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急中生智 巧退追兵
搜捕的衙役就在山门外,紧急关头,一般都会有后门啊,密道啥的出现,但是白云寺比较特别,它孤立在山顶,既没有后门,也没有密道,王效祖他们是不可能悄悄溜走了,怎么办呢?
明空大师想到的办法是让王效祖和李中阳把头发剃光,假装成庙里的和尚,但是又考虑到李中阳的面具问题,不太好办。
刘慕云端详着二人,突然有了主意,说道:“交给我吧!”
多亏刘慕云随身携带了两套换洗衣服,她快速把王效祖和李中阳装扮成女孩子,用面纱代替面具,遮住了李中阳的脸庞。
然后,刘慕云交代道:“一会儿他们来盘问,你俩不要开口说话,看我眼色行事。”
明空大师见他们已经准备好,就迎了出去。
衙役们一进门,二话不说就到处搜查。
搜查到禅房时,他们看见床上躺了一个女子,带着面纱,床边站着两个侍女。
其中一个带头衙役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刘慕云咳嗽了几声,说道:“我们跟随小姐来上香祈福,不料小姐突染肺痨,正愁如何下山,几位差爷能否帮忙将我们小姐抬下山去?”
一听是肺痨,衙役们吓得连连后退,唯恐被传染,而李中阳也很配合的假装咳嗽起来。
王效祖见状,也假装咳嗽起来。
衙役们吓得捂着口鼻退出房间,拿着王效祖的通缉令在外面询问:“你们在寺中可见过画像上的年轻男子?”
刘慕云从房间出来,紧追着衙役,一边咳嗽,一边说:“让我好好瞧瞧,眼生的很,应该是没见。”
衙役们逃也似离开了,临走不忘说一句:“发现可疑人员,赶紧去报官!”
搜查无果,带头衙役不甘心,问明空大师:“我们的人看见你寺庙的小和尚偷偷拿走了通缉令,为何?”
明空大师说道:“哦,我们寺中每日香客不断,我这徒弟也是担心有歹人混进来,所以才将通缉令带回来,拿给其他僧人看,并非有什么恶念。”
衙役觉得明空大师说的也很有道理,于是就离开了。
众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待衙役走远,明空大师说:“你们尽快离开吧,这里不安全了。找到安身之处,报个平安。”
刘慕云经过几日的修养,身体有所好转,但还是比较虚弱,下山的时候,自己走一段,王效祖背一段。
他们为了掩人耳目,还是穿着女装,期间,王效祖又开启了碎碎念:“我看,我干脆当背夫得了,上山的时候背着李大哥,下山又背着刘大姐,还得穿着女人的衣服,真难受,我咋这么命苦啊?”
刘慕云说:“要不是李大哥脚上有伤,我才不用你背呢,赚了便宜还卖乖,哼!”
王效祖说:“我一定是上辈子欠你们俩的。”
刘慕云告诉二人,走着去她家得三天时间,要是能骑马就好了,可是三人皆是囊中羞涩,身上所带银两刚够吃喝,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置办马匹。
途中在路边茶摊休息时,他们听见隔壁桌的几个武林人士在讨论《暮春赋》。
其中一个人说:“听说了没?《暮春赋》又现世了,据说被一个毛头小子抢走了,如今,不但朝廷的人在追查,就连四大门派都开始行动了。”
另一个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多年来,《暮春赋》一有消息,就会引起一场腥风血雨,这次不知道又会把江湖搅乱到什么程度。”
王效祖听见那些人的谈话,心想,他们口中的“毛头小子”说的应该就是自己吧?这可麻烦了,又是朝廷,又是四大门派,自己哪还有活路?
