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
一场追踪正在展开。
徐曼妮把副驾驶座椅调到最低,灰色大众朗逸混在早高峰车流里毫不起眼。
林雨墨蜷在后排,膝盖上架着热成像仪,镜头盖贴着深色窗膜。
“还有两个路口到化工园北路,"驾驶座的梓馨压低棒球帽檐,"杨敏说目标车辆每天七点十五分准时经过这里。"
此刻,车载记录仪显示时间:7:14。
林雨墨突然直起身,热成像仪捕捉到右前方五十米处的温度骤降——白色箱式冷链车后舱泛着不自然的蓝紫色,车牌显示湘A-FL329。
"跟上去,保持三辆车距。"徐曼妮打开伪装成充电宝的4K摄像机。后视镜里,冷链车右转驶入辅路,导航提示前方是"城北物流园临时停靠点"。
梓馨打转向灯并入货车专用道,轮胎碾过减速带时,车厢里的温度计发出轻微蜂鸣。
"冷藏机组停机了。"林雨墨盯着手持式温度计,数字开始缓慢爬升至2.3℃。
七点二十三分,冷链车拐进物流园废弃的C区仓库。
梓馨把车停在锈蚀的"装卸货区"指示牌后方,三人套上反光背心,拎着工具箱靠近装卸工队伍。
徐曼妮的纽扣摄像机拍下关键画面:司机掏出电子钥匙解锁后门,冷气裹着白雾涌出的瞬间,四个印着"医疗器械"字样的纸箱被推进车厢。
"温度破10℃了。"林雨墨在笔记本上标注时间。他袖口的微型测温仪显示,敞开的车厢门导致货舱温度在七分钟内升至11.8℃,远超抗癌药原料的储存上限。
八点零二分,冷链车重新启动。
徐曼妮蹲在仓库立柱后,用长焦镜头记录司机用酒精喷雾擦拭门缝冰霜。当冷藏机组重新运转时,林雨墨的测温仪显示舱内温度正以每分钟-5.3℃的速度骤降,显然在暴力补救温度异常。
"电子运单更新了。"梓馨亮出手机,莱克运输系统显示湘A-FL329的异常升温被标注为"例行设备自检"。
十点回到农园,林雨墨将温度记录做成图表,曲线图显示每次违规装卸都会导致舱温突破临界值。他打印出药物稳定性报告,"在10℃环境下超过五分钟,抗癌药活性成分就会不可逆降解。"
徐曼妮整理出三十七张运单照片,所有违规操作都精准避开药监局要求的运输温度强制记录节点。
证据已经足够,收网的时刻已经到了。
凌晨五点,三人再次蹲守物流园。
当冷链车如常拐入C区仓库时,药监局稽查科的三辆公务车突然堵住出入口。
徐曼妮的镜头清晰拍下执法过程:车厢里混杂的医疗器械包装箱仍在散发冷气,手持式温度记录仪显示当前舱温9.7℃。
"系统记录造假!"稽查员举起执法记录仪,电子运单上的-28℃标注与实测数据形成刺眼对比,曲线中每个尖峰都对应着一次违规装卸。
当涉嫌违规运输的司机被扭送下车的时候,林雨墨拿着话筒上前采访,“你刚才是不是在药品运输途中打开车门装运其他货物?”
"就是帮其他公司捎点货,赚个油钱。"司机的手指绞着印有莱克运输LOGO的帽子,镜头扫过他袖口结冰的冷凝水,"都是正规医疗器械,冷藏车反正有空位......"
录音笔亮着红灯,林雨墨突然插话:"哪家公司?"
司机喉结滚动:"就...网上找的生意..."
稽查员敲着温度记录仪打断询问:"混装导致舱温超标七次,不知道会影响药效?"
司机猛地抬头,冻红的脸颊抽搐:"系统不是自动调节温度吗?我每次关门都按操作规范......"
当稽查科长出示舱温波动曲线时,司机瞪大眼睛:"这机器坏了吧?我们车载屏从来都显示温度正常!"
回程路上,林雨墨反复播放录音,他调取视频片段,冷藏车仪表盘在装卸货期间确实持续显示-24℃——显然被人为篡改过读数。
徐曼妮也清楚记得冷藏车暴力降温的画面,回想司机当时的茫然不似伪装;更关键的是,如此精确的违规操作,仅凭司机个人是无法执行的...[莱克运输]的公司管理肯定有着系统化漏洞,问题在于,为何要冒着重罚的风险,去赚取少得可怜的外快呢?这种动机,从商业利润角度是难以解释的...
黎明闪现出光芒的时刻,梓馨的灰色朗逸碾过高速公路的减速带,仪表盘上的电子温度计仍在记录车外残留的冷气,阳光透过贴膜车窗渗进来,给后座散落的温度曲线图蒙上铁锈色阴影。
所有谜题虽已暂时咬合,然而,真正的暗流仿佛才微微显现...冷链车违规运输的背后似乎还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