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兰亭赋诗
书名:梁祝之好 作者:李栐乐 本章字数:6170字 发布时间:2025-05-09

马文才在斋舍晃动的烛光中回忆起八年前初见苏银心的那个下午,那是在母亲的灵堂上,祝公远带着妻女坐了两天一夜的船,再乘坐牛车走了一个白天来给小妹吊唁。祝夫人伤心得忘了礼仪,在吊唁后握一下孝子的手就走了。祝英台第一次见证亲人离世,此刻忘了跟马文才抢东西的仇,抱着马文才安慰他,眼泪都抹到他肩上,马文才眼睛肿肿的,也没有推开。苏银心见状连忙掏出手帕,却见祝英台自己掏出手帕擦泪,苏银心顺势就去帮马文才擦衣服,马文才对苏银心微微颔首:“谢谢姐姐。”苏银心轻轻叹口气。

第二次见面是在祝府,祝母记挂着丧母的外孙,就叫祝公远一封家书,把马文才接到祝府跟祝英台一起作伴、念书。马太守派出人手将主仆一干人和几船礼品送到祝府。马文才见到外祖母后说自己再也不想回去了,祝母搂着他说:“我的儿,你只管把这当家,想玩什么想吃什么跟我说,我叫你舅舅舅母弄来,不想回就不回,要待多久就待多久。”然后将一旁的祝英台拉过来,一手一个说道:“我的两个宝儿。”

马文才在祝府往上能爬树掏鸟窝,往下能潜水摸鱼,就是在院子里也坐不住,祝公远给他买了一匹小白马,他给取名叫追风,爱得不行,晚上还要亲自去喂马料。美中不足的是有张嬷嬷的约束,张嬷嬷是他的乳母,可以说是为马文才操碎了心,见他上树喊哥儿下来,见他骑马喊哥儿慢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他就总想躲开一个人安静,一天他爬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上,听到张嬷嬷找他也不吱声,听着人声越来越远归于寂静,他靠着树枝欣赏落日。

天色已晚,整个祝府都被张嬷嬷惊动了,马文才一看事情闹大,更想不到什么借口蒙混过去,一时手足无措缩在树上。苏银心得知马文才不见了,一个人提着灯笼到树下寻他,苏银心举着灯笼往上看,马文才同时往下望,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苏银心:“因为这棵树我早就爬过了。”马文才:“下次一起爬树,这个角度好看落日。”苏银心:“你先下来吧,会不会下不来了?”马文才:“姐姐这是小瞧我了,看我下去!”说着就动身,苏银心知道他不想听叮嘱,于是不说话,只是举着灯笼照明。马文才顺着下到地面,拍拍衣服然后嗡声:“回去怎么说呢?”苏银心打着灯笼带着他往回走:“就说在花丛里面睡迷了,现在才醒。”马文才点点头。

时间一天天过去,马文才和祝英台跟着先生学了小九九、算筹,背了《论语》和一部分《诗经》。一天,祝英台因为受了凉生病,贾夫子索性就放几天假,马文才快乐得像一匹无忧无虑的小马驹,抓紧时间玩耍。阳光正好,马文才骑着竹马“驾驾驾”地蹦到苏银心身边,苏银心正在采摘青梅,见到马文才疑惑地问:“郎君不骑追风玩?”马文才:“追风还小呢,怎么能天天骑,也要让它休息玩耍。”苏银心笑道:“真宝贝呀,将来郎君骑着它迎亲去。”马文才脸慢慢红了,苏银心笑得更大声了。

距离马夫人去世快有一年,马太守也在筹划着续弦,马文才被逼无奈才回了一趟家,参加完婚礼又回祝家,在祝家呆到十岁才回马家,又因为祝母去世回去一趟,之后就三年没见祝英台和苏银心了。后面他听说祝英台要外出念书,主动跟马太守提出也要念书。马太守很是欣慰,派人准备行李送他到尼山书院,才又跟苏银心、祝英台在一起。

