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面临着车与房的艰难抉择。
彼时,我手握着近十万元现金,这笔钱足以购置一辆普通小汽车。而当时我所在城市的房价约三千元每平,手头的现金恰好能付房子的首期。
倘若选择买车,无需背负债务,便能轻松圆了汽车梦,仿佛为生活插上自由驰骋的翅膀;但要是买房,就不得不成为房奴,每月需承担一千多元的月供。
那时,我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每月不过三千多元,住房公积金仅有五百多元,这意味着每月得从工资里掏出近千元偿还房贷,一家人每月只剩二千多元用于生活开销,只能过上节衣缩食的紧巴日子。
在车与房不可兼得的 情况下,我们陷入了两难的泥沼。
我们向不少朋友请教意见,结果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派。支持买车派认为:我在家乡已有房子(我在家乡工作),在城里买房并非刚需。与其为了一套作用不大的房子降低生活质量,不如先买车,尽情享受汽车为生活带来的便捷,如同给平淡的日子添上一抹灵动的色彩。
支持买房派则觉得:车是消费品,只会不断贬值,而房子既能保值又能增值。若不趁当下房价较低时出手,将来必定追悔莫及。
我和妻子反复权衡两派观点,内心如汹涌的潮水般翻腾,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担忧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前者,放弃了做房奴的生活。
可仅仅三四年后,买房派的预言竟成了现实。在房价如火箭般暴涨的背景下,我终究还是付出了比当初贵近十万元的价格购置了一套房。
换句话说,要是当初选择先买房,几年后我便凭空赚了一辆车。有人说我傻,目光短浅如井底之蛙;也有人说我懂得生活,能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有谁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选择一定正确呢?既然做出了选择,便不应后悔。
朋友英子与丈夫婚后育有一女,当时 独生子女政策尚未放开 ,为了保住工作,英子无奈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然而,丈夫作为家中独苗,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常常为没能生儿子而郁郁寡欢。
但迫于生活压力,也只能勉强接受现状。后来,英子的丈夫做生意发了财,便劝说英子辞职再生一个孩子。可英子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加之对工作的不舍,果断拒绝了丈夫的提议。
但英子的丈夫却不死心,竟背着英子在外面找了个年轻女子,还生下一个男孩。英子得知后,如遭雷击,起初实在无法接受,便向丈夫提出离婚。
但丈夫坚决不肯,还向英子保证:只要英子接纳这个孩子,他定会与孩子的母亲断绝关系。英子瞬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仿佛置身于茫茫迷雾之中,不知何去何从。
有朋友劝她离婚:“何必委屈自己呢!女儿已经长大,你又有工作,完全能够独立生活。”
也有朋友劝她接受现实:“毕竟能维持家庭的完整,况且你们夫妻之间还有感情基础。”
最后,英子还是选择了继续维持这段婚姻。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其实,婚姻就像人喝水,是冷是暖只有自己知道,无所谓绝对的对错,只有合适与否。既然做出了选择,便无需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