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阀政治
书名:梁祝之好 作者:李栐乐 本章字数:6270字 发布时间:2025-05-09

尼山书院课程安排,上四休一,每天辰正夫子上课,午正下课。下午弹琴、练箭、写字、清谈等。每月初一、十五交一篇文章审阅,端午春节放假。书院有百多号人,新来的跟不上进度,可以请师兄当助教补习。一天傍晚,祝英台佩戴着一组玉佩,衣料华美,准备跟梁山伯出门散步,梁山伯突然又穿了自己的旧衣,祝英台不是很乐意,说:“这些衣服就不要再穿了,梁兄那么俊美,上次做的衣服不够穿吗?”梁山伯艰苦朴素惯了:“……够的,可我觉得这些也挺好的,不穿可惜了。”祝英台摇头:“我从小就华服美食惯了,不喜欢素雅的。”梁山伯心说不是素雅,是粗服,祝英台围着梁山伯转着圈上下打量,越看越生气,心想:“宽肩细腰长腿的一个美人兄长,却要穿这一身破烂。”心里做了打算,推着梁山伯回去换衣服,梁山伯被推着走还倔强地转头跟祝英台抗议:“尼山书院又没有女人,啊不对,衣着干净整洁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换?”祝英台:“因为我要看啊,我喜欢,这理由还不够吗?”梁山伯只得回去换了一件华美青衫,然后两人终于散步去了,去菜园看到成片不同种类的蔬菜,一群鸭子迈着摇晃的步伐在路上走,中间夹杂着几只鹅。路边有不知名的树,一路上遇到黄膺的书童赵文斌和石墨,他们向二人行礼:“梁郎君,祝郎君。”梁祝二人点头致意。

学生们坐在大讲堂听课,周夫子讲晋朝历史:“话说晋朝……”。

晋朝是一个由门阀士族完全控制的朝代,司马氏政权也是在士族集团的支持下取得。晋统一三国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既得利益而展开,以此换取士族的支持,如以家室背景作为选官条件的九品中正制。

司马炎,谥号武皇帝。他为了避免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参考西周时期分封制,大封同宗子弟为王,逐步恢复封国制度,更允许王国置军,种下祸根。咸宁五年(279),司马炎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三国统一。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罢去州郡之兵,皇帝直接控制的州郡已无足够的武备力量来节制诸王的军队。各方势力辽东辽西有鲜卑,河东河内有匈奴,北地上郡关中,鲜卑氐族羌族杂处。汉族的世家大族长期掌权,自我腐败,胡人迁居关内,自相团结。

290年,司马炎病死,惠帝弱智,贾皇后想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召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骏,这是“八王之乱”的开始。贾皇后杀杨骏,使统治阶级内部开始相互残杀,八王先后参加,混战16年。至306年,前七王皆已败死,东海王越最终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其弟怀帝,八王之乱遂告结束。

晋朝天气寒冷,胡人本就蠢蠢欲动。北方苦寒之地,修长城就是为了阻止骑兵南下掠夺物资。东海王司马越起兵时,左部首领刘渊给成都王司马颖说:“只要放自己回去,愿意配合五部匈奴的军队帮助他。”于是,刘渊回去后就自立了,称汉王,史称汉赵(304年~329年)。从东汉以来,借胡人之兵镇压内乱是统治者的共识,八王之乱把晋朝的国力消耗完了,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北方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公元初年—600年。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长江流域开始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地区。小冰期会让北方可耕地大幅缩减、单位粮食大幅减产。在气温迅速下降周期,游牧民族为求生存只有通过大规模南迁,加剧了与南方农耕民族的冲突。八王之乱为内因,小冰期为外因共同导致了魏晋南北朝荒唐且黑暗。

八王之乱后期,晋室分裂,匈奴刘渊占据平阳、氐人李雄占据成都。羯人石勒、王弥等率军队乘虚流窜,转战大河南北。晋建武年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东晋政权,年号为大兴(公元318年)。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东晋是后人称呼,最早见于《宋书》。又因为中原地区按地理位置来看处于北方,以“南”命名并不妥当。因此,东晋在王朝称谓上尽量避开“南北”,称西晋为“西朝”或“中朝”,根据地理位置称自己为“江左”。司马睿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晋朝开国既有亡国之相,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敛财成为能力的象征,炫富则是高贵的表现。司马炎认为自己统一了全国,功劳重大,生活上也变得奢靡起来,整日花天酒地,沉湎于美色之中。皇帝带头腐败,上行下效。石崇是晋朝的大富豪,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两个人都家财万贯,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因此两人经常对外炫耀自家的财富。

