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康之路 > 44
44
书名:小康之路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602字 发布时间:2025-10-11

政策研究室的借调通知下来得很快,红头文件,措辞正式。齐小康拿着那张纸,去跟王组长办手续。王组长脸上堆着笑,话里话外却透着点别的味道:“小康啊,这可是好机会!政策研究室,接触的都是宏观层面,比我们这具体跑腿的强多了!好好干,别给咱局里丢脸。”


齐小康没什么表情,点点头:“谢谢组长这段时间照顾。”


收拾东西的时候,同办公室的小钱凑过来,压低声音:“齐哥,可以啊!攀上高枝了!以后有啥好政策,提前给弟兄们透透风?”


齐小康把最后几本笔记塞进纸箱,没接话。


新办公室在区委大院靠里的一栋小楼,安静,窗外是棵老樟树。工位宽敞,配了台新电脑。带他的研究员姓陈,四十出头,戴着眼镜,说话温和但条理清晰。


“小康,欢迎啊。你的那篇菜市场报告,室领导很重视。”陈研究员递给他一沓资料,“我们先从基础工作做起。这是近五年省市两级关于民生服务的政策汇编,你先熟悉一下,做个摘要。重点是梳理出政策演变脉络和未来的可能方向。”


厚厚一摞,散发着油墨和纸张的陈旧气味。齐小康接过来:“好。”


工作内容变了。不再有催命的电话,不再需要跑去现场扯皮。每天对着文件、报告、数据,看,记,归纳。偶尔参加内部讨论会,听别人讲,自己很少发言。他像是从喧嚣的河岸突然沉入了水底,四周安静,压力却从四面八方涌来,无声地挤压着。


他试图在那堆宏观政策里找到能对应上红星市场、对应上那些摊主的具体条款。有,但很少,很模糊,像隔着一层毛玻璃。


陈研究员有时会问他看法,他尽量说得谨慎,多用“可能”、“或许”、“有待观察”。陈研究员听着,点头,也不多问。


下班变得准时。他骑着车,还是会下意识地绕到那些老社区、旧市场。只是不再进去,就在外面看看。红星市场门口挂起了新的消防警示牌,里面似乎整齐了些,但客流依旧稀疏。修鞋摊还是空着。


他给那个研究员发的补充案例和建议,像石沉大海,没回音。


林小雨约他,他去了。糖水铺换了装修,亮堂不少。


“怎么样?大机关里是不是特清闲?”林小雨搅着碗里的西米露。


“还行。看材料。”齐小康说。


“看你那黑眼圈,可不像清闲。”林小雨打量他,“怎么?换了个地方憋屈?”


“没有。”他低头吃糖水。


“嘴硬。”林小雨哼了一声,“告诉你个事,红星市场那边,好像有动静了。”


齐小康抬起头。


“听说有开发商去看过地了。就旁边要拆的那片平房区,连带市场,好像要整体打包。”林小雨压低声音,“你们政策研究室,没听到风声?”


齐小康愣了一下。他想起之前在那张城市规划图上看到的模糊标注——社区商业综合体。


“没听说。”他摇摇头,心里有点发沉。


“我猜也是。这种好事,哪轮得到咱们小兵知道。”林小雨撇撇嘴,“就是可惜了……那些老商户,怕是真没地方去了。”


糖水变得没什么味道。


回到办公室,他对着电脑,却看不进那些政策条文。鼠标无意识地滑动,点开了内部办公系统的一个角落,那里有一些非公开的规划征求意见稿。权限不高,但他能看到标题。


他输入关键词搜索。跳出来几条结果,其中一份的标题让他手指顿住:《关于红星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规划设想(初稿)》。


他点进去。内容不多,是前期调研的框架性描述,但意图很明显: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打造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综合体。菜市场所在的区域,被标注为“核心开发地块”。


后面附了几张模糊的规划效果图,时尚,光亮,和他记忆里那个潮湿嘈杂、气味混杂的红星市场,是两个世界。


关闭页面,屏幕暗下去,映出他自己没什么表情的脸。


几天后,室裡开例会,讨论下一个调研课题方向。陈研究员提了几个选题,大多是关于社区治理创新、数字化便民服务之类的。


轮到齐小康,他沉默了一下,开口:“我建议,是否可以关注一下城市更新过程中,传统低端服务业态生存空间被压缩的问题?比如老旧菜市场的命运。这里面涉及到民生保障、就业稳定、社区记忆传承,还有更新模式的公平性问题。”


他尽量说得客观,像纯粹的政策探讨。


会议室安静了一下。另一位年纪大些的研究员扶了扶眼镜:“小康同志这个角度很有意思。不过城市更新是大势所趋,低端业态腾退也是必然过程。关键是怎么做好补偿和安置。”


“补偿和安置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很多隐性的社区服务功能和社交网络,很难简单置换。”齐小康试图反驳,“而且,更新是不是只有推倒重来一种模式?有没有可能……”


“小康啊,”陈研究员温和地打断他,“你提的这个问题很现实。但我们研究室的定位,更多的是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具体个案的操作难点,可能还是需要业务部门去破解。”


话题被轻巧地引回了“宏观”层面。齐小康闭上嘴,没再说什么。


散会后,陈研究员单独留下他。


“小康,你刚才说的,我明白。”陈研究员语气诚恳,“但研究室有研究室的职责边界。有些问题,我们看到,记录下来,分析透,提出方向性的建议,就是尽了本分。具体的手术刀,不在我们手里。”


齐小康点点头:“我明白。”


他明白。就像方老说的,磨刀石和凿子,是两码事。


他继续看材料,写摘要,参加不痛不痒的讨论。按时下班,偶尔加班。日子平滑得像磨砂玻璃。


直到一天下午,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红星市场那个卖豆腐摊主的侄子,语气焦急。


“齐干部吗?我叔住院了!脑溢血!医生说幸亏送得早……他昏迷前一直念叨市场要没了……催我去看看他那摊子……可我哪懂啊!听说您以前管过市场,能不能……”


齐小康赶到医院时,老头已经醒了,半边身子不能动,歪着嘴,看见他,浑浊的眼睛动了动,说不出话,只有手指微微颤抖。


他侄子在一旁抹眼泪:“医生说就算好了,也干不了活了……那摊子,完了……”


齐小康站在病床前,消毒水的味道刺鼻。他想起那个寡言但手艺好的豆腐摊主,想起那杯热水,想起那句“肯来说句话,就不一样”。


他从医院出来,没回单位。骑着车,又去了红星市场。


市场里比上次更冷清。几个商户聚在一起,愁容满面地议论着什么。看见他,都围了过来。


“齐干部!你可来了!听说老豆腐进去了?”


“完了!这市场真完了!”老胡嗓门还是大,但带着慌,“通知下来了!下个月就封!拆迁!”


“说是要建大商场了!补偿款就那么点,够干啥?”


“我们以后去哪啊?”


七嘴八舌,恐慌和绝望像实质一样弥漫开。刘主任躲在小屋里,门关着,不敢出来。


齐小康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看着这个充斥着他厌恶的气味、却又承载着无数人生计的破旧市场。胸口那点凉下去的东西,又烧了起来,烧得他喉咙发紧,手指微微发抖。


他什么都没说,转身走了。


骑上车,他没有回区委大院,也没有回家。他朝着另一个方向,用力蹬着车。


车轮碾过潮湿的路面,发出沙沙的声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小康之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