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祝家趣事
书名:梁祝之好 作者:李栐乐 本章字数:5168字 发布时间:2025-05-09

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过完春节后,天气渐暖,祝府外行人如织,其中就有三两学子带着书童,挑着担去乘船去杭城。祝英台在阁楼看到学子结伴去求学,手里的书也看不进去了。她想到之前跟着母亲进香,心中默念自己想去书院读书的愿望求签,结果求得一个上上签,回来后就对父母说她要去书院念书,不出意料地被否了,祝英台气得晚饭都不吃。

旁白(唱):“祝英台在闺房,无情无绪意彷徨!眼看学子求师去,面对诗书暗自伤。”

祝英台因为要出门读书不允,所以不思饮食。王夫人让厨房做了些她爱吃的送去,嬷嬷们抬着饭菜进来,祝英台说:“跟你们说我吃不下,你们又拿上来干什么?”

李嬷嬷答:“女郎,自从进香回来,已经几天了,你一点东西都不吃怎么行呢?”

另一个朱嬷嬷也说:“是啊,身子要紧,书要念,饭也要吃。”

李嬷嬷又说:“不念书,饿不死,不吃饭……”

祝英台打断:“够了够了,你们懂什么?”

李嬷嬷:“女郎,你就少吃一点吧!”

祝英台闹脾气:“不吃不吃,说不吃就不吃。”

嬷嬷无奈:“好,不吃不吃。”然后饭菜留下,人走了。

祝英台叫住:“嗳,拿走,拿走!”

嬷嬷走了,丫鬟牡丹又来了。祝英台问:“干什么?”

牡丹说:“夫人叫我送来的莲子羹,还有夫人自己炖的银耳。”

祝英台更不耐烦:“拿走拿走。”牡丹还想说话,英台暴躁:“听见了没有,拿走!”坐在茵席上接着看书,越想越生气,把书一放,起身徘徊。

银心慌张进房间:“女郎,女郎,不好了。”

祝英台:“什么事呀?大惊小怪的。”

银心:“夫人又亲自上楼来了。”

祝英台赶忙到榻上睡下,主仆二人手忙脚乱盖被子拉帘子。英台指指欹案(以案当几,侧坐靠椅),银心马上把吃食收起来,准备妥当后,英台装睡,银心给夫人开门。王愉忙着看女儿,银心小声说:“夫人,女郎刚睡着。”

王愉问她:“女郎的病怎么样?”

银心心情沉重:“更重了。”

王愉更担心了:“这个孩子,银心呀!赶快请个郎中给女郎看看吧!”

银心:“哦。”

王愉转身走了,银心关门,然后主仆二人偷偷商量下一步。祝英台皮肤白皙眉眼细长,鼻子纤细而高挺,唇色红润略有厚度,唇线清晰但不锋利,瓜子脸线条流畅精致,有种天真的聪明感。最特别的是,她有一种男性的洒脱与调皮,少女的精致和少年的英气融出一种雌雄皆备的美感,因此她扮作郎中去见父母。而祝公远则在书房愁得看不进书,父母难为啊。

旁白(唱):“名门闺秀十金女,抛头露面事可羞。”

他坐在独坐榻上等夫人,(魏晋时期坐榻,独坐榻一般人都可以使用,基本改变了汉代跪坐的形式,而发展为两腿朝前向里盘曲的箕踞坐)王愉看望女儿后回到书房,祝公远起身迎上,问:“怎么样?”

王愉很担心:“这可怎么得了呀!整天茶不思,饭不想的,我看你就答应她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

祝公远抱怨王愉:“都是你把她惯坏了!”

下人进来传话,说是郎中来了。银心领着一郎中到客厅,祝氏夫妇已经在客厅等候。

银心跟郎中说:“见过我家郎主,夫人。”

祝英台假扮的郎中作揖:“是,见过郎主,夫人。”

祝公远:“请坐。”

祝英台:“谢坐。”然后夫妇二人入座茵席,银心招待郎中坐西边茵席(招待宾客布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礼记·曲礼》)祝英台整整衣领,入座,放下医箱。

祝公远看一眼,又看一眼,跟妻子悄声说:“这个郎中有点面善。”

王愉赞同:“是啊,有点像英台的表哥。”

祝公远恍然大悟:“对啊!”

祝英台:“请问郎主,夫人,府上哪位玉体违和?”

祝公远:“是小女身体不适。”

祝英台:“哦,这个,医家之道在乎望闻问切。望者观气色也,闻者听声音也,问者问病情也,切者切六脉也。但不知令媛的贵恙因何而起?”

祝公远叹气:“因为小女想去杭城读书,是我不允,故而抑郁终日病倒在床,请先生替她医治医治。”

祝英台:“她得的是种怪病。”

王愉惊疑:“怪病?”