马家上位后,为了最大限度地稳固自己的统治,得国不正的司马氏只能对士族采取拉拢讨好的态度,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拉拢不到的就杀掉,比如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

嵇康,字叔夜,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的四言诗最好,是曹操之后的第一人。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嵇康娶了曹操儿子曹林的孙女长乐亭公主为妻,是曹操的曾孙女婿。自从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掌握大权后,曹魏宗室一直处于司马家打压、监视的地步。他不愿意与司马氏同流合污,而选择了辞官隐居。司马昭征辟了好几次,始终拒绝出仕,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举荐嵇康担任尚书吏部郎,嵇康反而与山涛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一文以示决心。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正始末年,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嵇康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

课间休息,同学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出去活动,只有梁祝还在座位上,祝英台将不洗头不洗澡、姿容卓绝的嵇康跟身旁的梁山伯作对比,越看梁山伯越是欣慰不已。她突然发现梁山伯的眉眼低垂的样子别有一番风情,只见梁山伯伸手挠一下鼻头,祝英台的注意力又从眉眼转移到挺峻的鼻梁,修长的手指,梁山伯感受到祝英台的注视,抬头问:“我脸上有东西吗?”祝英台睁眼说瞎话:“这里有点东西,我帮你。”然后用手指从鼻梁刮下,梁山伯眼睛眨啊眨,祝英台正襟危坐道:“好了。”梁山伯眉眼弯弯:“谢贤弟。”祝英台嘴角上扬不语。

王顺来尼山书院送鱼鲊等东西,苏银心收了,祝英台下课后见到王顺,看了家书,祝英台拿出一块尝尝,说:“味道有点不一样。”王顺笑:“这是家主做的。”祝英台:“哦?怪不得,别有一番风味呢。”王顺:“家主让女郎回信说一下这鱼鲊。”祝英台笑了,写了一封信将鱼鲊大夸特夸,让王顺带回去。

祝英台看着满满当当的鱼鲊,叫苏银心找食盒出来,装了两碗送给周夫子和殷夫人尝尝。殷夫人回赠了一条五香蒸鱼,祝英台看不见梁山伯,奇了:“梁兄又去哪了?你叫他来吃鱼。”苏银心道破真相:“大概他不想跟我们吃饭。”祝英台疑惑:“为什么?”苏银心:“他来吃了鱼,下次就会出钱请客。”祝英台:“是啊,说了不用他请依然坚持,就随他去了。”苏银心:“女郎,梁郎君没什么钱的,可能他觉得一起吃了饭,不回请不好意思,请客的话开销又太大了。”祝英台问:“我们吃一顿饭很费钱吗?就是一些很普通的菜而已。”苏银心:“对他来说蛮贵的,不然按照梁郎君的性格,他不跟我们吃就很奇怪。”于是祝英台交代:“你去拿饭的时候留意一下梁郎君的饭,约他一起吃饭总说要跟陶韬一起吃,你看他们吃些什么。”苏银心去了,良久后回来,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祝英台问:“怎么了,他一天背着我们吃什么?”苏银心:“他在吃蒸饼配咸菜。”祝英台“啊”的一声:“怪不得我看着最近清瘦了些。”她想了想说:“银心,你再去厨房要点东西来。”苏银心去了,端了一碗汤面回来,说:“没有饭了,只有这个。”她让苏银心先吃一碗汤面垫着,主仆二人等梁山伯来吃晚饭。

