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贩子白熊对维齐说:
“战争的支撑是人口,人口的支撑是粮食。如来自巴国的您所知,庸国此地虽易守难攻,但高山多、平地少,种植出来的粮食是有限的;每一年,庸国的粮食都是入不敷出的,无论灾年还是丰年,庸人每年必须通过大量出口境内的绿松石资源换取其他方国的粮食。”
“这个我知道。”维齐说。
“商王当年的第二次伐彭,可谓蓄谋已久且准备充足。他首次败于庸人之手返回北方后,曾多次在商国朝野表态:伐彭必伐庸……针对庸人自产粮食入不敷出且每年必须外贸进口之弱点,商人在二次伐彭前对庸人采取了长达一年的经济封锁。”
“经济封锁?”维齐问。
“对,商王曾严令北方的各个方国——
禁止采购来自庸国的绿松石且禁止向庸国出口粮食,违者就是与大商为敌!”
闻此,来自南方巴国的维齐摸摸下巴道:
“这是专门针对庸国境内盛产的绿松石资源。我记得多年前,绿松石的价格曾出现过几轮暴跌,我们身处偏远南方地区的巴人,曾在那一年采购了许多许多绿松石。”
绿松石,在商代被赋予神权属性,是祭祀与王权的核心符号。甲骨文记载商王以绿松石镶嵌礼器(如铜牌饰、玉戈)用于占卜和祭天,例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绿松石鸽、铜牌饰,其制作需经“琢形—镶嵌—抛光”的复杂工艺,体现“通天”功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长64.5厘米,2000余片拼嵌)更被推测为夏商时期“龙图腾”与神权政治的结合物。商代贵族将绿松石嵌于青铜兵器(戈、矛、钺)和战车上,象征出征合法性,能得天神庇护。湖北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嵌绿松石铜戈,以及周原遗址的“西周第一豪车”(嵌绿松石马车)均显示其作为军事精英之身份标志。终商一朝,绿松石皆为商代跨区域贸易的重要物资,湖北竹山(庸国核心区)的绿松石通过汉水盐道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中原。
白熊继续说:
“实践证明,商王当年的决策是明智的。面对第二年出现的周人、褒人大军压境,对外号称五万人口的庸国出现了军粮上的捉襟见肘!”
维齐问:“庸国真有5万人口?”
情报贩子白熊说道:
“当然没有,那是庸人为了威慑北方商国之吹嘘。我估计,庸国真实人口跟贵国(巴国)的人口差不多,不会超过4万人。”
维齐说:“哦,原来如此。不过,庸国国都方城山远比我们巴都夷城发达。”
白熊说:
“然而,如今的庸国已经吞并巫咸国,庸人获得了巫咸国的宝贵盐泉资源;预计,庸人未来的人口会快速增长,很快会跟贵国人口拉开距离。”
闻此,巴人维齐沉默。
白熊继续讲故事道:
“因为军粮的不足以及常备军数量之有限,面对商王的二次讨伐彭人,庸王在战争初期忽视东方盟友(彭国)的求救。庸王一方面部署3000精锐庸兵据守关垭防线,另一方面把关垭防线附近的庸国人口内迁至方城山,坚壁清野,守险待变。”
“为此,彭人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