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的影响
书名: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 作者:汤汤哩哩啦啦 本章字数:1108字 发布时间:2025-05-03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表达的意思是面对外族入侵,结成民族统一战线,这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国家民族影响力都是十分十分巨大的。

  其开端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齐桓公出动大军先是打退了山戎对邢、卫两国的侵扰,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其后,面对楚国南蛮的北向扩张,齐国再度出兵会合中原国家的军队共同伐楚,解除了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在那个时候的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这个会盟,承认他齐桓公的地位。

  他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公认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后来孔圣人充满深情地讲:“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其主要的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要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了。

  “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特点,“被发”的意思就是散着头发,重环垂耳;“左衽”意思就是他们穿的衣服是左边压右边。中原汉族人穿衣服是右边压左边。看古装剧的你们有意识到这一点吧,不过很多古装剧都是没在意到这点的,其实哪边压哪边都无所谓,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服装、发型要一变,就意味着礼制的崩坏,意味着国家要灭亡,道统要灭绝。这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乱的原因。

  比如,明末满人入关之后,发了一道剃发令,让汉族人改学满族人发型,一律削发留辫子,很多人不愿意,于是就遭到清兵的镇压。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即使这样,江阴城为了抵制剃发令,为了留发,也抵抗了八十多天,全城被清军杀得尸横遍野。有对联为证:“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今天看来这件事有点儿过于荒诞,十万人同心死义,就为了这个发型。

  但是现实永远更为残酷,剃发令的这件事,我在前些文章中有详细介绍,因此而惨遭满清屠戮的民众有多少?直接死亡人数加上间接死亡人数,其死亡人数:八位数!

  小鬼子的战绩可比不上他们!!!

  以前的中国人一向把这个事儿看得特别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能动。年纪小的时候还可以剃头,冠礼成年之后头发就不能剃了,要蓄发蓄须,直到临终。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的时候,无颜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以发覆面,头发散开长得能拖到腰部。

  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力保中原的话,当时的中原就被少数民族同化了,发型一换,就轮不到后面这些事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