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里召开老旧小区改造二期动员大会,礼堂里黑压压坐满了人。领导在台上讲意义、讲目标、讲考核。齐小康坐在中排,笔记本摊开着,却没记几个字。空气燥热,混合着打印纸和空调的味道。
散会后,人群像开闸的洪水往外涌。副局长在门口追上他,脸上带着惯常的笑,拍拍他胳膊:“小康,留一下。”
两人走到礼堂角落的窗边。窗外是修剪整齐的绿化带,几个工人正推着割草机干活,嗡嗡作响。
“二期改造,任务重,时间紧。”副局长递过来一根烟,齐小康摆手谢绝。副局长自己点上,吸了一口,“前期调研你抓得不错,底数摸得清,特别是那个……保留便民服务点的建议,虽然有点理想化,但会上也有领导觉得可以考虑试点。”
烟雾模糊了副局长的表情。“这样,具体落实,还是你们督导组牵头。你经验丰富,这次多担待点。重点是电梯加装和停车位改造,这是硬指标。便民服务那块……你兼顾一下,摸索着来,注意方式方法,别冒进。”
话说得漂亮,但齐小康听出了潜台词:硬指标必须完成,软任务量力而行,出了事自己兜着。
“明白。”他点头。
回到办公室,任务分解表已经放在桌上。王组长召集开会,把副局长的意思传达了,重点强调了电梯和停车位。提到便民服务时,语气淡了许多:“这块由小康负责跟进,其他同志配合。主要还是靠街道和社区。”
同事们交换着眼色,没人吭声。散会后,小钱凑过来,低声说:“齐哥,这活儿可不好干。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出了成绩是大家的,捅了娄子……”
齐小康没接话,拿起那份表格:“先把各小区电梯加装的初步意愿摸排数据给我。”
数据很快报上来,比一期时更杂乱,矛盾也更突出。低层住户的抵制情绪普遍强烈,微信群里的争吵截图雪片似的飞到督导组。投诉电话又开始响个不停。
他把自己按在工位上,打电话,看图纸,协调街道、住建、电梯公司,试图在政策和现实之间找平衡点。进展缓慢,像在泥潭里推车。
便民服务的调研报告交上来厚厚一摞,来自各个社区,充满了“居民呼声高”、“建议保留”之类的空话,具体可行的方案一个没有。
他抽出晚上时间,自己跑。专挑那些快要被遗忘的角落:藏在车棚里的修车摊、利用楼道口摆摊的裁缝、在居委会蹭地方做钥匙代配的老头……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承诺什么,只是听,记,偶尔问一句:“如果小区改造好了,给您留个固定的小地方,您愿意规范经营吗?”
回答大多是犹豫的:“那敢情好……但租金不能贵啊。”“管理费交不起。”“你们说话算数吗?”
他把这些问题记下来,带回办公室。王组长看了两眼,就扔回来:“想法是好的,但区里没这笔预算。让街道自己想办法。”
他试着联系了几个街道的负责人,对方一听要钱要地方,就叫苦连天,把皮球踢回给区里。
挫败感像潮水,一点点漫上来。他感觉自己像是在同时推很多块石头,哪一块都沉重,哪一块都推不动。
那天下午,他正在跟一个电梯供应商扯皮价格,手机响了。是区委办那个编快讯的副科长。
“齐科长?没打扰吧?你上次提供那个养老服务和便民点联动的数据,我们用了之后,还真有领导问起。最近市里不是在推‘一刻钟生活圈’吗?你们区有没有在这方面做点具体探索?能不能整理个稍微详细点的案例报过来?”