马文才头一回听课,跑到祝英台后面坐着,周夫子:“位于上天中央,让所有的星星绕着它转的叫北极星。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以德服人是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也是做好领导者的大智慧。刘备若是从客观上分析,他的军政才干与曹操相比要差上不少,但是他在颠沛流离中招揽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以及赵云等文武之才;在入川前后得到了黄忠、魏延、法正、黄权、李严卓异之士,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得以由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奋斗至三分天下的蜀汉皇帝。他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以德服人。刘备谥号汉昭烈帝,刘向编著《谥法解》昭烈圣文周达曰昭,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做出正确判断,有保境安民之功劳,政策惠及百姓的皇帝曰烈,他是三国时期唯一没有屠城记录的君主,与魏武帝曹操形成鲜明对比……”

下午练字,抄的文章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好后放在几案上供师生欣赏,祝英台看了梁山伯的字,评价道:“梁兄的字有右军习气。”梁山伯:“贤弟说笑,倒是贤弟的字如美女簪花,小巧清秀,难得一见。”

周夫子看了黄膺的字,夸赞道:“可暂居第一。”黄膺笑着作揖道:“谢夫子。”祝英台也认真看了黄膺的字,黄膺:“英台贤弟,我的字怎么样?”祝英台:“仙舟的字鸾翔凤翥,第一也实至名归。”梁山伯在旁点点头附和。黄膺开玩笑:“哦,我还以为你要说梁山伯的比我好。”祝英台:“为何会这样想?我是更喜欢梁兄,但客观评价,仙舟第一名副其实。”黄膺对曾一潜说:“看,我就说英台贤弟会一码归一码,你偏不信,你输了。”曾一潜笑着点头:“好,我认输,我请客。”祝英台:“两位兄长拿我赌输赢?那我是不是也应该被邀请才对。”曾一潜:“贤弟说得极是,白龙我诚邀仙舟,英台,还有山伯今晚去我那吃晚饭,我们不醉不归。”祝英台:“我只吃菜,酒只喝一点点,不然我不去。”梁山伯:“我可算是沾了贤弟的光了。”曾一潜:“知道就好。”几人大笑,曾一潜:“只要英台肯赏脸,一切好说。”

晚间三人去曾一潜斋舍吃饭,饭后曾一潜吩咐星落摆出棋盘,然后邀请祝英台对弈,祝英台摆手:“小弟下棋,屡战屡败,让梁兄来吧。”曾一潜:“这样吧,我们四个人车轮战,谁输了就换人,四人都下过棋。”黄膺打补丁:“观棋不语,禁止场外指导。”祝英台:“仙舟这是冲着我来的,好吧,跟兄长们奉陪到底。”下棋情况,曾一潜对祝英台,英台败;梁山伯上场,曾一潜败,黄膺上场,梁山伯败。

隔天吃过晚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房看书,梁山伯问点闲的:“我是三月初一出生的,贤弟是哪天?”祝英台:“我是三月初三。”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会稽郡上虞县祝家庄的祝公远喜获千金,这是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家族排名第九,小名九娘,也叫九妹,大名祝英台。梁山伯想到:“就你出生的那一天,王羲之他们兰亭集会啊。”祝英台露出羡慕之情:“真想自己也能参加。”梁山伯:“流觞曲水,还可以见识王羲之的书法。”梁山伯心想,自己要是谢安王献之等人就好了。

谢安,字安石,最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谢安以疾病在身推辞不就。寄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相处,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无入世之心。曾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风浪转大,谢安慢慢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听从吩咐立即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谢安虽然纵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赏,总是携带妓女同行。谢安已多次不应征召,简文帝做宰相时,说:“谢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其时,谢安弟谢万为西中郎将,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仍超过谢万,有公卿大臣的声望,平素家居常用礼节规范来教导子弟。

