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弟子三千问
书名:梁祝之好 作者:李栐乐 本章字数:5410字 发布时间:2025-05-19

东晋立国江东,南方汉族政权及其统治下的汉族人民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要矛盾。自王导提出"克复神州"的口号后,庾亮、庾翼、褚裒、殷浩都曾率军北伐,希望能收复故土。而桓温在掌控朝廷内外大权后,也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史称"桓温北伐"。

桓温是东汉大儒桓荣之后,三国时期,他的高祖在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诛杀了,整个家族的势运也随之衰落。整个家族在当时就被称作“刑家”,意思是受刑者的家族。他等到出卖父亲的仇人死后,举行葬礼时,乔装进场杀死仇人三子,声名远扬,加上人俊美,成为驸马。他曾经抚着枕头坐起来说:“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难道不能遗臭万年吗?”

桓温北伐的时候,经过金城,见到了自己以前担任琅琊内史时种下的柳树,如今全部都已经有十围粗了,于是他很感慨地说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最后攀折柳条,泫然落泪。桓温在咸康元年(335年)出任琅琊内史,而他二次北伐时间在永和十二年(356年),期间隔了21年。

桓温与同僚们登上大船高楼遥望中原,慨叹道:“使我神州大地沉沦,百年基业变为废墟,王衍这帮天天清谈,只知道信口雌黄的混蛋不能不承担责任!”轻袁宏说:“时运有兴废,哪能这么肯定就是那几个人的过错!”被怼的桓温强压着怒火说道:“当年刘表有一头千斤重的大牛,吃的饲料是寻常牛的十倍,干的活还不如一个病牛老牛拉的多,但刘表就是一直养着它。但等曹操拿下荆州后,立马就杀了这头毫无用处的大牛犒劳诸军。”此话一出之后,所有人都听懂了桓温的意思,全部大惊失色。

梁山伯发现最近几个晚上祝英台都说有事出去了,去干嘛问了也不说,神神秘秘的。清明节快到了,殷夫人在几案上叠金银剪纸衣,准备清明扫墓。春光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周佟问周夫子:“祖父,清明为什么要插柳?柳树又不能开花结果子。”

周夫子:“清明插柳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的。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19年,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割股作汤给重耳吃,忠心耿耿。后来重耳做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

周佟:“哇!那个君王也太没心没肺了!人肉汤喝了居然把人忘记了!还把人烧死了!”

周夫子:“大家为了纪念介子推,人们插柳,说是替他招魂。”

周佟:“柳树能招魂?桃树呢?”

周夫子摸摸孙女的头:“桃树辟邪,跟夸父有关,相传在黄帝时期,夸父族首领夸父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他遗下了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桃树的来源不一般。甚至主管万鬼的两个神仙,是站在桃树边上的,所以在桃木上刻上管理万鬼的神仙形象,用以驱鬼。”

厨房做了清明特色食物青团。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混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团坯制好后,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百果等馅料,用芦叶垫底,将它们入笼蒸熟。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甘甜细腻,清香爽口,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

周家带着黄纸、纸金银、青团、饭菜、茶酒扫墓去了。周夫子拿镰刀砍坟边的杂草,殷夫人和周佟在碑前摆放祭品,跪拜祭祖后烧纸钱。

梁山伯去拿青团的路上看到一只蜗牛,捉了放在祝英台面前,用手指轻点蜗牛触角,点一下就收缩进去,然后又冒出角来。祝英台:“难为你拿来逗趣。传说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蛮氏,左角上的叫触氏,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梁山伯将蜗牛拿开:“我看还有什么能逗趣呢?买种子种葫芦?”祝英台:“我有葫芦,银心。”苏银心找了一个流光溢彩的葫芦出来,祝英台接过然后给梁山伯,梁山伯定睛一看,葫芦上有一只威风赫赫的老虎,他问:“这是什么?”祝英台:“这是烙画葫芦,阿母给我买的,葫芦有四年了。”梁山伯唯有惊叹:“哇!”然后把葫芦旋转欣赏。他看了之后问:“那英台种过葫芦吗?”祝英台摇头,梁山伯:“厨房应该要下山买菜了,我请她们带点葫芦种子上来。”说完又去厨房了。

过了两天,厨房给梁山伯几棵葫芦苗,他带回去给祝英台看:“方姐说没有种子,集市上有卖的苗,她就带了几棵回来。”祝英台对此一窍不通:“那还能活吗?根都断了。”梁山伯解释:“你看主根带泥土的,只要挖坑放进去浇水施肥,长大了就能结小葫芦。我还借了锄头来,你看种哪里好。”两人在院子研究了一下,决定种在东边的篱笆旁,这样藤蔓就可以爬上去,不用搭架子。祝英台想试试锄地,就拿锄头挖坑,赵阳明从外面经过:“英台在干什么呢?梁山伯你又在干什么?”祝英台站直了回复:“我们在种葫芦。”梁山伯:“人生重在尝试,云深兄,你要不要拿一棵去种?”赵阳明来了兴趣:“好啊,你们种好了锄头借我。”祝英台:“嗯,等下让银心都送过去。”赵阳明:“谢啦。”祝英台:“客气了。”两人种下葫芦,挑了水来浇,不提。

两人晚间看书,梁山伯问祝英台:“英台喜欢《论语》里面的谁?颜回,子贡还是?”祝英台:“颜回总被孔子夸,子贡很有才华,但我最喜欢子路。”这个回答出乎梁山伯意料:“我以为你会喜欢子贡。”祝英台:“因为他有钱有才华吗?不,子路挺好的,看他跟孔子的一些对话觉得好笑。”梁山伯得出结论:“贤弟喜欢能逗你笑的。”祝英台听他的话咯咯笑:“你才发现吗?”梁山伯:“我觉得子贡和孔子有一段对话也特别好玩,孔子居然会安慰他。”祝英台:“夸颜回从各个角度夸,子贡、子路跟孔子的一些对话特别好玩。”梁山伯:“见字如面,读《论语》就像他们在眼前一样。”

