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康之路 > 48
48
书名:小康之路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753字 发布时间:2025-10-14

方老那边背景音嘈杂,像是有人在旁边大声说话,还有瓷器碰撞的脆响。他喂了两声,才对着话筒提高嗓门:“磨刀石?哪块?我这儿正跟老伙计下棋呢,吵得很!”


“就您上次说的……菜市场那块。”齐小康握着电话,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角掉漆的地方。


“菜市场?”方老顿了一下,背景音小了些,像是挪到了安静处,“那石头不是都让人搬走砌新墙了吗?你还惦记得啥?”


“不是红星那个。是……别的。老旧小区改造,二期要启动了。”齐小康顿了顿,“里面有些……小修小补的摊子,怕以后没地方待。”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只有细微的电流声。“哦?又给你派新活了?这次学乖了?”


“嗯。让做调研,摸诉求。”齐小康看着电脑屏幕上那行刚加的字,“我就想……顺带着,看看。”


“顺带?”方老轻笑一声,带着点揶揄,“你这顺带,可别又把谁顺进医院。”


齐小康喉咙发紧,没接话。


“行了。磨刀石遍地都是,看你眼神好不好使。”方老语气淡下来,“老旧小区,老头老太太最多。他们稀罕啥?不就图个方便、便宜、有人说话?那些修鞋配钥匙的,不就是他们的‘方便’?你调研,就问他们,离了这些‘方便’,日子得不得劲。把他们的‘不得劲’记下来,揉碎了,喂给那些坐办公室的听。话,得让人听得懂。”


“喂给谁?”齐小康追问。


“谁管这事,就喂给谁。喂一次不行,就喂两次。换着花样喂。”方老那边又响起嘈杂声,“将!臭棋!……不说了,忙着呢。你自己琢磨。”


电话挂了。齐小康慢慢放下手机。屏幕光映着那本摊开的修鞋笔记,密密麻麻的字迹像蚂蚁,爬进他心里。


第二天,他去找王组长。


“组长,二期改造调研,我想加点内容。”他把修改后的方案递过去,手指点在最后新增那行字上,“除了常规的电梯、停车、环境这些,再加一项对小区内现有便民服务业态的摸底。比如修鞋、缝补、理发这些。了解一下居民依赖度,也看看改造后怎么给他们留空间。”


王组长扫了一眼,眉头习惯性地皱起:“这不在原定范围里吧?而且这种小摊小贩,管理起来麻烦,以后肯定要规范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当是社情民意收集的一部分,不单独列项。”齐小康坚持,语气平静,“了解全面点,避免后期矛盾。上次红星市场就是教训。”


提到红星,王组长表情僵了一下,含糊道:“……行吧,你看着办。但数据要扎实,别又惹麻烦。”


“明白。”


调研启动会开得沉闷。各街道、社区来的人没精打采,显然对这种额外任务不感兴趣。齐小康没多解释,只把新增的便民业态调研作为附件要求发了下去,强调要真实记录居民原话。


他自己也跑点。不再像以前那样直奔矛盾中心,而是先找小区里晒太阳、下棋、带孩子的老人聊天,听他们抱怨菜价、看病、儿女,不经意间带出“楼下修鞋的老张手艺好”、“裁缝铺王妈改裤子合身”这些话头。


他拿着小本子记,不像干部,倒像社工。有人警惕,有人乐意聊。听到最多的是:“没了他们,还真不方便!”“去外边?贵啊!还不一定找得到!”“就图个近便,还能说说话。”


这些碎片化的“不得劲”,被他一点点收集起来。


同时,他通过住建局的朋友,打听其他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保留便民服务的尝试案例,哪怕只是一个小角落,一个临时摊位。数据不多,但他都仔细记下。


晚上,他整理调研记录,把那些老人的原话,和那些零星的成功案例结合起来,写成一份简短的补充报告,没署名,只标注“基层调研素材汇总”。


他通过内部系统,发给了几个相关处室的熟人,附言:「随手整理的一点情况,供参考。」


石沉大海。


他不急,继续跑,继续听,继续发。


几天后,副局长突然把他叫去。


“你最近在搞什么?”副局长面色不豫,“有人反映,你调研夹带私货,聚焦一些非主流问题,还私下散发材料?”