梁山伯啃了咸菜蒸饼过来找祝英台一起学习,进来看见祝英台面前饭菜都没动,大惊:“贤弟为什么不吃饭?”祝英台挪自己的茵席背对着梁山伯:“吃什么呀,我才知道结拜哥哥吃咸菜,我却吃这些,食不下咽。”梁山伯笑:“我那是换换口味,突然想吃咸菜了。”祝英台还是背着他说:“那我也是不想吃饭了,一顿不吃也饿不死。”梁山伯看一眼说:“有贤弟爱吃的鱼呢。”祝英台:“你陪我吃我才吃,而且以后不准这样了,我不用你请客,我们是知己,你只管来陪我吃饭,不然我就饿死我自己。”梁山伯笑:“好,我去热菜。”苏银心:“我来。”她将饭菜收去加热,梁山伯关心道:“饿坏了吧?”祝英台:“还好,今天我家又送鱼鲊来了,吃了点。”梁山伯:“我知道,所以我等你忙完了再过来,却没想不吃饭。”祝英台:“对了,我送了鱼鲊给夫子,等下你回去带一碟给陶兄。”梁山伯:“送出去那么多,你还有吃的吗?别送了。”祝英台:“多的是,吃完了再让家里送来就行,我阿翁也动手做鱼给我,要多少有多少。”梁山伯:“我是阿母养大的,我阿翁很早就去世了。”祝英台觉得抱歉:“啊,不好意思。”梁山伯:“没事,随口一说,贤弟不用跟我生分。”祝英台:“还说呢,生分的到底是谁。”饭菜热好了,祝英台夹一块鱼肉给梁山伯:“多吃点,以后必须每顿都跟我一起吃饭,再偷偷吃咸菜就不要进碧虚斋的门。”梁山伯含笑说:“贤弟好霸道。”祝英台:“嗯,不听吗?”梁山伯:“也不用每顿都来,隔两天来吃就行了吧。”祝英台:“你不准吃咸菜,读书那么辛苦。”梁山伯:“我不吃咸菜了,就吃两个菜配大米饭。”祝英台:“不行,必须来,不来我就不吃饭,梁兄你可以试试看。”祝英台看着他:“你是觉得我烦人一起吃不自在吗?”梁山伯连连否认:“哪有,我是怕贤弟烦我,一天总跟你在一处。”祝英台:“不会,你在我身边我开心。”梁山伯看着她说:“那好,我陪着你吃。”

梁山伯陪祝英台一起吃了饭,祝英台问他:“你吃蒸饼配咸菜吃了多久?你还有没有钱?”梁山伯:“没多久,钱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够用的。”祝英台:“那还吃咸菜省钱请客?”梁山伯:“怎么能让贤弟一直出钱,我虽然没有多少钱,但自己简单吃些节省几顿,就可以请贤弟吃一顿了。”祝英台:“我在乎你请我吗?”梁山伯:“贤弟当然不在乎,但我既然是哥哥,尽自己的心意对贤弟好,即使算不上什么。”祝英台嗔道:“真是呆子,以后不准这样了,你在其他地方尽心待我就是了,钱自己留着用,不够了跟我说,我知道你不白给你,借给你以后还我。”梁山伯:“好,知道了。”二人又看书到亥时才披着月光回去。陶韬还在看书,梁山伯将祝英台让他带的鱼鲊送给陶韬,他大加感慨:“英台真好。”梁山伯:“是啊,英台好得不得了。”洗漱躺下,陶韬吃一口鱼鲊,说:“要是有机会,我想叫英台去我家玩,我夫人一定很喜欢她。”梁山伯“嗯”了一下,慢慢睡着了,等陶韬再说话已经没有声音,陶韬将筷子一放,上榻看书。

祝英台跟苏银心说:“怎么会有梁兄这样傻得可爱的人?自己吃咸菜来请我吃饭。”苏银心看着自家女郎道:“该说不说,女郎你不要太关心梁郎君了,我本以为让他不请客就行,结果你让他每天都过来吃饭,那你们只除了睡觉,其他都一直在一起了?这样不好吧……”祝英台:“没什么啊,你想多了,睡觉吧。”苏银心不太相信祝英台的话。

今天是六月初五,三人吃过点心后下山玩耍,半路遇上了骑着马的马文才,他穿着裲裆(亦称两当)招摇得像只花孔雀。马文才出现在尼山书院是祝英台意料之中的事,他下马跟祝英台打招呼:“表哥。”祝英台很满意他没有阴阳怪气,也没有拉长声调欠揍,很平淡地点点头:“表弟,你也来了。”梁山伯在一旁,祝英台给马文才引荐:“这是梁兄,这是文弟。”梁山伯叉手:“文弟。”马文才叉手:“梁兄”。马文才,比祝英台小四个月的表弟,马太守之子,从小没少被和祝英台比较,据说马太守曾经开玩笑,要让祝英台嫁给马文才,被祝公远给否了,否得很干脆。这当然是无关痛痒的小插曲,他们从小没少打架互相捉弄对方。马文才的母亲和祝英台的母亲是闺中姐妹,还是祝公远的妹妹,马文才丧母后寄养在祝府几年。