谢安公开蓄养了几个女妓,在美女舞动的裙摆、飘拂而起的衣襟中作洛生咏,尽显风流名士本色。谢安虽然风流,却非常敬重自己的夫人,他的夫人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是名流刘惔的妹妹。刘氏机智幽默,性格刚强,谢安和她感情很好,常和她一起议论时事人物。有一次,她把几个漂亮的婢女围在帐子里,让她们表演歌舞,只让谢安看了一会儿就落下帷幕。谢安正看得心痒痒,偏要再打开,她说:“我是怕伤害了你的大德。”谢安笑了笑,也只好老老实。谢安既深好声乐,就准备纳妾,又碍于脸面不便向夫人开口,就请几个侄儿当说客。这几个人能说会道,绝口不提谢安想纳妾,而是大谈《关雎》、《螽斯》有不忌之德,引经据典说男人纳妾是“先王之礼”,自古皆然。刘夫人慢悠悠地问:“那撰诗、制礼的是什么人?”众侄儿说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却不料刘夫人冷冷一笑:“要是周公的夫人制礼,一定不许男人纳妾!”众侄儿哑口无言。刘氏看见谢家各门都拥有高官厚禄,而独有谢安隐退山林,于是对谢安说:“丈夫不想富贵吗?”谢安掩鼻说:“恐怕难免。”及至谢万被罢职,谢安才开始有做官的志趣,其时年龄已到四十多岁了。

今天,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友人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我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浩浩荡荡走出了会稽城门,来到了市郊的山上,会聚在会稽群山阴县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这一天格外晴朗,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是个非常适合踏青游玩的好天气。我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诸多年长年少的贤士能人都汇聚到兰亭,王羲之和谢安在亭中观景,目之所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潺潺流水将这些景点联系到一起。于是王羲之对谢安说:“安石,引来环形渠水,大家排列坐在曲水旁边,在曲水上流放上倒了酒的流觞(古代一种两边有翅膀状的扁的对称酒器),让它缓缓地流动到岸边的人面前,哪怕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举行风雅集会,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谢安称妙。

所有人都分别席地坐在兰亭清溪两旁,谢安将酒觞轻轻放在清流上游, 任其顺流缓缓漂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水道,他对众人说:“流觞停在谁的面前, 谁就得即兴赋诗,作不出的罚酒三觥。”

流觞随着曲水慢慢流淌,到了参军徐丰之面前,他端起流觞放置在小几上,用手敲打着思索,咏诗: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永叹。

清乡拟丝竹,班荆对绮疏。零觴飞曲津。欢然朱颜舒。

诗咏出来后,他把流觞放回去,继续顺流而下,流觞在水中转个圈继续前进,到了王肃之面前,他咏诗道:

在昔暇日。味存林岭。今我斯游。神怡心静。

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波转素鳞。

接着往下传递,散骑常侍昙咏诗:

温风起东谷,和气振柔条。

端坐兴远想,薄言游近郊。

到了府功曹劳夷,他端着酒,头脑一片空白,众人皆大笑,侍郎谢瑰嘲笑:“别挣扎了,喝吧喝吧!”府功曹劳夷诗不成,罚酒三觥。

一轮流觞曲水结束,仆人倒酒给王羲之,由他放下,流觞到了谢安手里,司徒谢安作了首长诗: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薄云罗物景,微风翼轻航。

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永叹。

接着放流觞,这次轮到侍郎谢瑰笑容消失,他毫无头绪,府功曹劳夷更大声:“卿何故一言不发?已坐而忘道吗?”侍郎谢瑰沉默,沉默是今天的曲水。他赋诗不成,罚酒三满觥。

接下来流觞到了王献之手里,我们知道他成年后书法成就和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但此刻他才有九岁,作不出诗,王羲之在一旁看热闹,谢安提议:“他还是个孩子,我们饶过他吧。”