他又想,四大门派?是哪四大门派?他对江湖上的事情知之甚少。
路上,王效祖就跟李中阳打听四大门派:“李大哥,那些人说的四大门派很厉害吗?跟我讲讲呗。”
李中阳对武林各大门派很了解,于是就给王效祖讲了起来。
如今,武林中大小门派众多,有正有邪。虽然大面上,各门派受朝廷监管,实际上,武林中自成一套规矩,他们与朝廷达成默契,门派内部事务由他们自己管理,门派之间的争斗,朝廷也不会插手,但是,若国家有难,所有门派必须听从朝廷调遣,保家卫国是每一位子民应尽的义务。
以皇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正规门派,分别是:
北方沧澜谷----擅长修建水利工程,武功绝学《乘风破浪掌》,掌门:陈若水(女)
南方焚天宗----擅长兵器设计、制造,武功绝学,内功心法《焚天决》,掌门:宋离火。
东方青蔓宫----擅长房屋陵墓建筑设计,武功绝学《缠龙缚虎鞭法》,掌门:贾林。
西方玄金阁----擅长金属冶炼提纯,炼丹术武林第一,武功绝学《玄铁追魂剑》,掌门:赵金铭。
这四大门派可不是整天“恩怨情仇”的,他们各自有正规产业,门人平日除了练功习武,还得做生意,他们最大的客户就是朝廷。
比如,朝廷需要兴修水利工程,遇到解决不了的专业难题,就会寻求沧澜谷的帮助;需要设计新型兵器,就找焚天宗合作;需要建造宫殿,找青蔓宫协助;需要稀有金属,丹药啥的,就找玄金阁。
这四大门派的地位,近两百年来,无人能撼动,即便是朝廷,也惧怕他们三分。
不难推测,四大门派内部与皇室成员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私密关系。
王效祖又问:“《暮春赋》到底有什么好?为什么朝廷的人这么想得到它?还动用了四大门派?”
提到这个问题,李中阳表情逐渐扭曲,咬牙切齿道:“这就是一场皇室闹剧!”
当今圣上,昭明皇帝,自幼酷爱书画,登基后更是大张旗鼓到处搜集各朝各代名家作品。
后来,皇帝迷上了王仁寿的书画,为了收藏他的作品,甚至默许手下人去盗墓,寻找用以陪葬的书画作品。
为了迎合皇帝的这个嗜好,许多大臣也是想方设法去搜罗王仁寿真迹,献给皇帝,求取一些赏赐,运气好的话,升职加薪也是有可能的。
皇帝不但痴迷书画,还沉迷酒色,荒废朝政,引起忠臣们的不满,他们隔三差五就联名上书进谏。
皇帝也烦啊,为了给自己减负,就把批阅奏章这些日常政务交由太子处理。
一连几年的历练,太子越来越成熟,而皇帝却越来越荒淫无道。
皇帝一直想得到王仁寿当成传家宝的《暮春赋》,可是想得到《暮春赋》的大有人在,从两百年前,王仁寿还活着的时候,就不断有人明里暗里,千方百计想得到。
一幅字画而已,能有多好?竟然有那么多人想得到。
也许,最开始的时候,想得到它的人是王仁寿的追捧者,可偏偏王仁寿离世前留下遗言,《暮春赋》一定要世代相传,不能落入外人手中。
如此一来,那些得不到真迹的人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一些临摹品。
后来,王氏后人为了躲避纷乱俗事,不断搬迁,最终销声匿迹,无人知晓其踪迹,更别说《暮春赋》真迹了。
有一年,昭明皇帝不知从哪里听说,已故旧臣刘啸曾经得到了《暮春赋》真迹,于是便把刘啸的儿子,时任校书郎的刘忠召来询问。
虽然《暮春赋》已经随刘啸下葬,但是刘忠怎么会不明白皇帝的心思,于是便掘了父亲的坟,找到《暮春赋》献给皇帝,岂料皇帝说那是赝品,随即把刘忠定了个“欺君之罪”处决了。
当朝太子得知此事,大怒,于是就找皇帝理论,口口声声说,一国之君不应该干出这样荒唐的事情,为了一幅字画,杀了一个忠臣,是昏君之为。
被儿子训斥,当老子的当然受不了,一气之下,皇帝就把太子废了。
原本满怀雄心壮志的太子突然被废了,心里受不了这个打击,整日郁郁寡欢,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重新登上太子之位。
跟太子一条战线的大臣不在少数,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写奏折,请求皇帝恢复太子之位,皇帝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废了太子,得罪的不止太子一人,还有朝中一众大臣。
于是,皇帝冷静之后,有意恢复太子之位。
皇帝一共有十个儿子,除了三皇子,其余八位皇子都觊觎太子之位,他们背后的各个家族怎么会轻易让太子再上位?于是就开始各自施展鬼魅伎俩,企图将原太子彻底毁掉。(未完待续)