祝英台作为表姐肯定要招待马文才:“晚上去碧虚斋吃饭。”马文才笑:“银心弄两个我爱吃的。”祝英台疑惑:“你爱吃啥?”马文才问苏银心:“你知道我爱吃什么吗?”苏银心点头:“知道。”祝英台:“哈?我都不知道她知道?”马文才斜她一眼:“但我知道你爱你鱼鲊,牢丸。”祝英台:“你不是什么都吃吗?”马文才:“你才什么都吃,我又不是猪!”马文才看着三人这架势问:“你们要去干嘛?还走路?”祝英台:“去山下逛逛。”马文才对骐骥、莫舍等人说:“你们赶着牛车上去安置,我要一起下山。”祝英台:“别,今天到书院要拜见周夫子和殷夫人,你这样很没礼数。”马文才郁郁不乐,苏银心道:“可以叫骐骥找地方歇着,等我们一起上山。”于是马文才颠颠地跟着走了,随从在原地休息等他们,牛马都放开吃草去。

几人晃悠到街上,看到什么东西,马文才都会掏钱买下提着,几人吃吃喝喝,买了些笔墨纸张,水果、核桃、肉干等物回书院,马文才去拜见夫子,然后吃饭。

祝英台见桌上有一碗蒸蛋,一碗莲藕排骨,说:“原来你喜欢吃蒸蛋和排骨啊。”马文才分筷子:“还是一起长大的,结果什么都不知道。”他看一眼梁山伯,问祝英台:“你知道梁兄喜欢吃什么吗?”祝英台:“喜欢吃肉,无肉不欢。”马文才:“具体点,喜欢吃什么肉?”祝英台迟疑道:“喜欢吃鱼,鸡?”梁山伯笑:“是的。”祝英台:“上次的鸡肉糁”(sá)我见你很喜欢,明天再叫厨房煮来喝。”马文才:“梁兄身体虚吗?”梁山伯:“此话怎讲?”苏银心道:“王羲之卧病在床,久治未愈。经常受他接济的一对贫困老年夫妇给他熬锅鸡汤补补身体。她加了点祛寒发汗的药材,和鸡一同煮熟,又将麦仁之类的粮食加入锅里熬好送到王羲之那里。王羲之久病口干舌苦,虽没食欲,但也不好拂了老人心意,哪想到一会就感觉精神好多了,体力也恢复了不少。觉得病好了多半。”马文才:“王羲之大悦,看看那米粒和鸡汤熬成的糊粥,自忖补中益气更胜人参,于是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后来有人合二为一,就是“糁”字。”梁山伯:“原来如此。”马文才大笑:“你看吧,我就说梁山伯虚。”祝英台无言以对:“那以后经常吃这道菜好了。”

饭毕,马文才喝茶,然后打探梁山伯底细:“梁兄是哪里人?”“会稽郡鄮县人”。马文才疑惑道:“虞氏、魏氏、孔氏和谢氏被称为会稽四姓,是江南地区的顶级世家大族。还有谢氏和魏氏,没听说有梁氏啊?”祝英台拿一块茶点塞他嘴里,梁山伯不卑不亢:“我是寒族,出门一般,在草桥遇到贤弟和银心,结拜为兄弟,后面才得知贤弟出身高贵。”马文才:“哦!我说呢,原来如此。”然后吃被塞的茶点。

梁山伯从碧虚斋回陶斋睡下,想起自己家。梁家生活早年富裕,山伯的祖辈也是三国时期吴国小吏,父亲梁达曾办过塾堂,不幸积劳成疾,三十几岁便撒手西去,撇下了山伯母子相依为命,日子逐渐败落下来。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生活仅靠母亲刘茜经营几亩薄地为生。梁达曾经教伯孩儿背"小九九",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梁达提问:“七八?”

伯孩儿:“五十六。”

“九一?”

“如九。”

“七三。”

 “七三……”

“三七。”

“三七二十一!”

梁达一把搂住儿子:“说明你呀,小九九还是背得不熟,七三就不知道多少,还是多背背。”伯孩儿很不服气:“阿翁,我会背。”

“那你现在从头到尾背一遍我听听。”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

背完了刘茜给儿子鼓掌:“晚上吃鸡肉,奖励伯孩儿一只鸡腿。”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梁祝之好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