王羲之:“不行不行,既然参与就要一视同仁,不行就喝酒。”王献之撇嘴不语,只能喝了酒。

这次兰亭诗会,大家共赋诗 37 首, 有 11 人各作诗两首,15 人各作诗 一首,16 人作不出诗而被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 名曰《兰亭集》。

当时众人饮酒赋诗, 王羲之也微带醉意,乘兴挥毫,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一篇序言,即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之后有人拿潘岳的《金谷诗序》来比他这篇序文,把王羲之比作石崇,他听说后很高兴。一日,王羲之与谢安同登冶城,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王羲之说:“夏禹勤于政事,手足磨出老茧;文王管理国家,连吃饭都无暇顾及,如今朝廷边境战事频繁,执政者应思考效忠国家,空谈浮华会荒废大事,恐非当今执政者所应有。”谢安说:“秦朝任用变法务实的商鞅,只延续两代就败亡了,这难道也是空谈浮华带来的祸患吗?”

尼山书院碧虚斋中,苏银心提着饭进来说:“郎君,今天有鹅汤。”梁祝二人收书洗手吃饭,祝英台说:“梁兄,你知道王羲之的故事吗?”梁山伯:“我小时候听说了,贤弟,王羲之喜欢鹅……”

王羲之生来喜欢鹅,会稽有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得好听,想买没买来,於是带领亲友命人驾车前去观看。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杀了做熟等他来,王羲之感叹惋惜了好几天。又山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看,非常喜欢,再三要买他的鹅。道士说:“给我书写《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全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给他书写,把鹅装在笼子裏带回去了,非常快活。

祝英台吃一块鹅翅:“你见过王羲之的字吗?”

梁山伯扒饭:“没有,他的字岂是容易得的。”

祝英台问苏银心:“有王羲之题字的那把六角竹扇带来了吗?”

苏银心:“等我找找。”

梁山伯:“贤弟有他的字?”

祝英台:“先吃饭,等会看。”

梁山伯用勺子为祝英台舀汤,再看向苏银心,苏银心摆手拒绝,他自己舀了一碗喝了。苏银心从柜子里找出六角竹扇给祝英台:“我记得这是刘嶦在外办事遇到的,买了三把。”梁山伯:“只买了三把?”祝英台:“只剩下三把了。”把扇子给梁山伯看。

王羲之蕺山看见一个老太婆,拿着六角竹扇卖。王羲之在扇子上写上字,每把扇子五个字。开始老太婆有些生气。於是他对老太婆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字,可以卖一百钱。”老太婆就这样对人说,人们都争着买。有一天老太婆又拿扇子来,王羲之笑着不说话。

梁山伯看竹扇上的字写的是“微风翼轻航”,赞道:“他的书法受到世人的欣赏,就是这样的,光彩焕发有如神明。”梁山伯观赏良久,祝英台:“梁兄若是喜欢,小弟就将这把竹扇赠于梁兄。”梁山伯抬头:“我怎能要呢?贤弟若不是喜欢,又怎会带到书院?左右我除了睡觉,都跟贤弟在一起,只要想看,劳烦银心拿出来就是了。”祝英台喝茶:“也好。”

过一会,祝英台说:“道士用鹅换王羲之抄写《道德经》,我有一事想麻烦梁兄。”梁山伯很积极:“有什么我能做的,贤弟尽管开口!”祝英台:“我想请梁兄帮我抄一份《庄子》。”梁山伯:“贤弟要我抄写?好,我现在就可以写,银心准备纸笔。”祝英台:“也不急于一时。”梁山伯:“现在也是无事。”祝英台笑:“那好吧。”

苏银心铺纸磨墨,祝英台用剪刀剪掉烛芯,光线更亮一点。然后在一旁看《庄子》。抄了《逍遥游》,祝英台说:“好了,休息吧。”梁山伯起来活动一下筋骨,甩甩右手,说:“我回去了,明天见。”祝英台笑着点点头:“明天见。”苏银心洗毛笔顺带送梁山伯出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梁祝之好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