祝英台:“这种病,药方倒有”,为难地看一眼双亲,“只是药引难求。”

祝公远不以为然:“只要治好小女的病,不论任何珍贵药品,我都不惜金钱。”

祝英台:“可是这几味药引子实在太难找了。”

祝公远表示不信:“先生你不妨说说看。”

祝英台:“郎主听了!(唱)一要东海龙王角。”

银心偷笑,一句话让老父亲祝公远脸都皱了。

“二要暇子头上浆,三要万年陈壁土,四要千年瓦上霜。”

祝氏夫妇俩对视一眼,心说离谱。

“五要阳雀蛋一对,六要蚂蟥肚内肠。”祝英台走到偷笑的苏银心身旁提醒她控制一下。

“七要天山灵芝草,八要王母身上香,九要观音净瓶水,十要蟠桃酒一缸。倘若有了药十样,你女郎病体得安康。”

祝公远:“先生,你这十味药,简直是开玩笑!”

王愉:“先生,这些药上哪儿去找?”

祝英台:“所以,我说你们女郎的病是心病。这心病,还得心药医。”

祝公远:“心药医?”

祝英台:“这个,既然是女郎想到杭城去读书,郞主就答应她吧。郞主要是答应了她,我想女郎的病,一定就会好的。”

祝公远:“因为一个女孩子家混在男子群中,很不方便,所以我不让她去!”

祝英台:“小人倒有一个办法,保可无虑。”

王愉:“什么办法?”

祝英台:“不如让她改扮男装。”

祝公远考虑中,祝英台又说:“据女郎的性情看来,不让须眉,如果改扮男装,一定与男子一般无二,就是父母也看不出来。”

王愉:“先生的话,未免过分,我的女儿是我一手带大的,怎么会看不出呢!”

祝公远狠狠赞同妻子的话:“是呀!一定看得出。”

祝英台反驳:“一定看不出。”

祝公远:“要是真的看不出来,我就让她去!”

祝英台:“员外的话是真的?”

祝公远:“当然是真的。”

祝英台连忙作揖:“多谢阿翁!”然后卸除伪装,露出真面目。

祝氏夫妇惊得站起来,说出:“是你!”

祝英台:“女儿英台。”

银心:“郞主夫人,连女郎都看不出来。”

祝公远:“胡闹,简直是胡闹!

王愉:“刚才你亲口答应了,就让她去吧。”

祝公远抱怨妻子:“你看,都是你把她惯坏了,哎!”

祝英台盈盈跪拜:“阿翁。”语罢不起。

祝公远对妻女很无奈:“好了,好了。”

王愉:“好了,你父亲已经答应了,快起来吧。”

祝英台:“谢阿翁。”

祝公远对家里两个女人只有举手投降的份,晚饭时,一家子开始其乐融融商量上学事宜。

祝英台要去读书这件事马上在祝府传开了,王愉指挥嬷嬷打包,小厮装车,写一封书信连带着日用之物让王顺先去尼山书院交给殷夫人。至于衣帽鞋袜让最擅长女红的晴儿带着一众丫鬟赶做。祝英台跟阿母说:“不用带这么多,缺什么我可以买的。”王愉:“又不要你肩挑手提,你们路上随心意赶路。书院斋舍布置得跟家里一样岂有不好的?况且,这跟将来你出嫁的阵仗比,根本算不了什么。”祝英台害羞道:“阿母讲什么呢!我还小呢。”王愉打趣:“现在还小,读两年书回来在家也不会长咯。”祝英台拉着母亲的手撒娇:“我不嫁,我要跟父母待一辈子。”王愉心思活跃:“那我看看到时候有没有郎君入赘祝家。”祝英台被说得含羞不语。王愉面露不舍:“从来没出过那么长时间的门,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祝公远从外面进来,箕踞坐下,叮嘱祝英台:“父母答应你外出求学,你也要做出承诺安我们的心。”

祝英台:“阿翁请说,女儿自当遵循。”

祝公远:“一要你专心攻读不许贪玩。”

祝英台:“求学不易,这个不消阿翁担心。”

祝公远:“二要你常思父母勤写家书,若是父母身体有恙叫你回来,你就回来侍奉双亲。”

祝英台:“女儿我一定勤写家书,有召则回。”

祝公远:“这第三,要你谨遵祖训守身如玉。”

祝英台:”女儿我清清白白而去,清清白白而回!”

