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康之路 > 52
52
书名:小康之路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675字 发布时间:2025-10-17

“智慧社区”的试点任务压下来,像一块崭新的、闪着金属冷光的钢板,严丝合缝地盖在了原本那些嘈杂、混乱却生机勃勃的琐碎之上。齐小康被抽调进了区里的“智慧社区建设专班”,办公室搬到了区经信局楼上。


新环境窗明几净,中央空调无声送着冷风。同事大多年轻,言必称“大数据”、“物联网”、“云端协同”。打印出来的方案散发着油墨清香,每一页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先进”和“必然”。


齐小康坐在新工位前,电脑屏幕上是某科技公司提供的智慧社区平台架构图,线条流畅,模块清晰。他试图把红星市场那个修鞋老师傅的脸、试点小区便民角里老赵的扳手声、甚至电梯里那盆需要救一救的绿萝,塞进哪个模块里,却发现无处安放。


专班的第一次协调会,气氛热烈。各部门汇报接入进度,街道展示智能设备安装率,技术公司演示平台功能,光效炫目。


轮到齐小康发言,他顿了顿,说:“平台功能很强大。但我建议,前期是否可以先集中力量打通几个老百姓最急需的功能?比如,高龄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联动响应、小区公共设施报修闭环、政务信息精准推送。其他一些……比如通过摄像头识别垃圾分类是否准确这种功能,优先级是不是可以往后放放?还有,很多老人可能不会用手机APP,线下服务渠道怎么保留和衔接?”


会议室安静了一下。负责技术的副局长笑了笑:“小康同志的想法很务实啊。但智慧社区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高标准、全覆盖。不能因为部分人群暂时不适应,就降低标准嘛。技术普及总有个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引导,甚至是‘逼迫’他们跟上时代。线下渠道?那是过渡期的补充,最终肯定要逐步取代的。”


散会后,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凑过来,递上名片:“齐科长是吧?您提的几点很专业!我们后期可以深度交流,我们也有适老化改造方案……”


齐小康接过名片,没说话。


他跟着专班下街道检查智能设备安装情况。崭新的智能门禁、人脸识别摄像头、智能垃圾分类箱……闪着金属和塑料的光泽。社区干部们热情介绍,表格上的安装率数字节节攀升。


在一个小区,他看见几个老人围着一个智能垃圾箱发愁,手里的垃圾袋不知往哪个投放口塞。另一个老人对着人脸识别门禁反复尝试,无法通过,急得满头汗,最后还是保安用钥匙开的门。


社区干部有点尴尬,小声解释:“还在调试……老人脸部特征变化大,识别率是有点问题……正在优化算法。”


齐小康拿出本子记下。旁边经信局的年轻同事瞥了一眼,笑道:“齐科,你这记得太细了。这都是小问题,技术迭代很快就能解决。要看大势。”


检查结束,汇报材料写得漂亮,领导批示肯定。


但齐小康的邮箱里,开始零星收到一些街道转来的投诉:独居老人嫌紧急呼叫按钮半夜误报警,吵得睡不着;智能水表远程读数不准,产生纠纷;政务推送信息过于频繁,成了骚扰……


他把这些投诉整理出来,在专班内部会议上提出。


负责的科长很不耐烦:“任何新技术推广都有阵痛期!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看整体效益提升!”


齐小康闭上嘴。他知道,在这些光鲜的数字和汇报面前,那些具体的“不适”和“麻烦”,轻如尘埃。


他不再在会上争辩,但那些投诉邮件,他每一封都仔细看,分类整理,甚至私下联系几个投诉人,了解具体情况。


数据渐渐累积。他发现,投诉最多的是关于政务信息推送。平台为了体现“精准”,接入了大量部门端口,各种通知、活动、宣传信息一股脑推送,很多与居民无关,也无法取消订阅。


他写了一份简短的分析,附上一些居民的原话截图,通过内部邮件发给了专班技术组,建议优化信息筛选和取消功能。


邮件发出去,如泥牛入海。


几天后,平台升级通报发下来,重点提升了人脸识别准确率和垃圾识别算法版本。关于信息推送的优化,只字未提。


他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升级后更加繁复的平台界面。感觉像是在对着一条奔腾的、方向既定的大河,徒劳地扔着小石子。


下班时,他在电梯里碰上经信局那个年轻同事。对方兴致勃勃地刷着手机:“齐科,看!咱们智慧社区平台上报市里评选创新案例了!听说很有希望拿奖!”


齐小康看着电梯镜面里自己没什么表情的脸,嗯了一声。


他骑着车,没有直接回家。鬼使神差地,又绕到了那个试点便民角。


天已经黑了,便民亭锁着门。老赵他们显然已经收摊了。只有旁边那个居民自发放置的旧木箱和几条板凳还在。路灯昏暗,空无一人。


显得有点冷清。


他看着那锁着的亭子,看了很久。然后拿出手机,对着空荡荡的角落,拍了一张照片。


照片拍得模糊,昏暗,没什么内容。


他把它存在手机里,没发给任何人。


回到宿舍,他打开那本修鞋笔记,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片磨得发亮的皮革和那句“手艺传不下去了”。


他拿起笔,在旁边的空白处,慢慢写下一行字:


“智慧,是否也应该包括对‘不智慧’的宽容?”


写完后,他合上笔记本,关灯睡觉。


第二天,专班开会,部署迎接市里创新案例评选考察组的工作。要求各点位精心准备,充分展示成效,确保“亮点突出,数据漂亮”。


任务分解下来,齐小康负责对接考察组可能提问的“居民获得感”部分。领导要求准备一套标准说辞,并提前培训好几位“居民代表”。


他领了任务,没说话。


下午,他去了那个总出问题的智能垃圾箱小区。没找社区干部,自己蹲在垃圾箱旁边看。


果然,还是有很多人投错。一个老太太拎着厨余垃圾,对着标着“其他垃圾”的口子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扔了进去。摄像头闪了一下,似乎记录了这次“错误”。


齐小康走过去,跟老太太搭话:“阿姨,这箱子好用吗?”


老太太吓了一跳,摆摆手:“不好用不好用!分不清!还不如以前那个大桶,一扔就行了!”


“那您知道扔错了会怎么样吗?”


“谁知道?听说要罚款?也没见罚……就是心里不踏实。”老太太抱怨着走了。


齐小康在原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他走到那个总是失灵的人脸识别门禁前,拿出手机,打开录像功能,对着自己脸扫。


一次,两次,三次……失败。直到后面来了个年轻人,用手机APP熟练地扫码开了门,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他收起手机,去了社区办公室,说要调看一下最近一周智能门禁的失败记录和投诉记录。


社区干部面露难色,但还是给了。数据不少。


晚上,他加班把白天的录像、垃圾箱的观察记录、还有调取的数据,整合成一份简单的材料。没有加任何评价,只是客观呈现。


他把它和之前整理的那些投诉邮件打包在一起。


然后,他做了一件自己都觉得有点疯狂的事。


他登录了那个智慧社区平台的市民反馈端口——一个藏在APP角落、几乎没人用的功能。


他实名提交了一份“优化建议”。把那份打包的材料,作为附件,上传了。


系统提示:提交成功。感谢您的反馈。


他盯着那行字,笑了笑,有点苦涩,又有点解脱。


他知道这大概率没用,甚至可能带来麻烦。


但就像那次往内参系统发送报告一样,他需要把这颗石子,扔进那条奔腾的大河里。


哪怕,只是为了听那一声微不足道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小康之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