致,笑容标准,看着就像另一个世界。
鬼使神差地,他又拐进了那个试点小区。正是下午,几个老人果然又聚在楼下那小块空地上,打着牌,喝着搪瓷缸里的茶。阳光晒得他们眯着眼,看起来很惬意。
他停下车,远远看着。没人注意到他。
看了一会儿,他忽然注意到有个老人一直没参与打牌,只是坐在旁边的小凳上,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是吴工程师,那个曾经对电梯盼星星盼月亮的老先生。他老伴坐在轮椅上,就在他身边,目光有些呆滞地看着前方。
齐小康走过去。
“吴工。”
吴工程师抬起头,看见是他,勉强笑了笑:“齐干部啊。”
“阿姨最近怎么样?”齐小康看向轮椅上的老人。
“就那样。认不得人了。”吴工程师声音低沉,带着疲惫,“推她下来晒晒太阳,听听声儿,也算有点活气。”
齐小康心里一涩。他看着这对老人,又看看旁边那些打牌说笑的人群。热闹是他们的,吴工和老伴像处在另一个孤岛上。
“平时……有人来看看吗?”他问。
“社区志愿者偶尔来。孩子们忙。”吴工程师摇摇头,“老了,就这样。”
坐了一会儿,齐小康推着车离开。心里堵得厉害。
他想起副局长说的“医养结合”,想起那些高大上的养老公寓广告。那些都很好,但离吴工们太远。
回到办公室,他鬼使神差地,又点开了那个“智慧社区”平台的后台——自从上次事件后,他的高级权限居然没被收回。
他翻看着接入平台的各类服务商列表,家政、送餐、维修……突然,他注意到一个用户活跃度极低的模块:“健康监测互助”。
点进去,功能很简单:邻居可以自愿结对,共享基本的健康数据异常提醒(如心率、步数骤变),并设置紧急联系人。
设计初衷大概是好的,但几乎没人用。太隐私,太敏感。
一个念头冒出来。他查了一下这个模块的后台配置,发现可以极简运行,甚至不需要绑定复杂设备,手动录入一些基础数据都能触发预警。
他盯着屏幕,手指在桌上敲着。
几天后,他拿着一个新方案去找副局长。方案标题很唬人:《“邻里守望”智慧健康互助试点计划》。
核心内容却很简单:在几个老人多的小区,由社区牵头,招募低龄健康老人或志愿者,与高龄、独居老人自愿结成“互助对子”。利用平台现有但闲置的“健康监测互助”模块,每天由志愿者通过简单电话或上门问候,手动为结对老人录入“平安”状态。一旦连续未录入或录入异常,系统自动提醒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跟进。同时,整合现有送餐、家政服务资源,提供优先派单。
他没提多少高科技,重点强调了“低投入”、“高粘性”、“激活社区内生力量”。
副局长翻看着方案,眉头皱着,没立刻否定:“这……算智慧养老吗?太土了吧?能叫创新?”
“智慧不只是技术,更是模式。”齐小康硬着头皮说,“用最低的成本,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如果能做成,也是亮点。”
副局长沉吟半晌:“……先选一个点,极小范围试。不许宣传,不能出任何纰漏。”
“好。”
试点选在了吴工程师那个小区。齐小康没大张旗鼓,只找了社区书记和林小雨,悄悄推。志愿者很难找,最后动员了几个刚退休、身体还硬朗的阿姨。
吴工程师被列为了第一批受助对象。林小雨带着一个姓王的阿姨上门结对。王阿姨有点紧张,吴工程师更拘谨,对这个“智慧互助”将信将疑。
但王阿姨人热情,天天雷打不动去吴家报到,有时送点自己做的吃的,有时就坐着陪吴工老伴说说话(虽然得不到回应),然后在手机APP上点一下“平安”。
齐小康每天后台盯着数据。那几个代表“平安”的绿色小点,成了他心头最重的牵挂。
一周后,他下班路过小区,看见吴工程师一个人坐在楼下花坛边,没推老伴。
他走过去。
“吴工?”
吴工程师抬起头,眼睛有点红,但看到是他,努力笑了笑:“齐干部。”
“阿姨呢?”
“睡了。”吴工程师声音沙哑,“王大姐刚走,帮着擦了身,喂了饭。”他顿了顿,看向远处,“这互助……挺好。王大姐心细,比我自己弄强。”
齐小康在他旁边坐下,没说话。
夕阳把楼影拉得很长。小区里渐渐热闹起来,下班的人,放学的小孩,还有那些依旧聚在一起打牌的老人。
过了一会儿,吴工程师轻声说:“人老了,怕的不是死,是没人知道你怎么死的。”
齐小康喉咙发紧。
“这个,”吴工程师指了指手机上那个简单的APP界面,“好歹……算有个声儿。”
那天晚上,齐小康在后台看到,吴工程师自己手动给自己录入了一个“平安”。
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绿色小点,看了很久。
他知道,这东西很小,很土,可能永远也上不了台面,成不了什么“创新模式”。
但它让一个人,感觉自己没有被彻底遗忘。
这或许,就是他能凿开的,最实在的一条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