祝公远:“好,九娘要谨言慎行,与外男保持距离,遵守承诺。”

晚间王愉跟祝英台一起就寝,母女俩在说悄悄话,王愉交代她:“就算在书院遇上喜欢的人,你也不要告诉他,等分别的时候再说,让他到家里提亲才行。”祝英台把被子盖住脸,王愉继续:“出门在外,要会识人,如果一个郎君真的爱你,他会尊重你,理解你,支持你,要是影响到你念书的,都不是良人,你别到时候自己提前跑回来跪在我们面前,说跟人有了私情,要我们成全。”祝英台有点恼了:“阿母我知道了,我好不容易才能去念书,一定珍惜这个机会,不会不知轻重耽误学业的,女儿要睡了。”王愉:“不说明白怕你走错路,睡吧。”

第二日,改换男装的主仆二人被一家子送出门外,祝英台对二老拜别:“孩儿走了,阿翁阿母要多加保重身体。”祝公远道:“不要太辛苦,休息时可以去西湖游船,不要看书写字太长时间,多出去走走休息一下,好好吃饭,课业不多的时候写信回来。”王愉:“想吃什么用什么,写信回来,我们让王顺送去。”祝英台答应了,二人踏上了去杭城的旅途。祝家人看着二人渐渐走远,直至消失不见才回去。

祝英台走后,祝公远和王愉都不太习惯,吃饭的时候就他们两个,冷冷清清的,看着前面的鲈鱼鱼脍和牢丸(带馅的汤团),王愉说:“九娘不在,做这些她也吃不到。”祝公远抱怨:“怎么就只要银心一个丫鬟服饰,我说带个厨娘去你们又不听,带厨娘就可以给她做饭。”王愉:“我也说了,她说派人专门带日用物品去布置已经够了,再带厨娘,别的同学看了要说什么,书院别人吃的饭菜她也能吃。”祝公远一放碗筷:“有没有带鲜鱼鲊去?”王愉白了他一眼:“靠你的话九娘早饿死了,当然带了,还有猪肉鲊。”祝公远呵呵地笑:“下次我来做鱼鲊给九娘尝尝。”王愉:“别给九娘难吃吐了。”祝公远不服:“莫要小瞧人。”

祝公远在书房看书,觉得眼睛累了就闭目养神,脑海回忆起教小九娘学叉手礼的往事。(叉手礼始于西晋,是男女老幼通用的传统礼义,表达尊敬与感谢。)

祝公远抱着五岁小祝英台坐在席子上,伸出双进行示范:“右手拇指为天,左手小指为地,顶天而立地。”祝英台在旁边跟着比划,祝公远:“右手其余四指与左手小指平行,意为天下太平。”他翻过手让祝英台看清楚。夸道:“九娘真棒!左手握右手的三指代表谦逊,同时用左手扣住右手,代表人和。”祝英台听得稀里糊涂的,只能勉强跟上动作。王愉在旁边笑出声来:“教就行了,现在何必说这么多,怎么记得住。”然后自己做了一个叉手礼,向女儿示范行礼,祝英台有模有样地回礼。

等大了祝英台跟随家里请的贾夫子念书,马文才的母亲死了,就接他过来和祝英台一起上学玩耍。祝英台、马文才和丫鬟苏银心一起上课,他们开始学《庄子》里的小故事,一天,贾夫子讲了《逍遥游》里的大葫芦——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下课后,祝英台跟马文才叽叽咕咕商量着什么,贾夫子:“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问我。”祝英台:“请问夫子,五石的葫芦到底有多大?”贾夫子:“这是庄子的一种夸张,只要知道非常大,像一条小船一样可以载人就行了。”两人到书房找祝公远和王愉说要看庄子的大葫芦到底有多大,夫妻俩想了个办法,命人在地上堆放五石大米,放两堆模仿葫芦的样子,祝英台和马文才眼看着像小山一样的米,无比惊讶。等大米放好后,祝公远问:“你俩要上去吗?”“阿翁/舅舅,要的!”仆人把两位小主人放上去,马文才兴奋道:“真有这么大的葫芦就好了!”祝英台:“有的话我的葫芦要比你的好看。”马文才撇嘴:“一天天就要好看的,你还要雕花不成?”祝英台:“好看当然有用,雕花也可以。”祝公远和王愉在一旁看着:“他俩作伴挺好的。”

祝公远还在回忆着,王愉进书房找他,祝公远问:“什么事啊?”王愉:“今天厨房来了一批活鱼,该你动手了。”祝公远抬杠:“君子远庖厨。”王愉:“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说过的话,也是会胖起来的呀!”然后用手捏捏他脸上的肉,祝公远:“好吧,夫人要不要监工?”王夫人拒绝无效,被他拉进厨房。

王夫人指点祝公远做鱼鲊,先选取好鱼,去掉头尾,只留鱼身,温水洗干净之后,去掉鱼鳞。再以盐水浸泡几日,将鱼肉取出,切成四寸一段。鱼块要切成小块,并要保留鱼皮,这样容易发酵入味。腌制鱼鲊时,以粳米饭搭配。取生的茱萸叶垫在瓮底,再放上少量的茱萸子,以取其辣香味。一层鱼,一层粳米饭,层层叠加,最后按实,以荷叶封口。祝公远做完洗手,跟王顺交代:“做上标记,送过去的时候先不说,让九娘吃过写信回来说味道如何。”王顺应了,然后去做标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梁祝之好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