齐小康握着电话,愣了一下。他看了一眼电脑屏幕上停滞不前的电梯协调进度和抽屉里那摞无人问津的便民调研报告。
“有倒是有一些基层的尝试,但不成熟,怕拿不出手。”他谨慎地回答。
“哎,探索阶段嘛,有点雏形就行!主要是要快,市里催着要素材!”副科长语气急切。
“行。我尽快整理一份。”齐小康应下。
挂了电话,他沉默了几分钟。然后,他打开一个新的文档。
他没有编造,只是把各个社区报上来的那些零散的“居民呼声”,和自己实地看到的那点有限的“尝试”,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整合在一起。写得客观,甚至突出了矛盾和瓶颈。
但在最后,他加了一小段基于政策分析的设想:如何利用改造中腾退的零星空间、引入微利运营模式、建立社区监督机制,在部分有条件的小区试点“便民服务角”。
写完,他直接发给了那位副科长。没抱太大希望。
两天后,那份快讯又发了出来,篇幅比上次长了些,标题是《我区探索“一刻钟生活圈”建设,关注“一老一小”便民需求》。里面引用了他的部分数据和设想,虽然经过了润色和拔高。
下午,副局长的电话就打到了王组长那里。齐小康被叫过去时,副局长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表情。
“小康啊,市委政研室的领导看到快讯了,对我们区关注民生细节的做法表示了肯定!”副局长说着,手指点着桌面,“特别是那个‘便民服务角’的设想,虽然还粗糙,但方向是对的!领导指示,可以在二期改造里选取一两个点,作为市级观察点,大胆探索!”
齐小康怔住了。
“这是机会,也是压力!”副局长语气加重,“观察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你立刻选点,拿出详细方案,要快!要稳妥!”
从副局长办公室出来,齐小康感觉脚步有点飘。王组长等在外面,脸上堆着笑:“小康,厉害啊!不声不响就搞出个大动静!需要组里怎么配合,你尽管说!”
回到工位,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停滞的工作,他深吸一口气。
他先给林小雨打了个电话。
“有没有兴趣搞个大的?”他问。
“你又想干嘛?”林小雨警惕道。
“市级观察点,‘便民服务角’,搞成了,你们社区养老站也能沾光。”齐小康简单说了情况。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真能申请到政策支持?”
“试试。”
“行。算我一个。”
他又翻出那个修鞋老师傅的笔记本,拍了里面几页设计得特别巧妙又实用的鞋样草图,连同那页写着“手艺传不下去了”的字条,一起发给了住建局那个搞技术的朋友。
「李工,看看这个。老手艺人的智慧。如果我们在改造设计里,给这种智慧留个小角落,技术上能不能实现?比如,一个集成了基本功能的标准化便民亭?」
过了一会儿,朋友回过来一串惊叹号,然后是一句:「想法牛逼!我试试做个初步设计!」
接下来几天,他像上了发条。选点论证,方案撰写,技术咨询,部门协调……他拉着林小雨跑街道,拉着技术朋友看现场,把王组长也拖进来应付各种会议。
阻力依然在。街道怕担责,部门怕麻烦,商户怕被骗。但他这次不再硬顶,而是把“市级观察点”的牌子扛出来,把领导“大胆探索”的指示搬出来,把那些精心准备的技术图纸和运营模型摆出来。
一点一点地磨,一步一步地推进。
方案第一次联合评审会,吵得很厉害。质疑声很多,但他准备充分,数据、案例、风险预案,一一回应。
最终,方案原则通过。选点定在一个老人多、诉求强烈的老旧小区。试点建设资金,由区里和街道共同筹措一部分,市里以奖代补一部分。
散会后,副局长把他叫到一边。
“小康,这事现在可是挂在市里领导眼皮底下了。”副局长表情严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有什么困难,直接向我汇报。”
“明白。”齐小康点头。他知道,这把“尚方宝剑”,能用,但也烫手。
他骑着车,又去了那个即将试点的小区。施工队已经进场,在做前期准备。几个老人围在旁边看,指指点点。
他停下车,走过去。
“老人家,以后这儿会建个便民服务点,修鞋、配钥匙、改衣服都能在家门口做了。”他指着规划图上的位置说。
一个老人眯着眼看了看:“真的假的?别又糊弄我们。”
“这次是真的。”齐小康说,“市里都盯着呢。”
“市里盯着好……盯着好……”老人喃喃道,浑浊的眼里透出点光。
齐小康站在那儿,看着即将动工的空地,看着旁边老人期盼又怀疑的脸,看着远处林小雨正和社区干部比划着商量什么。
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更微小、更艰难的开始。前面还有无数具体的问题,无数的扯皮,无数的可能失败。
但这一次,他手里握着的,不再只是一把孤零零的凿子。
他拿出手机,给方老发了条短信:「石头动了点。」
过了一会儿,方老回过来一个字:
「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