优秀学生颜渊(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

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笑着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孔子总是在其他弟子面前夸赞颜回:“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面对颜回家贫这件事找角度夸:“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面对各种夸赞颜回的孔子,子贡想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是说他才智出众,堪当重任。孔子也想知道子贡怎么评价自己的,问他:“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非常谦逊地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子贡对于夫子的安慰感到高兴,两人亲密的师生之情让在家读书的颜回突然打了个喷嚏。

颜渊死了,孔子捶胸顿足:“唉!上天是要我的命呀!上天是要我的命呀!”孔子对颜回特别器重,可以说是孔子的衣钵传人,是他最得意的学生,并且把推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颜回身上。如今痛失传人,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安慰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泪流满面,哽咽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子路性格比较粗犷,好勇力,志向很高,司马迁记载是陵暴孔子,是言语上不太尊敬,他们更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是挨骂最多的弟子,但也为《论语》的成书贡献颇大。年轻时的子路更喜欢戴着像雄鸡一般高耸的帽子招摇过市耍威风,还时常拿着一柄上面印有彪悍公猪纹饰的宝剑来展示自己的武力,自诩天下无敌。在孔子春风化雨的感召下还是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带着礼物规规矩矩地站在孔子门前行拜师大礼,请求成为了孔子的学生。孔子碰壁受挫后感慨道:“如果主张的确无法推行了,我想乘着木排漂流海外。但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很高兴。但孔子只是抱怨一下,子路高兴让他无语凝噎:“仲由这个人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我,但不善于裁夺事理。”

一天,孔子夸赞子路说:“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狐貉裘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子路听了老师难得的夸奖,高兴得从此常常念着这句话。孔子见了又说:“仅仅做到这个样子,又怎么算得上好呢?”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让上天厌弃我吧!让上天厌弃我吧!”

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

孔子说:“互相帮助督促而又和睦相处,就可以叫作士了。朋友之间互相勉励督促,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他的词穷感到无奈,温和教导他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样子正直而恭敬;子路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的样子温和快乐。孔子很高兴。但他说:“像仲由这样,恐怕得不到善终。”

孔子万没想到自己言出法随,一语成谶。子路鲁哀公十五年(前479)卫国发生内乱,已经六十三岁的子路临危不惧仍然冒死冲进卫国都城去救援主君孔悝。在救援孔悝的战斗中子路的帽缨被敌人击落,而子路在系帽缨的过程中就被人砍成了肉酱子路过世的消息传来孔子当即泪流满面,并再不肯吃肉酱,孔子回忆起之前的那次侍坐,孔子悔之晚矣,泪眼婆娑。

孔子已经垂垂老矣,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都不在我身边了。”子贡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孔子病了,子贡去看他。孔子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对子贡说:“赐啊,你怎么来这么晚啊?”子贡下跪:“夫子,赐之过。”

子路死后一年,孔子便也与世长辞了。孔子安葬后,众弟子皆在墓地守丧三年。三年满,相诀而去。唯有子贡比其他人多守丧三年。

祝英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师生情让人动容,但是最难过的,莫过于当初的无心之言成了真。”

梁山伯:“子贡守孝六年,思慕情深。”

祝英台:“人固有一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梁山伯:“书看得多了,《庄子》里面也有很多关于死亡的故事,无事的时候会不自觉想象。”

祝英台:“多想些好的。”

梁山伯:“嗯。”

种下的葫芦很快长大,藤蔓青青缠绕着篱笆,开花结果后,一眼看去有二十多个个大大小小的葫芦悬挂在上面。一天,赵阳明来问梁山伯:“你们买的葫芦是甜匏瓜还是苦匏瓜?”这一下梁山伯懵了:“不知道啊。”祝英台二脸懵:“还有甜的苦的?”赵阳明:“我看葫芦长得不错,想摘了让厨房炒了吃,又不知道能不能吃,所以来问你们。”祝英台:“苦的不好吃。”赵阳明:“会中毒。”梁山伯:“那怎么办?炒之前咬一口试试?”两人看向他,梁山伯知道了。他摘下一个嫩葫芦,咬一口然后吐掉,赵阳明:“啊,是苦的!”梁山伯否认:“不是苦的,我吐掉是因为生的。”赵阳明:“哦。”然后问:“你们吃炒葫芦吗?我摘几个一起送去炒了分着吃。”祝英台:“等我找长得不好看的去。”她到藤边扒开叶子摘了一个,走两步又摘一个,梁山伯跟在后面接过葫芦,祝英台摘了五个葫芦,问:“云深兄拿不了。”赵阳明:“我有备而来。”然后从身后拿出一个竹篮,装好提着走了。苏银心:“郎君拿了我们的苗,还来摘我们的葫芦。”

猪肉炒葫芦端上几案,祝英台夹了一块吃:“好吃的。”梁山伯也吃一块:“还是我们自己种的。”苏银心也尝了:“吃了有点心痛,我还想着熟了摘下来挂墙上做风铃。”祝英台和梁山伯齐声道:“你怎么不早说!”

马文才到军队报到前抽时间到了金山寺为北伐祈福,金山寺建于东晋,为禅宗之正宗,他看到镇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极乐世界。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奇特风格。上香的时候他还求佛祖保佑他与苏银心长相厮守,保佑舅舅舅母身体健康,表姐和梁山伯终成眷属。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梁祝之好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