齐小康心里一紧,面上稳住:“只是在做方案要求的诉求摸底。便民服务是很多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记录下来,或许对完善改造方案有参考价值。私下分享,也是想听听其他部门同志的意见,避免闭门造车。”


“意见?”副局长敲敲桌子,“意见就是不要节外生枝!改造重点是提升居住环境,不是保留落后业态!你那些材料,以后不要再发了!”


“是。”齐小康垂下眼。


从办公室出来,他回到电脑前。屏幕上是另一份刚整理好的素材,关于一个小区如何在绿化带边缘巧妙设置一组便民服务柜台的案例。


他盯着屏幕看了几秒,移动鼠标,点了打印。


打印机嗡嗡作响,吐出纸页。他拿起那几张还发热的纸,折好,塞进抽屉最底层。


下班时,他在单位门口碰上林小雨。她似乎特意在等他。


“听说你又挨批了?”她推着电动车,语气听不出是关心还是调侃。


“常态。”齐小康推着自行车,没停。


林小雨跟上他:“你说你,图啥?明明都学乖了,怎么又忍不住?”


齐小康没回答,反问道:“你们社区那个养老站,跟附近菜市场联动搞的代购服务,效果怎么样?”


林小雨愣了一下:“还行啊。怎么了?”


“有数据吗?参与老人数、满意度、节省的开支?”齐小康问,“能不能给我一份?”


“你要这干嘛?”


“有用。”


林小雨打量着他,叹了口气:“行吧。我回去找找。不过你别又瞎搞。”


拿到数据后,齐小康把它和之前那些“不得劲”的居民原话、那个便民服务柜台案例,重新整合,换了一种更“政策化”的表达方式,聚焦“提升社区老年群体生活便利性”和“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服务功能嵌入”。


他还是没通过正式渠道报送。而是找了一天中午,食堂人最多的时候,“偶遇”了区委办一个负责编发每日快讯的副科长,闲聊般提了提这个“小发现”,顺手把那份薄薄的材料塞给了对方。


两天后,那份快讯的末尾,出现了一条不到两百字的简讯,提到了“某街道探索养老服务站与便民服务联动初见成效”,并附了一句“老旧小区改造中需关注此类群众身边微需求”。


字很少,位置不起眼。


但齐小康知道,有些人会看到。


果然,下午王组长溜达过来,状似随意地问:“小康啊,区委快讯上那条……是你搞的材料?”


“就提供了点数据。”齐小康盯着屏幕,修改着调研报告的措辞。


“嗯。”王组长没再多说,背着手走了。


过了几天,副局长把他叫去,态度和缓了些:“二期改造的方案,区里原则通过了。关于便民服务这点,会上也有领导提到,可以因地制宜,在规划中适当予以考虑。你们调研报告里,把这部分内容充实一下,写清楚点,但不要过度强调。”


“好。”齐小康点头。


他回到工位,打开方案。在“公共空间优化利用”章节下,加了一小段:“建议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在征得相关业主同意前提下,于适当区域探索设置集约化、规范化的便民服务点,如缝补、修鞋、钥匙配置等,提升生活便利性。”


措辞谨慎,留足了弹性空间。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空洞的允诺。


但至少,它被写进去了。


他保存文档,关上电脑。窗外,天色已晚。


他拿出抽屉里那本修鞋笔记,翻到最后一页,看着那片磨得发亮的皮革。


然后,他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李工?我齐小康。对,还是电梯的事。错层入户的方案,造价估算出来了吗?……好,发我看看。谢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小康之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